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与赏石文化(二)
2022-07-30张训彩byZhangXuncai
文/张训彩 by Zhang Xuncai
三、以老子《道德经》的东方哲学为指导,赏析奇石、感悟人生
老子《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赏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赏石文化艺术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在世界范围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的新形势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通过大力宣传中国石文化,追溯中华文化的源流、探究中华文化的传续、前瞻中华文化的走向,对于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立根铸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凝心聚力,有着重要意义。
题名:【连峰山】 石种:大化石
历史告诫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深厚根基,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石头与人类的感情追根溯源,查史有据。从人类孕育之初就与石结下不解之缘,从远古时代走来的华夏先祖,没有选择海洋,也没有选择游牧,而是在农耕文明之路上踽踽前行。早期的人类活动,人的进化、甚至人类文明的进步,石头都是一个离不开的话题。石头是人类最初的工具与武器,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人类的祖先就会利用天然石块作为工具和武器,到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打磨制作石器。从营巢穴居时期简单地利用石头为材料,到现代化摩天高楼大量使用的花岗岩、大理石装饰材料;从原始祭祀、陪葬中简单的石制饰物,到后来的精美石雕和玉石制品,石头始终被赋予一定的神性色彩,“神”石进而成了饰物,由器用变为赏玩,随之崇石敬石之风逐渐开始流行。石头是地球上最早的“居民”,也始终伴随着人类从蛮荒时代,逐步走向现代文明,直至久远的未来。
(一)石与人的生存
从18世纪开始,科学考察深入地下,通过地震波记录获得的地球物理资料揭示了固体地球是由不同圈层构成的。人们认识到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地球在其曲折动荡的46亿年里形成了一套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在内的复杂系统。人类今天置身其中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题名:【天姥山】 石种:来宾石
岩石圈是美国的J·巴雷尔于1914年根据板块理论提出的地球圈层概念。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它厚度不均,大洋部分在洋中脊的最新部分只有6~8千米,最老部分则有100千米;大陆岩石圈厚一些,大都在100~400千米之间。由于其都是由岩石组成的,所以地质学家把它们统称为岩石圈。
观赏石是岩石圈的特殊产物,也是岩石圈必不可少、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观赏石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利益与幸福。家居雅石改善了居室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入画的园林峰石、街头缀石、小区景石增加了和谐的视觉感受,调节了环境气氛。它使人们接近了自然,认识了自然,也模拟了自然,再现了自然。观赏石是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赏玩观赏石犹如进入“大观园”,以石交友,付出的是真诚,收获的是友谊和信任,以石交友,朋友遍天下,无处不知音。赏石活动能促进人与人的和谐。2006年10月,中国漳州首届海峡两岸奇石展开幕。两岸赏石界人士欢聚一堂,畅叙对祖国山水、美石的深情挚爱。台湾石友由衷地慨叹:“回家的感觉真好!”赏石活动拓展了两岸经济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感情,堪称是最好的“桥梁”。此外,石头可以用来铺路架桥、奠基建房,观赏石可以用来制作工艺品、装点居室、美化园林,所以不夸大地说,观赏石也维系和牵动着我们日常的生存环境,影响着我们的生存健康。
题名:【踏云献瑞】 石种:风砺石
题名:【牧牛图】 石种:灵壁白马纹石
(二)石与人的理想
《红楼梦》一书中,最富象征意义的是大荒山里青埂峰下那块冷峻顽固的石头。石头是一种人格,它代表着与世俗抗争的人格风范和情操。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只要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炼,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石头是一种精神,它代表着人们的理想与价值。
石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沧桑巨变的锻铸,熔炼孕育而造就,它没有玉石的柔和,钻石的夺目,没有能工巧匠的精心打磨,但石头懂得自己磨炼自己,是大自然的杰作。我们要学习石之精神,勇于改变自己。石头并不是天生都有观赏性的,但它却能为积淀一座大山,砌成一座高楼而无私奉献。今天的我们也要勇做铺路石。
