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上海未来乡村社区顶层规划战略思考

2022-07-28ZHANGYan

上海城市规划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活圈田园社区

张 雁 ZHANG Yan

0 引言

2021年11月30日,上海与全国52个城市共同发布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上海倡议》 (以下简称“《上海倡议》”)。《上海倡议》提出,着力通过“三个转型”,即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转型、以多元协作的社区治理转型和以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1]。此外,为进一步落实《上海倡议》精神,共同开启一场全面提升上海社区品质的行动,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全国第一个《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将构建15分钟乡村社区生活圈。这是继2018年《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发布之后,“社区生活圈”理念进一步延伸到上海全域。作为面向未来的上海规划建设新起点、五个新城建设新契机,通过“多彩睦邻的怡然生活、活力多元的创新生产、乡野逸趣的自然生态、多方共治的安全治理”4个维度和“睦邻友好、健康养老、智慧治理、旅游休闲、自然生态、艺术文创、未来创业、创新生产”等未来乡村社区场景设计作为规划指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的幸福乡村与科技生活共同体,展示“让年轻人回乡生活和就业,让儿童回归大自然和本真,让都市人实现美好田园梦”的上海未来乡村社区美好愿景[2]。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农村的发展和科技化水平的提高依旧需要高品质、高质量生活的有效支撑。在“上海2035”总体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探索超大城市乡村振兴战略和未来乡村社区实施对于推进农业农村工作、探索都市乡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1 推进“未来乡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人类对于城市和乡村生活的满意程度,或者说是特定地区的居民宜居程度和社会吸引力,主要由环境状况、生态气候、社会治安水平、住房负担能力、交通便捷程度、社会教育质量及社区服务水平等相关特征因素构成[3]。市民对上海这座城市高品质、高质量的期望不单在城市也在乡村,“未来乡村社区”建设对上海城市高品质下的均衡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1)打造超大城市未来乡村社区的内在要求

加快推进未来乡村社区的构建,是扎实推动乡村社区“15分钟生活圈”建设的内在要求,符合上海打造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城郊融合的现状,契合打造凸显乡村地区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4],从而成为上海未来乡村社区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一张“金名片”。

(2)探索乡村社区发展新思路的重要机遇

“五个新城”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为各种新技术的功能施展提供了真实的社会依托和实施空间。在此机遇下,与过去的乡村建设活动相比,城乡规划要逐渐摒弃空间为主的概念,充分发挥资源共享、规划手段要专业融合的特点,重点考虑“未来乡村社区”以“人的生活场景”营造为核心,将关注点从乡村本身转移到村民生活、人口流动上。通过推进社区“15分钟生活圈”建设,以新技术实现乡村社区生产、生活系统升级,依托新技术建构城乡均等化的乡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乡村社区治理服务水平,最终克服乡村人口外流态势,形成乡村社区人口的聚集效应[5],为新时代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的重要思路。

(3)未来乡村社区是实现乡村振兴最美好的形态表达

未来乡村社区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乡村发展思路,未来乡村社区注重与“三农”强关联、科技智慧产品的综合运用,室内空间的崭新体验,并与田园生态强关联,进一步提高农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在盘活土地的基础上,注入更多产业形态,注重人才的高度回流,同时也让更多的乡村资源“走出去”,更多的城市资源“走进来”。在整个城乡互动过程中,赋予乡村地区更多的活力和机会,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的幸福生活和自身的收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2 “ 五位一体”——创建上海未来乡村社区顶层规划体系

上海未来乡村社区的创建应该从“产业升级、空间优化、基础保障、实施策略、管理服务”5个方面进行创新的顶层规划设计。

(1)产业升级:平台搭建、产业植入,打造数字乡村

产业是未来乡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根据上海不同乡村的地理特点、资源禀赋,以“三创”(科创、文创、农创)产业共融为重要前提,其中,科创包括科技众创,健康医药、智慧医养、生态康养等;文创包括文创工坊、创意商品设计、戏曲工作室、主题创意体验馆、研学教育等;农创包括乡村名宿、田园风光、数字农业、植物工厂等。

在产业发展业态配置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面向“企业、政府、居民”的智慧信息平台,以服务乡村、服务乡民为目标,构建未来乡村社区智慧服务平台(见图1),建设一个数字底座;一个运营中心;打造包含党建、农旅、创业、积分等在内的N个应用的大场景;同时融合社会事业多领域,开展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应用,承接未来乡村社区服务应用商城,提供“政府、运营、居民”三端服务能力;在强化后端服务的同时,提升前端的分析预判。

