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与儿童钢琴教材选择的关系
——《乐记·师乙篇》有感
2022-07-30郑钰韵
□郑钰韵
(郑钰韵/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儿童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应倾向性影响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并且反映到钢琴的练习、演奏当中。通过把握儿童的性格特点,选择相应的曲目,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性格特质、把握演奏风格。此外,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可塑性的,通过选择合适的曲目内容,进行正确、有效的练习,可以帮助儿童针对性地完善性格的不足。本文通过《乐记·师乙篇》中关于性格和作品选择的关系探讨,引发关于儿童性格对钢琴曲目选择的一些思考。
一、性格与音乐的关系探讨
在《乐记·师乙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这段是《乐记·师乙篇》对歌曲演唱的建议,归纳了不同性格特点的人所适合演唱的歌曲,如表1 所示。
表1
由此可以看出,对歌曲的选择可以自身的性格特点作为根据。而选择与自身性格相近的作品也能够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涵与特色。这一点不但在声乐演唱中适用,而且在儿童钢琴教学中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
在过去的儿童钢琴教材曲目选择中,大部分教师会根据儿童手指基本功的程度进行挑选,通常会选择能够锻炼儿童技巧的曲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主要以不同的音型为核心,如音阶、琶音、双音、和弦、八度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力度和触键的要求。但长此以往,钢琴演奏在很大程度上就会沦为一种手指技术的训练,缺乏乐感的培养。所谓乐感,不仅包含对音高、节拍、节奏、调性、力度和速度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对作品风格和情感的把握。对儿童而言,通过和声、曲式结构分析音乐风格有一定的困难,与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不匹配,同时也使音乐流于一种形式,缺乏感性思维。更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生动的、丰富的形象感(如小鸟的鸣叫、沉重的脚步声等)以及感性的、意境的想象感(如甜蜜、悲伤、庄严等)进行引导。
无论形象感还是想象感,都是基于日常生活经验而形成的。教师可以通过建立音乐与形象感、想象感的联系,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演绎作品。对于处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儿童而言,他们对不同事物的敏感程度、喜好程度也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倾向性形成了他们不同的性格。所以,教师要根据儿童不同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曲目。
二、儿童的人格特质对钢琴教材选择的影响
《乐记·师乙篇》载:“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所唱的歌曲适合自己的个性,便能表现出德性。德性就是对《乐记》中探讨的《颂》《大雅》《小雅》《风》《商》《齐》这些礼乐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的概括。由此可见,《乐记》强调演唱歌曲与自身性格相匹配,只有歌唱符合自己性格的歌曲,才能表现歌曲的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多认为,“性格”术语比较含糊,意味着一种道德评判,如某人性格很好。所以在心理学上会使用“人格”一词来表示,体现一种更加客观的态度。
雷蒙特·卡尔特认为,人格的基本单位是特质,并且提出了一个人格特质理论的模型,包括应用于群体特质的层面,以及探讨个人特质的三个层面: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和能力特质以及气质特质。雷蒙特·卡尔特还提出了在这些层面下具体的16 种独立个性因素: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紧张性等。这几个层面的内容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有内在逻辑的。教师首先应该观察儿童的演奏行为,通过表面特质,进一步分析影响儿童人格的内在因素,也就是根源特质。
在对儿童的根源特质有一定把握后,教师要进一步进行分析,区分出其中属于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的部分。体质特质是由先天生物因素决定的,如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这部分因素通常是最难以改变的。笔者对演奏水平相近的四名二年级儿童进行了一次测验。在第一个教学片段中,有一个力度为fff、炫技性的和弦结束音,对儿童的演奏要求是弹足时值后迅速起手,运用琴键的反作用力把手臂推起来。其中两名兴奋性高的儿童能够在练习三次之内完成这个演奏要求,而另外两名兴奋性低的儿童经过教师的多次示范、讲解,起手时动作依旧有一些犹豫、不够干脆。而在另一个教学片段中,教学内容是八小节的古典奏鸣曲呈示部乐句,演奏要求是右手旋律突出,靠手指抬指连奏,手腕稍微转动、不要上下摇晃,力度变化在mp 到mf 之间,节奏不要摇晃。在这个片段的课程中,兴奋性低的儿童能够比较严格地按照要求、平稳地处理乐句;而兴奋性高的儿童则出现了摇头晃脑、身体手臂摇摆的情况,经过多次提醒、示范才能减少多余的动作,但又容易呈现出缺少活力的状态。
