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提数学问题驱动深度学习

2022-07-30范冬梅如皋市外国语学校江苏如皋226500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倒数倍数体积

范冬梅 (如皋市外国语学校,江苏 如皋 22650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的数学问题能够吸引学生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课堂之中,调动整个班级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是趋于表面,被动式地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而是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分析、思考、解决、反思问题,以此实现对数学学科的深度学习,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本文就问题驱动下如何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进行了探究.

一、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教材上的知识点和例题的讲解,以及无尽的数学练习题,让学生获得新知.使原本枯燥的且难懂的数学课程变得更加枯燥无味,且绝大多数的学生本身就不喜欢数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对数学学科逐渐产生抵触的心理.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问题驱动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现阶段对数学学习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数学学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需要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学习.数学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领路人,教学质量的好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一位会在课堂上提问且问题非常有价值的教师,表明其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十分了解,对于学生学习的需求,学生哪些地方容易出现错误,哪些地方是学生比较难弄懂的地方了如指掌.小学数学对小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仅仅通过数学课堂的简单被动学习,很难在数学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且学生不知道如何变通,解决问题的时候思维比较局限,逐渐会失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问题驱动下的教学课堂,能够大大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中提出与教材相关的问题,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的实际意义常常疏于考虑,问题过多却没有几个问题能够真正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学习,且这些问题提出的顺序也总是不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并且问题应当从简单再逐步过渡到难的,而不是一会儿提出一些比较难的问题,一会儿又提出相对来说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基础还没有打好,就直接接触更难的知识点,太过困难的问题只会让学生失去思考问题的动力,这样使得学生无法提高数学水平.除此以外,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总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教师对于课堂中所要提出的问题没有仔细斟酌,有些问题只是单纯为了提出而提,没有充分地考虑问题的适用性和意义,没有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思考,有些甚至学生都不用过多的思考就能回答,最终阻碍了学生深层次地思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习效果适得其反,数学学习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最终导致学生难以进行深度的学习.

三、精心设计数学问题,驱动深度学习

(一)注重问题的层次性

问题的设计也要分为几个层次,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数学问题的提出是需要循序渐进的,这样学生才能在基础的知识学习后,对更深层次的知识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例如,在苏教版小数教材五年级下册中关于“2,3,5倍数特征”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先从研究2的倍数特征开始,2的倍数分别为2,4,6,8,10,12等,经过多个举例可以发现,作为2的倍数,个位数都是偶数,这样一个总结就能够让学生很快地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接着可以再进行5的倍数特征的研究,5的倍数分别为5,10,15等,也可以清楚地发现5的倍数的个位数要么是0,要么是5,这样又总结出一个规律来.依据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就可以引出新的问题:3的倍数又有哪些特征?是不是和2,5的倍数一样,数字的个位数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学生就教师的提问,会认真地思考,如果和个位数有关,即个位数是3,6,9的数为3的倍数,那么就与13不是3的倍数相违背,也与12是3的倍数相违背,学生就会进一步思考列出3的倍数,然后再在其中寻找它们共同的规律.通过这种渐进式问题的提出,让每名学生从相对简单的知识点过渡到复杂的知识点,促使学生能够进行深度的学习.再如,教学苏教版小数教材六年级上册“认识倒数”这一课题时,笔者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征,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首先,通过计算几道乘积是1的算式,并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自主探索总结出倒数的意义.接着,用具体的题目加深对新知的认识,让学生紧扣倒数的意义来寻找倒数,并自主探究出求倒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相关问题:①你认为什么是倒数?②倒数是独立的数吗?③怎样的数有倒数呢?④如何找出一个数的倒数?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进一步明确倒数的意义,知道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理解了0没有倒数,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而不等于1.在一连串层层递进的提问中,学生自觉开展丰富多彩的合作探究活动,用活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谋求思想上的一致,讨论的内容,甚至涉及负数,掀起了新一轮探究的高潮,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达到新的高度,实现了深度学习.

