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文化因素影响下的民国建筑与启示

2022-07-27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邯郸装饰色彩

文/谢 空 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副教授 高级工程师

陈北翔 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纪晶晶 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颜建雄 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引言

中国自近代始,一大批“中西结合”的建筑不断产生,直到今天,城市里各类拼贴式建筑仍层出不穷,城市风貌和本土文化的延续受到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过于繁琐的装饰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民国时期作为封建社会覆灭后过渡到现代社会的重要阶段,研究此时期的建筑对于指导今天的建筑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民国时期处于京汉铁路要道上,是当时重要的中转城市,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研究对象选取邯郸各地民国时期建造的建筑,在各区、县展开实地调研,通过田野调查法和文献整理法,统计得出邯郸民国时期建造的建筑共有244 处。可分为三种类型:(1)传统式,这类建筑保持传统建筑形制,不受西方文化影响;(2)洋式建筑,完全仿造西方建筑的样式;(3)传统复兴式,建筑形制同时涵盖中西方特点。文章研究的是多种文化影响下的建筑,因此主要研究对象是第三类。

1 建筑特征

1.1 装饰

邯郸与儒家发源地山东一脉相连,建筑装饰是吉祥寓意、宗教及阶级性等多重隐喻的集中体现。装饰构件常与所在空间相适应。通常所处视觉位置越好,装饰构件表现越丰富,其工艺水平也就越高。民居中立面的二层装饰不如较易观察的一层装饰繁复。梁柱斗拱和额枋这类容易观察到的裸露构件施以彩画,墀头和沟头滴水上常雕刻植物、动物或吉祥符号的纹样,常见题材有荷花、桃花、蝴蝶、兽面、云纹等,吉祥符号图案类有“福、寿”等形象。西方文化入侵带来了一些具有哥特式或巴洛克式特点的装饰,但是平面布局依然是中国式的(图1)。材料上,邯郸境内太行山深山区石灰石储量丰富,因其色深灰,俗称“青石”,与传统砖瓦颜色基本一致,加之易于开采、性能优良,因而广泛用于建筑建造中。邯郸地区的室外装饰常以石材雕刻砌在建筑砌块中,或以整块石头雕刻作为某构件,如墀头、雕花柱础等。

1.2 建筑营建

房屋墙体有全部用砖砌的,有的为了节约材料和提高保温性而使墙体中空,内填夯土,即以草梗和稀泥而后夯实,或是填充以稀泥装入模具中制作的土砖。邯郸地区厢房顶面有的出于防御性和便利性要求建成平面,以煤渣或混凝土浇筑夯实,可站在高处防御,也可供晾晒粮食。在受力结构上,一般建筑多见传统的木抬梁式结构或砖墙承重,在一些教堂中使用了飞扶壁结构或十字拱结构。一些建筑群平面布局萌芽出现代建筑规划的特征,平面自由,没有严格的轴线(图2)。

1.3 色彩

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绪论》认为色彩是中国建筑与其他建筑体系具有明显区别的七个外部特征之一[1]。中国的传统历史建筑色彩体现出阶级性和地域性的二元性特征,包含了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

图1 某民居门楼立面、建筑平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自摄)

本文对建筑色彩风貌的分析借助一种java 程序,该程序可以将对图片的颜色按设定色值范围分析,然后输出对应比例。此种方法用于便捷地在大范围内批量采样其整体色彩信息,以宏观分析某区域或者某时代的城市建筑色彩风貌。本文中将色彩按范围划分为9 份,以色相、明度、饱和度来表征:分别是灰黑色系(N0-2),灰色系(N2-9),红色系(R2-10 4-10/4-10),黄色系(Y2-10 4-10/4-10),红黄色系(YR2-10 4-10/4-10),绿色系(G2-10 4-10/4-10),蓝绿色系(BG2-10 4-10/4-10),蓝色系(B2-10 4-10/4-10),紫色系(P2-10 4-10/4-10)。研究样本选取风貌保存较好的邯郸民国时期建筑(表1),各样本主要色彩比例分析结果见图3。

民国时期的邯郸,建筑总体呈现出灰色和黄色的色调。一些民居中柱子开始使用朱红色,“传统复兴式”建筑色彩延续了传统建筑的色彩特点,以灰色、黄色为主,而由绿色、红色等装饰点缀。在多种文化影响下,这时候色彩的等级意义已经几近消失,成为了一种装饰或图腾文化的延续。

