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渔民海神信仰谱系及其仪式活动
2022-08-01周俊
周 俊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0)
谱系在概念上有两个来源:一是源于传统的谱系观念,谱指的是同一事象的不同地理分布,谱系是族群、物群之间的联系;二是源于法国米歇尔·福柯的谱系学,其观点强化历史事件在共时性上的相互关联(雷伟平,2019)。民俗学的谱系,是在谱系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包括族群谱系、空间谱系、时间谱系、形式结构谱系,且强调民俗文化的整体性、联系性、互动性与传承性(田兆元,2017a)。民俗谱系学理论有2 个基本观念:一是民俗文化的整体性与联系性观念。民俗的谱系是相互关联的集体行为,也是表达时间性与空间性的民俗传统。二是民俗文化的互动性观念(孙正国,2019)。民俗谱系研究主要关注民俗事象生成与发展的话语背景及权力关联(谭萌,2018)。在民俗谱系研究中,海岛信仰的谱系研究是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涉及到海岛民间信仰的神界权利谱系、空间谱系及其信众谱系。谱系中的互动包括权利谱系、族群谱系、空间谱系之间的互动,以及海神信仰内部复杂的互动关系(田兆元,2017a)。
因此,本文在谱系理论指导下,参考有关海南渔民海神信仰、南海诸岛考古发现、海南岛方志等专著与论文,并结合笔者2012—2020年在海南持续做的田野调研基础上,对海南渔民海神信仰的谱系进行研究,拟阐释海南渔民海神信仰谱系中蕴含的权威及其在一定范围内构建的南海秩序及和平,以期发掘南海文化的整体性与谱系性关联,为维护南海安全提供文化认同的资源。
1 海南渔民海神信仰的家族谱系
在海南渔民中间,曾流传着这样一首诗:“策赐山峰布斗,明芝兴德显神,顺赞天后圣母元君,左千里眼神将,右顺风耳守海将军,掌仓掌库天仙大王,猫注娘娘马伏波爷爷,一百零八兄弟公,男女五姓孤魂”。旧社会渔民出海遇险时,就念此诗祈保平安(韩振华,1988)。
信仰是构成整个社会系统中重要的制度性组织和制度性知识系统之一。“海神信仰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折射着不同时代涉海者渴望开发利用海洋、征服海洋的殷殷期盼”(曲金良,1999)。由于经常到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捕捞作业,且南海海域复杂,海南渔民出海经常会遭遇风险。在长期的耕海实践中,海南渔民构建了庞大而系统的海神家族。“每坊中莫不有所祠之神,各村各乡亦莫不有所建之庙”(李文烜等,2003)。诗歌中提到的“天后圣母元君”“千里眼、顺风耳”“天仙大王”“猫注娘娘马伏波爷爷,一百零八兄弟公”等都是海南渔民信奉的海神。根据功能作用,“海神家族”可分为海洋水体本位神、航海保护神、渔商专业(行业)神、镇海神与引航神(王荣国,2003),海南渔民的海神家族谱系也主要由这些神灵组成。
1.1 海洋水体本位神灵
海洋水体本位神灵指因人们崇拜海洋水体而产生的神灵和由此延伸出来的神灵,以及人们对海洋中水族崇拜而产生的神灵(王国荣,2003)。古人云:“自有天地以来,即有此海;有此海即有神以司之”(蒋维锬,1990)。
在海洋神灵中,龙王是影响比较大的海神,且信仰历史悠久。中国民间的龙王名称繁多,包括道教创造的“五方龙王”等,分别是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的镇海龙王,即东方的青帝、南方的赤帝、西方的白帝、北方的黑帝与中央方位的黄帝(刘志雄等,1992)。北宋末年,朝廷正式册封民间的五龙神:“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封孚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徐松,1997)。海南渔民的龙王信仰比较丰富,不仅庙宇较多,而且功能多样化,求安全、求生产、祷雨等皆应验。海南文昌的龙王庙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有木每于朔望自海随潮浮上,乡人奇之,刻像立祠祀焉。嗣后祷雨立应”(彭元藻等,2004);儋州的“龙王庙,在东门外观音庵前。嘉庆十九年,知州言尚炜捐修”(彭元藻等,2004);万州的“五龙庙,在周村小海边”(李琰等,2004)。三亚地区也有龙王庙,如三亚鹿回头半岛的南边海路有祭拜五龙公的神洲庙;崖城有五龙大王庙等。
