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与融合:新旧共生的城市更新实践研究
——以长春财金中心为例

2022-07-27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同济大学

建筑与文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会馆康德空间

文/丁 铭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师同济大学 硕 士

引言

近年来,城市更新的问题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探讨与研究,国内的许多城市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与条例推进城市更新的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模式已经开始了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的重大转型,有别于从前的大拆大建,如今的城市发展我们更提倡一种渐进式、高品质特征的有机更新[1]。城市更新的复杂性体现在社会调查、经济政策、法律支持、工程技术等多重维度,而建筑学只是其中之一。建筑师所能做的工作是最终将其整合呈现在一个支持日常生活、面向用户的空间界面上,以此来回应城市的历史环境、文化记忆与发展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场所精神是我们需要坚持的价值核心。早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就提出了城市建筑、城市集体记忆中场所精神的重要性。建筑是集体生活、历史和现实的载体,关注城市独有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面向当下、面向未来的场所营造至关重要。同时,新旧共生成为当今城市复兴的重要理念。黑川纪章认为,共生是在包括对立与矛盾在内的竞争与紧张的关系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关系[2]。那么,如何使共生体成为充满活力的有机体?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在有机更新中如何延续场所精神、提升文化价值、创造未来生活?

对此,本文尝试以长春财金中心项目第一轮方案设计为例,阐释在具有丰富历史环境的老城区进行新建高层建筑的设计任务中所运用的设计策略,围绕“老城区新旧共生的空间营造策略”和“局促用地条件下资源整合的技术手段”两大方面来展开,为历史城区环境中的新建建筑创作提供参考。

1 背景研究

1.1 区位分析

长春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区之一,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众多的文化遗存。项目位于人民广场以北、北安路南北两侧,东面紧邻市中心主轴线人民大街(图1)。

项目于2014 年启动,分为南北两个地块。根据最初的规划设计导则,该地块未来拟于南地块建低于150m、北地块建低于100m 的高层公共建筑,要充分考虑其在城市观景和眺望系统中的视觉效果,形成对城市中心高层群体景观的补充和完善,同时因其处于长春市历史风貌保护区,建筑必须充分考虑与地块内历史建筑的协调与联系。项目采取分期设计,以北安路为分界线,南地块新建为一期,北地块为二期(包括历史保护建筑东本愿寺),南地块历史建筑康德会馆改造为三期。

1.2 城市规划特征

由于历史原因,长春的城市风貌保留了较多的伪满时期殖民建筑色彩。《大新京都市计划》深刻影响了长春的规划结构,从中可以观察到现代主义与19 世纪巴黎改造规划模式等的影响,城市布局采用同心圆内向结构,形成放射状的中心城区。

1.3 中心城区的历史遗存

长春的历史建筑成区成片,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组成了丰富的城市空间节点,其中大量的历史建筑具有满洲式建筑风格,受日本国内建筑思潮的影响,设计上带有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倾向,由西方古典主义屋身和中国式(或日本式)大屋顶拼凑而成[3]。当时的日本建筑师远藤新受现代主义大师赖特的影响,设计了伪满洲中央银行俱乐部等草原式风格建筑[3]。此外,还有一批宗教性和纪念性建筑仿照了日本或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进行创作,包括北地块内的新京东本愿寺下院等。

1.4 基地内的历史保护建筑:新京东本愿寺和康德会馆

位于基地南地块的康德会馆于1933 年开始建设,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四层,由日本三菱财团投资修建。在设计风格上属日式欧美现代建筑风格,平面布局呈“口”字圈楼结构,外立面简洁,蘑菇石贴面的墙围上部是褐色拉毛瓷砖,拱券式的入口大门上方及屋顶女儿墙均装饰成城墙垛口式造型。方形双层塔楼位于屋顶,四角攒尖顶上覆铜瓦,体现“满洲式”建筑风格。建成后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成为当时最高档的办公场所。长春解放以后作为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楼直到2006 年南迁。在1985 年,原建筑被加建两层变成6 层。2006 年被某开发商改造成仿欧式“古堡”立面,原塔楼也不见踪影,项目于2013 年暂停。

位于基地北地块的新京东本愿寺是日本京都东本愿寺的下院,于1936年动工建设,1937年竣工。建筑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局部以木构件装饰,地上一层,地下一层。寺院坐西朝东,大殿模仿日本京都东本愿寺正殿的样式,台基为灰色花岗岩,钟型窗口外朱栏悬挑,歇山式屋顶上覆铜板瓦,檐下装饰为以混凝土模仿的木作构件。附属建筑位于大殿之北,上覆黑色陶瓦,北端有“唐破风”装饰,与大殿围合成内庭院。整栋建筑造型优美、细部精巧,极富日本传统建筑风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建筑先后为长春市直机关幼儿园、六一小学、实验中学、第二实验中学阅览室使用,被定为长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目标与理念

项目位于复杂而丰富的城市既有环境中,设计目标定为:地标性高层商务办公综合体,同时体现城市核心区的卓越品质与形象、彰显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激活开放式街区商业的活力。