图1 未来乡村社区智慧服务平台建设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future rural community intelligent serv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2)空间优化:空间布局、场景创新,彰显独特魅力

乡村空间正在由不断收缩向基本稳定转变,乡村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显现,乡村对城市、对百姓越来越不可或缺,从承担农产品保障供应功能向承担多元复合功能转变,由承担附属功能向承担核心功能转变。因此,乡村的空间布局一定要与复合功能下的产业导入相对应,才能更好地将一二三产融合并在空间上得以落地。

在此基础上,秉承空间布局、功能整合、集中建设、用地集聚、土地集约和指标核定,并注重对乡村肌理和乡村风貌的保护,注重创意和田园美学的呈现,建设产村一体、“数字社区+便捷社区+田园社区+旅游景区”四区合一的复合社区,形成田园般的、出行便捷、具有水乡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未来乡村社区。

上海的都市乡村低碳发展,一是要逐步改变村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出行方式;二是要引入或就地培训科技农业、科技生活的专业力量,使之因地制宜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禽养殖管理等传统第一产业发展模块,以及乡村特色产业开发、人居配套等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模块低碳政策落实的全过程。帮助诊断传统发展模式下形成的不良思维定式,对症消除低碳发展阻力。

在空间场景的创造上,创新性、重点性地突出党建场景、田园场景两个特色场景,进一步突出党建统领的政治优势和发展潜力,彰显乡村的独特风貌,打造一个治理现代、独具乡愁特色的未来乡村社区。其中,党建场景中建立以“党建+”为统领的创新发展新模式,诠释以当地乡村精神为特色的党建新内涵,打造“榜样即场景、党员即连接、分享即获得、氛围即体验”的未来党建场景。田园场景中,依托“创、集、游、智、道”全要素的田园主题景观,建设“秀美田野、秀丽水体”,打造“产业与生态深度融合、山水与乡村融为一体、村居与田野相得益彰”的未来乡村田园生活。

(3)交通市政:城村一体,实现城乡共荣

提升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绿色交通为倡导、环保市政为基础,打通城市与乡村的联系通道;强化数字化引领下的交通体系、市政设施体系的乡村微循环;将枢纽型网络化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与乡村交通便捷出行结合起来;在重要乡村建筑功能区之间建设风雨连廊和通道,规划“100—300—500 m”街区步行生活圈;实现社区人车分流;适度配建乡村社区公共停车位和机械立体停车位;5分钟可一键智能取车;社区集成(加油、加气、充电)交通服务驿站,停车位充电桩100%覆盖;未来渐进式考虑无人车、无人机送快递、外卖服务,30 min内从社区到家门口,让人畅其行、车畅其道、物畅其流。

(4)实施策略:建筑赋能,打造未来典范

运用“技术赋能+理念赋能”的规划建设模式,即充分利用数字化、装配化、立体绿化、低碳及节能化技术,融合建筑全装修交付、智能家居应用、灵活共享的可变空间设计,打造一个将人本化理念融入建筑空间的未来乡村社区。

(5)管理服务:服务优享,增强乡村社区品质

以满足本地村民、外来创业就业人群的需求为重点,建设“小街区 + 优配套 + 双便捷 +高复合”的品质社区,在乡村社区综合整治中试点信用体系融入基层治理,依托乡村管家,通过信息化系统平台,采用“平台+管家”服务模式,实现物业、商业、生活、政务等服务功能的集成,既为社区管家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工具,又让居民能够快捷地分享和使用各种信息,同时全方位享受社区提供的服务,完成一站式24小时生活圈[6]。

3 上海未来乡村社区重点场景打造要点

3.1 未来党建场景

新时代社区党建是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应以“区域党建联盟”创新党建形式,激发党建活力(见图2)。通过党建联盟这一平台,资源共享、互通互联,探索寻求区域乡村经济发展的共同点,竞争中显合作,打造上海乡村党建特殊品牌,以党建带动社会经济等的全面建设和发展,探索出可复制推广、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基层治理建设模式。

