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敦桢河南古建筑调查(1936—1937 年)研究

2022-07-27郑州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学社古建筑河南

文/张 茜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张敬衍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韦 峰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通讯作者)

1 缘起

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西方文明对冲加剧。19 世纪后半期,日益疲弊的大清帝国被迫开放国门;同时,伴随着欧洲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一批考古学家、艺术史学家、探险家带着不同的目的,陆续进入到中国内陆进行文化考察[1],留下大量的调查成果。例如:伯希和的《敦煌图录》(1920 年),斯坦因的《西域考古记(第二卷)》(1921 年),勒柯克的《中亚佛教艺术(五卷)》(1922—1926年),谢阁兰的《考古图谱》(1923—1924 年),鲍希曼的《中国的建筑与景观》(1923年),喜仁龙的《中国早期艺术史(建筑卷)》(1929年)等[2]。

另一方面,伴随着大陆扩张政策的推行,日本出于自身文化探源寻根的目的[3],开始转向对中国早期艺术与建筑文化的研究。日本艺术史学家冈仓天心三次(1893 年)考察中国的历史名胜和美术遗迹;鸟居龙藏(1896 年)考察了中国的东北、西南、台湾等地,以及伊东忠太(1902 年)、关野贞(1906 年)、常盘大定(1920—1929 年)等一批建筑史学家,多次进入中国内地,进行深入调查,出版了《东洋建筑研究》《中国建筑史》《支那建筑装饰》《支那佛教建筑史迹》等建筑史研究成果。西方学者对中国古建遗存的调查,一方面刺激了中国学者,开始自觉地进行艺术、建筑、陵墓、寺观的田野考察;另一方面,也促使着原来“自在”的中国古迹,开始成为“自觉”的艺术、历史与文物[2]。

2 营造学社的全国古建筑调查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建筑史体系构建的重要阶段,中国营造学社及其学术活动,奠定了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基础,开启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开端[4]。1930 年2 月,中国营造学社在北平成立,1931 年梁思成任法式组组长,负责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测绘和研究工作;1932年刘敦桢任文献组组长,负责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此后,以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林徽因等人为代表的营造学社成员,对华北、西南的古建筑遗存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测绘[5],学社成员走过了“全国近137 个县,调查的古建殿堂房舍1823 座,详细测绘的建筑有206 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 张”[6]。

营造学社“十余年来对文献术书及实物遗迹相互参证之研究”的思路,与1920 年代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的倡导一致。梁、刘两前辈入社工作以后,学社确立了以调查、测绘明清以前的建筑实例为目标,研究工作从单纯文献研究开始转向与实物测绘相结合的模式[7]。1932 年以来,营造学社开始了大规模的实地测绘及调查:在1932—1937 年间,学社的调查重心主要在华北地区,先后调查了河北、山东、山西、浙江、江苏、河南、陕西、北京等地区。1937 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学社成员又调查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8](表1)。

总的来说,学社成员在河北调查7 次,河南、山西4次,山东3次,留下了《蓟县独乐寺山门考》《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云岗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等重要研究成果。营造学社对河南的调查次数仅次于河北,调查包括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庙、崇福宫、会善寺净藏禅师塔、少林寺初祖庵、嵩岳寺塔、龙门石窟、法海寺塔等,对重要建筑如龙门石窟和周公测景台,还专门形成《龙门石窟调查笔记》《告成周公庙调查记》等独立成果。

3 刘敦桢河南古建筑调查

3.1 三次古建筑调查概况

1936年5月14日,晴,“气候凉爽,尚不甚苦”,刘敦桢先生在日记中写到。晚十一时四十五分,刘敦桢先生偕同研究生陈明达、赵法参二人,搭平汉车赴河南新乡,开启了河南调查之行[9]。此后的两年时间里,刘敦桢进行了三次河南调查,共计79 天,涵盖18 个县市,126 处古建筑,其中50 处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 处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共完成《河南省古建筑调查笔记》《龙门石窟调查笔记》《告成周公庙调查记》《河南济源县延庆寺舍利塔》[10]《河北、河南、山东古建筑调查日记》《河南、陕西两省古建筑调查笔记》等6 篇调查日记、笔记和专题报告[11

图1 刘敦桢三次河南古建筑调查情况(图片来源:根据参考文献[9]自绘)

]。刘敦桢先生的三次河南古建筑调查测绘,以第一次调查的时间最久、内容最多、意义最重大,后两次多为补摄、补测、纠错等。调查期间,刘敦桢先生及其助手通过实地调查、测绘、摄影,记录古建筑遗存,返京后再进行整理,绘制完成正式图纸,并通过实物调查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判断,最后撰写调查报告。三次调查过后,刘敦桢先生于1937 年进行整理后又发表了《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对豫北地区35 处古建筑遗存做了进一步详细记述。笔者根据刘敦桢先生的文集、调查笔记、大事年表等,整理了其在河南的调查成果,并绘制了三次调查内容分布图(图1、表2)。

