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西关边角空间的活力研究和提升策略
2022-07-27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齐 放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王国光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教 授 博士生导师
引言
漫步在老城区中,我们经常可以在路口街头、巷子角落等微小的空间中看到充满活力的场景:大人们喝茶聊天,或是打牌看报,小朋友们读书写字,或是玩耍游戏……这些边角空间承载着各种各样的市民活动,是与城市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户外场所。自提出“城市双修”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点开始从宏观规划转向微观修补,精微的公共空间成为规划师和建筑师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同时,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更加关注城市中更具活力的小尺度空间,“微更新”“城市针灸”成为旧城更新的热点。
1 边角空间及其活力提升相关研究
边角空间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历来对其阐述和解释基本一致,总体可概括为:其内涵,边角空间属于“微观”层面的城市空间,依附于城市五大要素,是两种或多种空间的交界地带,具有过渡性;其特点为尺度小、密度大、易到达,与城市公共生活结合紧密;其类型,如:街头转角处、道路交叉口、街头广场等小空间[1](图1)。
目前国内外对边角空间等微型公共空间的活力提升已经有很多理论和实践研究。美国城市规划师简·雅各布斯提出,“城市活力来源于城市市民生活的多样性,是人与人活动及其生活场所的交织。”[2]由此可见,活力由人、活动及场所构成;人和活动是活力的外在表征,场所是活力的物质保证。对于边角空间来说,空间改造直接影响到城市中市民公共生活的品质,从而影响整个城市的活力度。
2 广州西关地区
2.1 广州西关概况
广州西关因明清时期位于广州城西门外而得名,在明清以前属于广州郊区,明清以后,因商贸业的迅速发展成为了广州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并且形成了独特的西关文化。现今西关位于广州老城荔湾区,根据2003 年政府对西关的定义:其范围为向北至中山七路、中山八路,向东到人民中路、人民南路,西南到珠江,面积达536 公顷(图2)。在广州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无论是经济贸易还是文化活动,西关地区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近代广州的时代记忆和历史缩影。
图1 边角空间和城市主体空间的关系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 广州西关文化特色
文化特色和民俗活动是历史地区地域性和文化性的集中体现,与历史地区的活力息息相关。广州西关有丰富的街区类型:传统居住类街区、传统商业类街区和文化休闲类街区等;有独特的城市景观:下铺上居的传统骑楼,纵深展开的西关大屋,以及中西结合的历史建筑等,也有荔枝湾涌等自然景观[3](表1)。这些城市风貌创造了独特多样的空间场所,营造了舒适怡人的生活氛围。西关非常重视饮食文化,饮茶已经成为当地家人、朋友间交流沟通的方式。西关的风俗活动也有很多,日常闲暇时听戏曲、年前逛花市、端午看龙舟、中秋赏月猜灯谜等。西关的非物质文化和集体城市记忆为西关的城市空间增添了不少活力,带来了持续的吸引力。
3 广州西关边角空间活力现状研究
3.1 边角空间的分类及特点
边角空间有多种分类方式,从空间主导功能上分为供人们使用的功能型边角空间、传递思想的主题型边角空间以及美化环境的装饰型边角空间。本文主要是对西关地区供人们使用的功能型边角空间进行研究。
3.2 广州西关边角空间的市民生活现状
边角空间内部市民生活的丰富性增添了城市活力的多样性,为街区注入了新的活力[4]。
人及其活动是空间活力的直观表现,本文选取西关地区多个边角空间进行现场调研,观察内部人群及活动情况,通过活动注记法和问卷访谈法对内在活力进行分析。以居住类街区边角空间的恩宁路节点为例,记录工作日和非工作日全天各时间点的人流,并对内部的人群和活动行为进行注记(图3)。
通过上述方式对选取的边角空间进行调研,然后从时间、人群、活动类型及数量等方面归纳出广州西关边角空间的活力现状情况。
(1)行为需求及活动类型
从人群及活动类型来看:在传统居住类街区,活动主体多为街区居民(老人最多,青少年次之),部分商家和少部分游客,主要的行为活动有:驻留、散步、思考、晒太阳、看报、听广播、喝茶、聊天、打牌、玩耍等(图4)。在传统商业街区,活动主体多为商家和游客(中青年为主,老人较少),部分当地居民,主要的活动有:闲逛、驻留、购物、吃东西、推销、派传单、摄影、聊天等。而在文化休闲类街区中,活动主体有居民和游客两大部分,且活动相似:散步、休憩、观赏、摄影、聊天、下棋打牌、听戏等。由此可见,发生在边角空间中的活动大都较为简单,大部分是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2)活动时间和活动地点
从时间分布上来看:在各类型边角空间中,休息日的人流量总体上比工作日的大。在一天时间内,工作日的人流数据走势和休息日的相似,但也存有差异:基本上都在同样的时间(傍晚18 ∶30 左右)出现峰值,但在休息日的中午(12 ∶30 左右),会出现人流量较大的情况。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结合实地走访和POI 热力图,传统商业街区边角空间的人流量比传统居住类街区和文化休闲类街区的人流量大;在周边开敞、地面平坦、又容易到达的边角空间更容易聚集人气,充满活力。反之,越不易到达,越往巷子深处的边角空间人流越小,活动越少。
