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学视域下侗锦文化元素现代转化应用研究

2022-07-28杨熊炎叶德辉

包装工程 2022年14期
关键词:扎染符号学侗族

杨熊炎,叶德辉

符号学视域下侗锦文化元素现代转化应用研究

杨熊炎,叶德辉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基于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探索侗锦非遗元素现代转化策略,为乡村非遗元素的传承与现代转化提供思路。以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为理论指导,从语义、语构、语用等层面解读侗锦文化内涵、拓展应用等内容,构建侗锦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在语义维度层面,分析侗锦文化元素文化因子内涵,以现代设计方法为指导,应用形状文法和四方连续构图法进行衍生化拓展。在语构维度层面,以现代生活美学价值为切入点,结合设计实践案例,探析侗锦产品融入现代生活的新载体。在语用维度层面,从非遗体验经济视角进行分析,以服务设计理念为指导,结合用户旅程图与系统图,探索侗锦非遗体验化路径。侗锦作为侗族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具有装饰性、功用性与寓意性,与符号学的语义、语构与语用维度相对应。构建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被感知的载体形式,从语义、语构与语用等维度提出侗锦形态语义衍生化、产品生活化与非遗体验化等现代转化策略,探求侗锦文化元素创新应用与产业拓展的多种可能性,塑造侗锦在现代社会中的新价值,实现侗锦生产性传承与创新性振兴。

侗锦;现代转化策略;设计符号学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与湖南3地,侗族的原生态节庆文化和原生态民俗文化享誉中外,非遗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拥有侗族大歌、侗锦等多项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聚居地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历史景观文化韵味浓厚,拥有三江程阳风雨桥、通道芋头侗寨建筑群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锦是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侗锦文化内涵丰富、构图严谨、形态色彩多元,已成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符号。然而,在现代文化语境下,侗锦面临文化传承主体缺失、传承载体时代更新等问题,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非遗现代转化融入现代生活并带动非遗产业经济发展成为社会研究的热门议题,侗锦文化元素现代转化,是弘扬侗族正向文化价值的合理路径。以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为理论指导,构建侗锦文化元素现代转化模型,在充分解读侗锦非遗元素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物—符号”的关系转换,让非遗从物质化形式转化为有意义的具体物[2]。对于侗锦非遗元素融入现代文化语境,其核心内容是非遗资源现代转化,探索侗锦文化元素新形式、新美学与新价值,在原真性与现代价值等方面进行平衡取舍[3],拓展侗锦文化元素更多的应用情境,并寻求承载侗锦非遗现代价值的物质载体,让侗锦焕发新的生命,推动侗锦生产性保护与传承发展。

1 乡村非遗文创传承与发展

针对乡村非遗衰落问题,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激活了非遗活力,搭建了传统手工艺适应于现代生活的“文化场域”。2017年文化和旅游部等联合印发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基础,提升传统工艺传承和再创造能力,推进传统工艺领域健康有序发展。2018年国务院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强调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与文化自信[4]。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设计介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激活了非遗活力,赋予了乡村非遗创新形式与现代价值,推动了乡村非遗文化元素现代转化。非遗文化创意衍生产品作为振兴计划中的重要载体,成为攻坚扶贫和乡村文化经济持续振兴的有效手段。上海金橄榄文化发展中心发起的“稀捍行动”羌绣项目,深度挖掘了羌绣的现代价值,对羌绣进行了生活化与市场化转化,将羌绣纹样拓展应用于日常用品中,让羌绣走入现代生活,从而打造非遗创意衍生产业链。湖南大学坚持11年的“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成为非遗文创公益精准扶贫的典型代表,“新通道”项目立足于当地非遗、传统工艺等特色资源,开发了非遗文创产品80余款,多个文创扶贫品牌项目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介,通过非遗扶贫促进了非遗贫困地区的文化传承、地域再生,以及当地文化与产业创新的发展[5]。

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国家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重点。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非遗资源在当代的转化与再生,让非遗资源得到较好的保护、传承与更新,使边远贫穷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实现生产性传承与创新性转化,推动非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开拓乡村振兴新路径,使当地民众经济增收、文化自信力提升,为乡村振兴与非遗文化振兴提供案例参照。

2 侗锦文化元素符号学分析

2.1 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

美国符号学专家莫里斯在皮尔斯和约翰•杜威的符号学理论研究基础上,拓展了符号学的研究范畴,以符号学的行为科学观念为指导思想,提出了符号学理论三分法——语义学、语构学和语用学,成为了广泛采用的符号学科分类法,为设计符号学应用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语义学旨在阐释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即在哲学层面探讨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构学旨在解读符号的构成关系,主要包括语言结构的形式特性、符号本身的关系。语用学以使用者为视角,解读使用者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包括符号应用情境与功能拓展用途等内容。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理论是皮尔斯符号学理论的延展,文化元素与产品载体之间的关联应用具有较强的指明性和策略性,加深了符号理论的广度及深度。

