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里长出来的诗

2022-07-29邱磊

小读者 2022年13期
关键词:养料草木灰伯伯

□邱磊

在读古诗时,大家有没有偶尔遇到与常理不太相符的地方?我小时候就碰到过,小脑袋一直想不太明白,后来长大了,学了别的知识,才了解其中的道理在诗外。其实只要多留心,多问几个为什么,许多古诗就成了打开广袤世界的窗子。很多诗人,由于阅历、兴趣等缘故,都会在诗中留下许多宝贵知识。比如,下面这首——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这首《悯农》是我们最早接触的古诗之一,大意是说在一个烈日当空的夏日中午,农民伯伯正在田间不知疲倦地除草。他们任汗水打湿脚下的泥土,却忙得顾不上擦拭。诗人李绅看到此情此景,由衷地感慨:饭桌上的每一粒粮食,都是用无数汗水换来的呀!

诗的内容很好懂,而我的疑问是:为什么一定要在“日当午”的时候去“锄禾”呢?顶着烈日劳作很容易中暑,找个凉快点的时间不是更好吗?从诗人的本意来猜,或许是想强调任务繁重,午间无暇休息;而从地理科学的角度看,又有另一番道理。下面不妨从什么是“锄禾”说起。

“锄禾”并非把禾苗锄掉,而是指锄去田间杂草。我们知道,杂草生命力顽强,会拼命和庄稼抢养料,不及时铲除的话,庄稼长得病恹恹,农民一年都白忙活。除草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了“粒粒皆辛苦”的“盘中餐”,而从直接对象看,是对养料的守护。

大部分农作物都是直接从土壤中获取自身所需的养料。土壤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许多矿物质、有机物质、微生物都是植物成长必需的营养成分。

我们聪明的祖先不仅仅知道“斩草要除根”,还会将砍下的草、木用火烧掉。等火灭后,那些留在地上的灰色物质(灰烬),就是新的养料,俗称“草木灰”。科学家们测量后发现,草木灰含有钾、钙、磷等化学元素,它们能让植物健壮地成长,增强抵抗害虫的能力。

古人在焚烧农作物秸秆、草木之后的土地上播种,往往会得到比较好的收成。但草木灰所含的养料毕竟是有限的,时间一长,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渐渐变少,农作物产量就会下降。古人又没有现代工业制造的复合肥料,怎么办呢?不妨事,这难不倒他们,换块土地呗,重复前面的过程!只要得到了新的草木灰,就等于得到了新的沃土。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洒下无数汗水,将“刀耕火种”永远刻在了文明史上。

当然,远古的刀耕火种是迫于生计的无奈之举,今天可不提倡这样做。破坏林地、污染空气、影响交通,都是刀耕火种的危害。

生活在农村的小读者可能见过焚烧秸秆的场景:整块农田大火冲天,浓烟滚滚,空气里有呛人的味道,熏得眼睛、鼻子都很难受。

是否能绕过焚烧秸秆、草木而得到肥沃的土壤呢?完全可以,但需要付出另外一种代价:时间。最初的土壤是岩石千万年来自然风化的结果。在风吹、日晒、雨淋、冰蚀,还有植物的根系作用和热胀冷缩的物理变化下,再坚硬的岩石都会缓慢破裂、粉碎,最后变成很小的颗粒——这就是最初的土壤。

地球上的岩石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各处的土壤也有厚有薄,从几厘米到两三米的厚度都有,有些地方也可能完全见不到土壤。在南美智利的安第斯山顶,不少植物竟然是食肉的(捕蝇草就是一种肉食性植物,你还听说过其他可怕的植物吗?)。原来,当地土壤太少,植物无法获得足够的养料,为了生存就只好苦练本领,开始吃肉啦。相比之下,我国的小麦、水稻、油菜就幸福得多,它们可以尽情享用足下肥沃的土壤。

判断养料是否充足,并不完全看土壤的厚度。土壤中最精华的部分,叫作腐殖质。

它们是由落叶、落花等植物残留物,还有动物尸体之类的东西,在微生物作用下缓慢形成的。这些宝贵的营养,既是植物的“粮仓”,也是无数小生物的家园。

正是腐殖质提供了这样的生命舞台,也只有拥有它,土壤才算合格。一块土地,“肥沃”或“贫瘠”的关键,要看腐殖质的多少。可惜的是,它的形成过程异常缓慢。据科学家测算,在理想的环境下,形成约2.45 厘米(相当于一元硬币的直径)厚的合格土壤需要足足5 个世纪!

唐代诗人颜仁郁说“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现在的人不了解农民伯伯的辛苦,以为庄稼可以自己在田里长成),放到今天来读,一些人也是会脸红的。杂草争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都是或大或小的威胁;就算风调雨顺、没病没灾,春播秋收、翻土灌溉也需要农民伯伯付出巨大的辛劳,之后才能收获粮食。

灌溉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植物和人一样,都离不开水。可为什么还要翻土呢?这里面蕴含着有趣的自然规律。土壤中含有的水分,被称为“土壤水”,它对植物生长的意义不言而喻。这些水容易沿土壤中的细微孔道自动上升至地表,这叫“毛细现象”。

如果一直产生毛细现象,土壤里的水都被吸到地面上去了,土壤就会缺水;加上中午气温升高,蒸发旺盛,水分就会流失更多。如何挽救呢?农民伯伯很有经验,他们通过不断翻土,一方面使土壤变得蓬松,便于庄稼根须生长,另一方面切断土壤中的细微孔道,阻断毛细现象,保持土壤湿度。可见“锄禾日当午”有其内在的科学性。

猜你喜欢

养料草木灰伯伯
诗的养料
《和甘伯伯去游河》
“伯伯”叫错了?
心灵是一朵永不枯萎的花
草木灰
让苦难成为艺术的养料
为什么树木在冬天不会冻死
伯伯婆婆拔萝卜
草木灰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草木灰的功用及施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