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上博“东西融汇”特展的高中历史教学主题活动设计
——以选必三“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为例
2022-08-01钱轶娜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
◎ 钱轶娜 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
2021年10月上海博物馆举办的 “东西汇融——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正式开幕,汇聚200 多件重量级中外陶瓷与油画作品,以全新视角讲述了早期全球化中的中欧贸易与文化交流,其中的多件文物馆藏对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鲜活的史料,也启发了本文的写作。博物馆资源开发及应用是一种有益的教学尝试,不仅增添了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更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一、活动设计背景及依据
部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这册书是从人类历史上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不同方式切入,展现不同文明、不同人群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理解文化交流与传播在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根据课程标准,本书的第四单元的课标要求:“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选必三的第10 课教材引言部分写道:“16世纪初,葡萄牙人带到欧洲的第一批中国瓷器花瓶引起了欧洲人的浓厚兴趣,各国的君主和达官显贵纷纷用黄金购买,并收藏起来。17世纪上半叶,荷兰一家公司进口了近300 万件瓷器,这些瓷器对欧洲的制瓷业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就启发了设计一个以瓷器贸易为主题教学的活动。
通过特展资源能透物见史,通过珍贵的欧洲订制瓷器串联起完整的早期中西贸易史,以外销瓷器面貌的变迁展现16 至18世纪中欧贸易与交流的历史发展。透过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海域的7 艘沉船材料,在空间维度中铺陈东西航线与交通网络的拓展变迁。通过特展资源呈现西方人如何看待、使用远渡重洋的东方器物;瓷器如何融入欧洲的生活方式、室内设计以及时尚风潮;东西方的差异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透过油画作品呈现的瓷器在西方的使用情境,通过极富创意的欧洲加彩、镶嵌及室内陈设瓷器,展示中西器用、审美和设计的碰撞与交融,从而理解青花瓷在全球传播中的文化传播与文明融通。通过越南、日本、中东、葡萄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等地模仿中国的产品,通过精心组合比对呈现窑业技术的互鉴,揭示中国技艺对世界物质文明的贡献。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博物馆参观搜集不同主题的相关资料和背后的故事,最后展示各小组的成果,培养学生掌握观察、合作、探讨、探究的方法。感悟瓷器的全球传播不仅是中国向全世界展示辉煌的制瓷技术,也是展示丰富内涵的中华文明。了解劳动人民的智慧,认识瓷器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活动的设计必须体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如表1 所示,主题活动基于课标具体质量标准要求,尤其是高三等级考学生水平目标层次3 和4,是按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维度进行设计。
表1 主题活动设计与核心素养培育的关系
二、主题活动内容设计
环节一:主题介绍、分配任务。
主题1 空间展开——探寻博物馆资源中沉船材料。
主题2 时间符号——探寻不同时期的外销瓷。
主题3 文明融通——探寻油画作品中的审美、器用与设计。
主题4 文明贡献——探寻仿烧青花瓷器,对比窑业技术互鉴。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本次特展的历史跨度16—18世纪,布置学生每个小组相应的人物,学生自行合作安排各小组学习进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环节二:学生分组展示
沉船是凝固的时空胶囊,而封存其中的瓷器是追索贸易流通轨迹的重要材料,共同勾勒出15世纪末至18世纪中欧贸易航线、转运网络的时空发展。通过珍贵的欧洲订制瓷器串联起完整的早期中西贸易史;“中西交融”通过极富创意的欧洲加彩、镶嵌及室内陈设瓷器,展示中西器用、审美和设计的碰撞与交融。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反映本组选题的瓷器进行展示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PPT 展示所搜集的瓷器图片,并阐明该瓷器如何体现主题内容。
主题1:空间展开。
第一组展示:
(1)青花盘(一组) 明万历中期(约1590—1600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圣迭戈号”沉船出水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2)制作表格:通过沉船罗列的地点,说明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都存在着中国青花瓷的足迹。除了沉船,学生还发现了展出的文物来自亚、非、欧、美等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小博物馆和私人收藏。
表2 16—17世纪载有明代青花瓷的沉船列表
主题2:时间符号。
第二组展示:
(1)1498年达·伽马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卡利卡特,开辟了欧亚交通的新路线,此后持续东进,到达中国沿海,揭开近世东西方交流的新篇章,深刻改变了欧亚贸易格局。在贸易各阶段,葡萄牙都订制了特殊的纹章瓷器。
提问:纹章瓷上的葡萄牙王室印记、基督的十字架和耶稣会的标记等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回答:代表葡萄牙王国、基督教权威等都反映了政治意义,印证了青花瓷的政治、社会、文化意义交织在一起的结论。
(2)学生出示青花山水开光图盘、五彩开光盆景花卉图盘、青花人物故事图把杯、青花东印度公司徽章纹盘。教师提问:透过外销瓷器面貌的变化,探究中欧贸易主导权的变迁。
16世纪中期以前,东南亚
澳门开埠后,中葡贸易猛增、重心逐渐转向欧洲
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取代葡萄牙
18世纪以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取代荷兰
(3)葡萄牙瓷器屋顶“桑托斯宫”。
学生补充查找的档案:1580年葡萄牙里斯本大街上已有6 家出售中国瓷器的商店。里斯本的阿纳斯塔西奥·贡萨尔维斯博物馆,收藏379 件16—17世纪中国青花外销瓷。中国克拉克瓷大批进入欧洲,在欧洲民间流传,最终成为全民餐具,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时尚。
提问:从纹章瓷到克拉克瓷的发展,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回答:纹章瓷反映的是政治意义,克拉克瓷体现的社会与文化意义。从纹章上层奢侈品到克拉克瓷日用品,从奇到常、普遍认知的过程。反映了文明会通的过程和文明成长的进程。
主题3:文明融通。
第三组展示:
(1)油画中的瓷器
提问:透过油画你能看到哪些西方人使用的情境?中国器物对西方审美趣味与生活方式带来了哪些影响?