2.2 侗锦符号解读与转化模型构建

侗族先民居住的地理环境优越,植物资源丰富,盛产富含纤维的植物,如苎麻、木棉、芭蕉等,可用于制作捻线织网和纺纱织布,为侗锦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侗族人民寄情于图,将生活情感和民族图腾融入侗锦画面中,常通过动物、植物纹样进行象形表意,这些图案反映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物象、宗教传说和图腾崇敬膜拜等情感,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幸福平安、子孙兴旺的向往。侗锦图案风格高雅凝重,侗锦整体的色彩语言偏向素雅,侗锦的色调与纹样组合搭配协调性较好[6]。侗锦纹样形态与构图特色最为突出,纹样形态绮丽多姿,构图形式多样、整体带有经纬交织、错综复杂的肌理感。侗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

符号学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是设计领域的研究热点,关于文化符号解读与转化的研究有众多文献提供了理论参考,现有文献通过符号学原理在文化符号解读、提取文化符号与设计应用方面进行了较多探索,符号学强调呈现文化元素表现层与内在层之间的关系,兼具形式美感与深层思想[7],使最终的产品具有审美性与意义性。翁宜汐[8]通过设计形式实现了文化符号的解码与传播,王巍等[9]从能指视角对土家图案形态与构成方式进行了解读。侯宁[10]基于符号学三分法理论,对元素符号进行了选择、重构、抽象等处理,从表征、客体、诠释等层面构建了产品、元素、用户的洛阳文创产品设计模型。郑心怡等[11]引入符号学三分法对博物馆文物进行了内容提取。肖华亮等[12]从语义维度、语构维度、语用维度与语境维度构建了苗族银饰解读模型,与苗族银饰的装饰纹样、造型方式、构成方式等设计素材相对应,提升了苗族文创产品的文化价值。丁伟等[13]从语义、语构、语用、语境4个维度对文创IP设计体系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以IP形象、IP故事、IP文创、IP场景为核心的文创IP设计体系,这些已有研究文献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实践参照。

本研究应用莫里斯符号学理论,从语义、语构与语用层面解读侗锦文化内涵、功能应用等内容,以构建侗锦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具体包括符号学层、产品属性层与现代转化策略层等内容,见图1。在侗锦符号学解读与现代转化模型中,莫里斯三分法解读对应皮尔斯符号学三元理论——客体、表征、诠释,客体对应文化元素,包括文化元素层面,以文化视觉形式为主。表征对应文化元素应用的产品层面,包括产品基本属性,如形态、色彩、材质、功能、结构等信息。诠释对应用户层面,包括用户需求和用户使用情境等信息。根据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理论,从语义、语构与语用等维度分析侗锦纹样文化因子的特征与内涵[14],解读侗锦文化元素的原真性内涵,以解构、提取、抽象、重组等设计手段,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被感知、理解的产品形式[15]。

图1 侗锦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

语义维度分析侗锦文化元素显性文化因子形式与内涵文化因子的象征意义、民族信仰和文化内涵,以现代设计方法为指导,应用形状文法和四方连续构图法进行衍生性拓展尝试,探索侗锦纹样创新拓展的可能性,赋予侗锦纹样时代性、现代性。

语构维度分析侗锦产品形式构成规律、色彩、结构关系与工艺等产品属性,以现代生活美学价值为切入点,探析侗锦产品融入现代生活的新载体与新形象。

语用维度对用户的思维模式与文化背景进行解读,分析侗锦纹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分析侗锦应用的用途,以服务设计理念为指导,结合用户旅程图与系统图,探索侗锦体验化策略。

侗锦作为侗族文化符号,具有装饰性、功用性与寓意性,与符号学语构、语用与语义维度相对应。在侗锦符号学解读与现代转化模型中,以侗锦文化元素衍生为基础,进行生活化拓展、体验化融合,并结合新媒体平台进行跨界传播,多方位、多层次地拓展侗锦产业化发展路径。设计符号学符合设计师的思维模式、设计程序,被广泛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中[16]。