(三)石与人的修养
悟禅养性,品味人生。古人云:赏石者乃以禅心入道。能有这种悟性的人往往对“贵形而贱神”“贵眼而贱心”的赏石观不以为然,他们重视的是心灵的感受。“禅”梵文的译音,意为“静虑”,即“心定一境”之意。佛教禅宗的精神是以“无念、无相、无住”三昧为基础的,而以“明心见性”为宗,主张“一切万象不离自性”。古人认为,石就有禅意。林有鳞说:“法书、名画、金石、鼎彝,皆足以令人脱俗,而石尤近于禅”。所谓“石中有机锋,拳石可纳五岳”。五岳一拳,一拳石玩,禅意释石,石示禅意。这些是佛教“纳须弥于芥子”之说在悟石中的运用。近年来,赏石界又提出一个概念——禅石。所谓“禅石”就是以禅的哲理来体会石中的天理,也就是以“三昧”的哲理,作为品石的标准,主张在品石过程中,能够“顿悟妙得”。
石能解忧忘念空,且因石有造化工。石亦可养性。宋人孔传说过:“圣人云,仁者乐山”。乐山就是好石的意思,因为石富美妙之趣,具宁静致远之力,这样人与石可以彼此交互感应,“物我一体”顿生崇敬之心。养石的过程也就是陶冶性情、涤尘净心的过程,能培育耐心,增强爱心,养石即养心,使人的道德修养达到新的境界。
中国唐代大诗人,著名奇石鉴赏家白居易提出了奇石的审美标准,“丑”“形”“质”“色”“老”“势”“气”“灵”“禅”;宋代著名“石颠”书画家米芾又提出了“瘦、皱、漏、透”四原则。历代赏石家又有“清、丑、顽、拙、怪、神、巧、文、雄、宁”等之说,都是对美的总结。但是我们在观赏时不仅要有直观的理解外,还要有一种理性的遐想,这种理性与审美源自个人在各个方面的积累,在文学、音律、美术、哲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便附加在了石上,也就给了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生命与灵性。同时也是自我的完善,是自我的提高。通过赏石活动,我们不但可以达到修身、养性、怡情、见美、励志的理想,还可以求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超凡脱俗。使人生休养生息步入尽美的世界。
(四)石与人的品德
石藏人生,人生亦如石。感悟石的奥秘,石的禅机,便是感悟人生!悟石即出神入化。折射人生,洞彻世情。古往今来,无数石玩人,前赴后继,在不断地挖掘着石文化之精髓。不仅从悟石中懂得了石有仁、义、礼、智、信的石德,还从悟石中懂得了石有坚贞永恒、浑朴刚正、掷地有声的品格;石有宁静坚实、不卑不亢、任人品评的情操;石有粉身碎骨、毫无怨言地忘我精神。石有沉静淡泊,不哗众取宠,不随波逐流,给人以力量和信念的启迪。故以石为伴,以石寄情,以石悟道,寄情于幽寂,超然于物外,这是玩石者的思想情操和精神境界。石的不言之教确实让我们悟出了不少的做人道理,我们应参石悟道,在赏石中努力使自己的境界不断得到升华。
题名:【雅韵清供】 石种:英石
奇石经过数亿年的水火洗礼,沧桑巨变的锻铸,熔炼孕育而造就的天然杰作,石体坚贞永恒,不卑不亢,浑朴刚正,不柔媚悦人,孤高介节,石性沉静淡泊,不哗众取宠,不随波逐流,给人以力量和信念的启迪。故以石为伴,以石寄情,以石悟道,寄情于幽寂,超然于物外,这是玩石者的思想情操和精神境界。有人这样描绘,“山得石而雄,水得石而清,园得石而秀,谷得石而幽,洞得石而奇,屋得石而雅,人得石而乐”。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爱石,咏石,画石。常在题画中阐扬奇石美学,如他的题画诗有“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之句。写石之坚贞,竹之劲节,借物以喻德励志。他在《柱石图》中题诗云“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之亮,五斗何能折我腰。”反映了郑板桥赏石思想与情操,一石一世界,一景一大千,内容丰富,无穷无尽。一切自然现象,人文思想,意境情趣,文化含量均与其为载体。赏石文化还在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神奇魅力,唤起人类对大自然特殊情感。
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利益与幸福。
从老子《道德经》的东方哲学思想来看,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其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爱石、读石、痴石、悟石。鲁迅先生曾说过:“最质朴、最厚重的艺术。往往是不加雕琢的。”他的这一说法,说明了一块石头生于自然,必经过艺术家和赏石者的共同探求,并积极地发现其真正的价值所在,这其中也包含了一代代赏石人对赏石文化的不断追求和思想求索的艰辛。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艺术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人们对赏石文化的理念和探索也朝着多元化不断发展。就个人而言,个人收藏终归是有限的,一生中能看到并拥有几块石头就足够了,或者是说能有很满意的一块石头就够了。我认为,对于收藏,它不是一个数量的积累,而是对石头文化内涵的深化,是价值观的重塑和鉴赏实践上一种质的飞跃。
综上所述,通过对老子《道德经》和赏石文化的研究,使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让我们不忘初心使命,铭记老子思想精髓,筑牢赏石文化根基,秉持天下大同理念,以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努力做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实践者、传播者,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
题名:【一山飞峙太湖边】 石种:太湖水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