3.3 广州西关边角空间内部物质环境现状
场所是活力的物质载体。空间的形态、功能等要素与空间的活力紧密相关。结合国内外对活力影响要素的研究,本文对西关地区边角空间的物质环境进行调研,情况如下:
(1)边角空间分布和空间形态
西关地区的边角空间散落在街区各处,相互之间联系较小,自成体系。空间的形态较为多样,大多数尺度适中、较为开敞,但也存在小部分空间狭长,较为封闭的情况。空间边界的视觉可见性较高,但是界面的丰富度不够,无论是风格还是色彩都缺乏设计和整体感。如恩宁路与蓬莱路交叉口的街头小公园,场地边界由刚性边界(建筑)和柔性边界(绿化花坛)组成,给人提供安全感的同时,又能够观察到对面沿街商铺和马路的情况,产生视线交流(图4)。但是作为空间边界的建筑立面状况较差,景观花坛观赏性不佳。
(2)内部环境设施
舒适的、完善的设施能够吸引人们来此休憩、交流等,开展各类活动。休憩座椅、绿化小品、卫生状况体现了场所的人性化设计,标识系统、灯光照明则反映了场所的现代化水平。西关边角空间的环境设施状况如下表所示(表2)。
(3)空间的可达性概况
由于西关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独特的街巷肌理,呈现出较多密集而狭小的街道,致使许多位于街巷深处的边角空间与外界联系不够紧密,不易到达。此外,西关地区的道路大多比较老旧,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出现较多路面不平、连续性较差的状况。经过宏观数据(百度热力图)和实地调研分析,西关地区活力度较高的边角空间大部分都紧邻城市道路,周边步行系统完善,内部通行方便,人们更愿意在步行方便到达、视线可达性高的地方活动。
3.4 广州西关边角空间的活力整体评价
通过对西关地区的边角空间走访调研进行总结发现,从市民生活状况来看,在传统商业类、传统居住类等各类街区的边角空间中,空间内部的行为需求和活动类型都比较丰富。尤其是社区居民,作为边角空间的主要使用者,有着停留、休憩、打牌、社交等多种活动需求。从空间物质环境来看,目前广州西关的边角空间质量参差不齐:有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多样、交通易达的开敞空间,但也存在很多环境脏乱、设施配置不完善、有着较为封闭的边角空间等问题,整体上不能够满足人们的行为活动需求,特别是在传统商业街区,边角空间的数量严重不足。
因此,西关地区边角空间的使用强度很高,内部有良好的活力基础,对边角空间活力的提升需要从物质空间环境和场地社会文化出发,通过针对性的策略对边角空间进行改造或者修复,满足更多人的、不同时间的、不同种类的活动需求。
4 西关边角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4.1 提高边角空间的通达性
在本次调研中发现,那些与城市整体公共空间体系衔接度较高(空间可达性好)的边角空间具有很强的空间活力度。优化空间可达性的具体策略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1)连续的慢行系统
对于边角空间的设计不能单纯从点状空间入手。城市是一个综合体,公共空间需要有一定的延续性和整体性,所以需要将西关地区的边角空间系统性串联起来。从慢行系统入手,规整优化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形成相互交织的循环网状联系,保证慢行系统畅通无阻,提高边角空间的可达性,从而引导人流快速便捷地进入各个空间展开多样的活动。如哥本哈根通过建立自行车路网体系,将步行道、自行车道、机动车道以台阶式街道立面分离开来,各司其职;设置智能交通系统,进一步提高慢性体系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为城市生活回归城市公共空间提供基础。
表1 西关地区街区类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 西关地区范围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 恩宁路与蓬莱路交叉口的街头公园(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4 西关地区边角空间中市民公共生活照片(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表2 广州西关环境设施现状(表格来源:作者自绘自摄)
(2)清晰的标识系统
为了引导使用者能够快速熟悉场地并且到达目的地,应建立连续的、清晰的标识系统,加强边角空间和城市主体空间的连续性。西关地区老人和小孩居多,是边角空间的主要使用者,所以导引牌和标识牌的设计需要以易识别、人性化为重要考虑因素。在做到基本的实用性之后,可以考虑在形式和风格上进行提升,使用西关符号和元素,使其能够展示当地文化,反映西关特色。另外,边角空间需要和步行道、自行车道等公共空间建立良好的空间渗透关系,避免有空间和视线上过多的遮挡,应该处理好两者间的交接关系,如增加边角空间的出入口开敞度,尽量避免与城市步行道有较大的高差等。
4.2 优化边角空间的物质环境
由前面调研可得,边角空间的物质环境是提升空间活力的基础出发点,具体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1)丰富、人性化的界面