3 侗锦符号学要素分析

3.1 侗锦纹样语义分析

侗锦纹样形态是侗锦非遗文化内涵的物态承载,侗锦纹样变化多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侗锦图案源于自然与生活,常见的有动植物、景观事物等图案,以仿生手法将生活所见所闻映射于布料之上,生成的纹样可以折射出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等文化内涵,以吉祥图案来趋吉避凶,以图腾纹样祈求幸福与兴旺[17],通过符号学语义分析,依据侗锦纹样形式与象征意义可将侗锦常用纹样类型分为4类,见表1。解读侗锦显性语义与隐性语义,深入了解侗锦非遗文化深层内涵,整理提取侗锦中代表性纹样作为文化基因符号,在图案设计中引入图案文化基因,解决时尚设计与传统文化传承融合的创新设计问题[18],为侗锦的现代转化提供灵感和思路。

表1 侗锦常用纹样类型与内涵

Tab.1 Types and connotation of common patterns of Dong brocade

1)几何符号纹:太阳纹、井纹、万字纹、云钩、吊勾、八角花、绳纹、三角、锯齿、方格、云纹、雷纹、叶脉、回纹、菱纹十字、口字、之字、米字、网纹、对称花。

2)人物纹:拉手纹、战马人纹、多耶纹。

3)动物纹:龙纹、龙鳞纹、盘龙纹、游龙纹、游蛇纹、凤鸟纹、鱼纹、鱼骨纹、蜘蛛纹、马纹、蝶纹、鹰纹、双鹤、狗纹、狗爪纹、虎爪、凤尾纹、猪脚花。

4)植物纹:竹根花、榕树花、葫芦纹、单边杉树纹、双边杉树纹、李子花、高粱杆、树纹、麦子花、喇叭花、木耳花、大蒜头花、谷穗花、黄瓜子。

3.2 语构分析

侗锦纹样形态手法以抽象写意为主,运用了大量斜直线,常用夸张、概括、变形等手法来描绘图形,与现代设计中的点、线、面构成手法不谋而合,图案多为几何抽象图形,人物、动植物纹样经过抽象处理,保留了图案蕴含的精神象征内涵,形成了方形、圆形与菱形组成的简化图案,符合现代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具有高度概括性与审美性[19]。侗锦语构层面主要分析侗锦产品形式构成规律、色彩、结构关系与工艺等产品属性,体现出布局形式严谨、色彩明快、工艺技法丰富等特点。

3.2.1 布局形式严谨

1)连续图案构图布局。侗锦在整体布局上根据用途与纹样形式特点进行排列组合,侗锦以连续图案排列居多。一般情况下,采用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构图方式,对“单元体图案组合”进行连续性、重复性构图,以获得完整、连续的画面视觉效果,见图2。在大面积的布料上,四方连续构图由“单元图案”或“组合图案”循环重复排列而成,符合节奏感、韵律感的形式美法则,拥有网格结构的组织特点,具有整体感、大气感。在小面积布料上,采用二方连续构图形式,通过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的重复排列形成带状图案,排列整齐严谨,具有秩序感、节奏感与精致感。

图2 连续图案构图布局

3.2.2 色彩明快

侗锦纹样色彩构成也是侗族人民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的文化映射,色彩在侗锦上体现较为明显,素锦和彩锦呈现出侗族文化自然仿生的自然审美,侗锦色彩语言整体素雅、明快。素锦以黑、白、灰色为主调,源于自然界中昼夜更替时亮、灰、暗的变化,可以用黑白线在织布上交织形成疏密有致的黑白韵律美[13]。

彩锦纹样由明快的彩色丝线制作而成,配色清新明丽,以蓝靛布为底,黑白灰为主调,搭配小面积亮丽色块进行对比,如紫红、玫红、粉绿等色,整体色彩丰富、明快,视觉冲击力强。

3.2.3 工艺技法丰富

侗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织造文化丰富,且工序繁复,编织一幅完整的侗锦,要经过轧棉、纺织锦线、织锦、绘制图案等10多道复杂的劳动工序,集绣、挑、雕、补等手工艺于一体。侗锦原料取自本土自产自染的布料[14]。侗锦经过多代侗族人民的改进,纺织工艺技法丰富,具有可操作性和传承性,侗锦主要工艺有挑花绣、平绣、辫绣、绞绣、剪贴绣、镶嵌绣等工艺。挑花绣工艺装饰性强,多出现在侗族服饰的各种纹样装饰中;平绣主要用于制作上衣、坎肩、背带等服饰;辫绣主要用于衣服的边缘处;绞绣具有浅浮雕的效果,多用于抽象纹中的龙凤纹、花草纹、蝴蝶纹。