风神雨神也是海南渔民祭拜的重要海神。“海船利在风”(周学曾等,1990),人们认为风神主宰风力的大小。中国古代的风神崇拜起源较早,如《周礼》(孙诒让,1987)有“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风师,箕也”;东汉蔡邕《独断》(中国宗教协会,2007)称:“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宋朝“又封附祀风神曰宁顺侯,雨神曰宁济侯”(吕宗力等,2001)。海南渔民也有风神、雨神信仰,其中《万州志》记载:“飓风之神,设亭致祭,数年不作。一不祀,而一年数作。果其造祸造福切于民。若是,则无嫌数数祀之,良有司事耳”(李琰等,2003)。文昌县的玉阳山神坛,“每旱,祈雨立应”(马日炳,2003)。祷雨之时,人们多用牛作为牺牲,“每旱,乡人携一牛,立断其首以祷,以血之多寡,占雨之大小,无不奇应”(李文烜,2003)。
鱼虾龟鳖等海洋生物也是海洋水体本位神的重要构成部分,渔民通常会将海龟当作吉祥物。《儋县志》记载:“龟,《大戴礼》:甲虫三百六十,龟为之长。《宋史》:太宗时,万安州即万州献六眸龟。或又云有红白二龟,在文昌北石井中。旱祷之,红出则雨,白出则否,亦神龟也。又海中有封龟如岛,洋舶畏之。小者亦重二三百斤”。“海和尚,人首鳖足,身差长而无甲。舟行遇者,率虞不利。弘治初,吾广督学、淮阳韦彦质先生将视学琼州,陆至徐闻,方登海舟,此物升鹢首,举舟皆泣,议将禳之。……试毕,泛海而还,若履平地”(彭元藻等,2004)。
此外,海南渔民还对山石和石洞产生崇拜。海南三亚有东大、小玳瑁州,“洲在临川场海中,……洲后皆巨石,高七丈许。内有深洞,产燕窝。洞吼,有飓风。……海浪冲击,必主飓风”(钟元棣,2006)。在海南儋州有一大石块“将军印”,“在州治北六十里。生在海洋之中,通体皆沙,潮流不能没。周围三四五,团圆如印。……惟渔人立有广德明王坛一所,渔船来往皆祷祀焉”(彭元藻等,2004)。儋州北部海岸还有一座狮子山,“狮子山,在广润里公堂村之左。孤立海中,高约二十丈,状如狮子。一名神尖,又名神头。明指挥高卓御寇殁此。凡船只经此者,皆叩祷焉”(彭元藻等,2004)。
1.2 海上航行中的保护神与渔商专业(行业)神
由于海上航行的不可控制因素较多,渔民构筑了“神灵保障系统”来庇护航海安全,其中包括海洋航行保护神与专业(行业)神(王荣国,2003)。
1.2.1 海南渔民的保护神 主要包括妈祖、观音、“108兄弟公”、峻灵王、伏波将军、麻蓝婆①麻蓝婆,即靖海夫人。麻蓝庙建于元代,清朝重修。据光绪元年《麻蓝庙序引》记载,麻蓝婆,史姓,诞生于元朝至正辛巳年(公元1314年)。在她28岁那年,她和妹妹及一只家狗,在近海的水边洗衣服。忽然狂风大作,雷雨交加。风雨过后,只剩妹妹和家狗,而麻蓝婆不知去向,村人都说她升仙了。她仙逝后,在附近海域救渔民于海难,成为庇佑一方的神灵。元朝末年,当地民众便在蔴蓝村南史家地建麻蓝庙祭祀她,称她为麻蓝婆。庙宇建成,香火之旺,闻名遐迩。、三江娘娘、七爷公等。
其中,妈祖是全国闻名的海上保护神。妈祖本名叫林默或者林默娘,据说她“生弥月不啼”,便取名“默”。有关林默的事迹很多,“圣母生而神灵,能伏诸水怪,援人危难之际”;北宋宣和年间被赐庙额名为“顺济”;南宋被封为“灵惠夫人”;之后一直被加封,由夫人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妈祖的庙宇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渔民对妈祖格外敬奉和崇拜,“海疆岛屿之间,灵感尤著”(蒋维锬,1990)。海南的妈祖庙众多,仅万州就有“天妃庙,在城东迎恩街,万历中,廪生曾绍科募建。后庙三间,知州范廷言捐修门楼五间。东澳天妃庙,在东澳市。草子坡天妃庙”(李琰等,2004)。
观音也是著名的海上保护神。观音原是佛教中四大菩萨之一,其道场位于浙江的普陀山,该地有着广袤无垠的大海;观音样貌慈祥,救人于危难之际。因而,海洋经商人员和渔民都将观音奉为海上保护神。海南文昌清澜有观音堂,“在清澜城内,前令何健、知县马日炳重建后屋三间,为省耕劝稼歇息之所,并新其大门”(李文烜等,2003);海南儋州的“观音庵,在城南门内马王庙后。东向正座五眼,祀观音,左右祀罗汉,及左右两廊。中有四角亭”(彭元藻等,2004);海南万州的“观音堂,在东关。曾永泰、曾永和、林应命捐募建。前堂大士,后祀地藏,两廊祀十王。曾永泰又捐田塘,奉香灯。明季庠生苏可诰又捐,买田六十亩入蔫”(李琰等,2004)。
