APP下载

氟酰羟·苯甲唑对花生叶斑病的药效评价

2022-08-01侯慧颖王宏臣

种业导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吡唑荚果叶斑病

侯慧颖,王宏臣

(1. 驻马店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河南 驻马店 463000;2. 正阳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河南 正阳 463600)

花生褐斑病、黑斑病及花生网斑病统称花生叶斑病[1],在花生产区普遍发生,危害较重,主要侵害叶片[2]。花生叶斑病发病后,叶片大量脱落,茎秆变黑,籽粒不饱满,一般减产20%左右,在发病较重的地块可减产40%以上[3]。花生叶斑病防治在生产上主要依靠化学防治,常用药剂有甲基硫菌灵、多菌灵、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等农药。化学药剂的常年使用,致使病菌产生抗药性,防效越来越差[4]。鉴于此,分析了200 g/L 氟酰羟·苯甲唑SC 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有效用量及对花生产量的影响,以期探索花生叶斑病防治的替代药剂。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20 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熊寨镇王楼村进行,该地常年种植小麦、花生,一年两熟,花生种植季叶斑病常年发生严重。试验地肥力中等,土质为黏壤土。

1.2 试验材料

供试花生品种为信花425;供试药剂为200 g/L 氟酰羟·苯甲唑SC;对照药剂为25%吡唑醚菌酯SC、50%多菌灵WP。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置6 个处理,其中200 g/L氟酰羟·苯甲唑 SC 设置 450、600、750 mL/hm23 个剂量,对照药剂25%吡唑醚菌酯SC、50%多菌灵WP 用量分别为600 mL/hm2、750 g/hm2,同时设置清水对照,具体用药情况详见表1。小区面积67 m2,区组随机排列,3 次重复。6 月8 日对花生种子进行包衣,6 月9日播种,起垄种植。垄距70 cm,播量210 kg/hm2。7月16 日进行了第1 次喷药,以后每隔15 d 施药1 次,连续施药 3 次,即分别在 7 月 16 日、7 月 31 日、8 月 15日各喷药1 次。施药器械为农民自备的田雨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型号WBD16-20L,每个小区药液喷施量为1.5 kg。田间管理(除草、控旺、施肥、防虫等)同一般大田,未使用其他杀菌剂。

1.3.2 病情调查及防效计算 7 月16 日施药前对花生叶斑病进行调查,各小区叶斑病病情均匀一致,仅出现零星病叶,病叶上也只有1~2 个病斑。8 月9 日(第2 次施药后9 d)进行第1 次病情指数及防效调查,8 月 25 日(第 3 次施药后 10 d)进行第 2 次病情指数及防效调查,9 月5 日(第3 次施药后21 d)进行第3次病情指数及防效调查。每小区对角线5 点取样,每样点选5 株,调查每株主茎全部叶片,记录总叶数、各级病叶数,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病情分级标准:0 级,无病;1 级,病斑面积占总叶片面积5%以下;3 级,病斑面积占总叶片面积6%~25%;5级,病斑面积占总叶片面积26%~50%;7 级,病斑面积占总叶片面积51%~75%;9 级:病斑面积大于总叶片面积的75%。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总叶数×最高级代表值)×100,

防治效果=(对照平均病情指数-处理平均病情指数)/对照平均病情指数×100%。

1.3.3 考种与测产 花生收获时每个小区按对角线5 点取样,每点1 m2,收获全部成熟荚果,带回室内考种、测产。产量(kg/hm2)=样点产量(kg/m2)×10 000×0.85。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方差分析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8 月 9 日(第 2 次施药后9 d)进行首次防效调查,结果(表2)显示,200 g/L 氟酰羟·苯甲唑SC 用量为450、600、750 mL/hm2时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效分别为88.50%、89.97%、92.18%,对照药剂25%吡唑醚菌酯 SC、50% 多菌灵 WP 的防效分别为 51.33%、34.96%。数据显示,不同剂量200 g/L 氟酰羟·苯甲唑SC 处理间防效无显著性差异,但防效均显著高于2种对照药剂。

