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及贵州片区山地人居住宅环境的主体感知适老性研究

2022-07-27黄万龙中铁贵州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山地人居湘西

文/黄万龙 中铁贵州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正高级工程师

杜仕源 中铁贵州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助理工程师

朱雅丰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硕 士

张云翔 郑州轻工业大学

孙文俊 中铁贵州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工程师

童淑媛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讲 师(通讯作者)

引言

从1999年开始,我国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1 世纪后,人口老龄化现象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2021 年5 月11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人口数据:我国60 岁及以上人口超2.64 亿,占18.70%[1]。目前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主要地形地貌可划分为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丘陵,而山地地形面积高达33%,在我国地形地貌中占据了重要比例[2]。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居住在山地环境的老年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诸多不便。由此,本文打破普遍从地理行政区域划分,而以地形地貌共性特征进行划分,以湘西及贵州片区为例,对山地人居环境住宅适老性现状进行研究。

日本是亚洲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近年来其社会福祉政策不断完善,将当地医疗资源结合对老人养老发展推行“地域介护体系”,地方政府有义务推行“地域介护体系”的建设[3]。新加坡政府制定的《通用设计导则》,其住宅针对不同年龄段老人采取对应的设计手法和技巧以满足各自需求。在国内适老性研究中代表人物有清华大学周燕珉教授,在其出版的《老人·家》中,以实际居住住宅为例进行了针对性适老设计和改造实验①。通过了解老人的居家生活习惯和需求,找出居住住宅所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针对性改造方案,具有较高实用性和指导性[4]。舒平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定量定性地对乡村适老性潜力总结划分了不同类型和特征[5]。一方面,国内适老性研究现状针对城市住宅和乡村养老等方面较多,缺少对特殊地形环境的针对性适老研究,而对于不同地形环境生活的老年人群的身心特征具有特异性,对人居环境需求和感知存在差异性;另一方面,我国对于适老性研究多基于医学、社会学、环境工程等相关学科,而较少从特殊人群角度出发,从主体感知角度研究人居环境的适老性,对比环境因素的满意度和期待值提出建议。

本研究采用IPA 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湘西及贵州片区中山地人居环境的老人进行主观感知分析,根据IPA 分析结果,了解老人主观感受和需求,对其山地环境的适老性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山地环境的适老性改善意见和措施。

1 研究设计

1.1 案例地概况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包括怀化、张家界等广大地区,地形复杂,层峦叠嶂,丘陵起伏[6]。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全省地形地貌类型主要有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其中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比高达92.5%。湘西和贵州片区具有多民族聚居、地势高差变化大地形复杂多变、气候多雨湿润等共同特性,地域性特征明显[7]。

1.2 研究方法

重要性——表现分析法(IPA,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学方法。IPA 象限结果分析图表简洁明了,可以直观地反映样本数据分布状况,判定研究人群对各指标的感知水平,由此提出原因和建议。横轴为评测指标的重要性值,纵轴为评测指标的满意度值,以其均值的交叉点划分为四个象限,即为IPA 矩阵图。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IPA 分析。另外,为了反映样本数据重要性和满意度的差异,构建IPA 指数值,其测度公式为:

IPA=(I-P)/I×100

重要性即I 表示,满意度即P 表示,IPA 指数越低即满意度越高[8]。同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将IPA 指数值划分不同等级,反映指标满意度分布情况和影响程度:≤5.00——非常满意、5.01 ~10.00——比较满意、10.01 ~20.00——一般满意、20.01 ~30.00——不满意、≥30.01——非常不满意。

1.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问卷评价指标参照《健康建筑评价标准》《老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等国内外有关适老性环境指导意见,以及我国山地人居环境的地域特征[9-11]。根据马斯洛理论中人的需求五个等级,结合湘西及贵州片区老人生活现状确定测量指标。根据前期调研和文献资料初步列举23 个相关环境评价指标作为二级评价因子,并以邮件、采访等方式对相关学者专家进行意见咨询,包括建筑学、规划设计、景观专业等专家学者共15 人,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反馈对评价指标进行修改筛选。并考虑研究区域的人文文化和地域性特征,从五个维度: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社会性、设施使用,共25 项环境要素构建了主要适老性评价指标。

