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全血与成分血在呼和浩特市居民中的认知度调查研究
2022-07-29郭佳荣马杰冯素真赵艳吴雨沙白浩宇
郭佳荣,马杰,冯素真,赵艳,吴雨沙,白浩宇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
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的新理念,是指将血液中各种成分分离浓缩所制成的血液制品,即成分血,根据患者病情需求将不同的成分血输入患者体内,针对具体病情进行治疗,达到最佳临床疗效。同时,成分输血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发达国家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已开展这项工作,国外以全血的形式输血较少见,仅占5%左右,德国甚至禁止全血输注。早在20 世纪初,澳大利亚就出现了有组织的输血服务机构,并建立了专门的采血渠道。随着重要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血浆成分分离技术的开发,临床开始应用成分输血并使用血液制品。在美国,每年约有6%的人献血,其中,95%为成分输血。由于输入了血小板可立即纠正患者致命性出血,因此,70~80 年代,美国血小板用量增加59.8%,而1987 至1992 年,其用量又增加14%,目前用量继续增加[1]。
目前,国外采血量无明显波动,每年成分采血量基本一致,血液供需情况稳定,血液服务市场发展较成熟。我国成分输血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有一定差距,但目前我国成分输血已广泛普及。随着输血疗法适用性的提高,血液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人员、设备、成分制备量和品种均有所增加,但要满足当前成分血制备,仍需要加大人员和设备的投入,由于很多设备未联网,成分血制备过程未实现信息化管理[2]。目前,人们为提高捐献成分血的效率,对全自动成分血分离与提取设备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已对离心采集流程进行设计与控制,并编写控制程序实现血液的离心分离,保证采血安全、高效分离与收集等关键技术[3]。因此,需改善成分血的捐献流程,以提升捐献成分血的效率。但如何高效的获得成分血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献血者捐献全血,再由人工或机器离心分离、汇集浓缩各成分;二是由献血者直接通过血液分离机捐献成分血,简称为机采成分血。捐献成分血采用一次性密封套管等器材,保障献血者卫生安全。抽取的血液通过套管联通血液分离机,在机器中立即分离,将所献成分收集至采血袋中,其余血液成分重新输回人体。在达到捐献量时,机器自动停止,献血结束。这一献血方式极大地减轻了献血者献血后的不良反应,提高了献血者血细胞的恢复速率(捐献全血2次间隔应至少为6个月,而捐献成分血2次间隔可为14 d)。同时,采集的成分血因为纯度高,治疗时减少了其他干扰血细胞的输入,因此,治疗效果显著。研究表明,机采浓缩血小板疗效优于人工浓缩血小板的输注,可明显提高血小板计数并有效改善出血情况,是恶性肿瘤化疗后的重要支持手段[4-5]。随着国内外对血液和血液制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需要招募大量献血者,解决血液及血液制品的来源问题,澳大利亚也对影响非献血者第1 次献血决策过程的因素展开全方位调查,由此可见,解决献血者来源问题是全球化的问题。但由于捐献成分血这一理念较新,呼和浩特市仅有少部分居民对其有了解,同时,由于捐献成分血因其采血地点少,采血原理较为特殊而不易被大众了解和接受,这也成为限制其普及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调查捐献全血与成分血在呼和浩特市居民中的认知度,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 年4—12 月1 540 名呼和浩特市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者均自愿接受本次问卷调查,并在问卷前确保问卷回答的真实性。
1.2 方法 通过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呼和浩特市居民捐献成分血积极性较低的原因,并认真分析,寻找群众接受度高、范围广、能有效改变现状的方法。调查问卷阶段:采取发放问卷、广泛调查的方式,对呼和浩特市居民捐献全血与成分血的认知度进行调查统计。问卷分为3 部分: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等);是否有过献血经历及捐献成分血积极性较低原因的深入调查(此部分的逻辑关系与被调查者的自选答案有关);被调查者对于捐献全血及成分血的了解程度和态度。在被调查者填写完毕时,对其进行捐献成分血相关知识的普及,提升捐献成分血在大众中的认知度。问卷回收后统计分析各个问题的答案,且捐献全血或成分血后,调查分析献血者身体恢复情况:选择身体状况相近的调查对象数名,尽可能控制变量。与被选中的调查对象进行沟通,说服其配合调查进行各个时段的血常规化验,并承诺整个调查过程中,对其隐私进行保密。