侗锦工艺技法丰富,侗布变得细密柔软、经久耐用,纹样形态也相对丰富、细腻。侗锦纺织工艺以经纬纱交织为主,以线性形态和抽象图案为主调,有人字形、十字形、口字形、之字形、米字形、万字形等,结构精密严谨,图案精美雅致,形成了侗锦纹样的特色。素锦风格素雅,一般由2种素色纱线编织而成,以白纱为经线,蓝纱或黑纱为纬线,经纬互为花纹,纹样风格朴素大方、整体统一。彩锦风格明快亮丽,多以彩色丝线为纬线,以棉线为经线,辅以玫红、粉绿、浅紫等鲜艳色彩点缀,纹样图案精致、有美感[21]。

3.3 语用分析

语用层面分析的是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侗锦纹样在现实语境中的应用情境,以及侗锦应用的用途与社会性意义,对侗锦寓意传达与使用用途的分析有利于人们深入理解侗锦文化内涵、提升侗锦产品的文化价值。

3.3.1 侗锦语用载体

反应依赖机制是如何帮助个体管理情绪呢?对于情绪困扰者而言,他人的支持行为可能提供一种安全信号,使得个体重新思考引发情绪的刺激性事件.个体会意识到并非独自面对负性事件,进而产生共同的心理资源,使压力性事件转变为威胁性更小的挑战事件.同时,个体对事件的认识也更加主观化、理智化和中性化.即便他人没有给予直接的社会支持,也可能使个体感觉对方已理解他的感受,而理解本身就是一种鼓励.除此之外,分享自我体验和看法也是关系的重要指标,能够增进双方关系的发展,而建立关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需求.也就是说,即便没有改变个体对刺激性事件的评估,也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及其对支持可得性的认知[11,16].

侗锦的应用载体主要为服饰与日用品,如服饰、荷包、挎包、手帕、床上用品等,侗锦在服饰载体上的应用突出装饰性和寓意性,服饰纹样成为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侗锦纹样多采用组合图案,以平铺和主题式装饰为主,表达了美好的祝愿。龙纹是侗锦常用的纹样,多出现于服饰用品中;蛇纹和水纹常以装饰搭配的方式出现;凤纹、鸟纹常饰于女子服饰、头帕、新婚用品上。

侗族人民通过侗锦纹样传达了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幸福的向往,如男子穿的百鸟衣,在衣襟、袖口、前胸、后背等位置常有侗锦纹样或刺绣纹样的装饰。侗族女子的盛装常使用纹样装饰,裙装上衣垂至臀部,与短裙搭配,凸显出女子苗条的体态和青春活力,前衣、衣摆、裙身和衣袖等位置常饰以吉祥纹样。女子的头帕、绣花鞋也是侗锦纹样视觉符号的语用载体,多采用盘筋绣、平绣等技法绣饰花草云气等花纹。童帽多以丝绸为面料,运用盘筋绣、平绣、贴花绣等技法,搭配吉祥纹样,以表达美好的祝愿。

日常用品以艺术性装饰为主,兼顾实用性,侗族荷包精致、实用,包面纹绣吉祥动植物纹样。挎包多采用刺绣技法,主要有肩背式、手提式等形式。侗帕一般有单色和彩色之分,单色多以白色为主,通常采用平纹、蜂窝纹、多耶纹等织锦纹样。侗族床上用品纹样多选用寓意吉祥的龙凤纹样、太阳纹样等。

3.3.2 侗锦语用的社交性

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文化传承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常以物质载体记录文化事件与民族信仰,与生活和服饰密切相关的侗锦成为记录和传承的最佳载体,侗锦以传统工艺和纹样符号的形式记录着侗锦的文化与历史,侗锦是侗族艺术、文化、民族思维物化形态的表现,具有朴素的地方性生态美学内涵。侗锦在侗族盛大节日和日常交流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礼仪功能,侗族人民依旧保持着互赠侗锦、侗绣的习俗,侗锦是馈赠佳品,饰有精美纹样的织绣品常常被赋予传情达意的功能。侗锦是民族向外传播与展示的窗口,因此,侗锦的文化传承性和社交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在现代转化语境中,需要强化侗锦的文化社交性和文化传承性,将侗锦美好的寓意与美好的生活融合起来。

4 侗锦文化元素现代转化策略

侗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纹样元素素材丰富,艺术特色与民族文化韵味突出。目前侗锦产品主要应用于传统服饰、家居日常用品中,传承与传播载体有限。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侗锦需要通过现代设计方法介入进行传承。在现代文化语境下,用户在消费“文化”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产品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情景体验等,而不仅限于产品本身[13]。应用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理论,构建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融入现代理念,激活传统纹样活力,赋予纹样更多时尚元素,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被感知、理解的产品形式,从语义、语构与语用等维度提出侗锦纹样形态语义衍生化、产品生活化与非遗体验化等现代转化策略,与“形”“意”与“用”等层面对应,塑造侗锦现代时尚形象,开发系列衍生创新产品,从而实现侗锦生产性传承与创新性振兴。

