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
——以福州大学怡山校区为例
2022-07-27王悦纯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王悦纯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樊海强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副教授 博 士
乔 璐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沈静雯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引言
地理设计是一种思维过程,包含对一件处于地理空间中的事物的创造[1]。地理设计是一种把设计方案的形成和地理环境因素模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设计方法,这个过程控制是指设计从早期的实地考察或概念草图到最后的细节设计,都会得到源于设计场地及周边的地理环境信息评估的设计引导,评估在多个层面不断提供反馈[2]。地理设计的实时地量化评估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使规划设计方案能够依据整体和局部的度量指标进行评估,为方案优化提供可靠的基础[3]。文章引入地理设计思维研究大学校园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福州大学怡山校区(下文简称怡山校区),位于闽江河畔。20 世纪60 年代学校创办了机械厂、印刷厂、电控厂、液压件厂、无线电厂、铸造实习基地等校办工厂,同时配套各类公共设施,形成学生-教职工-工人共享的微型社区。其中机械厂曾经是福大规模最大、员工最多的校办工厂,除承担全校金工类专业的实习任务,也曾制造许多机械类产品,并畅销省内外。怡山校区的老厂房是福州市工业路上唯一的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图1、图2)。
1 怡山校区工业遗产构成及价值分析
1.1 校园工业遗产构成
工业遗产可分为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物质形式的工业遗产主要由单体设施、环境要素等构成,单体设施分为建筑、工厂设备等,环境主要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构成。非物质层面有工业生产的技艺以及相关的名人文化、精神等。单体设施有工业建筑物、工业设备装置和工业构筑物,即各类工业厂房建筑、工业专用辅助建筑以及工业专业服务建筑,工业生产设备、工业储存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生产构筑物、辅助或相关构筑物。场地环境则由湖、河流等自然环境和生产作业场所、交通运输通道等人工环境两部分组成(图3)。
1.2 工业遗产的价值
(1)历史价值。怡山校区是福建工科人才的摇篮,福州大学创办于福建工业发展初期,为福建省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工科人才,是福建省工科人才的摇篮。曾走出魏可镁、林惠民、吴新涛、洪茂椿等院士。怡山校区保留的工业建筑遗产,反映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业生产历史场景和信息,成为研究工业发展演变的重要物证。
(2)科教价值。怡山校区是福建先进科学技术的发源地,在经济建设初期创办了多个适应性强的专业,并且在20 世纪60 年代,动员全体师生投身到省内各个地区参加技术革命,为全省各地区带来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生产技术。魏可镁教授与福州化工原料厂合作,成立化肥催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依托“产、学、研”模式组建福大催化剂厂,解决钌系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工程化难题。
(3)艺术价值。校区内的历史遗存建筑是福州近现代建筑的典型代表,校区内大部分历史遗存建筑造型简洁、经济、实用,住宅、教育建筑多采用砖混结构,平屋顶,工业建筑多为单层、大空间,双坡屋顶,布局规整,建筑特征更加重视其基本功能和经济效益。这些建筑代表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整体建筑风格。校区内生产车间、仓库、高炉等工业元素配以山水等自然元素构成工业时代的典型景观。
图1 校园老厂房一(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2 校园老厂房二(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社会文化价值。校区是城市的重要节点,校区内具备教室、食堂、礼堂、商业中心、宿舍、幼儿园、医院等生活配套设施,是一个集“产、学、研、生活”于一体的社区。同时校区内的电控厂、机械厂、印刷厂和文科楼旧址已改造为文化创意园,承袭了校区浑厚的文化底蕴,进一步融合了现代的艺术气息,成为福州城区内重要的一处休闲场所。
2 校园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地理设计方案
2.1 构建工业遗产数据库
传统规划方法中由人工进行计算、评定调研数据及文献资料的方法,因数量较大、信息繁琐,可能会顾此失彼,容易造成决策失误。本文应用GIS 技术,建立空间数据库,能够较为便捷地综合分析多源数据,并且在接受即时评估的反馈后可以较快速地进行数据信息更新,为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数据及技术支持。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筛选CAD 信息并进行图层整理,分为场地、历史建筑、其他建筑、水系和研究边界五个图层。其次运用ArcCatalog 建立“文件地理数据库”,并创建要素类。数据入库之前需要将CAD 的格式进行转换,导入后将前期收集整理的数据属性在属性表进行编辑录入[4]。
