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探析
2022-07-30杨浙
杨浙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实质
教育部于2020年11月11日发布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指出,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负责人,肩负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的发展,导师制的内涵不断外延,从一师一徒发展为一师多徒,再到导师组制(多位导师及多名研究生组成)到课题组形式(大导师、多小导师及研究生构成)。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各环节具有关键作用,而学生在该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位置,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导学关系间存在着互动影响的关系。导学关系即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学业、参与课题、撰写论文,并感悟做人做事原则而形成的相互关系。
以双方亲疏程序为衡量标准,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即师徒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师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一师终父”,类似于一种非血缘的父子关系。师徒关系更加凸显出导师的责任,但面对生源日益复杂的研究生群体,导师难免会存在干涉过度等情况,对部分研究生产生非必要压力。合作关系,合作型的导学关系是功利主义的表现形式,类似于科层制关系,以“做课题、发工资”为主,导师提供课题项目、科研经费、设备设施等资源,并协同或指导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最终成果由研究生独立所有或与导师共同享有。冷漠关系,冷漠型的关系可细化为两种类型,一是导师在校内外担任重要职务或为外校导师,工作较为繁忙,以至于对研究生的日常指导相对欠缺,常常由团队第二导师代为管理;二是导师在团队中缺乏主导地位,研究生日常事务由团队内领导决定,以至削弱了研究生与导师间的关系。不可否认,在现存的导师或研究生队伍中存在思想政治素质较差、急功近利的情况,使得在相互沟通过程中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以至于导学关系较为紧张,甚至产生对立冲突。
二、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背景
(一)导师精力有限
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扩大(如表1所示),截至2020年末,导师人均指导研究生数量约6.3 人,加之导师本身科研、家庭等多方面压力,使得其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管理疏漏、方式欠妥、时间投入不足等情况,以至于双方沟通成本逐步增加,最终导致导学矛盾激化。现存的导师队伍中依然存在部分思想政治素质较差、急功近利的情况,在与研究生的沟通过程中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以至于导学关系较为紧张。
表1 教育部2015年至2020年全国高校导师及研究生数量(单位:万人)
(二)研究生生源类型复杂多样
研究生生源类型多元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观方面,研究生年龄大多在22 岁以上,生理已相对成熟,但心理方面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认同度较高,价值判断尚未成型,对为人处事认知方面仍存在相对不足,特别是面对就业、家庭、物质等方面压力,极易形成期望落差和心理困惑;二是客观方面,由于研究生录取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背景复杂,多元化的读研动机使研究生对学习的态度产生差异。如受社会风气影响,部分研究生认为高学历标签能够为自己增加就业竞争力,而功利性需求也会在与导师的沟通及科研学习过程中体现。扩招也带来的研究生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等情况,部分学生专业知识不系统、基础理论不扎实等问题,导致部分研究生不能很好地完成导师布置的相关任务或有效开展科研工作。
(三)经济关系冲击及高等教育工具理性化
高等教育价值理性是以主体性为主要原则,以人的内在发展需求作为衡量高等教育的价值尺度,而高等教育工具理性具有明显的工具性与功利性特征,将高等教育看作实现某些目标的工具。工具理性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效率性,也就是目标与结果间的关联路径效率最优化,期望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收获,以实现最优投入产出比。通过对部分高校491 名匿名问卷调查显示,约67%的研一新生认为考取硕士研究生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以获取更高的报酬。科研经费是保障其开展校园学习生活的重要基础,据教育部公报数据了解,全国高校(除高等专科院校)2015年至2020年科研费用投入情况投入规模处于上升趋势。结合问卷调查显示,有53.7%的学生属于农村生源,中西部地区生源占比42.3%。研究生在校期间月均消费及导师月均补贴数如表2所示,结合普通高校奖助体系,相对大多数在校研究生存在约500 元的现实差距。
表2 受访研究生在校期间月均消费及导师月均补贴数(单位:元)
三、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分析模型
博弈关系的产生本质上是人为决策所产生的后果,是人们互动情况下的决策选择。在一个双方参与的博弈对局中,博弈参与者通过分析对手的策略同时变换自身对抗策略来取得自身优势,从而获得最大收益。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导学双方受社会需求和竞争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各自衡量收益与成本的关系,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策略选择。而导师与研究生居于家庭、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多方博弈局势中。Lopes(1987)提出了SP/A 理论(安全、潜力和期望理论),从一般性的角度归纳分析了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会考虑的因素,包含决策方案的客观安全性S,指客观及主观等方面对于某项方案稳定执行的影响性;拟执行方案的潜在积极效应P,指该方案的预期效用;希望达到的期末价值预期V 的概率A,体现了决策者的目标性,不同决策者的期待目标一般不同,同一决策者也可能有多个期待目标,该决策者对不同利润目标的风险态度显然是不同的。SP/A 理论认为,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总是会综合考虑上述3 个因素。
V=∑δ(s+p),δ≥0