“108 兄弟公”是海南渔民著名的本地保护神,也是海南渔民,尤其是琼海渔民最为信奉的海神,海南渔民围绕着“108 兄弟公”有着丰富的祭祀仪式(详见后文仪式活动论述),2021 琼海市申报的“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8 兄弟公”包括孤魂、兄弟公2位主神。“108 个兄弟公”指的是72 个孤魂和36 个兄弟,72个孤魂是渔民先辈在航海作业过程中死去的,36个兄弟是遭遇风暴遇难的(韩振华,1988),有学者认为其带有草莽英雄的本色(李庆新,2017)。《琼海县文物志》(何君安,1988)②在很久之前,有一个渔船上一共有109 位渔民,他们在出海的过程中,遭遇到非常强烈的强台风,在这样的紧急之下,突然出现了一群鲨鱼,抵住渔船,不让渔船沉下去。其中有一个渔民跳下海,想要奉献自己,让鲨鱼把自己吃掉,鲨鱼被他这种精神所打动,没有吃他,而其他108位渔民兄弟都不幸遇难,葬于大海之中。后来,琼海县以及西沙群岛的渔民就修建庙宇来祭祀死难的弟兄。和《民国文昌县志》(林带英等,2004)③咸丰元年夏,清澜商船由安南顺化返琼,商民买棹附之。六月十日,泊广义孟早港,次晨解缆,值越巡舰员弁觎载丰厚,猝将一百零八人先行割耳,后捆沉渊以邀功利,焚舟献馘,越王将议降,心忽荡,是夜王梦见华服多人喊冤稽首,始悉员弁渔获污良。适有人持赃入告,乃严鞫得情,敕奸贪官弁诛陵示众,从兹英灵烈气往来巨涛韩浪之中,或飓风黑夜扶桅操舵,或汹洑沧波,引绳觉路。周人有求必应,履险如夷,时人比之灵胥,非溢谀也。也对“108兄弟公”有论述,不过略有不同。
明清时期,渔民的海神家族增添了“洋兄弟”,基督教成为海神家族中的一员。据报道,“有意思的是,当时前来新加坡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曾不遗余力地对前来贸易的中国帆船船员,进行传教”(柯木林,2017)。笔者在海南陵水、海口调研时,一部分渔民表示他们信奉基督教;海南万州的“昭应庙在莲塘港门。其神名曰舶主。明洪武三年,同知乌肃以能御灾捍患,请敕封为新泽海港之神。祀用羊鸡鹅鸭,甚忌豚肉。往来船只必祀之,名曰番神庙”(李琰等,2004)。
1.2.2 海南渔民的专业(行业)神 主要指能保佑捕鱼丰收、造船顺利等的神灵。其中,“渔师爷”也被渔民称作“渔师菩萨”,相传他原来是一位船老大,有一年在冬钓结束后的来年春季,他发现了黄鳃发季节。同时,他也能根据水色、气温、潮流、风候等因素定位鱼发地点。如果跟着他出海捕鱼,每次都能满载而归,因此渔民们尊称他为“渔师”。后来渔师去世,渔民建庙供奉他,并尊称他“渔师菩萨”(王荣国,2003)。
海南渔民也有自己的专业(行业)神,如西沙公等。在海南的文昌市与琼海市一带,渔民常会说起西沙公的事迹。据传,西沙公航海经验丰富,还会跳神,因而渔民常常会随西沙公的渔船一起前往南海岛礁远航作业。无论遇到多大的风浪,只要西沙公在船上,渔民就什么也不害怕。“我们第一次去西沙是1956年,当时大队请了西沙公带队。西沙公不是我们村里的人,是附近村子的,那个时候80多岁了。不知道他的真名叫什么名字,他在西沙、南沙住过很长时间,我们都叫他西沙公,是非常神的一位老船长。有西沙公带路,我们都不害怕。”“据西沙公讲,从海南文昌清澜港出发,按照以往的经验,凌晨三点出发,第二天早上八点就可以到西沙”(访谈对象冯XX)④采访人:周俊;采访时间:2019-10-20;采访地点:海南省文昌市铺前镇冯XX家中。被采访人:冯XX。。海南渔民对专业(行业)神西沙公的敬佩和信仰,不仅仅说明了西沙公航海知识和航海经验的丰富,同时也说明了海南渔民经常去西沙群岛航海作业,对西沙群岛的开发、利用和经营,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海南渔民也将鲁班作为自己的专业(行业)神。鲁班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工匠家,被后世尊称为中国工匠师祖。以前海南渔民建造渔船时,常常先祭拜鲁班。据海南三亚渔民郑XX⑤采访人:周俊;采访时间:2019-07-20;采访地点:海南省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被采访人:郑XX。介绍,在造船过程中,尤其是在制作渔船底骨和船首等重要的结构部位时,都会请“三伯公”选择吉日,进行隆重的升船首仪式,将船头的部位安装妥当,而在仪式中,一般会祭拜鲁班,请他保佑造船顺利。
1.3 镇海神与引航神
镇海神与引航神也是渔民海神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大海被一种超自然与超社会的力量控制着,常常会卷起惊涛骇浪。人们希望出现一种神灵能镇住大海,而海边的巨石成为首选。因为人们认为石头是有灵性的,历经狂风海浪的猛击,却依旧巍然屹立。因此,人们对石头心怀敬畏,如苏轼的《峻灵王庙记》:“自徐闻渡海,……有山秀峙海上,石峰巉然若巨人,冠帽西南向而坐者,里人谓之山胳膊……封其山神为‘镇海广德王’”(彭元藻等,2004),其中“镇海广德王”就是镇海神。
