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文化创意衍生品开发
2022-07-30樊一粟侯懿航
□樊一粟 侯懿航
(樊一粟,侯懿航/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
高校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储备库、文化创意孵化仓,很大程度上引领着文创产业的内涵与方向,这也是高校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高校博物馆依托高校建立,在我国成熟的博物馆体系中是一支富有活力的年轻队伍,以特有的风貌体现着人文精神与时代追求,同时也是文创产业的重要载体。积极发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创意价值,是高校博物馆提高社会与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
一、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创意衍生产品
文化产业是以精神消费为主要生产目的,以符号生产为主要生产内容,以创意管理为主要治理模式的新型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二者概念与外延的界定在学术研究者之间存在较大分歧。而根据2018 年最新分类,我们在讨论时仍将文化创意归为文化产业的下属分类,创意设计服务属于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的文化核心领域。具体到日常生活中惯用的狭义文创及文创产品的概念,则主要属于设计服务分类中的专业设计服务,包括时装、包装装潢、多媒体、动漫及衍生产品、饰物装饰、美术图案、展台、模型和其他专业设计服务(见表1)。
表1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表(节录)
续表
在特定语境中,文化创意产品被赋予了“衍生”这一限定词,如本文涉及的博物馆文化创意衍生品,“衍生”对象就专指博物馆范围内的文化本体,从而使“衍生”成为博物馆文创必须强调的。
二、开发前景
随着现代社会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文化对社会生产体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文化产业在提升产业价值,解决社会就业,增加社会财富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文化产业的诸多大类中,文化创意为产品和服务注入新的文化要素,如观念、感情和品位等,为消费者提供了新体验,从而增强产品与服务的观念价值。
博物馆有极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社会和经济效益,有利于宣传推广,拉动需求,扩大收益,培养人才,促进就业,不仅能够更好地履行非营利性事业的文化公益职能,还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当下,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牌珠玉在前,营销推广也一扫以往庄重、肃穆、不苟言笑的风格,文创衍生品类型不断推陈出新,具有鲜明的品牌特色。作为博物馆行业文创的标杆,2017 年故宫文创产品的收入已达15 亿元。博物馆文创趁着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东风,正在奋力追赶超越。许多高校博物馆也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三、存在问题
首先,大部分高校博物馆由于经费、人员、地理位置、场地设施等问题,虽然名义上作为公众博物馆面向全社会开放,但实际上辐射面远远不及国有、非国有博物馆,受众大多局限于高校本部的师生,这从客观上导致其巨大的价值只在小范围内发挥作用。反映在文创衍生产品方面,本校师生购买力有限,而产品短时间内拓展受众群体范围较困难,市场将很快饱和。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归根结底受市场经济主导,然而,高校作为非营利机构,缺乏市场敏感性和激励机制,多数高校博物馆的文创开发缺乏动力和自主规划,主要为指令性、间歇性进行,质量和效率并不乐观。
再次,在社会各行各业互通互联的当下,“术业有专攻”更讲求协作发展。由于博物馆可支配的经费有限,馆企合作开展文创产品研发的方式被绝大多数社会博物馆采用。据笔者考察调研,诸如敦煌文创、丝路手信、东方密语等博物馆文创标杆品牌,都是博物馆、研究院与企业合作实现的。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博物馆仍主要采用自主(馆内、高校内)开发的方式。当然,自主开发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博物馆藏品信息的版权,小规模出产不易囤积,不会产生资金周转的压力,但限制了文创衍生品开发的规模,同时也限制了馆藏文化的输出。
四、开发策略
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并收获了不少成功的果实,高校博物馆要顺利搭乘上这班车,必须在明确面临问题困境的基础上,主动着手克服困难。
(一)转变思想,优化管理
高校博物馆开展文创开发是一条生态链,而高校和其所属博物馆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只有捋顺各个关系,方可获得长远收益。高校应适应新形势,在文创事业上对校属博物馆采取“放管服”管理。“放”即在规章制度范围内减少文创衍生开发过程中的行政干预,简化流程;“管”即强化监管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服”即加强引导和支持,鼓励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文创创意、开发、销售及运营等多个环节,提升活力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高校博物馆在文创开发实践中应积极主动地面向社会,转变“等靠要”的作风,践行“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打破相对封闭的状态,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文化事业,在资金来源、文化创意、人力资源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