侗锦现代转化策略为侗锦文化元素创新衍生+跨界融合。侗锦元素现代转化流程为“语义分析—元素提取—转化应用”:第一,收集并分析侗锦纹样语义,建立纹样图谱;第二,筛选、提取侗锦代表性纹样元素;第三,进行侗锦现代转化设计创新。在语义维度层面,以现代设计方法为指导,应用形状文法和四方

连续构图法进行衍生性拓展尝试,探索侗锦纹样创新拓展的可能性,赋予侗锦纹样时代性、现代性。以侗锦文化元素衍生为基础,进行生活化拓展、体验化融合。在语构维度层面,以现代生活美学价值为切入点,探析侗锦产品融入现代生活的新载体与新形象。在语用维度层面,对用户的思维模式与文化背景进行解读,以服务设计理念为指导,在当前“非遗体验热”的背景下,结合用户旅程图与系统图,探索侗锦体验化路径。

4.1 侗锦元素衍生化

侗锦纹样元素衍生化是侗锦创新发展与焕发新活力的重要途径,侗锦文化元素衍生是侗锦现代转化的基础,拓展侗锦非遗生存与运营空间,以符号学语义为指导思想,对侗锦纹样形态显性文化与隐性内涵因子进行整体解析,通过“形”与“意”融合,深入分析侗锦形态、色彩、工艺核心等特征,提炼侗锦代表性纹样特征元素,以现代设计形式美法则为指导原则,高度概括并简化提炼纹样对象,采用形状文法与二方/四方连续构图方法对纹样进行创新演变。在图案纹样和构型提取的研究中,形状文法为常用的方法[22]。现有研究中的形状文法主要包括:仿自然语言的改进形状文法[23]、分层形状文法[24]、参数化的形状文法[25]等,在形状文法实践上,参考现有研究方法,应用旋转、镜像、平移与缩放等手法,对纹样进行提炼、简化和重构,重点保留纹样元素内涵因子。在二方/四方连续构图上,采用组合构图的方式,以多耶纹样、凤鸟纹、竹根花纹为主纹样,游蛇纹、方形、杉树纹为辅助纹样,通过重复、对称等构图方式形成具有时代性、时尚性、艺术性的创新纹样形式,并寻求纹样形式、内涵与现代产品载体的合理关联,见图3—4。

图3 侗锦元素形状文法演变

图4 侗锦元素二方/四方连续构图演变

4.2 侗锦产品生活化

在现代语境下,传统非遗赖以生存的生产语境和应用语境逐渐消失,传统非遗濒临失传或者流于表演形式。传统非遗要回归生活,须与现代生活语境相融合,回归生活实用价值,让“非遗”文化商品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体现“非遗”的文化价值,带动乡村非遗文化产业的振兴与发展[26]。侗锦非遗产品要想融入现代生活,需要以年轻群体为受众,体现新时代生活价值,兼具美观性和实用性。在产品拓展转化方面,以侗锦特色纹样和侗锦特色材质为主题,寻求与侗锦创新纹样相关联的产品载体进行设计应用,以日常用品、旅游商品为主,如雨伞、收纳包、卡包、灯具与音箱等具有实用性与文化内涵的产品。

侗锦特色文化元素主要体现于高雅凝重的纹样样式和经纬交织感的材料质感。侗族生活化主题设计需要根据侗锦材料特点,以实用性和现代审美性为指导原则,寻求相应的产品载体进行语义与文化内涵关联,并将侗锦特色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产品设计。另外,侗锦的应用范围需要不断拓展,与新业态跨界合作,并融入时尚元素,让传统侗锦材质与纹样焕发出新的生活美学魅力。

如银项链和耳环在侗族传统银饰基础上,结合中国结形式,对侗锦盘蛇纹进行了创新演变,盘蛇纹围绕中心圆,形成完整纹样。盘蛇纹在侗锦中寓意着吉祥与幸福,银项链和耳环兼顾了纹样的寓意内涵和首饰产品的时尚感,见图5。通过形状文法对杉树纹进行重构形成中心辐射样式,新纹样的整体感与韵律感较强,将纹样应用于手持风扇出风口处,提升了产品的颜值,丰富了产品的内涵,凸显了产品的精致感,见图6。

如图7所示的“侗音”音箱将侗锦创新纹样和材质与桌面音箱相融合,音箱正面采用侗锦靛染布,布料上的纹样为八角花纹,由形状文法演变而来,八片菱形花瓣留出喇叭孔,兼顾了八角花的形式美感与音响功能的实现。靛蓝色布与木质外观形成冷暖、柔硬对比,凸显了产品的时尚感。如图8所示的“凤”钱包的外包布料使用了侗锦布料,布料采用磨砂质感,具有精致的手感。钱包翻盖部分采用了凤鸟纹与多耶纹的组合,呈现出时尚大方的视觉效果,传达出吉祥平安的美好寓意。钱包整体风格采用黑金搭配,具有现代时尚感与高雅感。