在研究生就读期间是一个线性且动态的过程,并且导学双方对彼此逐步了解,这就构成多个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并以此进行线性叠加。故本研究将下图作为基础来构建导师和研究生博弈关系的模型,横向线性策略集合代表从研究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各单次策略所组成的集合,而其中单次策略收益矩阵中,导师与研究生策略选择分别以S和S表示,P和P表示各策略选择下导师和研究生的收益,C 则表示采取策略时所需要付出的成本,由于导师相比研究生存在职称、家庭等方面的额外压力,而研究生除去自身学习成本外,也希望在科研外花费一定精力,所以当两者策略选择时,选择合作的一方需要额外付出更多的转移性成本,也就是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以至于在其他方面减少相关投入,使得丧失部分可能存在的机会收益。
n1 n2 n3 n ...nn-1 nn...研究生策略S2导师策略S1不合作合作 不合作合作 P1+Pg-C1,P2+Pg-C2 P1+Pg-C11,Pg+Ps Pg+Pc,P2+Pg-C12 0,0
四、基于博弈关系模型的策略分析
SP/A 理论视角下,博弈策略选择基本上可以归类为两类,一是当导师或研究生在概率A的情况下,能够达到预期收益V,选择合作;二是当导师或研究生在概率A时,无法达到预期收益V,则选择非合作策略。以此分解为以下几种情况:
1.当P+P-C≥V,导师选择合作,研究生P+P-C≥V,选择合作时,都付出各自的私人成本C、C,并各自产生私人收益P、P及团队收益P。导师的最终收益为P+P-C,研究生的最终收益为P+P-C。导师和研究生采取合作的策略,体现了相互尊重和认可的同时,也进一步维护了导学团队的整体发展水平;
2.当导师对于收益价值判断大于成本P+P-C'≥V,而研究生对于预期的期末价值小于最低价值预期,导师选择合作,研究生则选择不合作,此时,导师产生私人收益P、团队收益P,付出私人成本C,导师最终获得的收益为P1+Pg-C,但此时由于研究生存在不合作的情况,所以此处C>C。同时,研究生不合作,通过搭便车的方式获得团队收益P和其他类似于参加社交或是取得其他收益P;
3.当导师选择不合作,研究生P+P-C≥V,选择合作,研究生付出成本C,产生私人收益P与团队收益Pg,而C>C,而导师不合作,不付出私人成本,但可以共享P,另外有可能在其他方面取得机会性收益P。但如果团队长期存在类似情况,会让学生团队内部产生一定抵触情绪,增加C;
4.当导师选择不合作,研究生选择不合作时,双方既不付出私人成本,也无任何收益,均为0。均不合作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引发较为严重的对立情绪,并损害双方利益,并可能对整个团队未来发展造成负面效应。
五、促进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和谐的现实建议
通过前文的梳理分析得出,促进导学关系和谐的关键在于增加P,同时减少C,即增加主体收益,减少成本付出。
(一)优化导师选聘及评价制度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的影响举足轻重,特别是导师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相比制度导向的权力性影响力而言更为重要。导师价值观、道德品质、学术修养等因素都会对研究生产生隐性影响,这些因素都属于导师的非权力性影响力范畴。完善的导师制度对于其不规范行为发挥重要的约束作用,而制度的纰漏使一部分能力不足或态度不端的教师被纳入研究生导师队伍。在导师选聘方面,研究生导师队伍必须由较高素质学者组成,打破现有以职称为聘任的唯一标准。大部分高校对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已达到细化、量化的程度,但对导师岗位考核并没有更为细化的执行标准,也往往只与招生指标挂钩,而在科研考核压力、研究生培养回报显性度低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导师对导学关系未有足够重视。为此,高校应完善导师评价制度,将导师的教学与科研以外隐性投入纳入评价范围,如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指引等隐性投入。所以,在评价导师显性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隐性投入的评价,要充分给予研究生发言权,将研究生对导师教风、指导效果等评价纳入导师考核制度,形式上可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完善导师制度以提高对导师的监督与管理效度,督促导师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增加导学双方的收益,激励双方积极合作,提高导师对良好导学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视程度。
(二)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普适性,如国家助学金、新生学业奖学金、助研津贴;二是择优性,如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三是定向性,如临时困难补助、研究生“三助”补贴、会议及项目定向资助。以浙江省内高校平均资助水平为例,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发现,69.8%的在校研究生月均消费在1000 以上,而研究生导师月均补贴金额在500元以下的占比95.1%。学费以助学金的形式返还,月均助学金500 元。为此,大部分研究生月均收支差额约500 元以上。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定向性的资助覆盖率偏低,假设每学期均以不同研究生参与助管助教岗位,比例仅10%。为此,高校应适当提高定向性资助比例,特别是对家庭状况一般的研究生设立定向岗位,以达到资助的目的。
(三)细化研究生辅导员职能
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两者间缺乏适当的交流沟通机制,并由于年龄、学历等差异,导致研究生与导师间沟通不畅。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概况、基本要求、职业能力标准等三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表述。但并没有对与研究生辅导员差异化职责及能力进行详细规范或指导,也没有设立导学关系等方面的制度化内容。在日常的工作中,研究生辅导员担任着研究生思政、安全稳定、奖助、就业和竞赛等科研外的各项工作,与研究生学习、生活产生密切联系。研究生辅导员能够了解到很多学生对导师的真实想法。研究生辅导员相较于研究生导师,与学生沟通更为便捷。因此,明确研究生辅导员职能,细化导学关系中的沟通协调的作用,对于优化导学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六、结语
博弈论就是研究博弈参与者中可能选择的策略集,即在多方博弈中,参与者通过分析彼此的可能策略,从而获得最大收益。而导师和研究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两个基本主体,根据双方亲疏关系可以将导学关系分为师徒关系、合作关系、冷漠关系、对立关系等。通过类似导学关系的研究将直接影响导学双方教育与被教育的成效。本文以现阶段研究生教育背景突出特征为着眼点,结合博弈论视角,运用SP/A 理论,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模型分析等方式,以成本-收益为考量标准,剖析导学关系中可能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从优化导师选聘与评价制度、构建完善的研究生资助体系、细化研究生辅导员职能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求在导学关系中构建良好的、生态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