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时而动,触景生情,感物而思
——《散文诗》“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专辑综论

2022-07-29喻子涵

散文诗 2022年13期
关键词:散文诗专辑诗意

◎喻子涵

硕果(局部) 陈 明 中国画

中国散文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文体。而且,中国散文诗不仅能抒情、能叙事、能言思,还能承担大事、大情、大理的书写,在社会重大变革、重大发展、重大进步中发出响亮的声音,从不缺席。《散文诗》 “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专辑的作品,就充分证明了以上的观点。

打开这期 《散文诗》,我发现编者的文学策划或者期刊选题策划的能力是很强的,也难怪一本小小的 《散文诗》,居然坚持37年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持续的影响力。这期 《散文诗》,以“工业之光”“乡村振兴”“青春中国”“世纪回声”四大板块,搭起专辑的 “四梁八柱”,让一个挺拔伟岸的中国形象矗立其间。而且这四个方面正是中国精神、中国元素、中国经验的提炼与彰显,其特色鲜明,有目共睹;内质丰盈,可圈可点。“工业之光”是一组反映中国工业发展面貌的作品,从玉门油田到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从高速公路到雄安新区,从坚硬的钢铁到神秘的大数据,等等,尽管只是中国工业 (包括后工业)的一个缩影,但把一个有速度、有力量、有品质的当代中国形象刻画出来。“乡村振兴”紧扣新时代农村发展战略,推出一组抒写山乡巨变、非常令人振奋的作品,有 “鱼跃龙门”的欢愉温暖,有 “洲水人家”的景美人和,有 “移民新村”的现代生活,有 “扶贫干部”的忙碌身影,等等,让人们感知乡村振兴带来农村的根本性变化。“青春中国”则是一组表现蓬勃生长中的现代化中国景象,从 “古村新颜”到 “古城新韵”,从 “金水田园”到“农旅耕读”,从 “寻常人家”到 “蓝色小镇”,于诗意纷呈中释放出 “一股健硕的力量,一股正青春的中国力量”。“世纪回声”叙写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辉煌历史,展示共和国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讴歌革命伟人和英勇烈士、科技英雄和文化战士、人民公仆和勤劳人民的崇高事迹,描绘诗人家乡在红色光芒照射下的一寸寸变化,一点点成功,面对党、祖国和人民积累的这笔精神财富,如数家珍,珍爱有加,充满着深情和敬意。四大板块的诗篇,编织出 “祖国版图上一幅幅诗意的画卷”,散发着勃勃生气,馨香四溢。

除了上面四大板块以外,还有一头一尾精心设计的标志性、高阶性栏目,以突出 《散文诗》的思想高度、作品厚度和办刊水准。“第一文本”仿如凤头,“小型张”恰似豹尾;凤头开卷十分精彩,豹尾压轴无比有力。这不难看出策划者的用心与细致、水平与效果。“第一文本”推出的是熊魁的组章 《镌铸在共和国基础上的物象》,共 7 章, 以 “镰刀”“锤头”“旗”“穗”“齿轮”“星空”“下庄村博物馆”7种物象为题,串联起党史、革命史、建设史的百年奋战以及传薪继火与卓著功勋。这7种物象取自党徽、国徽以及展示全国脱贫攻坚典型事迹的下庄村博物馆,在浓缩的时空里,蕴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凝聚着丰富的情感张力,其笔力之雄劲、气势之磅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压轴的 “小型张”栏目,推出的则是黄志雄以题为 《语境回到了信仰的坚守》的一组具有一定探索性的散文诗,共15章,角度切入之巧,视野开放之宽,话语涉猎之广,语言表达之细,既维持了散文诗这一文体特色,也支撑了 《散文诗》这一品牌质量。这组作品,据作者介绍,是他的一次学习培训经历和认知过程的诗意记录。生活中处处有诗,就看你有没有发现诗的眼光和能力。黄志雄显然做到了。在这组散文诗中,诗人从入学、听课、记笔记、讨论、外出考察,到所见所闻所思,一天一个情景,一天一个话题,一天一章散文诗,颇有创意;同时,这组散文诗采用 “以赋为诗”的手法,写实中兼有想象,抒情中穿插着细节,在特定情景下展开话语、营造诗意、提升哲思,语言朴素单纯而情感强烈,写得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再进入这期作品的文本细部,可以窥见作者对散文诗写作的探索,无所不用其心。散文诗是一种易写难工的文体,更何况这一期是处理现实题材。现实题材本身是明朗的、直接的、大众的,创作方法上走的是 “零上抒情”的路子,往往采用明喻的手法进行外向性和宣谕式表达,它一般回避象征、隐喻、意象等内向性和虚涵多义的写法,因此,要写好这类主题明朗的现实题材,真是难为诗人们。而从这一期专辑来看,在现实题材中如何发现诗意、提炼诗性、传达诗情,每一个诗人都拿出了自己的绝招。综合起来看,有以下几点:

