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在新生儿病房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效果
2022-07-30李蒙娜尹丁叮朱珊珊
李蒙娜, 尹丁叮, 朱珊珊
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食物,不仅为新生儿提供充足的营养,还为其提供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近年来,随着有关母乳喂养的临床实践指南被广泛应用,逐步实现了对母乳喂养的规范化管理。但是,国内的新生儿病房主要实施的是封闭式管理,母乳喂养率不容乐观[1-2],且我国新生儿病房母乳喂养管理尚无统一共识、标准不一[3]。因此,如何有效建立适合国内医院环境的母乳喂养管理规范显得尤为重要,亦是保证母乳喂养顺利进行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对于早产儿而言,如何有效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以及生命质量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医护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由于医学分科相对精细,在面对涉及多学科疾病的早产儿时,传统单一的诊疗模式已无法满足需求,为此,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模式在NICU疾病诊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模式主要是通过各专科的长处共同解决疑难问题,继而为患者康复创造有利条件[4-5]。鉴于此,为了给新生儿管理提供新思路,本研究将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运用于新生儿病房早产儿喂养中,现作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病房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胎龄<37周早产儿;②出生体重<2 500 g;③无临床病历资料的缺失;④可实施肠道喂养。排除标准:①合并先天性疾病者;②患儿父母因故无法完成相关研究/调查者;③正参与其他研究者。其中2019年3月至12月出生的431例为对照组,男245例、女186例,出生体重2 211~2 473 g、平均(2 341.03±246.83)g,胎龄34~37周、平均(35.63±1.04)周;2020年1月至10月出生的431例为观察组,男242例、女189例,出生体重2 204~2 478 g、平均(2 344.13±247.08)g,胎龄34~37周、平均(35.71±1.15)周。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早产儿喂养护理,即由新生儿病房医护人员负责家属的母乳知识宣教和指导、母乳的接收、喂养的实施、奶源配置。观察组进行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下喂养护理,具体方式如下。
1.2.1 建立多学科团队管理小组
组建由新生儿科、母乳库、儿童保健科、母乳喂养咨询门诊、早产儿随访门诊、新生儿护理门诊参与的多学科团队管理小组。
1.2.2 多学科团队管理干预措施
1.2.2.1 新生儿病房干预 进行喂养的实施、评估以及评价。护士根据医嘱奶量、方式及频次进行喂养实施,对患儿喂养耐受程度、吸吮能力进行评估,对患儿体重增长情况进行评价;医生根据护士反馈评估情况进行喂养方式、喂养种类及喂养量的调整。
1.2.2.2 母乳库干预 ①进驻病房参与宣教:全科人员母乳喂养知识培训,内容包括母乳的收集、储存与运送、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母乳喂养技巧及促进母乳喂养方法等。培训合格后母乳库人员每日向住院患儿母亲提供母乳喂养宣教。②奶源的把控:母乳的接收由母乳库人员负责,对储存与运送方式不正确的送奶者进行指导,以保证母乳和捐赠乳的新鲜程度。③根据母乳成分检测结果制定个性化方案:根据医嘱联系母亲进行新鲜母乳的留取并进行成分分析检测,医生根据其结果制定个性化母乳强化方案。
1.2.2.3 儿童保健科干预 为了促进患儿吞咽功能,医生根据护理反馈的患儿吸吮能力评估情况决定是否邀请儿童保健科会诊,对于吞咽功能弱、吞咽不协调的患儿由儿童保健科治疗室进行吞咽肌功能锻炼。
1.2.2.4 母乳喂养咨询门诊+新生儿护理门诊干预 对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存在喂养相关问题的早产儿指引家属至母乳喂养咨询门诊/新生儿护理门诊进行就诊。
1.2.2.5 早产儿随访门诊+新生儿护理门诊干预 进行居家喂养指导、追踪随访。通过电话、门诊或者上门的方式进行随访,评估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家属照护能力,根据家属反馈的存在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天数、出院后坚持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出院后生长发育合格率、出院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全肠道喂养判定标准为经口服喂养奶量达150~180 ml/(kg·d),且无喂养不耐受表现;出院后生长发育合格主要是指每日体重增长达(10~20) g/kg。生长发育评估使用Feton发育曲线图,以P20~P50为标准,若大于此区间,则可咨询儿保医生给予优化母乳喂养建议;出院后不良反应主要统计呼吸道感染、红臀、窒息。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及住院天数对比
观察组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且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及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及住院天数对比
2.2 两组出院后坚持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出院后生长发育合格率对比
观察组出院后坚持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出院后生长发育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出院后坚持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出院后生长发育合格率对比[例(%)]
2.3 两组出院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出院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评价[例(%)]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均倡导,新生儿娩出后6个月内实施纯母乳喂养属于最理想喂养方式。母乳喂养可有效减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院内感染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同时对新生儿的感觉、认知发育具有积极促进作用[6-8];纯母乳喂养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婴儿腹泻或(和)肺炎等常见疾病的病死率,有利于患儿发病后的早日康复[9-10];母乳喂养可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且能有效降低喂养不耐受和并发症发生风险,促使患儿出院后的纯母乳喂养率提升[11]。目前,国内外不少专业机构均开始积极推广新生儿病房内患儿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更应首选纯母乳喂养[12]。
本研究结果发现,①观察组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这表明了观察组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早产儿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促进正常生长发育。分析原因,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通过建立涵盖新生儿科病房、母乳库、儿童保健科、新生儿护理门诊、母乳喂养门诊以及早产儿随访门诊等多个学科的团队管理小组,为早产儿母亲及家属提供了母乳喂养技术支持。新生儿科病房为早产儿母乳喂养提供了专业的评估、喂养实施以及评价,确保了母乳喂养的有效性;母乳库有效保证了母乳的安全性,确保了喂养安全;儿童保健科帮助早产儿改善吞咽肌功能;新生儿护理门诊、母乳喂养门诊则有助于家属掌握正确的挤奶手法,确保了早产儿住院期间的母乳供应;早产儿随访门诊则保证了早产儿出院后继续获得充足的母乳喂养。②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的纯母乳喂养率、生长发育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反映了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可有效保证早产儿远期纯母乳喂养率以及正常生长发育。究其原因,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强化了各学科的沟通、协作,推动全方位专业化、诊治策略科学化以及医疗资源配置合理化,实现了优势互补,并通过质量控制系统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以及医护人员相关专业水平,保证了早产儿的母乳喂养率,继而为其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成分。③观察组出院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早产儿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因子,早产儿摄入后可直接增加机体免疫力以及抵抗力,从而达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目的。
综上所述,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在提高新生儿病房早产儿纯母乳喂养率、缩短早产儿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方面的效果显著,改善了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结局,减少了出院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