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随笔
2022-08-01刘静
文_刘静
刘静 微雨从东来 好风与之俱3cm×3cm2022
刘静 不积跬步3cm×3cm2022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的这种辩证哲学观点,提出了一个关键概念——转换。篆刻创作的过程,就践行了由这种哲学观点导出的转换概念,如文字的转换,也就是我们讲的入印文字的“印化”,再如表现方法的转换,我们要把经过临摹学习到的观念、技法转换成新的营养并应用到个人的作品创作中。这仅是针对“转换”列举的两个很基础的例子,然而基础也好,生发也罢,“转换”的确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明代是印论成就的高峰期,明人论印以大匠造屋比喻章法,在大匠造屋阶段,首先要确定风格,然后根据风格特点分朱布白,也就是做好章法的安排;之后屋子建成了,也就进入了装修及软包设计阶段,我们借助刀法的使用及其与书写感的关联融合、肌理表现等手段传达作品的意蕴、趣味、风格等,从而去实现传承与创新。
刘静 暮伴钓鱼人2cm×2cm2022
刘静 浮云西北是神州(附边款)3.8cm×3.8cm2021
在《小窗幽记》中,有一些文字是很容易将人引入佳境的。“净几明窗,一轴画,一囊琴,一只鹤,一瓯茶,一炉香,一部法帖;小园幽径,几丛花,几群鸟,几区亭,几拳石,几池水,几片闲云。”诸如此类,沁人心脾,益人心智,抑或发人深省。我们生于闹市之中,渴望心中宁静,只有内心真正宁静,才能更好地参悟体会,从而生发感受,进而直抒胸臆,如此,写意精神便有了表达的载体。
刘静 美意延年3cm×3cm2021
刘静 闲多反觉白云忙(陶印)5cm×4.8cm2021
刘静 诗到无人爱处工2.5cm×2.5cm2020
刘静 高树临清池5cm×5cm2020
刘静 水边篱落忽横枝(附边款)3.2cm×3.2cm2022
刘静 桂花香插少年头(附边款)3.8cm×3.8cm2021
刘静 青山一片范宽图(附边款)3cm×3cm2020
刘静 月乘风送七言联138cm×17cm×22018
刘静 读书下笔七言联180cm×24cm×22021
我们于艺术作品中寄情托意,是一种痛快的表达。唐孙过庭给写意定义曰:“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此处讲到了两种艺术形式的表达:诗之境界及草书笔法。诗之境界取会风骚之意,草书笔法书写天地之心。这构成了其写意主义的两大要点。诗,讲的是写什么;书,讲的是怎样写。
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以见其心。从应物到格物,然后转为笔墨,可以看作是一个由放到收的过程。无论是思想情感还是作品面貌,大抵都要经历如此由放到收的过程吧。
致,则致物之形;书,则书吾之心。
印章虽不似书法那般,以书体分类,然则可从其作品面貌上分为静态与动态之不同表现和意趣。印花钤于纸上,生气即出。南齐谢赫在其《画品》中阐述了“六法论”,首提气韵生动。“气韵,乃画成后得之。一举笔即谋气韵从何入手,以气韵为第一者乃鉴赏家言,非作家法也。”这是清代邹一桂的言论,分析了作者和评论者所处的不同角度,颇有道理。
我们借助于道家思想,择其“自然”作为哲学依托。师法自然,道法自然。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这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引领。看看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无论皇家还是私家,无不向我们展示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林原则;再看青藤、八大,终究还是将目光落到至简之境。大道至简!
刘静 水作青龙盘石堤2.5cm×1.3cm2022
刘静 万卷般若堂2.5cm×2.5cm2022
刘静 意到不求工2.5cm×2.5cm2020
刘静 陆游《游山西村》138cm×34cm2022
刘静 《道德经》节录138cm×69cm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