(二)扩大开放,树立品牌
高校博物馆扩大开放,即是对自身定位的转变与提升。长期以来,高校博物馆坐拥高校带来的优势与便利,但在当今面临整个社会对博物馆不断提出更高标准要求的情况下,紧守着面向本校教学研究的定位已成为故步自封。故高校博物馆需要拓展思路,推倒“象牙塔”的围墙,发挥博物馆的公益性组织属性,为社会公众文化和民众文化素质提升做出贡献。在广泛开放的基础上,高校博物馆应坚持与高校业已树立的学术形象捆绑,在社会中形成一种专业化、密集化、便捷化的“文化信息宝库”形象,为高校博物馆的品牌创建奠定良好的舆论基础,进而为文创衍生品开发的社会合作、销售口碑铺平道路。
(三)底蕴为本,创意为要
博物馆文创是一种非必需的商品,消费者愿意购买,关键在于其“文化+创意”的附加值。现在市面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台北故宫“朕知道了”手账胶带、故宫《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记事本、东方密语“一只逃出壁画的鹿”金属书签等,这些均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日用品甚至消耗品,但其附加内涵,不仅能为博物馆创造经济利益,还成为博物馆较好的文化推广方式之一。由此可见,高质量的博物馆文创是掇菁撷华后的独具匠心,绝非娱乐化地消费IP,而是打造IP。高校博物馆从本校专业出发,藏品大多专而精,较少有能被社会公众津津乐道的知名藏品,因此,首先需要择取馆藏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较为丰富的藏品,深入提炼其附加价值,将其着力打造为“明星”“旗舰”馆藏品,突出其吸引力和号召力,由此展开创意活动,进而以点带面,全面提升。
(四)长远规划,形成系列
事实上,博物馆文化创意衍生品并不应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文化产业涵盖多种类型,广义上的文化创意衍生均可以此为基础着手。相较于社会企业,高校博物馆面临的直接收益压力较小,能更有余地地考虑长远的文创规划。高校博物馆可以将高校作为平台,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以重点藏品为开发点,将产品及传播、出版等开发成IP 系列,形成合力,进行文创推广。
五、开发建议
高校博物馆进行文创衍生品开发,是积极响应国家对博物馆的号召,是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双创”的号召下,必须承担的责任。因此,高校博物馆开发文创衍生品的可行性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可实现的开发目标如下。
(一)定性目标
极大地发挥高校博物馆的文化作用,尤其是社会教育功能,对接“双创”教育,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社会知名度,增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定量目标
第一步,打开市场,实现产品研发的初步成效;第二步,加大研发力度,拓宽营销渠道;第三步,持续升温;第四步,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创品牌。
高校博物馆要积极推进文创衍生品开发工作,达到定性与定量目标。
第一,高校博物馆要在进行文创衍生品开发的全过程中,紧紧依靠高校的优势资源。高校是文化资源储备库、文化创意孵化仓,因此,高校博物馆有着丰厚的智囊团队和创意转化力量。有效动员起这支团队力量,能使高校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发展事半功倍。另外,高校博物馆要借助高校在人们心中既有的形象和口碑力量,在推进衍生品大众化、普适化的同时,站稳“高校博物馆文创”学术内涵的脚跟,防止落入泛娱乐化的怪圈。
第二,突出“学院派”特色。高校博物馆文创衍生品是文化与商品的结合体,除具备商品属性外,更是高校文化符号的反映。因此,在文创衍生品上,高校博物馆不仅要看出藏品文化价值,还要体现高校的传统风貌,以高校品牌助力高校博物馆文创品牌推广,以高校博物馆文创品牌为高校品牌锦上添花,实现共赢。
第三,整合文创衍生品开发思路,梳理归纳成系列,以系列为纲进行深挖和策划,聚合于高校博物馆文化符号品牌之下。高校博物馆应在坚持衍生品内容与品牌形象和谐一致的基础上,突出“全案开发”的优势,宏观统筹丰富产品线、视觉设计、推广创意及产品运营。
第四,需要解决开发模式、销售渠道问题。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隶属部门,进行开发销售主要可以采用成立公司、联合校内资产公司或馆企合作授权几种方式,销售手段则可采取博物馆设立专门经营点、品牌合作特许经营、线上销售等模式。在探索过程中,高校博物馆需要跳出思维陈窠,在多方配合下寻求适合本馆的实施方式。
第五,高校博物馆要在厘清市场关系,初步建立品牌的基础上,着力进行文化宣传,借助校际交流活动、社会公众媒体、网络平台、政府对外宣传平台、旅游形象展示活动等渠道推广,在提升公众知名度、增加观众访问量的同时,拓展文创产品的销售市场。
第六,高校博物馆要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对接“双创”教育,反哺高校资源。高校博物馆应在文创衍生开发的过程中,加入人才培养教育,以探索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的教育模式,使文创工作融入高校教育事业,从而推动整个生态链的良性、可持续、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