4.3 侗锦元素体验化

如何吸引更多人关注和认可侗锦文化,是侗锦产业发展的重点。侗锦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资本和品牌资本影响力。在体验经济背景下,侗锦扎染体验服务化是推动侗锦获得更多关注的重要手段,体验可以促进非遗的聚集效应[27],在信息化和体验经济发展的消费社会体系中,用户积极参与社会生产过程,可以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通过增加侗锦非遗文化体验环节,创建侗锦扎染品牌,提升侗锦传播力和受众面,将其转化为体验性经济生产力,对非遗技艺互动点和价值点进行生产再现[28],强化游客、参观者与侗锦的文化关联,拉近游客与非遗的心理距离,从而使人们更好地熟悉、认可、传播侗锦文化。侗锦体验的目标用户为热爱非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年轻人群,此类用户普遍喜欢具有个性化、民族风、手作风格和国潮风格的产品。

图5 银饰项链和耳环

图6 手持风扇

图7 “侗音”音箱

图8 “凤”钱包

侗锦服务设计是提升侗锦扎染品牌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强调以系统化思维引导侗锦扎染服务流程。在侗锦服务设计方面,以游客参与侗锦扎染服务体验流程为主线,分析接触点相关的具体任务,对侗锦扎染利益相关者进行系统关联,整合侗锦供应、销售、体验生产等环节资源,形成“产品+服务”体验模式。以侗锦扎染服务蓝图为分析工具,将扎染线下线上体验流程与扎染店前台后台任务关联起来,将游客体验行为分解为具体步骤,详细描述服务提供者与游客之间的任务互动,提炼服务互动路线与可见线,厘清扎染活动体验阶段的服务接触点和任务,见图9。通过分析接触点任务和可能产生的设计项目,有利于整体的服务设计。线上发布信息并通过微博、抖音、微信等APP发布侗锦扎染体验信息,线下则采用广告牌、宣传单等手段进行扎染服务咨询与传播。在线上服务平台(APP和公众号)宣传侗锦国家级非遗资源,发布侗锦扎染知识、体验项目、纹样数据库,通过线上社区分享体会、交流扎染技术,并发布官方扎染线下体验活动公告。服务平台提供扎染创新纹样图库以及色彩图库,创新纹样样式贴近生活美学,用户可自由组合形成私人定制礼品。活动模式一,用户可通过服务平台下单,店铺在预定时间内完成线上订单制作,并通过线上直播反馈给用户,定制完成的产品将邮寄到用户手上。活动模式二,对侗锦感兴趣但无法亲临现场体验的用户,可通过申请定制版的材料包和工具包,在家体验侗锦扎染。“侗锦扎染材料包”内含一定数量的预制印染材料,并附带制作流程,用户可扫描二维码观看制作视频,还可联系售后服务人员进行辅助指导,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满意度。通过线上服务平台持续吸引游客关注,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作品以及欣赏别人的优秀作品,从而培养用户对扎染体验服务的黏度。

侗锦扎染服务设计的重要意义在于带动侗族织锦产业的发展,服务系统以利益相关者关联为线索,以侗族扎染坊为服务系统核心点,整合侗锦扎染各类资源,将服务系统中的产品与服务结合起来,促进侗锦扎染产业的协同发展,见图10。在服务系统中,设计师作为规划者,充分协调和整合侗族扎染坊及其周边地区各类资源,其中染料资源如蓝靛、板蓝根、核桃皮等,人力资源如染料制作师、扎染手艺人等,从而促进非遗产业经济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带动更多人就业。

图9 侗锦扎染服务蓝图

图10 侗锦扎染坊服务系统图

5 结语

侗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具有突出的文化资源优势和地理品牌效应。应用莫里斯符号学理论,分析侗锦作为文化符号的语义性、语构性与语用性特征,构建侗锦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提出侗锦文化元素衍生化、侗锦产品生活化与侗锦非遗体验化等现代转化策略。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非遗现代转化是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除了侗锦本身的创新转型之外,还需要结合产业升级与新媒体平台进行跨界传播,探索侗锦现代价值的新载体,让侗锦焕发新的生命力,推动侗锦生产性保护与创新性传承发展。

[1] 杨熊炎, 叶德辉. 面向湘黔桂三省坡侗族聚居区的设计扶贫发展模式研究[J]. 包装工程, 2021, 42(10): 251- 259.

