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普通人轻松写作(一)
2022-07-31山西省太原市教科研中心高岚
山西省太原市教科研中心 高岚
开栏语:
写作就是一种书面语言表达行为,很多人把写作看得高不可攀,其实我们不需要写得像作家那样文采飞扬,我们只需要达到写作的目的即可。很多时候,教师的写作水平也没有超越学生,只要能做到规范、有指导价值就够了。本专栏作者长期从事教学和教研工作,带过不同写作能力的学生,也交往过一些有写作想法的社会人员,深感许多人把写作“高深化”了。这种“高深化”倾向使得一些人对写作望而却步,知“难”而退。写作不应是少数“精英”的垄断行为,作者把他多年教学和教研的体会写出来,力求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希望能让大家在写作上提振士气,勇敢地拿起笔来去表达生活。
语感什么样
学写作首先要建立起语感。语感有了,你就知道写成什么样的句子就是舒服的,甚至是美的。经常有人说,你读的书多了,语感自然就有了,这对于悟性比较强的人来说,可能有一定道理,但对没有机会读很多书或悟性较差的人来说,语感到底是什么样儿还是模糊的。我们要提供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让学生快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能。了解语感是掌握写作技能的基础。
我认为语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能读出音韵节奏
我认为具备这个能力,基本就可以认定具有了语感。我们汉语主要有这么几种特点:
1.讲平仄。汉语有四声。过去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在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阴平和阳平又叫平声,上声和去声又叫仄声。四声所构成的平仄对应就形成了中国汉语的音乐美。如“平仄平仄平平仄”和“仄平仄平仄仄平”相对应,读来就舒服。中国对联常常是上联尾字读仄声,下联尾字读平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比“欲穷千里目,要登最高处”读来抑扬和谐。四声构成了汉语的音乐美。
2.成语或类似成语的四字词语的大量运用。例如:“几年后,中关村地区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雨后春笋”是成语,“越来越多”不是成语,但属于四字词语,若改成“特别多”或“逐渐多”,读来就不顺;若只有“雨后春笋”,没有“越来越多”,音节就不满,好像人被吊在空中下不来的感觉。汉语的这种表达习惯不胜枚举,如:“我们只要掌握了方法,做起事来就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再如:“这位老师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云山雾罩,不知所云。”其实,“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也是准四字词语连用。
3.多用整句。什么是整句?整齐的句子就是整句,比如对称句和排比句。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式差不多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就是排比句。不够三个,两个排列在一起,也很整齐,有时还很对称,这也是整句。汉语是讲究对称的,这大概源于汉语诗歌和辞赋的发达。随便摘录一段文字,就能体现这个特点:
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认识我们的国情,要有坚韧不拔的充分思想准备,取得成绩时不盲目乐观,遇到困难时不气馁悲观。创业维艰,奋斗以成 。历史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艰苦奋斗的人们。(《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加着重号的就是对称的句子,也叫整句。
对称的句子不一定字数完全相同,如:
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周国平《论独处》)
我们再看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一段讲话: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感召下,同仇敌忾、同心协力,让世界见证了蕴含在中国人民之中的磅礴力量,让世界知道了“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万众一心、勠力同心”“同仇敌忾、同心协力”是四字词语连用,两个“让世界”句是整句。你什么时候说话不这样说就难受,你就基本具备语感了。
写出整句并不难,看下面的例子: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没有人规定教师必须舍身去救学生。但黑龙江佳木斯市的张丽莉老师在失去控制的客车猛力冲向正要过马路的学生的危急时刻,没有自己逃生,而是奋不顾身将学生推开,而自己被卷入车轮下,造成双腿粉碎性骨折,高位截肢。正是这“分外”之举,谱写了一曲最美教师的赞歌。(第一事例形式)
爱自己的孩子是亲情的自然表现,没有人要求你必须爱别人的孩子。但佛山的一位拾荒老太陈贤妹在看到一个2岁女童被车碾过无人过问的时候,没有漠然视之,而是不顾被讹风险,用双臂把孩子扶到安全地带,积极寻求救助。正是这“分外”之举,塑造了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光辉形象。(仿写)
自己挣的钱自己花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人强迫你必须把自己的钱捐给别人。但大陆“首善”陈光标在许多富人还在挥金如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的情况下,没有沉迷享乐,而是高调行善,并成为公开承诺死后捐出全部财产的大陆第一人。正是这“分外”之举,弘扬了无私的人间大爱。(仿写)
二、能读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所谓“重点词语”,就是关系到句子准确意思的词语。如“不是……而是”是否定一个、肯定一个,而“不仅是……而且是”就都是肯定,这两个意思就不能混。经常有人把“虽然……但是”这种转折关系看成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其实不然。“虽然”句只是提出一个可能让人产生误解的情况,如“他虽然很瘦,但干起活来不缺力气”,“很瘦”是事实,但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就是不会有什么力气,“但”句就是对这种可能的误解的否定,但并未否定“很瘦”。
我们再看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最后一段: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若”说明此时没有采莲人,“惦着”说明现实不如江南让他满意。这样,我们就能推断他回到家后的心情应该是烦闷的。
有时我们根据某些词语还能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两段文字: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通过两个“尤”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讨厌那几个学者文人。
三、能根据篇幅读出作者的意图
这应该是更深一层的语感。有时我们发现,作者多次重复某些内容,或大段地进行了似乎不必要的细致描述,如果这些现象引起了你的关注,说明你已经有了很强的语感了。比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五次提到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我们就应该敏感:为什么他要强调这些?你关注了这样的表述,可能就会比较容易地做出判断:如此温柔善良的女子哪里是“暴徒”的形象?不是“暴徒”却被反动当局杀害,反衬出反动当局的凶残。
同样这篇文章中还有一段文字:
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写刘和珍等被害,为什么要用那么多文字来说她们中枪的位置?如果你关注到这种现象,你可能就判断出:这种杀戮是在被害者非暴力、非反抗状态下进行的,揭露了反动当局的凶残。
说语感不能只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搪塞,我们把语感具体化,清晰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学习者就知道他所追求的语言目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