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京卫视“国潮”系列节目中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
2022-07-29湖南师范大学
许 婧 湖南师范大学
作为近年来兴起的“国风浪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卫视推出的《上新了·故宫》以互联网思维和面向年轻群体的创作理念,针对此前文化节目难以形成经济效益、对年轻群体没有吸引力等发展困境实现了创新突破。遵循相同的制作理念,北京卫视在此后的一系列实景体验类文化综艺节目中持续打造文化国潮。凭借节目中对于文化内容的年轻化、趣味化呈现,以及对于文化产业链的经营,实现了节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随着传播环境的变革,如何使综艺节目成为文化传播的更好载体,如何让传统文化不断被赋予新的活力,使“国潮”不退,如何让青年一代更好地接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近年来,随着“国潮”的爆发,以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为创作核心的国货、国漫、国乐等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彰显了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以往与传统文化的接触大多源于教学场景,容易在刻板教条的印象中对其产生抵触感,而“国潮”的兴起使追逐流行元素的青少年群体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作为这一波国风“浪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创文化节目的发展使中国电视节目创作逐步走出了引进、抄袭问题严重的困境,使观众在泛娱乐化重灾区中拨云见日。北京卫视制作的《上新了·故宫》自播出起就广受关注和好评,实景体验的综艺形式使文化类节目在前几年内容同质化的情况下实现了突破性创新。“故宫文创”IP的火爆亦让中华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了飞跃。此后,北京卫视在同系列节目中持续打造“文化国潮”,陆续推出《遇见天坛》《了不起的长城》《我在颐和园等你》一系列依托当地文化资源,面向互联网、面向年轻群体的实景体验综艺,持续耕耘和提升文化品牌,打造融合了文明传播、文化解读、文艺创新与文创开发“四位一体”的“国潮”文化生态链条。
结合当前研究现状,本文拟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背景出发,结合当下传播环境中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对北京卫视2018—2020年间播出的几档节目中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策略进行分析和总结。
节目表现形式的年轻态
寓教于乐的综艺呈现
北京卫视的这几档实景文化体验节目,总体上均采用文化内容和综艺形式相结合的模式,在立住文化线的基础上,进行趣味性的真人秀创作;以嘉宾实地探索、完成任务的进度为主线推进剧情。轻松的综艺节奏将文化内容的输出自然地融合在节目环节当中,让节目进程成为文化内容被发现和唤醒的过程,减少了以往文化节目在内容传递中的说教感,能够带给年轻观众一种寓教于乐的文化体验。在节目整体设计上,继《上新了·故宫》节目中嘉宾走访故宫并完成文创开发任务的“游园探秘”模式设计之后,在实景体验的基础上,《遇见天坛》以创新视角推出了嘉宾“职业体验”的节目形式,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效果,并在节目模式上削弱了故事线的呈现,采用非线性逻辑,在片段化的内容细节中注入文化内涵,更加符合当下年轻人的观看习惯。此后,《了不起的长城》和《我在颐和园等你》两档节目进一步融合了真人秀节目中的游戏环节设置和竞技模式。以游戏为切入口,通过答题PK等形式,将文化类知识点融入奖惩机制当中,在增强节目戏剧性的同时,也增强了观众在屏幕前的参与感。在节目中,嘉宾被赋予各种“人设”,以“文创开发员”“天坛实习生”“长城砖员”“‘颐’式生活体验官”的身份,借用偶像“榜样力”的作用,在嘉宾自发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节目知识点的传递更加自然。
生动的现代艺术手段
在画面呈现方面,与此前文化节目保守的画面风格差别较大。以往文化节目中画面色彩倾向于单色设计,给人以温和的感觉,但此类画面风格在新媒体时代下缺乏活力和对观众的吸引力。北京卫视文化综艺节目中,美术风格呈现出色彩鲜明、可爱时尚的特点,更加符合当代网络文化的审美特征。同时,节目用流行元素创作的国风主题曲,与画面呈现相结合,打造出了极具活力的视听效果。对于难以具象化的历史场景、文化内容,节目也通过动画特效的形式,将其直观地展现了出来。例如通过动画展示畅音阁的剖面图等,让观众对古代工匠的技艺和智慧有了直观的感受。另外,节目在文化建筑场景中加入动漫元素,如可爱的小动物形象、行走的宫女古装动画人物形象等。以“动画+实景”的形式呈现出时空交融的视觉效果,使古老的文化建筑呈现出富有活力的面貌。除了动画效果外,节目在后期制作中加入了大量“鬼畜”技巧、花字动画展示等综艺节目的剪辑手法,保证了节目的趣味化呈现。