西关地区的边角空间多以老旧建筑为边界,针对这些历经岁月、极具特色的建筑表皮,可以将其修复,展现原貌,如砖的不同色彩、砖的不同砌筑方式等。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垂直绿化,将盆栽放置到垂直墙面上,不仅可以解放本就狭小的空间,还可以丰富整个场地的绿化环境。对于开敞度较大、场所感不强的空间边界,需要通过低矮的灌木丛、花池等条状元素进行侧边界围合,还可以利用灯柱、花坛、廊架等点状元素进行空间完型(图5),加强空间感。地面铺装要与西关整体的氛围相匹配。色彩以清水灰砖为主,尺寸以50mm×50mm左右大小最为适宜。在构造细部上,表面可以采用褶皱条纹或凹凸点,一方面应对广州雨季的雨水浇灌,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地面防滑性。
(2)完善的服务设施
图5 边角空间可利用树池和廊架提升物质环境(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6 历史文化元素和城市记忆重塑边角空间(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西关地区的户外活动较多,需要完善基础设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休憩座椅的数量要和使用者的数量相匹配,以提高整体的使用效率。座椅的设计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满足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群体的使用需求,注重舒适度和便捷性,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入创意性的设计,提高场地的趣味性。座椅的布局需要因地制宜。可以在空间边界结合矮墙或花坛设置座椅,使之有较好的中心朝向和视野,或者在场地中间结合花坛、水池布置桌椅,可供人们交流、下棋等,另外尽量避免太阳直射或者阴暗偏僻的地方。
边角空间是设置社区公告栏、广告牌、区域游览图等信息类设施的良好地带。这类设施设置应符合人体尺度,与周边空间结合紧密,具有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灯光照明要同时做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高效利用,尤其是做好夜间照明、在地面设置地灯、在近人尺度的墙体设置壁灯等,为市民的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3)有趣的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艺术雕塑往往是空间的核心所在。此类设施设置需要充满趣味性和创意性,能够加强整个场地的空间序列和主次关系,能够传达适当的空间主题和文化内涵。
4.3 复合场地多样功能,触媒多样活动
从对西关边角空间的调研情况看,除了场地内的水体、趣味雕塑之外,小型的临时摊贩、儿童游乐设施等都是能够触发活动的活力因子。从功能混合的角度出发,可在边角空间中设置小范围的临时摊位,商铺的类型越多,人们的活动就越丰富[5];还可以在内部设置与人们的互动性更强的水体或者趣味主题雕塑,做到可观、可赏、可玩的效果,有让人接近的向往;儿童游乐设施能够激起整个场地的活力,带动儿童及他们的父辈在周边开展相关活动,从而提升整个场地的活力。边角空间应该具备更多的功能可能性,使空间被高效地利用,而不单单是城市公园的缩小版。
4.4 延续历史地域文化特色
西关文化特色是当地人民对西关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来源。通过对西关自身独特的城市景观、文化特色、民俗活动等深入挖掘,对边角空间的在地性和文化氛围重点打造,提升空间文化活力度。
保护历史文化。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来讲,需要对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更新,对历史场所进行环境整治,提升整个街区的文化环境,进而提升边角空间的活力。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讲,边角空间需做到将遗落的传统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传统戏剧等呈现出来,激活场地的灵魂[6]。
重现城市记忆。第一,可以借势当地的自然景观加强边角空间的场所个性。如南方地区可以结合更为丰富的植被物种进行环境营造,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多利用水景进行场地活化等。第二,可以挖掘历史文化元素运用到场地故事线的设计中,如从西关大屋中提取出来的山墙元素可以用于标识系统的设计中,将满洲窗的形式运用到街灯设计中,把老旧条石重新利用在地面铺装中等(图6)。第三,政府、社区、居民开展多方协作,定期开展民俗文化和艺术展览等活动,创造供人们集聚、交流的机会,向人们传达西关的历史文化,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激发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活力。
结语
本文从提高空间可达性、完善空间环境、复合多样功能、挖掘历史文化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活力提升策略,对今后的西关地区旧城更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老城中的边角空间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公共意识越来越强,同时对公共空间的物质环境质量和人文精神追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对城市边角空间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