1.3 观察指标 分析呼和浩特市居民对于捐献成分血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并对献血者捐献全血、成分血后恢复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导入Excel 2010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分析 有效调查问卷共回收1 540份,回收率100.00%。年龄18~30 岁占54.54%;31~40 岁占26.82%;41~55 岁占18.64%。不同学历献血者积极性为:高中及以上占比94.12%,本科及专科占比95.33%,研究生及以上占比88.00%。有献血经历占比54.54%,其中18~30岁占比47.62%,31~40 岁占比38.09%,41~50 岁占比10.20%,50~55 岁占比4.08%。愿意捐血占比58.10%,但无献血经历的人员占比略高于实际献血人员。仅献过1次血占总献血人数的44.46%,多次献血仅占总献血人数的24.58%。
2.2 影响居民献血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①居民身体未达献血条件:献血者的体质量应>45 kg,年龄18~55 岁,且舒张压>95 mmHg 或收缩压>145 mmHg 的群体和患有疾病的群体(如病原体携带者、贫血性疾病患者、处于发热状态时)不可献血。调查显示,28.81%的受调查者因担心自己的身体素质会因献血受到影响而不敢献血,26.36%受调查者则因为身体未达献血条件,表明身体因素而无法或害怕献血是影响大众献血积极性的重要因素。②居民对献血相关情况与我国血液需求量不了解或存在误解:调查中,55.71%的被调查者不了解献血者应达到的健康标准,56.17%的被调查者不了解从鲜血到医疗用血的处理过程,有31.13%的被调查者不了解我国血库资源紧张的现状,表明本市居民对于献血相关知识、我国血资源情况等缺乏基本了解。③献血的方便性:献血地点和时间的局限性制约了人们献血的积极性。在未去献血的原因调查中,有13.9%的受调查者有献血的意愿,但由于献血点的缺少,距离遥远,没有充裕的时间献血等因素,限制了居民献血的行动力。④对献血环境和安全性的质疑:在未献血的原因调查中,有17.79%的被调查者担心献血仪器会对自己身体产生影响,害怕在献血过程中感染某些疾病。因此,应为献血者提供满意的献血环境。⑤其他:包括对献血的恐惧心理、无法面对针头即晕针、父母一辈的拒绝态度以及因某些原因而错过等。表明,本市更应加强献血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大众的思维,激发市民的献血积极性,见图1。
图1 影响居民献血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分析Figure 1 Analysis of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enthusiasm of residents to donate blood
2.3 居民对捐献成分血的认知度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有59.87%的被调查者完全没有听过捐献成分血,在听过捐献成分血的人中,50.38%的被调查者不了解全血跟成分血的区别,在限制居民捐献或者长期捐献成分血的原因调查中,有32.06%的被调查者觉得捐献过成分血的人较少,自己也不敢轻易尝试,有16.69%的被调查者认为有资历采集成分血的采血点过少,还有16.53%的被调查者认为采集成分血的时间过长,每次1 h的时间成本过高,有14.32%的被调查者其对安全性存在疑虑,担心血液通过仪器分离再输入人体可能会造成污染,有10.45%的被调查者认为比献全血更容易出现献血反应。以上原因均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群众捐献成分血的可能性。根据呼市居民对献血的看法调查得知,被调查者被告知捐献成分血后可迅速恢复躯体功能,居民自愿捐献成分血的频率显著提高。若被调查者被告知捐献成分血更方便于医疗,且保障献血者安全,则有42.01%的被调查者愿意积极捐献成分血,见图2。
图2 居民对捐献成分血的认知度分析Figure 2 Analysis of residents'awareness of donated blood components
2.4 捐献成分血(血小板)与捐献全血后血细胞的恢复速度比较 根据献血者捐献全血或成分血(血小板)后血常规的追踪调查显示,捐献成分血(血小板)组,血小板完全恢复到其日常水平需要(48±8)h;捐献全血组血小板完全恢复到其日常水平需要(11±3)d。表明捐献成分血(血小板)比捐献全血后血细胞的恢复速度更快。
2.5 成分血捐献不足的应对措施分析 ①政府、医院等机构重视普及捐献成分血是大众观念形成的基础。据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有63.01%从未听说过捐献成分血。这类人群极易受到社会舆论或他人情绪的影响,成为已有观念的承接者。同时,也因其并不了解捐献成分血的相关知识,有可能成为正面言论或负面言论的传播者。为避免某些错误观念以讹传讹,政府、医院、学校等应该承担建立大众正确观念的责任,对于从未听说过捐献成分血的人群应该作为其宣传重点,告知捐献成分血的正确概念和意义。政府因其独有的社会效益,发布和传播的内容在大众心中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医院的宣传同样必不可少,医院中的人群通常对医疗保健投入更多的关注,更易接受医学新观念、新知识。学校也是传播知识和建立新的大众观念的重要地点。由于学生基数大,涉及年龄段较广,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若学生能够有效了解捐献成分血的正确知识和观念,将会进一步影响其所在家庭的观念。因此,在大众心中形成正确观念是日后推广捐献成分血的基础。②改变居民错误认知,纠正社会舆论,改善大众观念。