2 文化影响因素探析

2.1 工商业文化影响

1902 年京汉铁路通车,沿线迅速兴起了一系列近代城市,邯郸就是其中之一。邯郸作为连接南北的通道设立了车站,1920 年,建设了邯郸至武安、邯郸至大名的公路,随后又建设了其他连接各县的公路,来往的货物大大增加,邯郸由千年积弱的小城成为了连接南北的交通要塞,一时间人来人往,商业兴盛,瓦解了周边乡村的传统自然经济结构。依托当地的棉资源和铁、煤资源,促生了一些采用近代机器生产的工业企业和近代商业建筑,邯郸逐渐发展为以工商业经济为主的近代城市[2]。1945 年后,发展重心又逐渐向重工业靠拢。

表1 邯郸民国建筑样本信息(表格来源:作者自绘自摄)

图2 大名七师校园平面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图3 建筑色彩占比统计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 官方文化影响

2.2.1 战争影响

一些租界里的建筑被列强要求必须是西方古典主义式的,这是一种政治上的威慑和对民众的洗脑。邯郸虽然不在租界,但也受到了这种入侵文化的影响。战争和匪患常年殃及邯郸,因而催生出此地区民居的防卫性设计,临街面的墙体建得很高,留有小孔,可以做眺望和射击之用。两侧厢房建为平顶,厢房外侧墙体高出屋顶半人高,开有方洞可以供人射击、投掷。

2.2.2 体制改革

1928—1937 年,国民政府进行货币体制改革,近代金融资本在邯郸得到发展,使其更具近代城市经济特点,促进了文化传播。

2.2.3 兴办新式学校

在20 世纪之前,邯郸的教育沿袭的是清朝的书院和义学。清末时,邯郸共有书院3 所和义学3 所[3]。从清末的维新运动以后,邯郸开始倡办新式教育。在这样的潮流下,邯郸新办数所新式学校,出现了一批具有古典主义特征的教育建筑。

2.3 民间文化影响

2.3.1 新文化运动

据《大名师范志》记载,当时的邯郸新式学校积极宣传新文化运动思想,给国外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新式学校还创办了相关杂志、报刊。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某些建筑的西化实际上含有反抗国内封建主义的内涵。

2.3.2 本土人士传播

当时留学回国的一些建筑师带来了国外的建筑设计理论,邯郸当地从国外留学归国的一众人在当地各部门身居要职,当地以王琴堂为代表的一众留学归国的人对新兴的事物接受度较高,他们的宅邸上也体现了西方古典主义的特点,一些具有巴洛克、哥特式等风格的建筑逐渐被模仿建造,或为彰显财力地位,或为跟随潮流。

2.3.3 教会影响

据《大名县志》记载,当时教会在邯郸大名传播广泛,外国传教士主张修建了一些西式商铺、住宅和教堂,促进了传统复兴式风格的传播。

3 建筑在现代社会多文化影响下的设计启示

3.1 发扬本土性

国外的文化并不能当作文脉来延续,要扎根于中华文化,发扬优秀的本土文化,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发展富有地域性特色的建筑才是中国建筑应当走出的正确道路。

3.2 上层优化

在现代城市的建筑设计中,西方古典元素符号的滥用、色彩使用管控不力,对城市风貌塑造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政府应该规范城市风貌设计的相关措施,反对浮夸浪费的装饰主义作风,普及相关建筑知识。而建筑师应当撇弃庸俗的设计审美,不能一味迎合甲方或大众,建筑师有责任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将人们的建筑审美引导上正确的道路。

3.3 取存有度

先进的工业文明可以为国家带来先进技术,但也伴随着文化入侵,对外来文化虽不必一味否决,但应谨慎对待,深入了解后再借鉴其优良之处。对于规划设计合理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设计作品,可以结合其背后的历史事件,合理地利用其价值,打造特色旅游地,盘活区域经济。

结语

本文通过梳理邯郸民国时期建筑特点,发现邯郸当地“西式”建筑的产生具有帝国主义强加、工商文化影响、体制改革、借助西方思潮反抗中国封建主义、豪绅彰显财力地位、跟风模仿、教会影响等多种复杂因素,民国时期两种不同文脉的建筑并没有产生深层次的融合,而是浮于表面,不可否认其中一些建筑带有国外的优良技术和艺术价值,但归根结底“传统复兴式”建筑是多文化影响下,尤其是中西方不同根源的文化影响下的畸形产物。

本文据此提出“发扬本土性”“上层优化”“取存有度”的设计原则,对于今天多种文化的冲突交融,应当秉持谨慎的态度,不能一味模仿迎合,需深入探讨后,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艺术发展本土建筑,并使大众重新认识本土文化价值,实现本土文化的传承和进化。

猜你喜欢

邯郸装饰色彩
邯郸在哪里?
鲤鱼旗装饰坠
“贵州木纹石”装饰之美——以几座建筑装饰为例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神奇的色彩(上)
汤显祖《邯郸记》的喜剧色彩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DIY节日装饰家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