3.2 第一次古建筑调查

第一次调查行程起于1936 年5 月14 日,刘敦桢先生先与学社研究生陈明达、赵法参搭平汉火车以新乡为起点,转道清铁路西行赴焦作,经修武、博爱,再由沁阳往济源承留镇、王屋镇停留2 日。返济源途中,对怀庆府所辖各县的古建筑斗拱进行总结;次搭长途汽车经孟州、荥阳,在洛阳停留8 日期间,刘敦桢与梁思成、林徽因、陈明达、赵法参“详细踏查龙门石窟”,用3 天时间进行详细地记录、摄影、抄录和测绘,后整理成重要的《龙门石窟调查笔记》文献资料;随后经偃师往登封,再往返于新密、登封二市,在登封共停留15 日,重点调查了观星台、嵩岳寺塔、少林寺、汉三阙(启母阙、少室阙、太室阙),再往巩县调查石窟,最后调查郑州开元寺。6 月29 日登平汉快车返北平,结束本次47 天的河南之行(表3)。

总体来看,本次重点调查城市为洛阳和登封,分别花费8 天和15 天,占总行程近1/2 的时间。调查古建筑71 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 处、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2 处。重点调查建筑包括济源延庆寺舍利塔、洛阳龙门石窟、登封汉三阙(少室阙、启母阙、太室阙)、登封少林寺、登封周公庙、登封观星台、巩县石窟寺等,对其形制、年代、特征、斗拱、保存状态及历史沿革进行了详细调查。其中,修武文庙、博爱关帝庙、新密法海寺石塔、郑州开元寺塔等,现已不存。刘敦桢先生这些珍贵的图像和文字记录,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建筑状况提供了真实的、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3.3 第二次古建筑调查

第二次调查行程为1936 年11 月4 日—1936 年11 月13 日,共计10 天。刘敦桢搭平汉火车先抵安阳,其后南下,经修武抵武陟(焦作),最后渡黄河抵郑州,结束本次调查。此次调查重点是对安阳、卫辉二市进行补充调查,重点调查古建筑为天宁寺塔及雷音殿、明福寺塔、法云寺、妙乐寺塔等,并结合文献考证与实物式样、结构对上述古建筑的形制、年代进行了详细地推理判断(表4)。

3.4 第三次古建筑调查

第三次调查行程为1937 年5 月19 日—1937 年5 月26 日、1937 年6 月13 日—6 月26日,刘敦桢先生与赵法参、麦俨(下文称麦、赵)搭平汉快车南下登封告成镇,与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和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余青松、高平子、董作宾等会合,共同商定周公测景台修缮计划。除绘制周公庙、周公测景台、观星台的平面和侧面图外,还测定了观星台的地理经纬度和石圭(量天尺)的方位角[13]。调查完成后,董作宾完成了《周公测景台调查报告》、刘敦桢完成了《告成周公庙调查记》、高平子完成了《圭表测景论》,三个部分以国立中央研究院专刊《周公测景台调查报告》[14]专著的形式,于1939 年5 月出版。

刘敦桢与杨仁辉调查测景台、观星台毁坏情形,拟定修缮方法之后,返回登封测量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并与杨仁辉共同商定三阙修理计划。此次河南行程共计22 天,调查古建筑37 处,调查重点为登封和安阳二市,占总行程近1/2 的时间。主要是进行周公测景台、观星台、汉三阙的现状调查、测绘和拍照工作,为测景台、汉三阙的修缮计划准备材料。此外,还对嵩岳寺塔进行补测和补摄,对渑池鸿庆寺石窟的保存状况、年代、形制等进行了重点调查(表5),其余县市则是进行古建筑调查的补测和纠错等工作。

结语

今天距离刘敦桢先生河南古建筑调查已有85年,现在重温其调查经历和调查成果,在中国建筑史学框架内重新发掘其学术价值,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刘敦桢河南古建筑调查,填补了营造学社在河南古建筑实地调查的空白,提供了河南古建筑地面遗存的历史文献与历史实物的对比调查与研究资料,为持续性研究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15]。刘敦桢先生河南古建筑调查的部分成果,例如:对龙门石窟、登封观星台、豫西窑洞、城市风貌的调查,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史》[16]《中国住宅概说》[17]等建筑史学著作中相关章节内容的理论基础,而且在中国建筑史学建构、古建筑历史研究、建筑遗产保护以及河南近代城市发展史与建设史等方面,都具有持续研究的学术价值。

表2 刘敦桢三次河南古建筑调查成果表(表格来源:根据参考文献[9][11]整理)

表3 第一次调查行程表(1936.5.14—6.29)(表格来源:根据参考文献[9][18]整理)

表4 第二次调查行程表(1936.11.4—11.13)(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表5 第三次调查行程表(1937.5.19—5.26 6.13—6.26)(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学社古建筑河南
学社奋发担使命 草书千载绘华章——写在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建社90周年之际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
最是情浓毕业时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中国营造学社藏书源流考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中国古建筑
基于Android平台的学社APP设计与开发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