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注”南太需回应气变关切
2022-08-01孙畅
孙畅
8月6日至8日,美国副国务卿舍曼和美新任驻澳大使卡罗琳·肯尼迪预计将访问南太岛国所罗门群岛,并参与纪念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80周年活动以及讨论美驻所使馆开启事宜。此次访问是今年继布林肯、坎贝尔、康达等美国高官访问后,南太地区迎来的又一次美政府高层官员来访。
近年来,美国明显加强了对南太平洋地区的关注度,在高层访问、外交存在、海上捕鱼、援助投入等多个领域对太平洋岛国“展开攻势”。然而,相较于大国关注的战略安全、影响力竞争等传统安全议题,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非传统问题才是南太岛国最切身的利益关切。
事实上,太平洋岛国正在经历世界上最极端的气候变化影响,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和自然灾害等问题破坏了岛民的生存资源,一些岛国甚至将“彻底消失”;早在2014年,时任基里巴斯总统阿诺特•汤就宣布,基政府已在邻国斐济瓦努阿岛购置林地,在海水淹没国家本土前将进行“举国搬迁”;2018年,《波伊区域安全宣言》将笑候变化明确定位舟“对太平洋人民生存、安全和福祉的最大威胁”;2021年,图瓦卢外交部长西蒙•科菲以“水中演讲”的形式致辞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视频中,科菲身着西装、卷起裤腿站在本国首都海岸,向外界展现岛国海平面上升的现状,呼吁国际社会应当紧急采取行动对抗气候变化。
太平洋岛国素有“广交友、不树敌”的外交传统,保持独立自主、与所有伙伴建立良好关系、借助大国力量解决关乎存亡的气变威胁是地区国家的共识。然而,岛国对于气候变化的强烈诉求常常被美西方最热衷的地缘政治议题“盖过风头”。第51届太平洋岛国论坛轮值主席兼斐济总理姆拜尼马拉马在今年的领导人峰会上明确表示,“同生存相比,其他事情显得'无关紧要'”,呼吁大国切实承担减排责任,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温控目标,即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11无以内。
拜登政府上台后,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开始填补特朗普政府的地区气候政策“空白”:今年2月,美国发布新版“印太战略”,其中明确提出要与太平洋岛国建设“富有韧性”的合作伙伴关系,承诺帮助其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6月,美国宣布同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四国'组建“蓝色太平洋伙伴”机制(PBP),宣称将“以太平洋岛国为主导”,以“建设性、透明性”方式造福地区;7月,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在参加太平洋岛国论坛框架下的渔业专题会议时宣布,美国将连续十年、每年给予岛国6000万美元“经济发展和海洋恢复资金”,以期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尽管如此,各方仍然对美国关于气候变化的承诺能否“口惠而实至”心存疑虑。一是美国国内政治掣肘。当前,美国国会两党关于气候政策的立场尖锐对立,民主党的支持和共和党的强烈反对使得气变法案的通过异常艰难。拜登政府的“绿色新政”立场与其政策落实之间存在巨大鸿沟,不排除美国国内政治极化引发政策“倒车”,从而对国外气候援助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二是资源协调困谖。由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粮食等危机仍在持续,全球通胀持续高企,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调美国经济预期,美国经济恐将陷入“技术性衰退”。鉴于美国将于11月进行中期选举,拜登政府面临党派竞争、民意支持惨淡、经济下行等多重压力,在此背景下,政府能否兑现气候援助承诺,将资源分配给太平洋岛国仍需时间检验。三是面临信任赤字。冷战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战咚收缩”,对南太地区国家采取“善意忽略”态度。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变化日趋复杂,美国重新加大对南太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地区国家的不安。2022年2月,美国务卿布林育时隔37年首访斐济,时任斐济代总理赛义德•海尤姆在与其会晤时直指,“大国经常谈论岛国,却不与岛国交谈”;萨摩亚总理菲娅梅则对外公开表示,美国在地区推进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之前,“未征求地区国家意见”。
各国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应立足于地区真正需求,而非地缘政治目标。历史上,岛国曾是大国的“核试验场”,其碳排放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今却首当其冲,不成比例地承受着气候变化的恶劣影响及后果。如今大国能否落实减排和气候援助对岛国来说至关重要。南太平洋是世界的“百花园”而非“竞技场”,援助应真正回应岛国对于气候变化的关切,努力携手在气变议题上开展合作、形成合力,共同维护人类家园。▲(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和大洋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