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学术讲座 提升教师素养
2022-07-29雷霞辉
文 / 雷霞辉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学习意识和共享意识愈发强烈,听学术讲座的机会日益增多。学术讲座发展出了线下讲座、“云端”讲座等多种形式,已经成为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延伸和补充,助力教师知识专业化、系统化。然而,不少教师误认为聆听学术讲座费时耗力,不如认真备课、批改作业、积极答疑来得踏实。还有一些教师虽然听讲座时较为认真,但是因为缺乏相关知识,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收效甚微。
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师提升自身素养不仅需要勤勤恳恳、广泛涉猎、认真备课,还需通过多种渠道,在教室外、在生活里、在人生中不断学习。在听学术讲座的过程中,教师收获的不仅是清晰的方向,还有教学的灵感。笔者在听学术讲座的过程中注重实践反思,通过与团队切磋交流,逐步探索出将学术讲座与教师素养提升有机结合的路径,即遵循“提前查阅—认真观看—记录笔记—现场提问—回看笔记—团队打磨—教学实践”行动链,提高教师素养、提升教学质量。
听学术讲座的必要性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既要充分了解教育动向,还要掌握专业知识;既要提升师德境界,走进学生心灵,还要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师的发展之路艰巨漫长、不可小觑。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才能具有立德树人的底气和教书育人的实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
为促进教师成长,高校、教研机构等单位都会举办学术讲座活动,旨在为教师发展导航把舵,优化教学质量。然而不少教师对学术讲座的认识失之偏颇,认为学术讲座“远水解不了近渴”“理论性太强,脱离教学实际”“过于高大上”,还有些教师认为学术讲座缺乏针对性,把它比喻成“阳春白雪”,而自己的日常教学则是“下里巴人”。再看讲座现场,不少教师心猿意马:时而埋头钻研教材,时而低头批阅作业,时而侧耳听听讲座。这些教师面露愁容,忙忙碌碌,不知所措。虽然他们勤奋耕耘,却未见效果。也有一些教师听讲座时很认真,但是苦于理论知识匮乏,听得似懂非懂,甚至不知所云。
事实上,多数主讲人在举办学术讲座前会提前调研,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困惑、需求、兴趣点以及想得到哪些启发和帮助等,这能极大地加强学术报告的针对性。即便是缺乏理论基础的教师,只要掌握科学的听讲座方法,也会颇有收获。因此,教师要巧妙地借助外部力量,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借助学术讲座来诊断教学行为,助力自身成长。
学术讲座的特征
学术讲座(亦即学术报告)是指某一专业领域的学者在短时间内通过讲演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听众(董文明等,2012)。学术讲座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是专家学者长期科研和教学成果的展示。它犹如打开了一扇窗,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清新空气,助力教师保持清晰的判断力和高效的执行力。笔者认为,学术讲座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1.前沿性。主讲人通过学术讲座,将研究所获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等前沿信息,及时地、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听众。讲座内容无论是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均具典型性,体现出当下社会的新动向、新方法和新研究。
2.独特性。主讲人为准备讲座广泛开展调研,长期深入思考,并进行梳理提炼,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独特的讲稿。学术讲座中处处凝结着主讲人的智慧和心血,因此内容独具特色,不可复制。
3.逻辑性。主讲人通过自身或团队扎实有效的研究,探索出教育规律,触类旁通。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学术讲座与教师素养提升有机结合路径
笔者基于自身及所在教研团队的认知和研究,探索出将学术讲座与教师素养提升有机结合的路径,助力教师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
1.提前查阅,心中有数
在学术讲座开始前,教师可简单准备,以达到心中有数的状态。例如,教师可以主动搜索主讲人的研究情况,了解与讲座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或者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等。通过主动学习,教师可以提前进入学习状态,避免盲目。在准备过程中,教师如果产生疑问可简单标记,带着问题和自己的思考听讲座,也可对问题进行简单预判,然后在听讲座时寻求、比对答案。教师有备而来,对学术讲座的内容理解会更加到位。
2.认真观看,全面掌握
教师听讲座时要态度端正。磨刀不误砍柴工,听学术讲座非但不会浪费时间,还有助于教师快速全面地了解相关主题,从不同角度思考,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教师不仅要认真聆听讲座内容,还要仔细观看讲座课件,观察主讲人的身体语言和说话语气,包括语音、语调的升降起伏等,体会主讲人非言语行为所透露和传递的隐性信息,避免错误判断或以偏概全。
例如,在听了关于“课堂评价”的讲座后,笔者对于如何进行有效评价有了进一步认识,了解到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其实是有抓手的:教师解读文本后要结合学情,对学生的已知进行诊断性评价;拟定教学目标时,要对其可操作性和逻辑性进行评价;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标准要具体、详细。教师不仅要有“问题意识”,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起点,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有“效果意识”,即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了解一节课下来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认知、情感等方面有哪些收获以及该节课所学是否有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此外,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对“教、学、评”进行系统梳理,体会“教、学、评一体化”的丰富内涵,认为“教、学、评一体化”包括目标体系、活动体系、效果体系、调控机制,这四个要素共同作用、相互促进。笔者还绘制了思维导图,详见图1。
图1.
