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团结之花 结幸福之果
——普洱市全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综述
2022-08-01罗成建粟利沈浩
文/罗成建 粟利 沈浩
·加强党的领导 创新创建模式
普洱市有9 个民族自治县,居住着26 个民族,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2%,全市8.4 万防返贫监测对象中,民族人口达6.2 万人,占73.6%。维护好民族团结,发展好民族事业,始终事关普洱市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事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巩固。
“民族工作点多量大面广,涉及方方面面,不是民族地区单项的工作,也不是哪个部门的一家之责,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共同发力。”在不久前召开的普洱市委民族工作会议暨全市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普洱市委书记李庆元要求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把民族工作作为战略性任务、全局性工作、生命线工程来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扎实推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试点工作,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继续在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上走在前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争创一流,推进普洱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全过程,作为“一把手”工程和推动普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常务副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研究示范创建相关工作;建立了维护民族团结长效机制、互助机制、督促指导机制、目标考核机制、表彰激励机制5 项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下发《普洱市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测评指标任务分工方案》,明确18 个方面50 项具体工作,提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工作思路和具体建设内容,全域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各项工作。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普洱市不断创新创建模式,将民族杂居村寨的“宾弄赛嗨”传统活动,创新发展为“县际互帮、东西互助、城乡互联、干群互系、村组互包”的民族团结工作机制并在全国推广;普洱市与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临沧市、昆明市共同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墨江、镇沅、江城、澜沧、西盟、孟连6 个县与接边的其他州市相关县签订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公约》;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与临沧市云县漫湾镇、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公郎镇,共同发起成立澜沧江示范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的建设,有效促进周边地区形成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共建共治共享的创建工作格局。
·实施典型引路 全域开展创建
翻开普洱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的进步史。涌现出的一批批民族团结进步典型,带来了一曲曲普洱各族群众心手相连、亲如一家的赞歌。
创建工作中,普洱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全领域开展创建工作,并对创建成效突出单位开展市级命名,同时积极申报省、国家命名。目前,普洱市已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2 个县、2 个单位先后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5 个县、250 个单位先后创建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3 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 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典型的树立,有效激发了全市各级各部门开展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普洱市着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思想基础。以“七+N”进(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部队、宗教活动场所)创建工作为平台,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在机关事业单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市级领导示范带动、各级各部门形成常态,到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前开展教育活动;《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光荣历史和现实意义》作为精品课程被中央组织部选入“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被国家民委复制并立于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石榴园,用于开展全国干部的民族团结教育;2021 年12 月,国家民委、省委、省政府在普洱市举办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70周年纪念会,纪念活动在全国、全省备受关注,反响热烈。在学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师生心底生根发芽;全市创建命名269 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在社会,充分发挥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普洱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所、江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拉勐纪念碑等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资政作用,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美丽乡村女子学堂、火塘夜校等平台,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和民族政策法规学习;利用“互联网+民族团结”,在市、县(区)主流媒体开设专栏,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故事。
·增强文化认同 推进交流交融
普洱市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保存完好,各民族相互尊重风俗习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一个缩影。
走进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信乡回俄村,仿佛进入一个民族歌舞文化大观园:佤族的木鼓、傣家的白象舞、拉祜的葫芦,掩映在蓝天白云之下、树影婆娑之间,各具特色,又融为一体。在这里,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宾弄赛嗨”。
在傣语里,“宾弄赛嗨”是“亲戚朋友”的意思。在孟连,只要一家有事,各个民族村寨的村民都会来搭把手,因为他们都是“宾弄赛嗨”。“打谷子、收玉米、摘咖啡,他们都会来帮忙。”回俄村的傣族群众依晃一家虽然住在坝区,但是家里几辈人和附近山区的佤族、拉祜族同胞都是“宾弄赛嗨”。
普洱是“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第一碑”的诞生地,有着悠久的民族团结传统。1951 年元旦,出席宁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的48 名代表按照佤族习俗,立下了“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铮铮誓言。
如今,70 多年过去了,从民族团结誓词碑到“宾弄赛嗨”,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在普洱得到进一步弘扬与发展。在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感召下,“亲如一家、不分彼此”的理念扎根于普洱各族人民的心中,并不断发扬光大。
长期以来,普洱市着力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社会基础,积极加强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研究和“茶马古道”文化研究,在各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传播推广,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市、县(区)在公园、广场、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和各领域建设红色文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历史人物形象、传统节日等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简单、清晰、具体、形象地帮助各族群众认识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与此同时,普洱市始终把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各族群众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作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黏合剂,深入实施文化“珍珠链”工程,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作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起来,汇聚成民族团结的正能量。扶持民族文学、艺术歌舞、影视和媒体的创作传播,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每年开展哈尼族“太阳节”、彝族“火把节”、拉祜族“葫芦节”等群众性民俗节庆活动,推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发展观落实到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生活中。“十三五”以来,普洱市共实施94 个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文化精品工程项目,民族题材史诗电视剧《茶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人文纪录片《天赐普洱》登陆央视并在22个国家播出;原生态歌舞《佤部落》走进国家大剧院;民族团结脱贫攻坚剧目《宾弄赛嗨》、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进京汇报演出;拉祜族舞蹈《摆出一个春天》走上2022 年央视春晚舞台受到全国关注。普洱民族文化传播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一幅幅民族团结进步的美丽画卷,记录着普洱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普洱市各族人民多年来用心血孕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树,已经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