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下布拖县特木里镇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探索
2022-07-30邓达钊
邓达钊
(四川宣汉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 宣汉 638000)
秸秆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的副产物,含有较为丰富的氮、磷、钾、微量无素等成份,是一种可供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宝贵资源,但因其处理利用成本高而在一些地方利用效果并不好,传统处理方式都是焚烧。笔者在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特木里镇先锋村参加脱贫攻坚帮扶工作期间,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牧民共同探索了处理秸秆的新模式——“粮-饲-肥”循环利用。
1 传统秸秆处理主要方式
1.1 秸秆肥料化 秸秆是优质的有机肥料资源,秸秆肥料化主要包括秸秆机械粉碎还田、覆盖还田、快速腐熟还田等方式。
1.2 秸秆饲料化 畜牧业特别是牛产业的快速发展给农作物秸秆的饲料化利用带来了机遇。秆饲料化主要是通过利用青贮、微贮、直接喂养等,把秸秆转化为优质饲料,降低了养殖成本,又消纳了农作物秸秆。
1.3 秸秆能源化 近年来,四川省实施乡村清洁工程,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和推广运用秸秆作燃料的生物质节能灶,为农民提供了优质廉价的生活用能方式,帮助农民节省燃料和用电方面的生活支出。
2 布拖县特木里镇秸秆资源化利用探索
2.1 布拖县特木里镇秸秆资源情况 特木里镇有农业耕地面积26 771 亩(1 亩≈667 平方米),以种植玉米、土豆、荞麦为主,秸秆产量高,约30 000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马、羊、家禽为主。2021年,生产粮食8 926吨,其中马铃薯6 342吨,苦荞898吨,玉米1 686吨。
2.2 秸秆处理方式探索 玉米秸秆的处理一般分为两次:第一次是用刀从玉米的穗位部将玉米植株砍掉成两段,玉米的穗上部分在地里通过短期自然晒干后,农户运回去通过粉碎机粉碎加工成饲料粉以作饲料用。第二次是处理玉米秸秆的穗下部包括根部(一般用锄头将根部整块刨出),等其自然晒干后(时间比穗上部分晒干时间稍长),再运回去通过粉碎机粉碎加工成饲料粉以作饲料用,玉米芯作为燃料用于烧火做饭
土豆和荞麦秸秆的(包括地里的饲料草)处理:采取自然晒干后,通过粉碎机粉碎加工成饲料粉以作饲料用。
喂养方式:农户粉碎机粉碎后的秸秆饲料装袋贮存备用,采取秸秆饲料掺和一定比例的精饲料方式进行投喂。饲喂牛羊掺和5%~10%精饲料,饲喂猪掺和10%~20%精饲料。
2.3 利用成效
2.3.1 秸秆饲料化利用率高 玉米秸秆(包括地里的饲料草)都被当作饲料,利用率可达100%。
2.3.2 基本杜绝了农民焚烧秸秆的现象,减少了空气污染。
2.3.3 降低了饲养成本。秸秆饲料化处理后,减少了农户养殖成本。秸秆粉碎设备投资小,易推广。每组农户需配备1~2 台粉碎机,方便实用,就近粉碎,降低处理成本。猪、牛、羊的粪便又可以当作有机肥用于农作物底肥,真正做到了“粮-饲-肥”完整的循环利用。该“粮-饲-肥”链条完整,处理高效、成本低廉、方式简便、群众接受,易于推广。
3 秸秆饲料化利用对策建议
3.1 加快集成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研发 组织技术人员,进一步研发秸秆“粮-饲-肥”饲料化利用的相关技术,形成易于推广、可复制的处理利用技术,确保处理成本低下、处理方式简便、处理过程快捷,而且适口性好、易保存不变质。
3.2 加快健全秸秆饲料化收储体系 大力发展“粮-饲-肥”种养结合,科学布局秸秆收储运体系网络,扎实开展秸秆青贮利用技术推广服务,强化种养循环,着力解决秸秆焚烧难题。以村为单位就近建设一个以上的秸秆饲料化处理点。形成粮食种植-秸秆-饲料-养殖粪污资源还田作肥利用的体系。
3.3 加快发展“粮-饲-肥”种养循环模式 发展“粮-饲-肥”种养循环模式,即养殖场或秸秆收储点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优质青贮饲料,牛产生的粪污通过“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循环利用”等模式进行无害化处理,作为有机肥供给农作物或者牧草基地利用,实现种养殖循环发展。此模式既可高效保障养殖场的饲草料,又可充分激发周边农户种植积极性,有效解决撂荒地。
3.4 搞好示范推广 依托科研院校和市县技术专家技术力量,扎实开展秸秆养牛种养循环示范,选择一定数量的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作为适度规模秸秆饲料化利用种养循环示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