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明清祠堂建筑布局及结构形制探析
——以溥公祠为例

2022-07-27吴海洋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文物管理所

建筑与文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门楼江村天井

文/吴海洋 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文物管理所

引言

古代徽州地处“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1]的皖南山区,独特的地理和生存环境造就了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徽州宗族社会,其典型的物质代表则是徽州祠堂。徽州祠堂大规模兴起于明代,特别是明代中期徽州宗祠的大规模发展更加引人注目[2,3];清代徽州祠堂的建造与发展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为徽州大地遗留了大规模的祠堂建筑。祠堂建筑广布于各个村族聚落之中,其类型有宗祠[4]、支祠、家祠,以及祠堂与戏台综合式祠堂建筑——祠内戏台[5],现亦有较多祠堂建筑遗存。

在建造、利用及保护修缮进程中,徽州祠堂建筑在传承建造初始时代痕迹的同时,也与后续不同时代的文化及社会背景进行着叠加与融合,进而在建筑形制上出现了不同时代的建造痕迹。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溥公祠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次维修,在建筑结构形制方面兼具徽州明清时期的建筑特征。

本文以溥公祠为例,从建筑平面布局及结构形制特征等方面探讨徽州明清祠堂的建筑结构形制特征。

1 溥公祠历史沿革

1.1 江村历史文化遗存概况

溥公祠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白地镇江村东南部,江村始建于隋末唐初,有1300余年的历史,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江村历史文化积淀极为深厚,村中至今保存有老街、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水圳、人工湖等文物古迹,讲述着江村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这些文物古迹中,尤以溥公祠、江氏宗祠、孝子祠、父子进士坊、茂承堂、笃修堂、进修堂、闇然别墅、江泽涵故居、江冬秀故居、聚秀湖、老街等12 处历史建筑而闻名,是江村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1.2 溥公祠营造及保护的历史沿革

据《金鳌江氏宗谱》记载:江村鼎盛时,村中有祠堂八座、书屋九所、牌坊十八座,享誉乡里,名重一时,而其中溥公祠即为纪念江溥而营建的祠堂。

江溥(公元1447—1509 年),字纪源,明朝进士,江村江氏第48 世,官授河南省淆川县教谕,曾被朝廷赠为顺天府推官,是江氏家族的重要代表之一。由于其德高望重,其后人名流辈出,逐渐成为江村江氏宗族中的重要分支,而溥公祠即其后裔为祭拜供奉祖先而建的支祠。

据史载,溥公祠始建于明代中期,明、清时期有过几次维修。进入民国时期以后,溥公祠失去族人的有效管理,出现了严重的损毁。根据江村知情老人的回忆,寝楼毁于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当时正处抗战期间,宗族凝聚力趋弱,宗族祭祀活动罕于举行,因此也就无人出面修复寝楼,影壁则坍塌于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 年)。溥公祠先后被列入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得到全面修复与保护,现保存状况良好。

2 溥公祠建筑布局

溥公祠坐东朝西南,砖木结构,面阔五开间,三进两天井,总建筑面积892 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237 平方米。该祠自前至后依次为:祠前广场、门楼、两廊、天井、享堂、后天井廊庑及寝堂(图1)。

祠堂建筑前后共三进,前后以廊连接,形成前后天井,平面呈围合式,其总体布局体现了徽州明清祠堂建筑的典型空间布局模式。

祠前广场除南北两侧用了砾石铺砌外,其余皆以石板铺砌。广场宽19.27 米,长23.66 米,占地面积757.13 平方米,广场尽头为一照壁。

溥公祠门楼面阔五开间,明间面阔4.93 米,两次间面阔3.45米,门楼前向两梢间外凸成八字形,石质须弥座。

前天井面阔13.38 米,进深6.72 米,占地面积87.60 平方米。天井中轴线上设置甬道,条石铺墁。天井四向设阶沿石,甬道两边是条石铺装,条石规格不一。东西两庑廊均为面阔三间,通面阔9.06米,通进深1.96 米。