引航神主要指能为渔民指明正确航线与航向,并保佑渔民安全行驶的神灵。行驶在茫茫大海中,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触礁致使船毁人亡,因此,能否辨识正确方向对于渔民而言非常重要。海南渔民比较崇拜的引航神灵主要有海鸟。南海海域的海鸟种类繁多,渔民常常谈起的有海鸥、鲣鸟等。海鸟的活动比较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清晨,成群结队的海鸟从岛上飞往茫茫大海捕鱼进食,傍晚结伴回岛。因此,渔民常常根据海鸟飞行的方向寻找鱼群聚居的地方。鸟群越多的地方,鱼群越庞大。傍晚,海鸟返回岛上,渔民就顺着鸟的路线返航。根据长期的经验,渔民掌握海鸟飞行的规律,以此判断天气。如果海鸟贴近海面飞行,未来几天的天气将是晴朗的;如果成群海鸟飞得很高且向海岸飞去,抑或是聚居在石头缝里,则未来几天可能会有暴风雨。
渔民也可通过海鸟的飞行方向来辨认方向,海南陵水新村郭XX⑥采访人:周俊,申素样;采访时间:2019-10-05;采访地点:海南省陵水新村郭XX家中。被采访人:郭XX。讲起自己经历的一件事:“那大概是20 世纪60 年代某年的大年初一,我所在的公社组织去西沙的永兴岛捕鱼。那天风很大而且下着雨,船飘在西沙群岛附近整整八天,船上没有任何信号,迷失了方向。当时,船上正好有懂巫术的人,就请她来做法。船上没有香,就以竹片做香,当神灵附身以后,她就张开双臂上下摆动。人们说了几种方法都没有猜中道姑的意思,她急得直叹气跺脚,一直在重复刚才的动作。最后,人们终于看懂了这是鸟飞的动作。大家跟随海鸟飞行的方向,不到两个小时就找到了目的地”。神灵的保佑是飘摇在海上渔民的心灵寄托,利用海鸟辨识方向也体现了渔民的智慧。因此,海南渔民对海鸟都很友好,将它们当做神灵一样崇拜。
综上,海南渔民的海神家族有不同的功能与特征,海上航行中的保护神居于主导地位,而海洋水体本位神灵、引航神与镇海神则处于从属地位。这是因为海南渔民认为保护神具有神灵与人的双重特性,且神力显著;而海洋水体本位神灵、引航神与镇海神多为自然神灵,是保护神的左膀右臂。在保护神中,“108兄弟公”与妈祖信仰为普遍信仰。其中“108 兄弟公”最为显灵,一方面,海南渔民前去西沙、南沙等海域作业是远洋航线,“108 兄弟公”人数众多且为男性,是力量与团结的象征,在渔民眼中其灵验最为可靠;另一方面,“108 兄弟公”属于海南省地方性保护神,具有地域特征,能代表海南渔民独特的精神文化。
2 海南渔民海神信仰的空间谱系
按照空间划分,海南渔民的海神信仰可分为岸上—岛屿—船上—东南亚移民社会的空间谱系。
2.1 岸上空间中的海神庙宇
海南岸上的海神庙宇非常多,其中包括妈祖庙、水尾圣娘庙、龙王庙、“108兄弟公”庙、伏波庙等,据《咸丰琼山志·建置志》记载:“郡城。海口,每坊中莫不有所祠之神,各村各乡亦莫不有所建之庙”(李文烜等,2003)。海南省关于妈祖的称谓非常多,如天后、天妃、娘娘庙、海婆、婆祖、天后婆等等。据史籍记载,妈祖信仰在元代传播到海南。海南天妃庙始建于元代,琼山区、崖州区、万州市和感恩县均建有天妃庙,共4所(蔡光前等,2003)。明清时期,海南各州县均建有妈祖庙。据海南地方志统计,琼山区3所、崖州区2所、儋州市4 所、万州市7 所、会同县2 所、乐会县4所、文昌市11所、临高县2所、澄迈县2所、感恩县3所、昌化镇2所、陵水黎族自治县4所、定安县1所,共47所(王元林等,2004)。
水尾圣娘是海南渔民祭拜的另一个重要神灵,在文昌市和琼海市广泛分布。其中,文昌市有冯坡镇文堆村的水尾庙、抱罗镇杨家坡的圣娘庙、翁田镇下田坡村的圣娘庙、灵山镇东平村的水尾圣娘庙等;琼海市有嘉积镇龙池村的水尾圣娘庙和乌石埇村的水尾圣娘庙、潭门镇社昌村的水尾圣娘庙、中原镇迈汤村的水尾圣娘庙、大路镇肇泉的圣娘庙等。
此外,海南省本土的“108 兄弟公”庙宇也非常多,兄弟庙也叫孤魂庙。据介绍,以前几乎每个村都有。海南省琼海市草塘村沿海而建的渔民聚居区是兄弟庙最集中之地,辖下的4个自然村每隔千米就有1座兄弟庙(严钰景,2018)。
2.2 岛屿空间中的庙宇遗迹
海南渔民不仅在岸上建造庙宇用以祭祀神灵,并把这种信仰带到历代生产作业的南海诸岛礁。众多学者围绕着南海诸岛的庙宇遗迹进行了建造年代、存在数量、使用者等多方面的探究(陈天赐,1928;何纪生,1975;林金枝,1981;韩振华等,1988,1990;王恒杰,1992;陈进国,2015),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调研资料对南海诸岛上海南渔民的庙宇遗迹进行分析。
在南沙各岛,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一般都有渔民建造的庙宇(韩振华,1998)。其中,鸟子峙、黄山马、铁峙等有海南渔民祖先建造的珊瑚庙;太平岛和中业岛都有1座土地庙,主要是用几块比较宽大的石板建造而成。庙宇不大,有三尺多高和二尺多宽,且小庙的中间供奉着石质材料的土地神像。太平岛的庙门上有“有求必应”4 个大字;西月岛的海边有1座由石板架成的小庙,已经破旧不堪;南威岛的西部有1座土地庙,大约一丈高,里面有1 只香炉,没有神像;南匙岛有1 座用石块架设的土地庙,供奉着用石质制作的土地神像,庙里有1 把酒壶、2 个酒杯和4 个饭碗,这些都是瓷器;鸿庥岛中央的丛林中有1座土地庙,庙内有香炉和神像,庙的旁边有隐约可以辨认的对联。