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研究区域内老人的生活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第二部分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调查重要度-满意度感知状况,评价选项依次从“非常重要”“非常满意”到“非常不重要”“非常不满意”五项,同时为便于后期数据处理分析依次赋值5、4、3、2、1 分,形成最终调查问卷。经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选取典型山地人居环境贵州龙里县和湘西凤凰县作为主要调研区域,对其山地环境中聚落及住宅社区的居住老人进行开放式访谈和问卷调查。

研究利用SPSS 软件分别对满意度和重要性量表各25 项指标的表现值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满意度的Cronbachα 系数为0.818,重要性的Cronbachα 系数为0.862,显著性均小于0.05,通过0.05 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其结果具有科学性。

表2 老人评测指标感知度分析(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2 主体感知适老性评价过程

2.1 样本人群人口特征分析

本次研究对湘西及贵州片区中的典型山地人居环境的聚落、社区等老人生活区域进行问卷调查,考虑到老人听力退化以及语言不通等问题,采用由调研人员进行解释采访代填问卷得到数据。研究人员分别在贵州龙里县谷脚镇、湘西凤凰县山江镇等聚落及社区,对60 岁以上老年人群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通过采访随机发放问卷250 份,其中有效问卷241 份(表1)。经过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60 岁以上老人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占56.4%,低龄老人数量占比较大。另外,60 岁以上老人经济来源主要有退休金、国家补助、子女赡养、零工劳作等,月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生活拮据。

2.2 老人对指标层主体感知度分析

通过对问卷满意性和重要性间的差值和IPA指数值的分析,五个准则层中便捷性和健康性满意程度较低,安全性、社会性、设施使用的指标要素满意程度为“非常满意”。满意程度最高的是社会性指标要素,重要性程度最高的是健康性指标要素。从重要性均值来看结果排序:A3 健康性(3.412)>A2 便捷性(3.286)>A4 社会性(3.267)>A1 安全性(3.252)>A5 设施使用(3.218)。从满意性均值来看结果排序:A4 社会性(3.168)>A1 安全性(3.127)>A5 设施使用(3.078)>A3 健康性(3.057)>A2 便捷性(2.983)。整体上看老人对山地环境评价指标因素满意度普遍偏低,均值处于2.983 ~3.168之间,均低于对应的重要性均值,则表明在问卷调查中当地老人的心理期待值高于实际环境感知。

在25 个指标因子中,老人主观感知的重要程度高的因子有B11 自然环境质量(3.7054)、B20 经济收入状况(3.6598)、B3 室内设施安全(3.5934)(表2)。这表明老人较注重人居环境的空气质量、土壤、树木等自然资源。其次,经济收入状况决定着老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在调研中发现,湘西及贵州片区老人经济收入偏低,收入来源有限,存在大量老人已到退休年龄仍在持续劳作补贴家庭,常年处于“退而未休”的劳作状态。另外,室内设施安全在老人感知中同样具有较高重要性,水电明火等设施的使用安全性能需要加强。在满意度方面,指标因子中B1 道路安全(2.7552)、B4 无障碍设计(2.7801)、B24 基础设施(2.8174)、B13 卫生环境状况(2.8257)、B19 社会保障完善(0.97615)、B10交通便捷(2.8382)、B8场所易达性(2.8921)、B20 经济收入状况(2.9212),其满意程度均值小于3.0,满意度较低。表明老人对山地环境交通出行及配套基础设施现状较不满意。

图1 IPA 象限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 提高休闲空间舒适性与安全性(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 点式休闲空间嵌入(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2])