YANG Xiong-yan, YE De-hui. Development Model of Desig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of Dong Settlements in Sanshengpo Area of Hunan, Guizhou and Guangxi Pro­vince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10): 251- 259.

[2] 赵毅衡. 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298.

ZHAO Yi-heng. Semiotics Principles and Deductions [M].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2016: 298.

[3] 邱珂. 江西省精准扶贫中非遗手工艺设计活化的作用研究[J]. 包装工程, 2021, 42(18): 351-355.

QIU Ke. Research on the Role of Non-heritage Handicraft Creative Design in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2021, 42(18): 351-355.

[4] 常秀芹. 艺术创作与传播深耕乡土文化[J]. 人民论坛, 2019(19): 138-139.

CHANG Xiu-qin. Artistic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Deep Cultivation of Rural Culture [J]. People's Tribune, 2019(19): 138-139.

[5] 季铁. 设计扶贫要坚持“在地、在场、在线”——季铁谈设计与扶贫[J]. 设计, 2020, 33(18): 44-49.

JI Tie. Desig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must Adhere to "Local, Present, Online"-Ji Tie Talks about Desig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J]. Design, 2020, 33(18): 44-49.

[6] 杨建蓉. 侗族织锦色彩语言研究——以湖南通道地区侗锦为例[J]. 装饰, 2016(9): 122-123.

YANG Jian-rong. Study of Dong Brocade Color Language in Tongdao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J]. Zhuangshi, 2016(9): 122-123.

[7] 周庆. 叙事性设计的符号学解读[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0(4): 127-131.

ZHOU Qing. Semiotic Interpretation of Narrative Design[J].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Fine Arts and Design), 2020(4): 127-131.

[8] 翁宜汐. 地域性文创产品设计产业发展刍议——基于SWOT 模型下的策略分析[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8(4): 201-205.

WENG Yi-xi.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Industry Strategy Analysis Based on SWOT Model[J].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Fine Arts & Design), 2018(4): 201-205.

[9] 王巍, 李昱娇. 基于土家织锦符号化图形的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研究[J]. 文艺评论2015(9): 138-141.

WANG Wei, LI Yu-jiao. Research on the Design Method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ased on Symbolized Graphics of Tujia Brocade[J]. Literary & Art Review, 2015(9): 138-141.

[10] 侯宁. 基于皮尔斯符号三元关系的洛阳文创产品设计[J]. 包装工程, 2020, 41(2): 300-304.

HOU Ning. Luoya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Based on Pierce Symbol Ternary Relatio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2): 300-304.

[11] 郑心怡, 林璐. 皮尔士符号三分法在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内容端中引入的可行性[J]. 艺海, 2019(11): 156-160.

ZHENG Xin-yi, LIN Lu. The Feasibility of Introducing Peirce's Symbolic Rule of Thirds in the Content Side of Museum Art Derivatives[J]. Art Sea, 2019(11): 156-160.

[12] 肖华亮, 林丽, 闫龙华, 等. 基于设计符号学的苗族银饰解析与演化的旅游纪念品设计[J]. 包装工程, 2018, 39(14): 221-226.

XIAO Hua-liang, LIN Li, YAN Long-hua, et al. Tourist Souvenirs Design of Analysis and Evolution of the Miao Silverware Based on Design Semiotic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8, 39(14): 221-226.

[13] 丁伟, 张倩瑜. 基于设计符号学的文创IP设计体系构建与设计实践[J]. 美术大观, 2021(3): 140-142.

DING Wei, ZHANG Qian-yu. Construction and Design Practic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P Design System Basedon Design Semiotics[J]. Art Panorama, 2021(3): 140-142.

[14] 王刘娟. 符号学视角下侗族服饰纹样的应用研究[D].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7.

WANG Liu-juan.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Dong Nationality's Dress Patter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D]. 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2017.

[15] 李淳, 孙丰晓, 焦阳, 等. 基于莫里斯符号学的地域文化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21, 42(20): 188-195.

LI Chun, SUN Feng-xiao, JIAO Yang, et al. Region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Design Based on Morris's Semiotic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20): 188-195.

[16] 朱上上, 罗仕鉴. 产品设计中基于设计符号学的文物元素再造[J]. 浙江大学学报, 2013, 47(11): 2065-2072.

ZHU Shang-shang, LUO Shi-jian. Recreation of Heritage Elements Based on Design Semiotics in Product Design[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2013, 47(11): 2065-2072.

[17] 陈晓玲, 黄家剑, 曾琬仪. 通道侗锦的仿生设计解读及现代应用[J]. 丝绸, 2021, 58(4): 113-119.