其中,目标体系以课标理念为统领,要求教师根据单元话题、课时话题、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衡量目标体系的关键因素是教学目标是否科学、是否清晰可操作。活动体系关注是否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包括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层次的活动。衡量评价活动体系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是活动设置是否真实、是否具有趣味性。评价效果体系以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为基础,最终应促进学生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综合提升。衡量评价效果体系的关键因素是学生是否落实了基础知识学习,思维是否得到深刻发展。评价调控机制以教师为主导,旨在激发学生兴趣。评价者还应观察倾听,并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衡量评价调控机制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是评价者是否具有敏锐的分析力、评价时机是否适时、是否助力学生实现学用一体。
后来,笔者将上述思考运用于教学。在讲解北师大版高中《英语》(2019 年版)必修三Unit 9 Lesson 3 The Secrets of Your Memory 时,教师提出问题:“How does the expert make the statement convincing? What techniques are used?”后,观察到不少学生面露难色。教师通过倾听交流,发现有些学生不明白“convincing”的意思,于是调整教学,询问是否有其他学生明白该词的含义。这时有学生猜测道:“Persuade somebody to trust; try to be persuasive”。教师对学生能够在语境中猜测单词的做法表示肯定,之后给出解释:“Convincing means making you believe that something is true or correct”。
3.记录笔记,突出要点
学术讲座是主讲人长期深入研究的成果,容量大、有深度,而主讲人要在较短时间内将成果展示并传递给听众,这对于后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在听讲座过程中记录笔记时最好勾画出重点,这样有助于教师形成系统知识,而非碎片化知识。此外,笔记也便于教师日后温习。
4.现场提问,深刻理解
听讲座时教师可以心怀敬畏,但不能盲目推崇,要敢于质疑。教师围绕主题能够提出问题,说明对讲座内容有一定的理解。教师通过提问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其他教师提出的问题。讲座现场听众提出的问题往往具有典型性,认真聆听能避免理解上出现偏差。
教师在提问时也要注意问题质量,要紧扣主题、聚焦、有深度,还要言简意赅。例如,笔者记得在关于“深度学习”的讲座的提问环节,有教师说道:“感谢您对‘深度学习’的深入细致解读。请问您能否就‘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的异同之处进行简单梳理?”这一问题就展示出教师的思维品质和钻研精神,语言表达凝练简洁。
5.回看笔记,内化吸收
教师适当回看笔记可以优化听讲座的效果。温习笔记并适度联系教学有助于教师内化吸收,巩固认知体系。例如,笔者在重温“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讲座笔记后,联系平日的阅读教学进行自我诊断、查漏补缺,比较全面地掌握了评价要点。然后,笔者结合教材语篇深入思考以下问题:在阅读课上,教师设计的系列活动是否始终服务于教学目标?其中某一环节是否偏离教学目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是积极参与还是“虚假繁荣”?……通过回看笔记并结合思考,笔者对讲座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
6.团队打磨,探究规律
听完讲座,教师要趁热打铁,与团队(备课组、教研组、课题组等)分享所得,探究规律,促进高效吸收。
例如,团队可以集体研讨如何批判地看待讲座中的某一问题,从多方面分析其成因,探讨多渠道解决问题的途径等。虽然主讲人的研究具有共性,但是各校情况千差万别。团队交流时要结合具体校情、班情,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不同层面探讨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这样,主讲人的思想和精髓才能得以真正应用,助力教师将讲座所思所悟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进入更高的教学境界。
例如,在听完“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讲座后,笔者与所在团队结合某位教师设计的“家庭作业”这一环节进行研讨,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高中《英语》(2019 年版)必修三Unit 9 Lesson 3 The Secrets of Your Memory。团队基于该教师设计的家庭作业进行改进,如表所示。