2.3 IPA 象限分析

根据针对湘西及贵州片区老年人群的问卷数据,绘制山地人居环境评价因子重要性-满意度IPA 四分象限图。图中显示,落在Ⅰ象限(继续保持区)内的要素有B2 空间安全、B3 室内设施安全、B11 自然环境质量、B15 健康活动状况、B23 公共服务设施(图1)。Ⅱ象限(自然过渡区)因素有B5 植物安全、B6 心理安全感、B9 组织流线合理、B16 历史文化特征、B17 地域文化体现、B18交流氛围、B21精神文化娱乐、B22生活设施、B25 休闲娱乐设施,老人对此类要素指标的满意度较高,但其心理重要性指数较低,因此可采取继续保持现状的方式。Ⅲ象限(待改善区)内有B8 场所易达性、B14 空间趣味性,此类因素重要性较高现状满意度较低,需关注改善。Ⅳ象限(重点改善区)内因素有B1 道路安全、B4 无障碍设计、B7 生活配套设施、B10 交通便捷、B12 空间环境舒适、B13卫生环境状况、B19社会保障完善、B20 经济收入状况、B24 基础设施,此类因素指标为迫切改善部分,老人对其在生活中重要性程度极其重视,但现状满意度较低,不利于满足老人的生活需求。

3 山地人居环境适老性提升策略与建议

通过对湘西及贵州片区的老人主体感知进行客观分析发现,其对山地环境的交通出行、配套基础设施以及社会福利体系等满意度较低,对生活环境的便捷性和健康属性重要性期待较高,因此可从便捷性、安全性、健康性三方面提出适老性提升策略与建议。

(1)注重老人出行便捷性,保证山地道路系统连贯性

由于山地环境具有地形地势复杂,高差变化大,交通系统较混乱等特点,给当地老人日常出行带来安全风险和不便。针对山地环境道路崎岖高差较大的特点,应合理规划交通道路体系,整合简化步行通道和高车处理,使道路相互连接,具有通畅性。由于老人行走持久度降低,体力和耐力受限,在避免冗长复杂的步行道路的同时,需加大配套休憩空间的营造,可采用曲线变化多样的行走路径,采用不同风格进行区分,增加老人行走乐趣,可缓解老人疲惫感。应利用高差和景观处理营造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休闲空间,结合商业、售卖、闲谈等行为类型创造出多功能共享空间,通过设计手段让老人在行走过程中享受娱乐与功能结合的交通道路体系。

(2)提高空间安全性和易识别性,打造点式休闲空间

在山地环境中休闲空间、交通空间等室外公共空间,应注意增加栏杆扶手和无障碍设施,提高空间安全性能(图2)。为降低老人迷路风险,可增设明显标志或结合景观小品打造易识别性空间。山地环境地形复杂多变,可创造点式休闲场所,在长阶地及连续道路上嵌入娱乐及生活空间,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和提升体验感受(图3)。

(3)因地制宜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空间健康属性

由于山地环境中平缓空间有限,大面积户外活动空间的布置较困难,且其可达性及配套设施难以满足老人行走距离短、休息时间长的身体特征。因此,山地环境中老人户外活动场地的布局,可采取“弱化大集中,强化小分散”的原则,结合景观和建筑间隔空间,增设座椅、健身器材等基础配套设施,让老年人可就近进行户外活动。同时,提高楼栋之间通风采光效果,湘西及贵州片区地区气候潮湿,太阳辐射总量较低,因此在房屋建筑布置时,应考虑避免夏季太阳光直射的同时在冬天引入更多阳光。冬季为获得更多阳光,考虑建筑朝向南面或东南方向布置,而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因此在考虑太阳能利用的同时,结合绿化树木布置引导风向,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改善建筑通风环境。

结语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深,山地人居环境是我国地形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地环境中居住的老人生活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其适老性问题逐渐凸显。本文通过对湘西及贵州片区多个聚落和组团的实地走访调研,以老人主体感知为立足点,探讨了山地人居环境因素的适老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便捷性、健康性、安全性三个方面提出建设性的适老性策略,为改善我国乡村老人居住环境进行一定的实践思考。

注释:

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出版,此书记载了研究团队针对28个新旧住宅进行了适老化改造设计,包括自己父母家的室内设计实践项目。

猜你喜欢

山地人居湘西
山地草甸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山地建筑竖向设计分析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保水剂在山地核桃园中的应用
湘西剿匪:七十年前的历史风云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
世界人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