享堂面阔五间,通面阔18.83 米,进深四间,通进深12.01 米。享堂前后檐设阶沿石,其余地面均用方砖铺筑,有斜铺和正铺两种式样。

后天井有东、西两水池,平面呈长方形,石质栏杆围合而成。水池条石铺底,块石砌壁。天井中部设条石踏步登至寝楼。东西庑廊石板铺地,设条石踏步登至寝楼,踏步两侧有石质栏杆。东西两庑廊南向与享堂次间后向屋顶衔接,北向与寝堂衔接。

寝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面阔5 米,次间4.48米,两梢间为2.29米。一层前檐设阶沿石,前檐柱后至后金柱之间用方砖铺地,明间用方砖斜铺,呈45 度角,次、梢间方砖正铺,方砖规格同明间,二楼木板满铺。

3 溥公祠建筑形制结构

溥公祠始建于明代,在清代等后期修缮过程中,祠堂门楼、享堂及后进寝楼等建筑结构形制均逐渐融入徽州清代祠堂建筑结构风格(图2)。

溥公祠门楼共七檩六架,外加挑檐,门楼正面屋顶用歇山式做法,背面屋顶则用硬山式,单坡,花砖脊,青瓦屋面,坐东北朝西南,梁架结构为清代风格。

门楼明、次间前檐柱间装修木制棂星门,柱间设月梁,断面呈椭圆形,梁身正面为木雕画面;两端的梁眉呈圆月形。梁上置木雕驼峰,由驼峰支撑额枋,额枋正面亦满布木雕纹饰,额枋之上,装置满天星纹样的花格子。明间前向仪门两侧有抱鼓石,门楼后向两梢间柱间分别用木板壁装修成厢房。明、次间前、后金柱与脊柱间各设轩梁,轩梁上设卷棚轩,轩顶以上为草架,轩梁上立两根童柱支撑轩顶,童柱脚跟以木雕平盘斗托起,童柱间设平梁,出象鼻梁头,轩顶直枋搭牵,草架以短柱、牵枋搭接,柱头置桁条,是清代徽州祠堂建筑常用的结构式样。

门楼前向明、次间撑栱上方均有呈45 度挑出的矩形短梁,短梁上装置木雕博风板,博风板上砌砖质垂带脊,脊头、脊背上有装饰构件。明间正脊中部有瓷质葫芦形五色宝顶,顶端安装铁质戟式构件。沿口安装花边、勾头、滴水三饰件,纹样为兽面。

前天井两廊为单坡顶建筑,廊庑南向与门楼梢间后向屋顶交成45 度角衔接,北向屋面则低于享堂屋面。檐柱为石质方形,石柱上部接方形木柱。山墙柱为木质圆形,有半根被墙体包砌。庑廊面阔方向设月梁三根,下设雀替,梁枋间设置木雕驼峰,斜撑承挑出檐;进深方向设轩梁,上为卷棚轩,轩顶上以桁条直架屋顶。轩梁上立两根童柱支撑轩顶,童柱脚跟以木雕平盘斗托起,童柱间设平梁,出象鼻梁头。

溥公祠享堂为硬山屋顶,青瓦屋面,脊为三路花砖砌筑,脊顶安装陶质走兽,两端安装陶质鳌鱼吻。减柱造,12 檩11 架外加前后出檐,设人字轩及卷棚轩,前檐檐柱与金柱不在一条轴线上,前檐明间拉大间距,柱中间距为10.78 米;两次间面阔为4.03 米,柱间月梁相连,下设雀替,梁枋间设置木雕驼峰,斜撑承挑出檐,前后檐均设飞椽;前金缝明间面阔7.01 米,两次间面阔5.94 米。

享堂后金柱、后檐柱排列同前金柱;后檐檐柱除山墙柱外全为石质方柱,石柱上部接方形木柱;享堂前檐明间木柱、前金柱用材硕大。前后檐轩梁上部设置卷棚轩,做法同前进,明间前金柱与后金柱间五架梁上设置一道象鼻梁,其上是人字轩;山墙内面用杉木板拼成皮门再安装在山墙柱之间,以遮挡山墙内面的裸露,起到装饰效果。