东沙群岛是中国渔民较早开发的岛礁之一。相关资料(韩振华等,1988,1990;陈进国,2015)显示,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中国渔民在岛上建造天后庙或大王庙。1909年,清政府以东沙岛有中国庙宇为由向日本驻粤领事提出交涉,要求日本人退出东沙岛。岛上祭祀的对象,一说是金龙大王(韩振华等,1990),一说是南海神洪圣大王或者龙王(五龙大王)(陈进国,2015)。
西沙群岛的大多数岛屿也都有由珊瑚石砌成的古庙遗存,共13座(韩振华,1988)。其中,珊瑚岛有1 座,庙内原有1 尊石雕女像,通高1.57 m。甘泉岛有2座,两庙南北并列。琛航岛有2座,1座位于琛航岛东南角;另外1 座位于琛航岛西北角,庙内供有1 件明代龙泉窑的观音像,双手捧净瓶,渔民俗称“三脚婆”。广金岛有2座,南北并列。永兴岛有1 座,渔民称为“孤魂庙”。赵述岛有1 座。北岛有1座,其有木制神主牌2个。和五岛有2座,1 座位于东北角;另外1 座在岛的西南角,1973 年因建房被拆毁。甘泉岛有1 座(广东省博物馆,1974)。
2.3 船上空间中的的流动信仰
海南渔民的海神信仰还包括渔民将信仰的海洋诸神或神灵牌位请到渔船上,以便其在出海期间祈祷祭拜,即“船上信仰”。“船上信仰”具有鲜明特征:
1)渔船上挂满旗帜⑦海南省渔船悬挂旗帜,尤其以文昌市、儋州市、临高县船居多,琼海市渔船比较少。(图1)。其中,有的渔船是一杆两旗,上面为一个三角形的小旗,下面为一个长长的矩形小旗,旗帜上写有“华光大帝”“都统真君”“御史真君”“神山明王”“辛帝判官”“祖师功曹”“玄天土帝”“英烈天妃”“护法大将军”“班帅侯王”等,旗帜镶边,颜色各异,远远望去,非常醒目;也有的船上悬挂一面大的三角形红旗,写着“一帆风顺永清堂十二圣神敕令”等(见图1),红旗周围用黄色镶边。一般来说,大旗周围有十余面小红旗,这些都是传说中的海上保护神(林贤东,2005)。出海前,船要挂上红布。红布上有金丝绣边和铜铃,并绣有“金玉满堂”。船的所有门上有道符(小木梯边上也贴着),其中护航符的内容是“三清救令(除凶)采海顺利四帝颁行(就吉)水陆均安”;船的门上有对联,其内容有“顺风得利(横批)出海顺风财满户捕鱼得利福盈门”“顺风得利(横批)旺相船头波浪静顺风珠宝满仓归”等。
图1 海南儋州渔船及渔船上悬挂的一面旗帜Fig.1 Fishing boats and flags on fishing boats in Danzhou,Hainan
2)众神合祀非常明显。请到船上的神灵牌位主要是众多的海神以及船主家的姓氏,其中船主姓氏一般位于牌位最下面,如:
神位
船主敕赐鲁班师傅至巧大神
神山峻灵广德明王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
宣封掌教都统御天显应法师
敕封三界伏魔忠义仁勇护国保民关圣帝君
黄家香火有位福神一切圣众
上述牌位罗列了一系列神灵的名字,且糅合了佛家、道家以及民间信仰等,其中船主为黄家。牌位上众神合祀,显示了海南渔民信仰的广泛性、功利性和实用性。这主要是因为海南渔民认为各种海神都有灵验,将他们放在一起会得到更多神灵的护佑;另外,海南海神一般是普通人化而为神,在成为神灵之前,他(她)们与众人没有太大差异,且与民众有强烈的亲近性,民间信众将众神共同祭拜就不用担心“诸神之战”(陈智勇,2008)。
3)由于路途遥远与时间长,前去南海诸岛作业的渔民一般要随船携带两头活猪与其他祭祀用品,譬如香、蜡烛、纸钱、茭杯等。当渔船到达南海海域,各家渔船会在自家带来的猪身上做好记号,并放养在有淡水的岛上。在作业生产时杀一头,过年时再杀一头;如果遇到台风或者海难时,也会杀猪祭拜,请神保佑。海南渔民张XX⑧采访人:周俊;采访时间:2020-03-15;采访地点:海南省文昌市铺前镇张XX家中。被采访人:张XX。讲过这么一件事情:“1957 年,我们随大队船只前往西沙生产作业。但那次不太顺利,走偏了方向。本来我们应该是到西沙永兴岛的,但是方向偏了一点,船直接开到中沙群岛了。中沙群岛的岛礁很少,都在水底下。后来到了东岛,引水人(当时在船上,一般会有引水人,就是开船比较好的,比较有经验的人)和船长就开始祭拜神灵。当时船上带了一头猪,是大队来之前买的。到东岛后抛锚,船长和引水人开始杀猪祭拜。拜完神之后,我们继续往永兴岛出发。”“1976年去西沙,我们也祭拜神灵。但那次,不是在永兴岛祭拜,因为岛上有部队,我们去了七连屿祭拜。当时船长让我在船尾拖了一条鱼,大约十几斤重,到达七连屿的时候,我们把鱼头和鱼尾剁掉,用鱼的身体祭拜。那一年很穷,大队没有钱买猪,就没带猪到船上。但是我们也要祭拜神灵,就用鱼替代了。拿着香和蜡烛,还有一些水果之类的。”至于祭拜的是哪位神灵,张XX说他不知道,只知道每一次出海都要祭拜,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风俗习惯。长期漂泊在海上,渔民经常会遇到台风等恶劣天气,这时就会寄希望于这些神灵。他们希望神灵保佑出海平安,并能够抓到更多的鱼。