由表可见,本课的家庭作业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记住本单元的单词。教师设计的作业是:要求学生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通过打卡的形式定期复习,例如学完本课后在第1 天、第2 天、第6 天、第14 天、第30 天进行复习,从而巩固所学单词。团队研讨后,发现教师设计的上述作业存在一定的问题:该教师忽视了“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期待,采用多种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这一理念,因此,该项作业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有限。
表.
团队认为,该教师所教班级学生英语基本功普遍扎实,思维活跃,具备将所学“记忆方法”迁移到日常学习的能力,因此将此项家庭作业调整为:要求学生结合课上所学“记忆方法”,自行设计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记单词。该作业设计的目的是继续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迁移创新,改进自己的单词记忆方法。
图2 为教师团队设计要求下的学生习作。该学生结合课上所学,清晰地设计出五种适合自己的单词记忆方法,有方法有实例,图文并茂,展示出较强的逻辑性,超出教师的期待。
通过批改作业,教师发现学生普遍能根据课上所学单词记忆方法积极反思、迁移运用,多数学生采用了不同方法进行单词记忆,包括课上所学“make connections”(建立联系),以及课上同学建议“visualise”(构建画面)等,学生丰富的作业设计给教师带来阵阵惊喜。
图2.
团队改进后的家庭作业设计能引导学生主动复习课上所学,同时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自由发挥。可见,听完讲座后团队的及时交流,有助于教师审视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家在交流研究中解决问题,有较强针对性。
同时,笔者体会到知识对一线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例如,根据本节课所学“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笔者引导学生实施科学复习。在学生学习完本单元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所学进行总结复习,引导他们通过本节课所习得方法,包括timely review(及时复习)、review periodically(定期复习)、a few revisits to what is learnt(重温所学内容)等,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复习,高效地同遗忘“作斗争”。
7.教学实践,锤炼突破
实践是打开理论宝库的钥匙。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真正做到学为所用,寻求教学上的突破。
笔者记得在多年前的一次学术讲座中初次接触到思维导图这一概念,当时颇为振奋,于是及时将该理念引进团队。团队的一位教师在进行区级公开课授课时,笔者结合课型和内容,力推采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完成对文本的学习理解。最初该教师拒绝采用该方法,理由是教师之前从未在教学中尝试过该方法,不确定该如何操作,同时学生也从未接触过,因此教师认为学生不可能完成,坚持采用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填写表格”等形式。但是经过数次研讨后,大家探寻到突破点:课上教师先简单示范,引导学生明确思维导图的概念及其使用方法,然后教师逐步放手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剩下的内容,接下来学生根据自己画出的思维导图进行介绍,复述文本内容,最后由其他学生点评。学生在课上体验到新的教学方法,觉得新鲜有趣,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这节课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借助学术讲座之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提高教师素养的有力保障。教师要把握机会,主动学习,做到乐学善学,持续成长。学术讲座中丰富的知识一旦与充满活力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便能擦出火花,形成巨大能量,优化教学质量。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需要经历一个艰苦漫长的专业积累、教学实践、研讨探究、反思锤炼的发展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巧妙学习,才能推陈出新,优化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