第一,选题关注现实,角度切入生活。新世纪以后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诗歌回归现实主义写作传统,在散文诗写作中也同样明显。就这期 《散文诗》专辑来说,题材大致有两个方面,即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其实现实就是历史的延伸,历史题材也打着现实的烙印,也是用现实的眼光去观照的,它们在诗中往往时空交错、融为一体。如 《镰刀》,“刀身飘飞如战栗的波浪。刀身过处,即是轨迹。”开始写党旗上的镰刀,是百年奋斗史的缩写与比喻,结尾 “我们,是接过镰刀的弄潮人”,又是写现实。再如 《走进玉门油田》中写石油钻塔:“无论走到哪里,挺拔的力度都是石油汉子梦想的家园,那用生命捍卫的亮度和高度,既是昨天的思索,更是今天的宣言!”这也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合,等等,比比皆是。文学回归现实的转向,是时代的必然。我们处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无论是自然的变异、社会的变革、世界的变动,还是人生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均远远超过文学想象的精彩和深广度,人们在急剧变动的生活中,需要一个对于生存环境了解和判断的视角,需要一种对自身存在有着指导和启发的思路。当然,散文诗或许无法承担这么大的功能,但至少会有这样的姿态。这期 《散文诗》专辑,似乎印证了这种转型,表明了这样的态度,显示了这样的努力。另外,在写作角度上,这期 《散文诗》专辑始终注重从生活角度切入,始终有着鲜活生命的呼吸和脉动。如 《高速中国》写高速公路:“再远的距离,只要用高速一拉,就近了。”《洞庭水韵》中写逆水行舟:“篙插入水中,总能探明生活的底细。/紧握手中的篙,收起内心的惊涛,生活便风和日丽。”《乡村振兴曲》中写刘大妈的花园:“迎来阳光雨露,驱走冷风寒霜,刘大妈希望的种子终于重新发芽了。/于是,刘大妈的那两座花园又盛开了……”在 《移民新村》中写农家书房:“一张书桌小,容纳万众一心。/要与你视频:在农村,有书房,挂一张国画……”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尽管都是一些正面而宏大性质的题材,但入诗角度是生活化、个人化的,这就与历史上的一些现实主义诗歌有了质的跃升,呈现出多样化、多层面的表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创新。

第二,将主流话语融入散文诗艺术。我们知道,任何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新鲜元素的融入与代谢。近年来,随着 “中国梦”“新时代”“学党史”“生态文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热词出现,也渐已成为诗歌写作的主流话语。在这期 《散文诗》专辑中,《镌铸在共和国基础上的物象》《世纪回声》里的作品,差不多都是 “学党史”内容的诗意化表达;《乡村振兴》《青春中国》栏目里的作品,大多是 “生态文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国速度”等内容的诗意呈现。捕捉社会热词或主流话语是诗人的敏感和习惯使然,而且一个富有历史担当和社会责任的诗人,是从不忌讳这种主流话语入诗的,但关键是如何把主流话语变得诗意盎然,使其不是工作报告而是诗歌艺术。比如这些诗句:“中国速度,是禾下乘凉的速度;是两个遥不可及的城市转眼就能握手抱在一起的速度;是刚才还在陆上奔跑,转眼就是整个大陆在海上奔跑的速度。”(《中国速度》)“一条有使命担当的路,一定不是敲锣打鼓、吹拉弹唱的模样。/……扯一片白云,擦亮我们的双眼,让那外在的灰尘无处可逃;/抓一把阳光,温暖我们的内心,让那恣意的冷零碎得落花流水;/接一掬春雨,滋润一些还在萎靡的灵魂,让深化改革的雄笔绘出美好的乾坤。”(《使命》)“在平原、河流与稼穑之间,一条中轴线身形坚定,岿然不动。/汴京古城,坐在现世的繁华中。/日色升上长空,夏日的乡村,遍开多情热烈的花朵。于盛大的花丛中,结出一枚名叫乡村振兴的硕大果实。”(《乡村振兴:诗意纷呈》)“将未来的猜想安装上翅膀,可以肆意妄为。/看得见看不见都不重要,只要你敢想,融合就只是一个数字,潜力爆满。/老师说,这个就是元宇宙。”(《元宇宙》)等等。“中国速度”“初心使命”“乡村振兴”“元宇宙”,都是当下主流话语,但是,它们在散文诗作品中均获得了诗意再生,从时政、科技语境转入艺术语境,实现了诗性的融注与超越。