2.4 东南亚移民社会中的海南海神信仰
随着渔民的海外贸易与移民,海南渔民的海神信仰逐渐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并形成了环南海的海神信仰圈。海南渔民带去东南亚各国的海神信仰以妈祖、水尾圣娘、“108兄弟公”为主。在东南亚各国,海南人建立的妈祖庙非常多。在马来西亚海南人居住的区域,天后是最流行的神。海南人修建的天后宫有的是附设于当地的海南会馆,天后宫与海南馆合二为一;有的天后宫独立成庙,天后为主神,两侧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是天后的左右护法(宋可玉等,2018)。马来西亚槟城海南会馆中的天后宫,大约建于1867年或更早,是海南人在马来西亚最早建造的。1869年在马六甲建成的海南会馆,在会馆成立之初就供奉天后。1878年,沙捞越州古晋海南会馆建成,其前身就是天后庙。1882年,柔佛州蔴坡海南会馆建成,馆内设有天后宫,并供奉着天后娘娘和南天水尾圣娘。同时,很多海南会馆的前身是天后宫,如柔佛州的古来琼州会馆和三合港海南会馆、森美兰的海南会馆、吉打州双溪大年海南会馆等。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在1993年的一项调查(石沧金,2014)表明,马来西亚的68座海南会馆中有51座供奉神明,其中有46座奉祀天后。新加坡最早的天后宫是1854年建成的琼州天后宫,这也是当地最古老的神庙之一。当地祭拜天后的主要仪式活动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天后圣诞。海南信众以及其他信众会举办各种形式的仪式活动和庆祝活动,包括巡游、酬神戏、文化表演等;有时也举办妈祖金身、圣辇跨界或跨州巡游活动等(石沧金,2014)。
“108兄弟公”是海南土生土长的地方海神,也是在海南影响最大的海神之一。法国学者克劳婷·苏尔梦等(2002)通过研究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的海南人聚居社区发现,兄弟公崇拜是东南亚华人信仰中的重要部分,海南人迄今到达过的几乎所有地方,都为兄弟公单独建庙或在其他海南寺庙中拜祭他们。琼府会馆,即海南会馆(Hainan Assembly Hall),是海南旅居会安的商人于1875 年建成。该会馆位于陈富街(Than Phu Street),其正门悬挂写着“琼府会馆”的题匾;会馆正殿为昭应殿,有“敕封义烈昭应百八英灵神位”;正门的两侧有一副对联,“琼林礼士,府众崇贤”,这副对联蕴藏着藏头“琼府”⑨越南漫游(三十三)会安古镇中华古建筑之琼府会馆(Hainan-Assembly-Hall). 董铺客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202deb0102y50w.html.,并附有“昭应公事略简介”。同时,阮朝都城顺化琼府会馆、胡志明市海南会馆、湄公河下游17世纪中叶华人开拓的美湫大埔的琼府会馆等也都设有“108 兄弟公”牌位,但这些会馆中的“108兄弟公”都是与其他众神合祀。马来西亚祭奉兄弟公的庙宇和会馆也很多,其中马六甲州有1座琼州会馆兄弟公庙。吉坡的海南会馆、麻坡的海南会馆、森美兰的琼州会馆等均有“108兄弟公”牌位。据统计,马来西亚共有68座海南会馆,其中有28座会馆奉祀兄弟公神位。泰国的兄弟公庙更多,大多分布在海南籍华人居住较为集中的南部地区。这些庙宇主要有:1871年建成的挽叻昭应庙,该庙为泰国海南会馆所属三大神庙之一;1895年建成的洛坤府廊披汶昭应祠;洛坤它派区慈应堂,其是“108兄弟公”与其他神位合祀的庙宇,主祀是“108兄弟公”,同时也奉祀观音、水尾圣娘等(石沧金,2014)。
水尾圣娘也是海南本地的地方保护神。海南籍华人将水尾圣娘信仰带到东南亚各国,并建造了很多水尾圣娘庙或者在庙宇中陪祀水尾圣娘。其中,泰国的水尾圣娘信仰最为浓厚。在泰国72府,凡有海南籍华人的地方都有水尾圣娘庙(冯子平,1992)。1841 年泰国曼谷建成了曼谷三清水尾圣娘庙(傅吾康等,1998),该神庙依照海南省文昌市的庙宇建造而成,也是泰国海南会馆所属三大神庙之一。每逢端午、清明、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庙宇都会举行盛大而隆重的祭典活动(沈立新,2000)。此外,马来西亚的68座海南会馆中,有42座会馆奉祀水尾圣娘(石沧金,2019)。