图2 未来党建场景-组织架构示意图Fig.2 Future Party building scene - schematic diagram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党建是与每一个人相关的具体行动。沉浸式党建,既可以借助多媒体、场景化方式进行,也可以指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点滴:每一位优秀的党员都可以构成党员教育的场景,每一位党员都能成为链接群众的渠道;每一场活动都要营造最佳体验,让每个人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因此,通过数字乡村建设,为G端、B端、C端提供场景化学习应用体验(见图3),进而在组织上成立区域党建联合体,在内容上党建工作统领其他各项具体工作,在形式上线上线下同步联动进行,进一步实现区域共建、区域共管、区域共享、区域共商和区域共谋。

图3 未来党建场景-建筑室内效果意向示意图Fig.3 Future Party building scene - example of interior design

3.2 未来田园场景

田园场景是乡村未来社区场景的重要体现,是城市居民向往农村生活的重要标志,也是农民生产、生活、生态的重要承载,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不同的资源条件,从创、集、游、智、道等方面进行概括和呈现。创,包括田园艺术文化工作平台、农业双创孵化区(见图4a)、农业创业大舞台等;集,包括田园集市(见图4b)、田园艺术品展览等;游,包括农业主题公园(见图4c)、乡野文化布局、情趣流线等;智,包括科技农业培育区、智慧新零售区(见图4d)、农业自然科普区;道,包括大地景观、田园风貌、定制化田园、社区形象等。

图4 未来田园场景Fig.4 Future pastoral scene

3.3 未来邻里场景

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构建极为重要的和谐社会、安全社会。因此,以创新的社区性、便利性、文化性、连接性(4C)为引导的社区邻里场景构建是未来乡村社区打造的重要理念;通过“4C”引导,从“单中心的邻里服务模式”向“泛中心的邻里服务模式转变”,形成邻里交流、互助、活动、服务的生活圈,形成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氛围,同时也通过《乡村邻里公约》的制定,紧紧围绕“邻里中心”,按照满足5—10分钟步行距离、24小时全链化服务响应的要求,集成邻里文化、服务、活动、交流等多项内容,复合布置居民5分钟生活需求的邻里场景功能(见图5)。未来乡村社区里将采用电子认证、数字身份证、人脸识别、信用积分等方式,建立共享、声望两大积分体系,与村民行为规范关联,居民可通过志愿服务、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而获得积分。通过积分兑换,可以享受社区个性化、定制化的特别服务。采用一定的数字化手段体现关爱、交流、共享、互助、和谐。

图5 未来邻里场景—邻里交流空间效果意向示意图Fig.5 Future neighborhood scene - example of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 space

3.4 未来教育场景

从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社区乡村服务提升、品牌影响扩大等要求出发,线上线下相结合,进一步整合学习需求、教育资源、教学空间,营造共享终身学习的环境(见图6)。服务社区全人群教育需求,解决托育、入幼,拓展课外教育渠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延伸和覆盖,同时结合农村发展要求,将农业科普、培训植入其中,实现产业教育化、教育产业化。

图6 智慧学习平台构建示意图Fig.6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learning platform

3.5 未来建筑场景

营造交通导向发展的TOD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乡村建筑空间布局和风格,高效盘活乡村社区内外空间并有序衔接;充分考虑村民的居住特点和生活生产习惯,建筑采用现代智能化内部装修,合理分隔内部使用空间,利用建筑本身标识性,分时分区利用室内外空间和场地,促进空间功能的复合利用。在建筑引导下贯通公共空间、社区、生产农田的景观风貌及标识系统,利用乡村河道水系与景观绿地,既有独立又有延续,营造有情趣的建筑风格和乡村风貌。

倡导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与绿色、低碳、节能的建材。居住建筑装配率达50%以上,公共建筑装配率达60%以上。主要通过优化各建筑模块的尺寸和种类,实现建筑构件的通用性与预制性,重点应用在主体结构、围护墙和内隔墙、装修和设备管线等内容,尽可能为村民提供菜单式的个性装修定制服务。

采用装配式建筑形式和低碳保暖材料,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

同时采用装配式内装,使后续工业化产品能实现即拆即装,最终让更安全更环保的修缮方案得以实行。

4 上海“未来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路径

在上海市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背景下,围绕当前上海乡村振兴建设实际,本文认为构建未来乡村社区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均等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

继2016年上海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之后,立足乡村实际,需把“15分钟”尺度的服务半径进行扩大。按照“行政村”“自然村”两级配置,自然村层级(乡村邻里中心)的服务半径是300—500 m,主要提供家门口的服务;行政村层级(乡村便民中心)的服务半径是800—1 000 m,可以提供更大范围的复合型服务,比如老人、儿童所需的活动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让行政服务、养老幼托、生产培训、市政交通、商业服务、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落地“最后100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7]。