活泼有趣的内容表达
在内容表达上,节目结合当下的流行元素,以年轻化的语态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包装。如节目中“紫禁城的超级学霸”“乾隆的秘密花园”“皇子的课程表”等表述,符合当代年轻人的语言习惯,容易使年轻群体产生情感共鸣,不仅拉近了文化内容与受众间的距离,增强了传播效力,还展现出了积极的时代精神。嘉宾在节目中看似随意性的生活化口语表达,使得文化知识的输出达到了“软科普”的效果。同时,节目还结合观众对宫廷剧题材的偏好,邀请与宫廷影视有关的嘉宾,通过合理虚构进行影视化表演,将抽象的历史时空还原,呈现为生动的故事场景,使文化内容的表达具象化,让观众在情景再现中,感受历史时空中的人物情感。另外,节目设置了“吉祥物”这一拟人化形象,让其担任解说员的角色配合人物进行科普讲述。如《上新了·故宫》中的御猫鲁班和“御猫说”板块,《遇见天坛》中的“神兽说”等。可爱的拟人化萌宠形象,活泼风趣的表达风格,给节目增添了更多亲切感。
节目文化内核的现代化
融合亚文化实现“破圈”
如何连接传统文化圈层和年轻圈层,是传统文化类节目中一直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当代的粉丝文化,运用明星效应是节目吸引年轻群体的有效手段。在嘉宾的选择上,节目邀请到当下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明星,使当红明星本身的热度成为节目热度的一部分,也通过粉丝效应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增加了节目的关注度。另外,《我在颐和园等你》节目还邀请不同领域的代表参与到节目互动当中,尝试融入更多圈层的文化,也使得当前众多亚文化年轻群体在获得认同的同时,对主流传统文化增添一份认同感。《遇见天坛》以与游客互动的形式,将节目的文化内涵传递到大众群体当中,与荧幕前的观众建立起了质朴的情感联结。
以互联网思维助力传播
北京电视台卫视中心副主任程军在采访中称“好的传播一向是文化节目的短板”,认为“节目模式、节目宣传与广告已经融为一体,皆为节目内容的一部分”。当下的网络环境需要创作者以全媒体的视角进行策划,节目从创作阶段起,就需要考虑到其在社交媒体上的话题量、互动量,在网络平台上的热度,以及多屏融合等因素。因此,北京卫视“国潮”系列节目不仅通过爱奇艺、优酷、芒果TV等网络平台播出,还与其他互联网渠道进行了合作。《上新了·故宫》节目播出期间,今日头条App设置了“国风”频道,观众可以通过参与每期节目的投票,送心仪的文创产品“上新”;发起“这才是国风”征文活动,并推送精彩的短视频内容。此外,节目中的素材经过官方包装,成了适合网络传播的竖屏视频素材和表情包,符合网络流行的传播特征,通过新浪微博、抖音等热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在互动中吸引了更多受众在节目外的注意力,增强了观众黏性。
以“文化+”理念打造IP
除了对节目内容的深耕,北京卫视的文化综艺以“文化+”为制作理念,使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这些饱含历史文化的古建筑,在时尚外化形式的包装下,成为如今时代背景下的“明星建筑”“文化IP”,融入当下的社会情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与各大专业文创机构的合作中,以开放的心态,借助主流社交媒体和营销手段,打通了文化节目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链条,使文创产品成为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新途径。以线上众筹的形式对节目中的文创新品进行预售,推动循环营销。节目通过文创产业思维,与小米、百雀羚、五粮液等企业展开合作,推出的文化产品涉及服饰、美妆、文具、书画等各类日用品。文创系列产品以其实用功能、精美外观和文化内涵培养出一批粉丝;受众对文创产品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了节目本身。产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渠道,线上包括故宫淘宝、天猫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等,线下与依文集团合作开设EVE CINA原创生活馆。以“IP+文创+消费”的产业链条搭建起自己的商业模式,激活了文化品牌的商业价值。
节目对传统文化年轻化传播的启发
以专业态度展现文化内涵