3 海南渔民海神信仰的时间谱系与仪式活动
在长期的出海活动中,海南渔民逐渐形成固定的时间信仰谱系,即出海前—归航时—捕鱼前—海难—日常的时间谱系。祭祀海神的仪式活动主要有做海仪式(包括出海、返航、海难祭拜)、南海诸岛的仪式活动、日常实践中的仪式活动等。
3.1 做海仪式
海南渔民称出海生产作业为“做海”,“做海仪式”主要包括出海仪式、返航仪式以及遇到海难时所作的祭祀活动等。这3种祭祀仪式大同小异,只是规模不同,其中出海仪式最为隆重。一般会请专门的道士来主祭,主要有2个祭祀场所——岸上的兄弟公庙和船上。在兄弟公庙,一般是船主烧香求神,道士施法敬请“108 兄弟公”和诸神到坛。众神归位后,道士便施法驱邪消灾和祈祷。随后,船主焚纸钱酬神和燃炮竹谢神。至此,庙里的祭拜仪式基本结束,场所转移到船上。
从庙里出来,道士吹着牛角号和敲着铜锣在前面开路,与众渔民登上渔船。渔船的甲板上摆有祭祀用的“浮炉”⑩临时使用可移动的香炉。,还有其他的祭品,一般有熟猪、酒水和饭团等。船主先上香,跪在“108 兄弟公”神位前祈祷,请求神灵保佑一路平安。船主上香之后,道士开始施法。首先,道士拿着火炬,驱赶渔船上的妖魔鬼怪。驱逐妖魔鬼怪离船后,道士点燃火把并将火把丢到海水中,意味着渔船上的妖魔鬼怪都被赶跑了,船只已经安全了。然后,道士拿出事先写好的红色字符贴到船的相应位置。船头贴上“昂首藐浪日行千里”,桅杆上贴着“一帆风顺”,船尾贴上“顺风万里行”,舵杆上贴着“大吉大利”等。最后,渔民开始焚烧纸钱,鸣放鞭炮,渔船启动出航。至此,“祭兄弟公出海仪式”宣告结束。
“祭兄弟公出海仪式”对于海南渔民来说意义重大,是他们出海作业时重要的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海南渔民尤其是琼海渔民,以远洋航行居多。“自古行船半条命”,在导航等技术不甚发达的风帆船时代,出海平安显得尤为重要。而“108 兄弟公”,因其人多力量大、团结一致、海南渔民先人等灵验庇佑精神,在海南渔民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活动中的祭祀和扫除瘟神是在祈求远航船只往返平安;而渔船的出征启航,在某种程度上是渔民模仿“108 兄弟公”出征,蕴含着他们勇敢无畏、锐意进取的英雄气概。
3.2 南海诸岛的仪式活动
在海南渔民前往西沙、南沙生产作业的过程中,岛上祭祀也是祭神仪式的重要一环。南海诸岛的仪式活动主要有:首先是见岛拜岛,见庙拜庙。渔民有些祭祀活动在岛上进行,因而南海诸岛上的各种小庙都是他们祭祀的场所。其中,西沙群岛的永兴岛是渔民必拜的岛屿之一。以前到西沙群岛作业,渔民到永兴岛的第一件事情是先去庙里向“108 兄弟公”报到,告知“108 兄弟公”他们来西沙了,并请兄弟公保佑他们出海平安顺利和捕鱼丰收。20 世纪50 年代以前,潭门渔船开往西沙群岛生产作业时,渔民到达永兴岛后会将一头猪杀掉煮熟,然后将煮熟的整头肥猪抬到“108 兄弟公”庙中祭拜,这称之为“烧香割红”,有时也会杀鸡祭拜。
其次是南沙群岛上的杀猪祭拜。海南渔民如果去往南沙群岛生产作业,一般会随船带上两头大肥猪和一些公鸡。当渔船到达南沙群岛的双子群礁时,即南沙群岛的第一个岛礁,船主会宰杀一头肥猪,上岛祭拜。据渔民介绍,渔船到达南沙后,“就杀猪拜佛,使大家高高兴兴,当时迷信,若不拜佛的话,就不平安,下海会被鲨鱼咬”(韩振华,1988)。另外一头猪则做好记号,放到岛上生活。待到春节来临之际,渔民再将这头猪杀掉,用以祭祀兄弟公。祭拜完毕后,这头猪被大伙一起分着吃。
最后是海难时的祭拜。在南海诸岛生产作业时,渔民有时会遇到难以预料的灾害天气或者其他事故,此时他们也常常会祭拜。祭拜仪式比较简单,一般是由船长穿上比较新的或者正式的衣服在船上祭拜;同时船上摆上鸡、水果等祭品,现在也会摆上饮料。2012年三亚渔民前往南沙生产,途中遭遇台风。当时船上没有猪、鸡等祭品,他们就将一条非常大的鱼拖到岛上祭拜。祭品一般会撒到海中,有时水果之类的也会分给船员。
3.3 日常实践中的仪式活动
