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江苏省河蟹养殖池塘管理措施
2022-07-29赵永锋魏友海
罗 红,赵永锋,魏友海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081)
科学养鱼:4月华东地区受到了新冠疫情影响,请谈谈本次疫情可能对今年江苏省河蟹养殖带来的影响。
徐钢春:一是对河蟹大眼幼体选购、运输及放养的影响。大眼幼体的选购、运输和放养是扣蟹养殖的关键,同时决定了下一年度的扣蟹供应,对河蟹产业影响巨大。四五月正是河蟹苗种放养的关键节点,但华东地区多地暴发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苗种的现场选购,增加了苗种质量的不确定性。蟹苗供货地和出苗期高度集中,但受疫情期交通管制的影响,从出苗到养殖塘口的时间延长,必然会造成蟹苗的成活率有所降低。
二是对池塘养殖成蟹的影响。四五月受疫情影响,华东各地交通运输管控收紧,给饲料、渔药等生产资料的供应与流通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由此造成饲料、渔药等投入品的抢购和囤积,加之物流成本升高,提高了河蟹养殖的生产成本,同时长期囤积投入品增加了生产管理风险。
此外,连续多年的新冠疫情导致河蟹市场需求疲软,影响了河蟹养殖的积极性。防疫期间“不聚会、不宴请”以及居家消费大幅减少了对河蟹的需求;同时销售渠道中断,商品蟹价格降低,且防疫期间因复工要求严、原材料短缺、物流成本高等原因,打击了蟹农养殖的积极性。在疫情影响下,餐饮、旅游、交通运输受到较大影响,市场消费形态转变,折射到河蟹产业,将引起养殖面积减少、总产量下降,鲜活河蟹供大于求,亟须加速河蟹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科学养鱼:梅雨季前后养殖户在水草、水质、投喂等方面应该做好哪些管理工作?
徐钢春:梅雨季节气压低、多雨寡照、天气闷热,河蟹养殖池塘容易出现水草坏死、倒藻、水质恶化现象,甚至造成河蟹发病,给养殖生产带来巨大威胁。针对2022年梅雨季节及返晴后的水产养殖管理,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水草管理。梅雨季节应加强水草管理,采取促、疏、割、控、护等方法保持水草不出水面,确保梅雨及高温季节水草面积稳定在池塘面积40%~60%。
梅雨季节前,对缺少水草的塘口要及时补种轮叶黑藻、微齿眼子菜、水花生等,保证池塘在高温季节有适量的水草覆盖;对水草过密的塘口要及时稀疏,以降低水草密度、增加底层水体通透性,改善水草根部生长环境。梅雨季节池塘水体易浑浊,影响水草的生长,甚至造成水草枯死、烂根等。因此,需要及时清除枯死、烂根的水草,同时清除过多的水草,保持合理的布局,水草带之间留有2~4米的通道。要密切关注水草长势,及时刈割伊乐藻的草头,配合水位调节,保持水草头在水面下10~20厘米。梅雨季节要经常加注新水,不断加高水位,适当换去部分底层水,控制池塘水深在0.8~1.5米。一般每5~7天注水1次,35℃以上的高温期每天注水5~10厘米,注水时在进水口用60目筛绢网过滤。养殖期间,保持草头在水面下,台风或暴雨天气前夕可适当降低10~15厘米水位。
二是水质调控。勤开增氧机,保持池塘充足溶氧。开机按照“三开两不开”原则进行,即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注意晴天傍晚和阴雨天中午不要开增氧机。定期检测池水透明度、pH、氨氮、亚硝酸盐,调节水质使透明度保持在40厘米左右、pH7.0~8.5、氨氮≤0.3毫克/升、亚硝酸盐≤0.1毫克/升。
提前做好消毒工作。在梅雨季节到来前,趁晴好天气,视池塘实际情况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进行消毒。于消毒后的第2天进行解毒,在第3~4天使用EM菌、光合细菌和小球藻等有益菌、藻稳定水体菌、藻相。梅雨季节的水质调控以解毒、改底为主。要勤改底,保持池塘良好的底质,防止底部有机质、腐殖质和残饵等积聚、腐败、酸化、发酵而大量耗氧并产生毒素,造成坏底、烂草等。改底可每5~7天1次,配合使用氧化性改底和生物性改底,需避开闷热天气并做好增氧工作。对于水体易酸化的池塘,可每5~7天全池施用生石灰1次,使用量为5千克/亩。
三是饲料投喂。投喂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应投喂新鲜、营养全面、优质的饲料,投喂量要根据水质、水温、天气、蟹摄食及蜕壳等情况灵活掌握。梅雨季节到来前,需重视营养补充,适当补充钙、镁、磷、锌、铁、铜等复合离子盐和复合维生素及低聚糖等,促进软壳蟹对营养的吸收和利用,增强蟹体质,促进其蜕壳、生长。梅雨季节多闷热、阴雨天气,应减少投饵量,将投饵率控制在日常的20%~50%,水质差的池塘停喂;避免投喂高蛋白质、高脂肪等不易消化吸收的饲料,少喂冰鱼。梅雨季节后恢复正常投喂,适当增加动物性饲料,投饵率控制在5%~10%,气温36℃以上时少投料。
科学养鱼:根据多年一线工作经验,请问梅雨季节河蟹池塘有哪些管理要点?