(二)注重问题的导向性

问题的提出要具有足够的意义,能够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这一个问题上,而是能够通过这一个问题,在之后的学习中回答出更多的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时能够举一反三,将先前的解决方法应用在新的题型上,这样的教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小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数教材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时,可以先引入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教学生如何将这些信息转化到折线统计图当中去,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以这样的方式去调查一项小组中感兴趣的事例,让学生用统计表、统计图将自己统计得来的结果呈现出来,并分别针对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解释说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合作完成,并且没有局限学生调查的对象,学生在这种课堂互动中,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将课堂中教师所教学的知识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达到数学课堂的最佳教学效果.再如,教学苏教版小数教材六年级下册的鸡兔同笼问题时,原题是:鸡和兔一共有8只,它们的腿有22条,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学生能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自主探索出用画图和列举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而运用假设的策略列算式解决,对于部分学生是一大难点.假设全是鸡,用22-2×8=6(条)后,再用6÷(4-2)=3(只),解释不出为什么“6÷(4-2)”求的就是兔子的只数.为此,在求出假设的腿总条数比实际少6条后,笔者设计出如下问题:①为什么现在腿的总条数比实际少了?(因为有兔被看成了鸡)②一只兔被看成一只鸡,腿的条数会怎么变?(一只兔被看成一只鸡,少了2条腿)③少的6条腿中有几个2条,说明兔有几只?(少的6条腿中有3个2条,说明兔有3只)学生根据这三个问题的引领,顺利掌握了用假设的策略列算式解决此题.并且在进一步的交流探讨中,学生自主构建出了一个数学问题模型,将它迁移到鸡兔同笼的拓展题中.解决思考题:在12张球桌上同时进行乒乓球比赛,双打的比单打的多6人.进行单打和双打比赛的乒乓球桌各有几张?学生假设全是双打乒乓球桌,算出12×4-6=42(人)后,自主设计出:①为什么现在相差的人数比实际相差的多42人?(因为有单打桌被看成双打桌)②一张单打桌被看成一张双打桌,相差的人数会怎么变?(一张单打桌被看成一张双打桌,相差的人数多6人)③多的42人里有几个6人,说明有几张单打桌?(多的42人里有7个6人,说明有7张单打桌)学生在这三个问题的引领下,也顺利用假设的策略列算式解决了此题,进一步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有效设计数学课堂中的导向性问题,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更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注重问题的创新性

(四)注重问题的区分性

数学不管在任何时候,思维的反应是十分重要的,且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问题回答就是最好的检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分层,对那些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他们提出一些需要更长时间思考的问题,让他们积极开动脑筋;而对于那些本身基础就不是那么好,又害怕去学习数学的学生,就要相应地改变教学的方式,让他们从比较基础的问题开始,逐步地增强他们的思维发散性,增强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信心.如果一开始就给这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比较困难的问题,常常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而且他们在未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上也会大大降低.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理解水平等进行分层,每名学生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所以在学习成绩的表现上也会产生各种差异,有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接受程度比较高,有些学生相对接受得比较慢一些,这就需要教师区别对待,根据他们的接受程度制订相应的提问方式,以确保每个人都能跟上教学节奏.例如,苏教版小数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一道思考题:在一个圆柱形储水桶里,把一段底面半径为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全部放入水中,这时水面上升9厘米.把这段钢材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求这段钢材的体积.教学时,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后,笔者设计出针对一般学生的问题:①第一次的水面变化,可以看出水面上升9厘米部分的体积等于谁的体积?(第一次的水面变化,可以看出水面上升9厘米部分的体积等于这段钢材的体积)②第二次的水面变化,可以看出水面下降4厘米部分的体积等于谁的体积?(第二次的水面变化,可以看出水面下降4厘米部分的体积等于长8厘米圆柱形钢材的体积)在这两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先求出8厘米长的钢材的体积,接着求出水桶的底面积,最后求出水面上升9厘米对应的体积,也就是这段钢材的体积,轻松解决了此题.针对学优生笔者设计出的问题是:①水面每下降1厘米,钢材要拉出几厘米?[8÷4=2(厘米)]②水面上升9厘米,钢材要浸没几厘米?[9×2=18(厘米)]在这两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用更方便快捷的方法求出了这段钢材的体积.关注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学习历程,达到相同的结果,真正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注重问题中的回顾和反思

数学学习离不开自我总结和反思,如果仅仅是在课堂中完全跟随着教师的节奏,要么在听课,要么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则缺少了对自己学习情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反思.因此,在每节课结束或者是每个章节的知识点教授完毕后,教师要针对相应的知识点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围绕如何一步一步学习到相关的知识点展开的,让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下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加深他们学习的印象.教师还可以针对一些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的点,进行问题的陈述,让学生及时地反思,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及时将学习中的困难重现和总结,让学生不断在自己的大脑中归纳总结相关的知识点,并且不断总结自己做题的经验,在这样不断反思下,找到最适合自己数学学习的方法.

四、总 结

综上所述,问题驱动应该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中,让小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促使他们深度学习.教师要根据现阶段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应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注重所提问题的层次性、导向性、创新性、区分性以及适时提出回顾和反思的问题,让更多更适合小学生的数学问题应用在数学的课堂中,提高整个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够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倒数倍数体积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惊喜倒数日历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
谁的体积大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巧用倒数 求异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