回答:早期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是王侯贵胄千金难求的收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中被描绘成诸神与圣徒使用的器皿,带有神圣的色彩。17世纪流行的静物画则再现了当时富裕家庭的室内陈设和艺术喜好,墙面、壁炉、橱柜上装饰着来自中国的瓷器,桌面的青花瓷、金银器与丰富的海味果蔬共同构成象征财富与地位的符号。
(2)西方再装饰与镶嵌的瓷器
提问:透过西方对中国瓷器的再装饰和加工镶嵌的瓷器可以折射哪些历史信息?
回答:可以反映东西方的装饰传统、审美趣味并不相同,中西技艺在此碰撞、交融,绽放出独特想象力与美感。
主题4:文明贡献。
第四组展示:
国外模仿的青花瓷器。
提问: 这些仿制的青花瓷的历史价值如何?其上所绘有梅、竹、鹿纹传递的是什么文化信息?
回答:青花瓷是文明的载体和表达意义的符号。传递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竹、梅赋予了道德的意义,成为理想的符号和象征;鹿纹寓意“禄”,步步高升,成为生活取向的符号和象征。青花瓷构成欧洲中国风的起源,是全球化开端时期中外文明交融汇通的典型范例。
(2)提问:文明交流往往是双向的,你能用上博特展资源来说明这一观点吗?
学生举例展品:五彩花果纹双耳杯清康熙(1662—1722年)中国景德镇窑瓷器,藏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圣经故事图双耳杯约1650—1720年法国利摩日铜胎画珐琅,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说明:文明交流双向特点,是互鉴互学的过程。中国制瓷业技术对世界贡献巨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学生结合上博特展梳理青花瓷的空间展开和时间符号。结合上博特展的资源说明瓷器贸易所体现的东西方的文化交流,理解商品在文化交流活动中扮演的角色。通过油画作品所呈现的使用情境,来了解中西器用、审美和设计。通过比对呈现窑业技术的互鉴,揭示中国技艺对世界物质文明的贡献。
环节三:总结提升
提问:你如何看待青花瓷的国际化传播过程。
青花瓷代表了一种全球化语境下的文明流播,知识的扩散,技术的转移蕴含在其中。不仅向全球展现了中国辉煌的制瓷技术,还展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明。更重要的是,独步世界的中国青花瓷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文明是怎样成长的,中西文明的相遇不只是血与火的洗礼和文明的冲突,也有着文明的融通与交织成长,从而构成一部新的全球史。
青花瓷从本土到全球,16世纪成为一个青花符号流动的世纪,青花瓷的出现在欧洲乃至世界各地人们的家庭及餐桌上,这种事实本身就是一场文明交流的革命。青花瓷展开的直接后果,后来欧洲陶瓷生产成为工业革命的一项规模庞大的产业,奠基于16世纪时空巨变下的那场史无前例的全球性文明交融,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的展示作肯定和总结,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结提升与主题活动相关的历史解释能力。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31页。
[2]“圣迭戈号”原本是一艘从事贸易的西班牙商船,1600年被临时征用,与抵达菲律宾马尼拉湾的荷兰船战斗后沉没。货仓中保留的青花瓷应该是原船主的货品,主要为景德镇窑及漳州窑产品,是珍贵的西班牙贸易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