目前呼和浩特市居民对于捐献成分血和捐献全血存在较大的误区,认为捐献成分血会对献血者身体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且某些持坚决抵制态度的人群常伴有极端情绪和言论,易引起周围人群的关注,将他人思想引入歧途。而导致抵制态度的主要原因如下:a.不了解捐献成分血相关知识,而产生焦虑害怕的情绪;b.曾有过不好或不适的献血经历;c.受到某些不良营销号或非正规渠道消息的影响。由于不良信息为部分人群接触捐献成分血的第一印象,所以,纠正人群错误观点或消除紧张情绪比直接向“从未听说过相关献血方式”的人群普及知识难度更大。因此,一些权威机构组织的献血专题宣讲能够系统的为听众讲解相关知识,并有针对性的组织听众答疑,对引导舆论走向具有积极意义。此外,借助网络媒体、软件等可提高关于捐献成分血的话题热度。可能网络话题提升相关知识普及程度有限,但话题浅显多次的进入大众视线,也会使大众观念有所改观。因此,选择专题宣讲、网络话题等方式,可纠正大众的负面观点,改善由于情绪焦虑和错误认知使大众对捐献成分血接受度不高的现状,是提高成分血捐献率的突破口和要素。③加大宣传力度,采取科学宣传,并针对青壮年广泛宣传。针对呼和浩特市居民对于捐献成分血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应加大本市的宣传力度,将宣传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但宣传也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因地制宜,使群众逐渐接受捐献成分血。首先应增加体验捐献成分血的人数,并逐步增加献血人群中捐献成分血的比例。根据本市有献血经历的人群集中在18~30岁的青壮年,故宣传工作也应以这部分人群作为入手点。青壮年人群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也敢于尝试新事物,因此,发展青壮年以捐献成分血代替捐献全血相对容易。但同时血站、血液中心也应该向献血者提供良好的环境,普通大众也会对其有更高的信任度,甚至还有助于消除群众对于捐献成分血的紧张情绪,因此,不可忽视有献血经历的人群对普及相关知识所做出的贡献。其次宣传标语等也应该从医疗知识方面入手,一句“也许你的一次献血能够救他人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类似标语,对于普通居民的来说并无任何实际意义,更无法激发起大众献血的积极性。故在今后的普及工作中应该穿插一些简单的医学常识,让阅读者潜意识里认为标语是知识,并非简单的引发群众道德,才能引发群众共鸣。另外,目前捐献成分血地点较少也是限制捐献成分血推广的重要原因。因此,增加血液分离机的配备十分必要。同时,捐献成分血的流程也应该更加方便、快捷,符合现代社会的标准,能够增加大众对此的好感度。因此,加大宣传力度也应该理智宣传,避免效率低下的宣传方式,确定宣传目标才是提高呼市居民对于捐献成分血积极性的关键。
3 讨论
根据本调查结果及相关资料分析表明,捐献成分血因其限制性因素较多,在短期内普及度和接受度难以有明显的提高。其中18~30 岁年龄段的献血人数占统计人数比重最大,即青壮年的献血意识较高。居民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也逐渐下降,因此,献血意识也逐渐降低。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继续献血有利于晚年健康[6]。而在受教育程度方面,约有95.33%的本科及专科生对于献血持积极态度,其积极性最高;约有94.12%的高中生对献血持积极态度,其积极性较高,表明居民献血意识与居民所受教育程度无明显关系,其本身积极性均较高,但是由于自身或者外界因素未能献血。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人群中,58.1%的居民愿意献血,据《中国妇女报》[7]统计,我国无偿献血人数近23年增长4倍,但呼市献血居民比例较小,显示出区域不平衡的问题,说明部分居民献血意识不高。也有研究指出,初次献血人群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不合格率高于多次献血人群[8]。说明献血次数多对于人们的身体有益处,但呼和浩特居民目前还未意识到。因此,宣传力度和普及程度较低,是制约呼和浩特市居民捐献成分血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站中心和医院应积极宣传捐献成分血相关知识和益处,让更多人对献血持积极态度,积极献血[9]。国外的研究调查中,也存在献血者人数较少的问题,加纳和非洲苏里南曾针对移民献血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缺乏对献血知识的认知是限制献血者人数的重要因素[7]。一些具有公众效益的人(如老师、社会公众人物等)及部分青壮年的认知通常处于社会大众认知的前沿,也是带动群众思想的倡导者,他们带给大众的影响将是巨大而潜移默化的。此外,继续研发制造更快捷方便的仪器,增加捐献成分血的采血点才能从根本上普及捐献成分血的重点,同时,在中小学教育中,医院标语内,也应该宣传推广捐献成分血的优点,从多种角度共同加强成分血相关知识的普及,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和献血者均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呼和浩特市居民前成分血捐献不足的原因较多,临床针对性实施相应措施,提高人们对成分血捐献的认知度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