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教育的“美育”功能之我见
——以上海戏剧学院毕业作品《寻秦》为例

2022-07-30季惟尊

艺术家 2022年7期
关键词:美育戏剧专业

□季惟尊

(季惟尊/上海戏剧学院)

戏剧教育源自古希腊雅典城邦的公民教育舞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受到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贝克等关于“教育实践应与学生社会生活经验紧密相联”理念的影响,西方教育工作者逐步将戏剧这种艺术形式融于普通教育之中,最终确立了Drama in Education(戏剧教育)的概念与体系,即“以戏剧作为手段去解决角色问题,提升自我肯定、创造能力、合作能力的教学系统”。

我国的戏剧教育起步较早。1907 年,最早的现代戏剧教育机构——通鉴学校在上海创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设戏剧专门高校,并逐步拓展综合类大学下的戏剧、非戏剧专业的艺术教育,以及各类公共艺术教育机构,使戏剧教育渗透到多层面、多学科,对基础教育、通识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戏剧教育的“美育”功能

“美育”即审美教育,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大辞书》中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作为一种通过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戏剧在教育中的“美育”功能不言而喻。

戏剧教育能够给人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其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学习东西,为人们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鼓励人们以最具天性的方式表达情感,并在其中探索自我。在这种发现、感受艺术的过程中,人们逐步培养独到的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戏剧教育所提供的体验式、沉浸式的情境再现,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换位思考,审视自己与他人的联系,激发共情力和同理心,同时借助表演疏导不良情绪,培养宽宏豁达的胸襟,更热爱生活。

戏剧教育要想实现“美育”功能,离不开戏剧艺术创作与实践。这是一个将灵感逐步变成现实的过程,需要参与者发挥出强大的潜力和能量,在完成整个戏剧艺术实践的同时,不断打磨、完善自己与观众的人格。可以说,戏剧教育是出发点与过程,而“美育”则是其重要目的之一。

二、专业戏剧教育的培养模式

专业戏剧教育由专门的戏剧高等院校负责。以上海戏剧学院为例,其培养过程中突出戏剧专业的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训练。

在戏剧教育的艺术实践方面,学校建立多种类型的实践基地,开设保证适度学时数和学分比例的实践类课程,如创作实践、表演实践、社会调研、田野采风、活动策划、体验生活等。

在戏剧教育对艺术实践的评价机制方面,学校制定了严格的毕业考核标准。毕业考核包括中期作品、毕业作品两个考核,该作品须体现其相关专业学术含量及艺术创新性特征,须有经得起分析评价的内容主题、专业技能、审美、社会影响等内容,能反映出学生具有良好的相关专业实践能力、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能产生一定的审美功效及社会影响(即具备美育功能),并需要公开演出。

在戏剧教育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毕业大戏。它们通常以编剧、制作人与导演为核心进行策划、招募,形成剧组,最终包括表演、舞美设计、艺术管理等专业的学生。

剧组利用毕业资金补助、适当寻求商业赞助,进行训练、排练、设计、制作、宣传等活动,直至正式演出。整个过程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与美学感受,最终呈现的效果极具专业水准。在专业戏剧教育手段的引导下,“美育”的功能被发挥到了极致。

三、《寻秦》制作实践——一场追求美的旅程

原创戏剧《寻秦》是上海戏剧学院2019 级戏剧影视编剧专业、人物造型设计专业、灯光设计专业的联合毕业作品及2020 级戏剧导演专业的中期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战国时代的奇幻故事:齐国少年田枘自幼能看见别人额上的奇特印记,其母试图隐瞒真相,却无法打消其好奇心。田枘被卷入“五国伐齐”事件中,探寻曾效忠秦王却不知所踪的父亲。在这一过程中,田枘体会到悲欢离合,思考了战争的本质,最终领悟了印记含义及人生理想——人类应该卸下恐惧的“枷锁”,勇敢面对广袤的宇宙时空,以及必将死去的结局。

导演出身梨园世家,在执导戏剧《寻秦》时,他适度采用了一些戏曲的叙事和转场手法,将文戏呈现得行云流水、婉转动人;同时又糅合借鉴传统戏曲的武打动作,展现出冷兵器时代激烈的战争场面。以剧中两处精彩战争场面为例(如图1):楚军练兵与齐军列阵迎敌,虽然只有四名歌队成员,但他们束装整齐、步伐统一、配合灵巧,竟给观众一种“千军万马”的感觉,使观众油然生起保家卫国的自豪感。这种充盈于戏剧中的暂时而伟大的真实,正是戏剧教育的重要成果——“美育”功能的生动体现。