第三,强调思想性与形象性的深度融合。凡文学都离不开形象性,尽管诗歌主情,但仍以形象感人和传世,因此让形象承载着思想,就成为诗歌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如 “革命洪流中,毋论材质,只要在旗面上绣星星,缀镰刀和锤头,就都是同构我们仰望的星空。而心中的汪洋,如潮涌的暗流浮出海平面,必将把浮沫、垃圾、一切腐朽之物推上历史的岸边……”(《旗》)这本是政治性话语,但写得生动可感,诗意浓郁,寄遇着革命思想的红旗形象便历历在目;再如:“敬礼,地窝子。/一种坚毅的气息掠空而来,双眸中燃烧的那团火,升华了玉门石油人的情怀,从一个高度抵达另一个高度。”(《地窝子》)这本是石油生产和工人生活场景,而采用动态的意象,把崇高精神的赞美化入了立体鲜活的形象描绘中;又如:“最小的村庄和最大的城市可以在高速上并排奔跑。大多数时候,村庄奔跑起来,河流就会作为摄影师沿路追赶,把中国速度的最美影像留下来。”(《奔跑的村庄》)这本是反映交通建设、城乡变化,但采用形象的比喻、动态的描写,把措施与行动、成就与效果变成了一幕幕电影画面,留下难忘印象;还如:“一根角铁正被钢丝绳运到高处,一颗螺丝被一只手穿进角铁孔里,配合得多好。一根角铁,一颗螺丝,一个孔,一只手,成为了铁塔的一部分。”(《在山顶组装铁塔》),这是一项体现国家发展实力的电力或通信建设的工作,但通过 “石头”“野草”“风”几个词语,赋予 “角铁”和 “铁塔”思想内涵与情感力量,并且把 “头向上。腰挺直”这个建设者的形象和 “一基铁塔组装”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特写镜头刻印在读者的心中。如此等等。诗人用颇富形象的诗句对原本那些来自于工作中或寻常事物的主流话语进行诗意的转换,化抽象为形象,化生硬为柔和,赋予散文诗应有的质感和品性。

第四,注重诗性的发掘与哲思的灌注。在这期专辑中,一些作品在诗性的发掘上是比较用心的,如 《诵读春天的故事》:“越过堆积如山的目光,越过花海,您把最后的背影,写进春天的故事。/至今,春风依旧在枝头诵读。/仿佛不曾走远。”还如 《元宇宙》:“在元宇宙的世界里,在寂寥的苍穹之下,我们可以与天空合为一体,让心去神游,让那悱恻的痛,在那浩瀚的星空中永生去跋涉;/在元宇宙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拥有真爱,即使遇到惊天海啸,爱情都会一路芬芳,没有恩怨,只有光芒万丈,而且照亮寰宇。”等等,散文诗人采用反常性的思维方式,通过奇特的想象把主观情感进行客观化处理,创造出新奇的意象,或者通过丰富的联想创造一种 “心物相融”的诗意境界,显得别具意味。此外,一些作品注重哲思的灌注和诗意的升华。如 《使命》:“体内的每一根神经,必须答对时代的每一份问卷。血肉之躯,必须堆高再堆高世界的眼睛。/……远方不远,我们都奔跑在向未来的路上。”又如 《小李庄》:“于无声处,用心去听,你会听到一种声音,一种雷鸣,在天地间,隐隐约约地响着。”等等,都具有独到的见地和新颖的立意,它们往往通过一片情景的设置,将哲思寓于形象的描叙中,赋予散文诗一定的深刻性和审思性,耐人咀嚼。

总体来说,专辑应时而动,触景生情,感物而思,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当然,部分作品也不免暴露了散文诗写作的一些弱点,比如非文学语言充斥其间,淡化了诗意;思想性大于形象性,弱化了可读性;直白抒情较多,失去了诗歌的含蓄美;题材与角度雷同,失去了个性特色。如此等等问题,需要年轻一代散文诗人自觉树立散文诗的探索意识,确立散文诗的艺术高标,沉潜思想情感,积淀生活阅历,方能逐步解决。我们总是期待着,当然,会有那一天。

猜你喜欢

散文诗专辑诗意
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专辑
诗意地栖居
两张专辑,你更喜欢哪张? 区瑞强《致敬 Beyond》/张玮伽《你最珍贵》
冬日浪漫
散文诗八骏
SNH48组合7SENSES推出第三张迷你专辑《天鹅(SWAN)》
被耽搁的诗意
春日诗意
傻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