许长青:时至6月,夏意日盛,江南区到江淮区陆续进入梅雨季节。梅雨季节的池塘管理工作每年都困扰着大部分的养殖新手,由于此时期的管理不当,每年都会出现一系列的池塘问题,比如底黑、底臭、倒藻、缺氧、水草挂脏、水质超标、水浑(透明度低)、吃料差等导致养殖动物发病率高。通过对梅雨季节天气特点的分析,现总结出该阶段池塘管理要点,简单概括为“一个中心点”和“两个基本措施”。
梅雨季节池塘管理的“一个中心点”即“稳水”。梅雨季节的天气特点是温度高、气压低、雨水多、风速小以及光照奇缺。受这种天气的影响,养殖水体非常不稳定,管理难度增加,养殖从“普通模式”进入“困难模式”。因此,梅雨季节池塘要稳水,而稳水的关键是合理“施肥”。
稳水稳的是菌、藻、草、蟹四相。水体不稳定的直接表现就是“倒藻”,“倒藻”的前期“暗坑”在于肥水时选用肥料不当,也就是“肥害”。绝大部分塘口施肥以氮、磷肥为主,养殖户往往盲目补充复合肥、农家肥、氨基酸肥水膏来迅速培藻提水色,而未根据塘口的实际情况正确分析池塘到底缺哪种肥,不能做到测土施肥、测水施肥。如此短期内易出现超量氮、磷补充后单一藻(以鞭毛藻为主)迅速繁殖的现象,同时大量的磷肥补充会使钙、镁、铁、锌等金属元素溶解度下降,导致水体更加缺少矿物肥。梅雨期前,由于大量单一藻的存在,导致池塘白天光合作用强、pH高,晚上呼吸作用强、缺氧;梅雨期开始后,单一藻相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环境中又缺少提高藻类抗逆能力的营养元素,最终“一倒”了之。结合多年的养殖案例分析发现,大部分老塘口从喂料开始就不太缺氮、磷肥,而是缺碳、钾肥。对于大部分老塘口,“提肥”的意义要远大于“施肥”,早期肥水时就应该多配合使用解磷、解钾的固氮菌来有效释放底肥中的营养,而人为施肥也应多使用氮、磷以外的全价多矿肥。肥水应遵循“少氮少磷少脏、多碳多硫多矿”及“轻施肥、重提肥”理念,如此肥起来的水最主要特点是刮风下雨不变色,非常符合梅雨天气对于藻相、水色的要求,其次是不生虫、不长青苔、pH稳定以及不易出现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氮源指标超标现象。
施肥不当对于水草同样存在“肥害”的可能,氮、磷肥的过量使用会使水草疯长,根系生长速度远远小于茎叶的生长速度,头重脚轻,这样的水草在梅雨季节容易挂脏、漂浮,继而腐烂。水草施肥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肥料的种类,要点简单概括为:硼、磷生根,碳、钾壮茎,镁、铁靓叶,以及细胞分裂看钙、锌。因此施用草肥尽量选择全价肥。
梅雨季节河蟹生长状态是否稳定,最主要是看钾元素,钠钾泵是细胞的“大门”,钠和钾相当于“门卫”,起到维持细胞渗透压平衡的作用。天气、水质变化时河蟹容易“感冒”,根本原因是缺钾元素,导致特殊环境下细胞渗透压失衡、河蟹内分泌失调,各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伤口”,容易继发细菌病、真菌病以及寄生虫病。“治病需治未病”,预防细菌病、真菌病和寄生虫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尽可能不让河蟹出现“伤口”,通过补钾元素来平衡细胞的渗透压、调节内分泌。