寝楼为硬山屋顶,山向砌筑马头墙。前檐除东西山墙柱皆为方形石柱,山墙柱、前金柱、后金柱、后檐柱均为圆形木柱,一层前布卷棚轩顶,前檐柱与前金柱间设轩梁,梁下均设雀替,轩梁上立两根童柱支撑轩顶,童柱脚跟以木雕平盘斗托起,童柱间设平梁,出象鼻梁头,轩顶直枋搭牵;一层明、次间后金柱间设隔扇门共20 扇,后为神龛,砖砌一座基墙,其上安装木质梯状神位座板;东、西两梢间为厢房,前向设隔扇窗及双开门,东梢间厢房为楼梯间,内设木楼梯通向二层。

4 溥公祠典型价值特征分析

4.1 历史价值特征

溥公祠建筑规模宏大,在徽文化区的祠宇建筑中应归属于规模较大者之一。该祠又称“六分祠”,实属江村江氏家族中之佼佼者,其在江村和整个旌德县乃至徽文化区之祠宇建筑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4.2 艺术价值特征

溥公祠传承了数百年来的文明成果,集建筑之精华,从建筑的规划、选位、形制、式样、选材、装修、营造工艺、空间分割、使用功能划分等各方面无不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建筑雕刻技艺极为精妙,门楼正立面额枋采用了深浮雕加镂空雕的技法,将历史题材画面表现得栩栩如生,月梁采用包袱锦式的彩绘手法雕刻人物故事,斜撑则用圆雕镂空技艺雕饰历史人物及吉祥物件等等,它们实属徽州建筑雕刻中之精品,是徽派建筑中的优秀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4.3 科学价值特征

溥公祠建筑布局及结构形制科学合理,建筑顺应自然山水形势,通过建筑的起承转合和层高的起伏得以印证,而祠堂中天井的灵活性及单体形态的简练性,使得建筑与自然更加协调。溥公祠处于村中重要位置,无论是选址、布局均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4.4 社会价值特征

宗祠以儒教的文化思想作为条法制度的基础,以祖为纵向,以宗为横向,通过祭祖达到敬宗收族的目的,凝聚全体宗亲的内心力,进而实施对全族的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的礼制,以及长幻尊卑的社会秩序在溥公祠建筑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其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结语

从溥公祠建筑平面布局、结构形制特征、营造技艺和建筑装饰手法可知,溥公祠建筑具有明代特征,主体结构在建筑结构形制、营造手法及施工工艺等方面均体现了清代建筑风格。

在建筑平面布局上,溥公祠自前至后依次有祠前广场、门楼、两廊、天井、享堂、后天井廊庑及寝堂组成,这体现了徽州明清宗祠建筑的“祠前广场-前进门屋-中进享堂-后进寝堂”的“四段三进式”祠堂建筑典型平面布局形式。但作为支祠建筑,溥公祠较为宏达的建筑规模布局在祠堂广布的徽州地域亦不多见。

在建筑结构形制上,溥公祠门楼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七檩六架,外加挑檐,正面屋顶用歇山式做法,背面屋顶则用硬山式;享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减柱造,设人字轩及卷棚轩,前檐檐柱与金柱不在一条轴线上;寝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二层构架为八檩七架加前向挑檐,彻上明造。整座祠堂在建筑结构上继承了明代祠堂建筑稳重严谨的抬梁氏与穿斗式相融合的建筑形制,同时又凸显了清代祠堂建筑灵活自由的空间转换。

溥公祠虽为支祠,但其完整地继承了明清徽州宗祠建筑的建筑布局和结构形制,其完整的建筑布局、精湛的建筑形制结构及精美的建筑装饰更是体现了典型徽州地域文化特征,亦体现了该支祠建筑在徽州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其在历史、艺术、科学等诸多方面均具有较大价值。作为徽州地区乃至中华民族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新时代应加强溥公祠等徽州祠堂建筑的研究、保护及利用,使古老的徽州传统祠堂建筑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图1 溥公祠总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 溥公祠明间梁架结构剖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门楼江村天井
太谷明清民居门楼类型特征浅析
魅力南江村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越江村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江村《吴镇 秋岭归云》
前门楼子九丈九
雨天
乐东古门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