(2)差异化配置的社区场景设计

乡村社区生活圈的蓝图不是唯一的,而是要结合未来发展方向,差异化配置功能服务。尤其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一部分,部分城市功能必然会转移到乡村。因此,上海未来乡村社区需聚焦公平与差异、品质与关怀、更新与利用、复合与集约为价值坐标,以多彩睦邻的怡然生活、活力多元的创新生产、乡野逸趣的自然生态和多方共治的安全治理为4大维度,聚焦智慧治理、睦邻友好、健康养老、自然生态、创新生产、未来创业、艺术文创和旅游休闲8大主场景设计,构建场景集成创新体系,为村民、创客提供多维共享、多元复合的活力社区、宜业宜居、灵活共享的双创社区、低碳技术、微碳示范的绿色社区,打造花园乡村社区。

(3)以田园生态为基本格局

区别于城市未来乡村社区,乡村社区生活圈是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的空间单元,更是山水林田湖草共存的生态单元,因此除了实现让年轻人回乡生活和就业的活力提升目标外,还需让老年人在乡村快乐生活,让儿童回归大自然和本真,让都市人实现美好田园梦[8]。因此,可根据郊区乡村开发能力及潜力设置不同标准的现代农业生产功能、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功能,也可配备CSA(社区支持农业)的菜园(菜田)空间、田园度假空间、田园休闲养生空间等[9],进一步凸显未来乡村社区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4)打造一站式家门口服务综合体

按照数字乡村顶层体系要求,倡导复合与集约,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功能整合与共享,围绕便民服务中心(行政村)、邻里驿站(自然村)打造一站式家门口服务综合体,为百姓提供“衣食住行闲”的“一站式”服务,主要包括行政服务、养老幼托、生产培训、市政交通、商业服务、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应结合乡村自身的特点,在满足不同人群基本生活需求和乡村基本治理要求的基础上,以邻里共享服务节点为平台,村庄可按需选配园区、旅游、农业、商业等服务模块,融入党群、便民服务,电商物流、游客服务等功能,进一步释放乡村资源活力和特色。

(5)以数字化系统设计为支撑

数字乡村建设正处于政策支持和科技进步的交叉口,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10],也是“十四五”时期“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目标的重要内涵。基于此,面向乡村管理者(村委和社区运营方)、居民/游客/商家/创客两大类主体,全面推进社区管理服务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升级,通过数字化赋能,建设平台、强化数字;并入上海两网管理系统,打造共治型、平安型、宜居型、发展型的城市近郊田园未来乡村社区,打通基层数字治理“最后100米”,实现“数字乡村一张图,乡村治理一网办”,引领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示范高地。

(6)以乡村“六共”为治理基础

按照上海市乡村社区生活圈“共创治理机制、共商社区需求、共绘规划蓝图、共享建设成果、共建社区家园、共维治理成效”六共模式,集民意、安民心、惠民生,“六共融合”建设未来乡村社区[11]。探索构建未来乡村社区自治、法治、德治体制。建立健全村民自主议事制度,定期召开协商会解决社区管理、服务问题,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创建乡村治理网上服务平台,实现“一村一码”,家门口办事。完善村规民约,加强道德讲堂、德育基地等载体建设,探索运行“道德积分银行”;强化乡村文化、乡村民俗文化宣传,推动文化教养全覆盖。

5 结语

未来乡村社区建设是一项以人为核心的工程,是具有前瞻性的乡村发展思路,它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乡村社区与“三农”强关联[12],需要保留乡村特色、文化特色,同时植入符合当下趋势和未来发展中可能需要的元素。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在盘活土地的基础上,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导向,以创新化场景设计,让乡村变得更加“宜居、宜游、宜业”,让更多人留在乡村,也要让更多的乡村资源“走出去”,更多的城市资源“走进来”,最终形成一个新兴乡村功能单元,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创业创新的乡村环境。

总之,上海创建未来乡村社区应在“上海2035”总体规划的引领下完善体系建设,形成系统性的创建框架和顶层设计;以场景、科技、服务、治理等创建手段,形成具有超大城市特色的乡村振兴的示范区。

猜你喜欢

生活圈田园社区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生活圈划分研究
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模式探析
社区大作战
基于GIS的生活圈居住区规划与优化研究
——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广州周边:价格洼地!“一小时”生活圈 7字头置业广州后花园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