在趣味性的形式创新之下,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秉持认真严谨的态度,是节目创作者需要始终坚守的原则。北京卫视“国潮”系列节目的制作团队在节目策划之初,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调查研究,《遇见天坛》节目组在创作初期就进行了长达五个月的调研筹备,以及不下百余次的实地考察。在如今快节奏的内容生产环境当中,对前期准备的投入,显示了节目组注重打造节目文化内涵的匠心。为了确保节目中文化内容传递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包括后期制作团队在内的创作团队所有成员,都先查阅了相关历史资料,进行了多次实地勘探,拜访了专业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之后才进行具体环节的设计考量。除了与文献资料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探讨外,节目组对于信息准确性的收集和验证还会延伸到附近的居民、游客、“中国长城学会”等社团组织当中,确保呈现给观众准确的历史文化信息。在节目中的小剧场演绎的历史故事当中,所有的人物装扮和道具也都经过反复考证,确保呈现出来的画面细节贴合历史事实。在《我在颐和园等你》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每一期节目剪辑完成之后,节目组都会组织专家团队亲自把关,进一步为文化内容传播的准确性提供保障。
为内容制作打造坚实的基础
对于文化类节目来说,要为节目本身的制作打造坚实基础,就要在与综艺、真人秀形式的融合当中,把握好娱乐化的界限,坚定文化的精神内核。文化类节目要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还要思考如何合理地将各种文化知识融入具体的节目环节当中。合理运用当前“专家+明星+素人”的模式,吸纳更多亚文化圈层中的优秀人物参与其中,让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适应当下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趋势,使节目视角更多地深入群众生活当中。吸纳更多领域的专业制作人员、团队,在节目策划过程中同步发掘文化类综艺的附加价值,考虑市场竞争因素,使文化节目价值得到多元拓展。当前文化类综艺仍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问题,如在节目话题度的营造方面不够持续,缺乏连贯的吸引力,往往只能就某一热点引发短暂的关注;具体节目环节设置仍需精耕细作,如故事情节进展与任务设置的关联性、整体叙事的清晰流畅等。虽然文化综艺凭借对文化内容的精致考量和准确输出收获了一众好评,但从综艺节目的角度来说,其与娱乐综艺节目在节目节奏把控、效果呈现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对于文化科普来说,其在与节目环节的融合上还是略显生硬,导致科普和娱乐效果都反响平平。如何在保证文化精准输出,把握年轻化界限的基础上,使文化骨架和综艺形式血肉的融合更加自然,是文化类综艺需要进步的方向。
增强文化的可互动性
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角度来看,通过当代艺术手段的拆解和重构,传统文化已经在与当代文化元素的融合中,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属性。在传播形式多样化的今天,实现传统文化的年轻化传播,要增强传统文化的互动性,与先进的科学技术互联,探索文化传播的全媒体发展道路。引导年轻群体切实参与到文化传播活动中,使年轻群体成为传统文化年轻化传播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例如《上新了·故宫》节目邀请高校学生参与到文创设计当中,并在线上发起“我在故宫做文创”的创意征集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年轻群体参与到文化创作活动当中,形成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径,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在宣传方式上,要适应当前快餐时代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化整为零地通过多渠道进行高频率的宣传。但同时也要警惕碎片化的传播方式难以传递系统的文化知识,容易使受众形成固化认识。
“国潮”文化的兴起是传统文化年轻化传播的成果,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文化类节目实现创新发展的里程碑,北京卫视实景体验类文化节目以面向互联网、面向年轻群体的创作思维,严谨考究的创作精神,敢于突破的创作态度,在此前文化类节目同质化,难以形成经济效益,对年轻群体缺乏吸引力的局面下,通过真人秀的形式融合文化内容讲述,以“软科普”的形式输出知识点,把传统文化元素以青春活力的外化形式呈现出来。同时还打造了“文化IP”,形成文化产业链,使传统文化通过文创产品的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回看北京卫视文化系列节目的制作模式和播出效果,在为今后文化类综艺节目创作提供借鉴的同时,也反映出当下文化节目发展需要进一步深耕,需要在节目制作的全层级、全环节上形成创新突破的现状。青年群体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多元化的文化浪潮和传播环境中,要想坚守文化自信,担负起文化创新的使命,还需要提升青年群体的文化活动参与度,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激发青年群体的自主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