海南渔民日常实践中的仪式活动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定期举行的祭祀仪式活动,每月的初一、十五及众神灵的诞辰日。如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的诞辰日,十月十五日是水尾圣娘的诞辰日,十一月十九日是“108 兄弟公”的生日。在众神灵的诞辰日,渔民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二是渔民将海神信仰融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当生活中遇到重要事情或者天灾人祸等,不定期地前往庙宇进行祭拜的活动。譬如,家中盖新房、孩子入学、家里添丁等也会进行祭拜活动。除了保佑海上顺利、平安、多捕鱼外,很多海神还增添了其他功能。譬如水尾圣娘显灵的故事很多,“码头许范某夫妇凡举必祈,经营日旺。许某于羊城轿车被盗,久查未获而返。报知其妇,立至圣庙祷告,指点火速赴穗。依示急追,当其轿车将被改装之时而复得”(文昌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仪式活动中,除了“出海仪式”规模隆重与宏大,一般会请道士主法外,其他仪式大多是由船长主持。海南文昌铺前镇的冯先生⑪采访人:周俊;采访时间:2019-10-20;采访地点:海南省文昌市铺前镇冯XX家中。被采访人:冯XX。说:“祭拜的时候,一般要摆放猪肉和水果,有时候也会有粉丝汤。如果是船上祭祀,祭品要放在船中央,显得对神灵尊重。在水果中,苹果和桔子是必备的,苹果代表平安,桔子代表吉利。船上我们也会备一些纸钱,遇到风浪的时候,我们会撒纸钱。”“祭拜时,必须要穿新衣服,干工时候的衣服不能穿,要对神灵保持敬畏。船长在神灵和祭品面前跪下,祈祷神灵保佑我们一路平安等等。五花肉和粉丝汤,一般撒到大海中,苹果、桔子一般都留下了自己吃。”
4 海南渔民海神信仰中的社会关系与秩序
在长期的做海实践中,海南渔民形成了众神合祀、有主有从的海神家族谱系,岸上—岛屿—船上—东南亚移民的空间谱系,出海前—归航时—捕鱼前—海难—日常的时间谱系,以及船长主持、船员参与的祭祀仪式。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海南渔民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展演与活动等互动,触发了自身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并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与秩序。
首先,树立了船长的绝对权威。在风帆船时代,船长就像一家之主,担负着整条船人的性命和责任。因此,无论是出海祭拜,还是中途拜岛,一般都是船长主持祭祀仪式。作为人神之间的桥梁,船长保佑着渔民的生命安全和捕捞丰收。
其次,形成了先登岛拜庙者具有优先捕捞权的传统规则。海南渔民先后来到同一块海域捕捞生产,并不会起冲突。他们有约定俗成的规则,即谁先登岛拜庙谁就有优先捕捞权。这是朴素的先到先得的自然秩序,也是中国传统的长幼有序、先后有序的差序格局在海上的延伸。
再次,众神合祀现象突出。海南渔民的海神信仰往往是一起祭拜诸多神灵,体现了实用性与包容性。但在祭拜仪式中,拜“108 兄弟公”是最隆重和最受渔民重视的。一方面,渔民相信“108 兄弟公”是他们的祖先,祭祀他们就是祭祀自己的祖先,这也是崇拜祖先的表现;另一方面,“108兄弟公”都是男性,且108这个数字与《水浒传》中的108 将也有渊源,人多力量大,“108 兄弟公”是团结和力量的象征。
最后,海南渔民的地方性海神信仰,是海南籍华侨的身份象征和地域认同的重要标志(王利兵,2017)。作为海南土生土长的水尾圣娘和“108兄弟公”,在东南亚海南籍居住地区,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将其作为链接家乡和海外的桥梁和纽带。海南渔民的海神信仰已不仅仅是海南渔民的族群传统,而是扩展到东南亚各国海南籍的亲缘族群。虽然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妈祖信仰是比较重要的信仰,但她主要作为一种普世性的信仰存在;而水尾圣娘和“108兄弟公”,则是海南籍华侨的家乡神与祖神,是他们思念故土、思念家人的重要精神寄托,连接着祖先记忆和地区情感。
5 结语
民间信仰是一种活态的文化要素,也是真正具有血脉联系的情感纽带,体现一种民族情感与人类人性的普遍情感。民间信仰的谱系是一种有关联的集体行为(田兆元等,2017b)。海南渔民在长期的做海生活中,通过世代传承的海神谱系及仪式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维护海洋和平、遵守海洋秩序的共同价值和观念。南海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发掘南海文化的整体性与谱系性关联是构建南海安全的文化要素,海南渔民的海神信仰谱系为构建南海安全提供了文化认同的资源,这对于环南海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繁荣稳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