2.2 价值综合评估
(1)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以上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分析,按照物质与非物质层面,选取物质层面的建筑规模、建筑质量、建筑年代、建筑结构、建筑风貌、机械设备保留状况、外部环境质量、改造可能性,以及非物质层面的与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关性、科教价值、社会情感价值共十一个评价因子。将评估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一般”等,并赋予相对应的数值[5]。通过对怡山校区实地调研分析,结合规划区工业遗产范畴内的所有建、构筑物属性信息的整理统计,由专家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各个影响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图4)。
图3 怡山校区遗产构成要素(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综合价值的确定。将工业遗产的各项分值录入到属性表中去,并运用“字段计算器”得到总的分值,最终根据此综合分值进行评分定级:一类工业遗产(80 ~100 分),二类工业遗产(60 ~79 分),三类工业遗产(0 ~59分),在图层属性的“符号系统”中,可对“值字段”的所有值进行颜色定义,得到直观的工业遗产单因子价值评估以及叠加11 个单向因子的综合价值评估。辅以PS 软件叠加底图即可得到综合价值分析图(图5)。可以直观地看出北区文创园区(原机械厂)、红楼、化肥催化厂房三块为一类工业遗产,南区文创园、铸造厂、液压件厂、无线电厂、校医院片区、福大商业中心、退休教工活动中心为二类工业遗产,剩下的为三类工业遗产。
2.3 保护与活化利用方案
(1)保护范围划定。划定保护范围意在对工业遗产的主体对象进行保护,保护其完整性和历史性。按照“本体+周边环境”的模式,在这个范围的基础上再外扩5m,将附属建筑一并划入。怡山校区根据“几栋建筑为一组”的方式,应该将历史建筑统一划定保护范围,周边环境则按单栋建筑予以划定。以本体建筑、建筑组团外侧建筑外墙为参照,向外偏移5 ~12m,具体结合周边场地环境调整。分清重点,有所取舍也是保护的原则之一,在此基础上划定怡山校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及划分原则,共划定液压件厂、铸造厂片区,机械厂片区,无线电厂片区和钣金车间、印刷厂、电控厂片区四个核心保护范围(图6、图7)。
图4 工业遗产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6 保护区划定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7 保护区划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活化利用方案。按照“闽都工业记忆场所,怡山历史文化容器”的规划目标。通过前面的工业遗产价值分析提取整体功能分区结构的肌理,作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分区的依据,规划分为文化中心、工业传承区、工业文创区、教学拓展区、科技创新区和生活服务区六个功能区。工业遗产的功能转化模式有博物馆模式、展览设施模式、商业设施模式、办公设施模式、文教设施模式、体育健身设施模式、观演设施模式、居住设施模式、景观空间标志模式。对历史建筑保留原有建筑外部特征,改造时只对残缺损坏部分修补更新,不改变其原有建筑风格、材料和色彩,如红楼和机械厂片区的红砖房等。非物质遗产,即工业生产有关的事件、人物、流程等非物质要素可以以绘画摄影作品、雕塑、文化墙等形式展览;以参观生产空间、鉴赏工业产品、虚拟成像、装置游戏等方式体验。而工业生产有关的事件、人物、流程等非物质要素所隐含的精神则可以通过科普课堂、集会演讲、公众参与、影音展示等形式传播。
2.4 方案即时评估
从规划师、管理者和使用者三个不同行为主体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选取评价因子,对怡山校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设计方案进行评估[6]。从规划师的角度,该方案重点对怡山校区工业遗产进行活化利用,在校园形态和肌理上都最大程度保留了原貌,对外部环境,包括绿化景观和水系都进行了梳理整治,整体满意度较高。但功能混合将带来人流复杂的问题,将给管理者在协调产学研等多方人员的工作以及保障校园公共安全等方面带来一些压力。对于使用者来说,怡山校区高度混合的功能使得使用者的群体包括师生群体以及校内企业的员工、公寓居住者等等,因为只对部分历史建筑进行立面和空间改造,整体建设成本不会太高,在道路系统方面疏通部分断头路,使用更为便捷,同时也增添了不少公共服务设施,整体使用便捷性还是比较高的。
结语
规划师们日益关注地理设计理念以及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规划中的问题,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所运用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本文将GIS 技术与工业遗产更新规划相结合,首先建立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再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价值综合评估,以评估结果及传统的规划原则为基础,对工业遗产更新规划提出可行性策略,并将地理设计的循环设计理念贯彻始终,做到“评估-设计-评估”的循环,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但即时评估反馈机制并不成熟,评估体系较为主观,对于GIS 数据库的功能掌握还太肤浅,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