CHEN Xiao-ling, HUANG Jia-jian, ZENG Wan-yi. Interpretation and Modern Application of Bionic Design of Tongdao Dong Brocades[J]. Journal of Silk, 2021, 58(4): 113-119.

[18] 赵海英, 王婷婷. 面向设计的装饰纹样基因生成算法研究[J]. 图学学报, 2019, 40(4): 810-815.

ZHAO Hai-ying, WANG Ting-ting. Research on the Design-Oriented Ornament Pattern Gene Regeneration Algorithm[J]. Journal Of Graphics, 2019, 40(4): 810-815.

[19] 冯春雷. 符号学视域下的侗族传统纺织品纹样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7.

FENG Chun-lei. Research on the Traditional Textile Patterns of the Dong Nation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D]. Chongq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2017.

[20] 乔松. 湖南通道侗族织锦艺术研究[D]. 株洲: 湖南工业大学, 2016.

QIAO song. Art Research on Hunan Tongdao Dong Bro­cade[D]. Zhuzhou: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6.

[21] 窦悦. 侗锦纹样在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DOU Yue. Application of Dong Brocade Pattern in Packaging Design of Local Products[D]. Changsha: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2.

[22] 王伟祎, 吕健, 潘伟杰, 等. 面向工艺品个性化定制的图案构型提取与重用[J]. 图学学报, 2019, 40(3): 583-590.

WANG Wei-yi, LYU Jian, PAN Wei-jie, et al. Extraction and Reuse of Pattern Configuration for Handicrafts Personalized Customization[J]. Journal of Graphics, 2019, 40(3): 583-590.

[23] 张欣蔚, 王进, 陆国栋, 等. 基于本体和形状文法的图案构形提取与重用[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8, 52(3): 461-472.

ZHANG Xin-wei, WANG Jin, LU Guo-dong, et al. Extraction and Reuse of Pattern Configuration Based on Ontology and Shape Grammar[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2018, 52(3): 461-472.

[24] CUI J, TANG M X. Integrating Shape Grammars into a Generative System for Zhuang Ethnic Embroidery Design Exploration[J]. 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 2013, 45(3): 591-604.

[25] SAYED Z, UGAIL H, PAKMER I, et al. Parameterized Shape Grammar for N-fold Generating Islamic Geometric Motifs[C]// 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yberworlds. New York: IEEE Press, 2015: 79-85.

[26] 黄朝斌, 顾琛. 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以傩雕工艺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39(6): 50-54.

HUANG Chao-bin, GU Che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aking Nuo Carving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9, 39(6): 50-54.

[27] 王家飞. 基于跨界打造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19, 40(22): 253-259.

WANG Jia-fei. Creativ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ducts Based on Crossover[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9, 40(22): 253-259.

[28] 丁俊, 丁诗瑶. 黔东南传统工艺现代转化的协同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20, 41(24): 286-293.

DING Jun, DING Shi-yao. Co-design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Southeast Guizhou's Traditional Craft[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24): 286-293.

Modern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ong Brocade Cultural El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YANG Xiong-yan, YE De-hui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angxi Guilin 541004, Chin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orris semiotics, the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lements in Dong brocade, so as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lements. Guided by Morris's semiotic dichotomy,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s interpreted from the aspects of semantics, language structure and pragmatics to expand the application of Dong brocade and construct th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model of Dong brocade semiotics.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and cultural factors of Dong brocade are analyzed from the semantic dimension, and shape grammar and four-way continuous composition are applied to derive and exp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modern design methods; in the dimension of language structure, taking the aesthetic value of modern life as the starting point, combined with design practice cases, the new carrier that fitting Dong brocade products into modern life is analyzed; in the pragmatic dim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xperience economy, under the guidance of service design concept, combined with user journey map and system map, the experience path of Dong brocad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y is explored. As a representative cultural symbol of the Dong nationality, Dong brocade is decorative, functional and allegorical. It corresponds to the dimensions of semiotic semantics, language structure and pragmatics. It builds a semiotic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model and transforms cultural symbols into perceptible carrier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semantics, language structure and pragmatics, it proposes modern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morphological and semantic derivation of Dong brocade, and product lif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xperience, and explores the various possibilities of innovative application and industrial expansion of Dong brocade cultural elements, shapes the modern new value of Dong brocade, and realizes the productiv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revitalization of Dong brocade.

Dong brocade; modern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design semiotics

TB472

A

1001-3563(2022)14-0343-11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14.043

2022–02–16

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XMZ087);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1JGA174)

杨熊炎(1983—),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

叶德辉(1975—),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

责任编辑:马梦遥

猜你喜欢

扎染符号学侗族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扎染对对画
神奇的扎染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