图1

编剧是一部戏剧的灵魂,尤其在原创戏剧中,其更是发起人。《寻秦》的故事最初只有一幅画面:少年呼唤着母亲,从轮椅上站起,奔跑于幽暗的山林间——他在寻找什么?他又在害怕什么?藉着这份灵感,编剧首先创作出了一部包含141 场的电影剧本,并荣获第二十届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后改写为4 幕共135 分钟的戏剧。除了延续电影版的精彩剧情,戏剧剧本的台词功力益加精进,每一幕每一场人物的对手戏都颇为精彩,或温婉似水,或霸气长存,或针锋相对,或哲思弄人,引得诸位演员甚至台下观众反复叨念,颇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而更为重要的是,《寻秦》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积极而富有意义的主题:无论何时,人都应该直面未来,树立积极的生死观,勇敢地和命运握手。这对于现实社会,对于每一个人,都具有无形的抚慰和温暖的力量。戏剧《寻秦》充满人性与哲学思考,观众在其中不仅能得到精神的成长,还能丰富和提高审美趣味。这亦是戏剧教育的重要成果——“美育”功能在内涵上的又一次重要体现。

人物造型设计师早年师从知名国画美术大师,后又在国内影视行业跟组多年,对战国时代审美的领悟能力以及造型设计、制作的能力非常强。据其自述,初读完剧本时,脑海中便浮现出《诗经》里的一幅幅优美画面,后在设计人物形象时将古朴与现代感融合,提炼每个人的符号形象,不完全拘泥于历史时期的形制,主要突出造型的古典感。面对“秦”这一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文字,很难绕过“兵马俑”这个意象,因此他将秦兵形象设计得更有雕塑感,既为剧中人物,又融入舞台背景,烘托出秦王宫的威严(如图2)。

图2

舞台设计采用极简写意的风格,通过三座可移动的巨幅屏风,辅以框架装置,在舞台两侧设立固定投影区域,同时搭配电脑多媒体动态投影效果,铺开春、夏、秋、冬四种色调的画卷,蕴含山水画元素的基础调性,创造出书画意蕴的视觉呈现(如图3)。这是“美育”功能极其生动的写照,它有着艳丽的色彩,营造出一种蓬勃向上的关于生命的感受,对“美”的描绘亦更为广袤无际。

图3

至于灯光设计方面,戏剧《寻秦》采用全场LED 手动和电动切割方式,全场布置新研发的前沿灯具,仿太阳光谱光色,具备超高显色指数和超高色彩还原技术。在整场戏剧演出的灯光毕业设计中,尽量不用色彩,只有调光调色调轨调迹,通过亮暗、色温变化、空间切割进行艺术创作。整个舞台显得非常干净,再加上简洁的舞美,真正做到了“惜光如金”,如图4 所示。

图4

戏剧《寻秦》的音乐设计师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先后在国内外获得多项大奖。经过与导演交流以及分析剧本后,设计师使用中国民族乐器、交响乐器与电声乐器等进行混音,创作出富有个性又符合要求的古风音乐,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主题思想得以强化。音乐在幕与幕的流动之间渲染、深化剧情,与灯光、舞美交融相映,将“审美”功能再一次推向高潮。

对于观众而言,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演员团队。《寻秦》因其主题宏大、背景浩瀚,参演人员共有十四位。他们中有在校表演系、导演系学生,有已踏入社会的影视从业者,甚至还有海外归来的前百老汇演职人员。大家被剧本吸引,抱着一致的审美趣味,在导演的带领下,背台词、练身段、琢磨表情、上台走位……历经两个多月高强度的排练,终于迎来了正式演出。努力必有回报,终场后,鲜花掌声纷至沓来,观众们涌上台与演员合影(如图5)。演员的演出与观众的欣赏,将戏剧《寻秦》的“审美”功能推向了极致。

图5

毕业大戏《寻秦》的制作实践,呈现了一场寻找“美”的旅程。制作团队得到了自我审视的机会,将编剧、导演的个人见解升华为整个团队对“美”的共识;演出团队在一次次进入角色的经历中,诱发出更深层次的审美创造能力;观众通过综合的、多元化的舞台艺术,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趣味。专业的戏剧教育固然是复杂、昂贵的,但在保留核心“美育”思想的前提下,经过一定的形式裁剪,转而作为非专业戏剧教育的参考范例,也不失为一种捷径。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到,感性的人只有通过审美状态才能进入道德状态,成为理性的人;只有在审美状态中的人才能摆脱任何限制,使失落的人性得以复归。综上所述,面对当今社会科技力量的极大发展,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而具备“美育”功能的戏剧教育恰好是一剂良药,它引导人们积极观赏甚至亲身参与;它帮助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摆脱现有束缚,体验截然不同的人生和思维;它更能启迪人们迸发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情,这正是戏剧教育“美育”功能的最好体现。

猜你喜欢

美育戏剧专业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论公民美育
传统戏剧——木偶戏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