综上所述,影响蟹塘四相平衡的是水体里看不见的各类阴阳离子,而水体阴阳离子对应的又是水体指标中的总碱度和总硬度。所以在梅雨季节稳水,重点需要关注池塘总碱度和总硬度的变化情况。总碱度和总硬度过低、阴阳离子之间的电位差过小,水体的导电率会下降,这样的水体就不够“活”。要想让水“活”起来并且“稳”住,就要学会补充合适的“肥”。
梅雨期池塘另外两个明显特点是溶氧低和蟹吃料差,对应管理中需要关注的“两个基本措施”,即“及时降低水位、改底增氧”和“适当减少投喂”。
结合梅雨天气的特点来看,第一,池塘溶氧在高温、低压且风少的条件下基本处于较低的水平;第二,光照少使得水草和藻类光合作用产氧减少;第三,雨水过多,池塘水位会自然抬高,水位越高水压越高,水下氧气自然往水上“走”,且雨水是凉的,雨天表层水温低、底层水温高(相对),气体的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水温升高而降低,因此温度相对高的底层水体氧气含量自然减少。低溶氧条件下,水中还原性的氨氮、亚硝酸盐及硫化氢等不易得氧转化,且随着梅雨天气延续而越积累越多,对河蟹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等均会造成程度不一的损伤。因此,在梅雨时期应尽可能降低水位,同时辅助配合其他增氧措施积极增氧,如开启增氧机和使用增氧底改产品。另外禁止在梅雨天气外泼消杀类药物、有机酸、葡萄糖、红糖和枯草芽孢杆菌等易加重池塘缺氧的投入品。
关于蟹吃料的分析:首先,虽说雨天底层水温相对表层水温要高,但整体水温较晴天来看是偏低的。河蟹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水温的降低而降低,机体代谢也随之降低,对于饵料的需求自然下降;其次,缺氧状态下蟹吃料差;第三,氨氮、亚硝酸盐及硫化氢对于消化系统的影响导致蟹吃料下降;第四,虾、蟹、参、贝等蓝血生物区别于红血生物,其维持抗应激的肾上腺素的VC不能在体内自主合成,必须依靠人为泼洒以药浴或拌料内服来吸收。因此在梅雨天气,蓝血生物更容易应激、发病,进而吃料差。过量的投喂会导致残饵粪便过多,加重水质污染,造成黑底、臭底、缺氧,导致其吃料量继续下降,进入恶性循环。因此梅雨时期需要适当减少投喂量,同时在养殖塘口还要外泼、内服VC来提高抗应激能力。VC可增强河蟹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
科学养鱼:今年江苏省河蟹养殖情况如何?按照当前情况,预计今年河蟹的行情如何?
申亚阳:虽说今年上半年各行各业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大,但整体上目前国内疫情处在可控范围之内,社会面清零指日可待。这对河蟹养殖业者是好消息。待秋季河蟹上市时若能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市场消费力才能有效提高。另外今年江苏河蟹养殖区大面积退塘还田、还耕,面积达数万亩;4月末受青苔药害影响,导致水草死亡,损蟹较多。河蟹减产信号强烈,预计今年整体河蟹产量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若无重大疫情,河蟹行情应该会走俏。但是行情难料,养殖从业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管理,提高养殖成功率。
科学养鱼:根据多年一线服务的经验,请问对梅雨季节的蟹池管理有什么建议?