因此,在为一些兴奋性高的儿童选择曲目时,教师可以挑选一些热烈、狂欢氛围的曲目;而针对兴奋性较低的儿童,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舒缓、宁静氛围的曲目。在以儿童的人格体质为参考布置的曲目练习中,儿童能够更快地掌握作品的音乐情绪,从这类曲目中获得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也会对后续的钢琴学习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从而提高儿童练习的积极性。虽然经过大量的训练能够通过技术弥补某些作品演奏方面的不足,但是针对自制力不足的低龄段儿童而言,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让他们更快速地感受到音乐的情绪、音乐的美感,是尤为重要的。儿童会将练琴从一个枯燥的技术训练过程转化为努力实现、表现音乐美的过程,这也正是所有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钢琴作品学习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乐记·师乙篇》中关于歌曲对性格的影响有这样一段描述:“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意思是懂得《商》这种歌曲的人,遇事善于决断;懂得《齐》这种歌曲的人,见利能够谦让。由此可见,歌曲演唱对性格的塑造是有重要影响的。无论声乐还是钢琴,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音乐所具有的某些特质的影响,从而改变儿童的某些人格特质。
与上文中提及的体质特质相对应的是环境特质。环境特质由后天的环境因素决定,相对于体质特质更容易改变,特别是对于处在人格发育早期的儿童。雷蒙特·卡尔特在研究中发现,人格有动态变化的一面,又有稳定的一面。随着个体年龄的增加,特质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因此,儿童相较于成年人,其人格的不稳定性更强。教师可以根据儿童该阶段的发展特征,选择合适的曲目进行练习,从而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格特质。
例如,环境特质中的有恒性。有恒性的高分特征表现为有恒负责、做事尽善尽美;低分特征表现为苟且敷衍,缺乏奉公守法精神。有恒性体现在钢琴演奏中则表现为对音乐的各个细节是否能够很好地处理,主要包括演奏的准确性(音与时值)、强弱的处理、音色的处理(指尖或指腹)。在这三个范畴中,准确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强弱,而在前两者都理清之后才能进一步做音色处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恒性较低儿童的错音改正过程较长,强弱处理、音色处理没有教师反复的强调基本不做。这与他们平时的练琴习惯是密不可分的:读谱不认真,仅凭记忆一遍遍重复,而谱面上强调的重点都抛之脑后。
笔者对三名有恒性较低的四年级儿童选择了三首不同的作品:巴赫的《二部创意曲》、海顿的《D大调奏鸣曲》、列比科夫的《秋叶》。三位儿童进行了一共四节课、为期一个月的学习。笔者在一个月后观察他们对乐曲中的音高、时值演奏得是否准确,指法、强弱、演奏法是否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练习。练习《二部创意曲》《D 大调奏鸣曲》的儿童,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后,音高、时值错误有改正,并且能够更主动、自觉地根据教材上标记的指法、强弱变化练习。而练习《秋叶》的儿童,仍然存在部分错音、节奏摇晃的问题,指法的使用较随意,强弱处理不明显,手腕容易上下摇晃。
从作品的视谱难度来看,《秋叶》的难度无疑是远高于前两首的,虽然速度不快、音型也不会太密集,但临时升降记号多、旋律多跳进、节奏变化多(在三连音和八分音符间多次变换)。儿童在练习时需要关注的部分太多,常常顾此失彼,音准、时值改正了,指法却忘记了,或者指法改正了,节奏又出问题了,最终很难实现通过作品学习培养准确视谱、严格演奏的习惯。
由此可见,要培养有恒性得分较低的儿童,难度高于他们演奏能力范围太多的作品是不合适的,因为需要考虑的要素太多,如果仅仅能达到准确性的阶段,就很难有精力考虑更多强弱、音色的要求。而一些节奏、速度自由的作品也是不适合有恒性得分较低的儿童的,容易导致他们演奏的随意性。基于此,选择一些简单的巴洛克早期复调作品及比较简单的小奏鸣曲是较为合适的。首先,这些作品自身的结构规整、音乐风格严谨,欣赏作品本身就能传递给儿童一种严谨的感受。其次,这类曲目有很明确的演奏标准:节奏规整,速度稳定,强弱明确,触键严格。因为作品自身的特性,能够给儿童一个确定实现的目标,而练习时永远要向这几个目标努力。同时,它们的织体不会过于复杂,在保证演奏准确性的前提下,还能够有余力关注其他的细节处理。
有恒性低的儿童在学习这类乐曲时,一般表现为能够完整弹奏曲子,但是节奏容易摇晃、强弱没有按谱面要求、触键随意。而通过这些曲目的学习,儿童能够培养细致全面的识谱习惯,提高对音乐每个细节的关注度,从视觉、听觉、触觉的信息处理多方面提高对练习、演奏的敏感度,从而真正养成良好的练习方式和练习态度。通过练习,儿童可以提高视觉、听觉、触觉多方面的敏感度,以及转变面对事件的态度。这种态度和倾向性的改变,最终体现为练习时有恒性的提升,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儿童在学习、生活中的有恒性得分。
通过《乐记·师乙篇》的启发,结合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验结果及经验总结,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儿童钢琴教材的选择与儿童自身人格特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正确把握儿童性格,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进而选择合适的曲目进行教学,不仅能有针对性地提升儿童的演奏能力,还能使儿童更充分地感受到音乐情绪特点、音乐的美。
钢琴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部分,首先要做到对儿童的审美情趣培养,不仅感受美,还要自信地表现美。其次,由于钢琴演奏过程中包含诸多的要素,处理这些要素之间的先后关系、主次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通过钢琴演奏的学习,可以掌握有序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在练习中,通过不断试错、改正的过程,儿童的性格也能得到磨砺。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教材曲目,在提升儿童钢琴演奏能力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的某些人格特质,让他们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能够自信地表现自我,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等。这些特质的提高也会反过来帮助他们未来的钢琴演奏学习,甚至可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所增益。教师要通过作品的欣赏、学习,让儿童打开心扉,感受到更多样的、不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