表2 花生叶斑病始发期药剂试验防效结果

8 月 25 日(第 3 次施药后 10 d)进行第 2 次防效调查,结果(表3)显示,200 g/L 氟酰羟·苯甲唑SC 用量450、600、750 mL/hm2时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效分别为82.87%、91.26%、92.63%,对照药剂25%吡唑醚菌酯SC、50%多菌灵WP 的防效分别为76.38%、41.78%。数据显示,不同剂量200 g/L 氟酰羟·苯甲唑SC 处理间防效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其中200 g/L 氟酰羟·苯甲唑SC 600、750 mL/hm2处理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效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200 g/L 氟酰羟·苯甲唑SC 450 mL/hm2处理的防效。

表3 花生叶斑病始盛期药剂试验防效结果

9 月 5 日(第 3 次施药后 21 d)进行第 3 次防效调查,结果(表4)显示,200 g/L 氟酰羟·苯甲唑SC 用量为450、600、750 mL/hm2时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效分别为77.08%、88.52%、89.61%,对照药剂25%吡唑醚菌酯SC、50%多菌灵WP 的防效分别为53.02%、17.00%。不同剂量200 g/L 氟酰羟·苯甲唑SC 处理防效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其中,200 g/L 氟酰羟·苯甲唑SC 600、750 mL/hm2处理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效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200 g/L 氟酰羟·苯甲唑SC 450 mL/hm2处理的防效。

表4 花生叶斑病盛发期药剂试验防效结果

2.2 200 g/L 氟酰羟·苯甲唑SC 不同用量处理对花生荚果产量的影响

花生收获期荚果产量结果见表5。由表5 可知,200 g/L 氟酰羟·苯甲唑 SC 450、600、750 mL/hm2处理荚果产量分别为 5 440.00、5 921.67、6 063.33 kg/hm2,与清水对照(CK)相比分别增加24.68%、35.71%、38.96%,对照药剂25%吡唑醚菌酯SC、50%多菌灵WP 的荚果产量为 5 383.33、4 845.00 kg/hm2,与清水对照(CK)相比分别增加23.38%、11.04%。数据显示,200 g/L 氟酰羟·苯甲唑SC 750 mL/hm2处理花生荚果产量最高,显著高于2 种对照药剂处理。

表5 不同药剂处理的花生荚果产量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用量200 g/L 氟酰羟·苯甲唑SC 茎叶喷施对花生叶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其中,施药量为750 mL/hm2时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效最好,在花生叶斑病始发期、始盛期、盛发期的防效分别为92.18%、92.63%、89.61%;施药量450 mL/hm2时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效相对较差,在花生叶斑病始发期、始盛期、盛发期的防效分别为88.50%、82.87%、77.08%;但 200 g/L 氟酰羟·苯甲唑 SC 用量为 450、600、750 mL/hm2时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效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25%吡唑醚菌酯SC 和50%多菌灵WP。茎叶喷施200 g/L 氟酰羟·苯甲唑SC 对花生产量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施药量为450、600、750 mL/hm2时花生增产分别达24.68%、35.71%、38.96%,均高于对照药剂。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200 g/L 氟酰羟·苯甲唑SC 在花生叶斑病不同发病时期叶面喷施防效较好,且能够显著提高花生荚果产量,说明该药可作为花生叶斑病防治用药。200 g/L 氟酰羟·苯甲唑SC 在施药量为600、750 mL/hm2时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效以及荚果产量差异不显著,故建议施药量以600 mL/hm2为宜。对于施药时间,建议于发病初期及时施药,间隔15 d施药1 次,连续喷施2~3 次,同时应注意与其他杀菌剂轮换使用,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确保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吡唑荚果叶斑病
番茄糖转运蛋白SlSTP2在防御细菌性叶斑病中的功能
水培蕹菜使用吡唑醚菌酯的水生生态系统风险评估
基于EDEM的发散带式花生荚果分级机的仿真与试验
“二月兰叶斑病菌甘蓝链格孢生物学特性观察实验”的教学设计
不同浓度多?甲合剂处理对花生经济性状的影响
[3+2] 反应合成吡唑研究
我国鲜食花生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花生荚果烘干设备研究现状及展望
菩提树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吡唑类农药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