申亚阳:每年六七月梅雨季节来临,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使得蟹塘管理难度加大,管理不善将影响全年的养殖产出。很多养蟹人前期相对顺利,很多问题都出在梅雨期,造成大量损失。通过近年的一线走访,对于梅雨季节的管理也整理了一套有效管理的方案,供广大蟹农参考。
一是入梅前消毒。梅雨期光照少,藻类生长不旺,底层残饵、粪便发酵产生有害气体,导致水质变差、藻相不稳定,河蟹易发病。梅雨季节是很多病害的潜伏期,因此消毒工作不容忽视,可根据天气、水温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产品。
二是保草。“蟹大小、看水草”,水草在整个河蟹养殖过程中至关重要。水草可以为河蟹提供栖息场所,为河蟹蜕壳提供隐蔽的场所,可以为蟹提供饵料,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在此期间水草管理需要做到“三勤一防”。①勤“割草”。打草头相当于给水草新生机会,水草活力会更强,生长更旺。同时,割掉过多的水草有助于提升池塘水体的流通性,增加溶氧,避免水草过多而出现缺氧以及草根发黄、发黑、水草过早上浮等现象发生。需注意的是割草、“打头”尽量间隔一行操作,“打头”应在水下30厘米左右,割草应避开阴雨天及河蟹大量蜕壳时。②勤补肥。3-6月,伊乐藻生长速度快,需要大量的营养供给。若营养供应不上,伊乐藻活力就会下降,净水能力变差,导致水浑、草脏、根部发黄萎缩甚至腐烂等现象出现。定期使用富含钾、解磷菌等的草肥,给水草提供生长所需营养物质,以促草长新芽、长根。③勤改底、解毒。池塘老化严重者,底层淤泥厚、毒素多。5-6月水草茂密时容易导致草根发黄、发黑等烂根情况。所以定期使用过硫底改可以解毒、增氧、分解底部有机质、减少底部耗氧,达到保根、保草的效果。④防河蟹夹草。由于投喂量不足、底部缺氧、天气突变等对河蟹造成应激,导致河蟹出现夹草现象。建议适当增加投饵量,拌喂一定比例的发酵料,为河蟹提供不易溶散的益生菌群,以保护肝肠、增强体质;定期增氧,防止底部缺氧;天气突变时,使用VC类产品,增强河蟹抗应激能力。
三是保肝肠、防病。肝胰腺是分泌消化酶和营养物质储存的场所,具有排毒、解毒功能,肝脏受损会直接影响河蟹的生长。2020年长时间的梅雨天气导致“水瘪子”疾病,随着今年的梅雨季节到来,养殖户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可降低“水瘪子”暴发的概率。①重营养。“水瘪子”重在预防,一旦肝胰腺受损严重就很难治疗。在养殖过程中注重提高河蟹的免疫力,保护肝脏,促进肠道消化,多补充有益菌群。②优化环境。养殖过程中注重水质和底质的改良,减少水体中的耗氧因子,使水体保持充足的溶氧,减少细菌的滋生。③注意增氧。梅雨季节阴雨多,易缺氧,充足的溶氧可减少有害细菌,充分分解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同时避免河蟹低溶氧胁迫,增强抗应激能力和抗病力,使其不易感染有害病菌,发病概率降低。④合理选择消杀类产品并科学使用。刺激性过大的消杀类产品会增强河蟹的应激,导致体质下降,进而有害菌趁虚而入引发疾病。使用时机不当或者量过大会对河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是控蓝藻。目前从河蟹养殖的大环境来看,蓝藻难以避免。随着温度的升高,池塘积累大量的残饵、粪便等有机质,引起氮磷比例失衡,水体中蓝藻会成为优势种群。但只要蓝藻没有暴发,对河蟹的影响就很小。在蓝藻处理上“防”大于“治”,可从蓝藻的生长条件及生物学特性出发,预防蓝藻暴发。防控分三步走:①破坏适宜蓝藻生长的环境。降低pH、分解有机质、使水体流动。②增加蓝藻的竞争对手。以藻制藻,如施用小球藻等池塘有益藻类;以菌制藻,可补充水体有益菌如乳酸菌、复合芽孢杆菌等与其相互竞争,抑制蓝藻生长。③投放蓝藻天敌。投放鲢鱼,鲢鱼是滤食性鱼,可将蓝藻作为饵料利用,或通过滤食过程抑制蓝藻繁殖。
五是改底、增氧。溶氧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指标,溶氧不足会直接导致养殖动物缺氧,甚至窒息死亡,间接导致底质恶化、细菌滋生,引发疾病。同时随着投饵量的不断增加,残饵与粪便会导致池底腐败变质;水草沉底腐烂,造成底部黑臭等,最终导致底部恶化、有害细菌滋生。建议定期进行改底消毒,以营造良好的河蟹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