实现上述目标离不开新旧共生的设计理念与资源整合的技术手段。城市的有机更新要遵循城市发展的阶段,不能过度追求保护而丧失活力,也不能过度追求更新而忽略历史。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将回应场所精神的空间营造与反映现代功能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让传统与未来并存,才能实现新旧共生、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复杂的历史城区有着紧张局促的用地条件和相关规划要求,唯有用创新的技术手段高度整合资源,才能提升空间的品质与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3 设计策略

3.1 空间营造策略

3.1.1 开放城市空间

首先,设计采用了建筑底层开放城市空间的空间策略。南地块高层建筑的裙房商业通过底层架空形成28.2m 大跨度落客区,消解高层建筑沿街界面可能带来的压抑感,同时提供了南地块内可穿越的路径,也为从红光胡同北望东本愿寺及城市广场的视线通廊创造条件。通过结构优化,总跨度28.2m 的大跨空间由3 ~5 层大型桁架来承担结构主要受力构件,通过空间效果的模拟与必选,最终确定内侧四跨立5根圆柱于落客区,由于边跨无柱,基本实现了最初设想的空间的通透性和流动性。落客区一方面满足塔楼办公入口的落客需求,另一方面为街区式商业的人行流线组织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图2)。

3.1.2 创造街区共享核心

新建南地块商办综合体与康德会馆之间有一段18m 左右的距离,利用这一空间设计形成新老建筑的连接体,是设计团队一直坚持的策略。连接体的首层与二层为商业空间,与康德会馆相连,三层以上营造一个三层挑空的共享空间——四季厅。设计中为了协调老建筑与新建筑的不同标高在主楼三四层之间置入夹层,在三夹层与五层设置连廊连接新建建筑与康德会馆。设计团队充分尊重康德会馆的人文历史价值,在四季厅中展示其西立面的三至五层,以丰富的空间层次衬托老建筑,以多样化的活动来定义场所,形成新旧并置、和谐对话的活力空间(图3)。此外,三层四季厅的西侧过厅通过连桥与北地块连接,同时通过西侧楼梯可达四层的空中庭院,形成了商业裙房多层互联的立体步行体系,实现了南北地块配套资源的互补共享。另一方面,办公塔楼也创造了多层立体的共享庭院,提升了高密度城区办公建筑的空间品质。

图1 基地区位分析

图2 落客区结构分析与空间示意

3.1.3 延续城市肌理与城市界面

通过分解裙房的建筑体量,我们努力让新建建筑与老城区原有街区尺度相协调,通过错层、连接体空间节点的塑造等方式消化新老建筑对层高的不同要求,以连续的城市肌理来体现城市设计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图4)。

通过对长春历史建筑立面特征的提取研究,我们得出结论:高台基、立面严实敦厚的东北地域特征加上欧洲立面元素与满洲式装饰细部共同塑造了长春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建筑立面特征。将历史建筑立面的比例尺度与现代的材料和表现手法结合,我们希望重新演绎传统与经典,以先进的建筑幕墙体系塑造新时期长春的地标性建筑形象。幕墙单元以合适的比例尺度、优雅的建筑表情与历史建筑的立面形成呼应,回应城市界面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图5)。

3.1.4 保留历史建筑、营造城市广场

基于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我们建议完整保留历史建筑康德会馆和东本愿寺,传承城市独有的建筑文化特征,保留地域性的街区记忆与场所记忆。在新旧共生的设计中,老建筑提升新建筑的品质,使其更具人气;新建筑又再次激活老建筑,带动老建筑内部的功能置换,形成城市活力空间。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地块周围均布街巷开放空间,缺乏点状开放空间,而东本愿寺南侧的开放空地为营造开放的城市广场创造了契机。通过多层次的水景、绿化、地面铺装、雕塑与小品构筑物的设计,这个紧邻人民大街主轴线东侧的城市广场将作为区域公共空间的重要节点,成为城市活动的载体和触发器,与这个历时85 年之久的老房子一起,为场所营造创造条件,诉说历史,面向未来。

综上,设计通过建筑体量的底部架空及边界退让,使主体建筑首层空间、城市广场空间节点与城市街道界面多向连接,在首层形成区域性的连续开放空间,丰富街区商业活力。同时一系列空间序列——新老建筑连接体、建筑庭院、过街天桥等将场地内三幢建筑连接起来,形成多层次立体的步行体系,进一步打造开放式街区新客厅,为项目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图6)。通过与历史建筑的对话、与城市历史环境的融合,回应场所精神,实现场所营造,创造共享价值。

图4 城市肌理分析

图5 南立面

图6 开放共享空间分析

图7 南地块塔楼电梯分区

3.2 资源整合的技术手段

局促紧张的用地条件和文保建筑的限制和要求为项目的推进带来诸多挑战。项目愿景的实现离不开背后的技术支撑,如何使项目得以落地,运用材料、工具、技术、知识等资源进行物质呈现,完成场所与空间的营造,是设计团队承担的责任。各种矛盾与冲突、机会与可能性交织在一起,我们将所有复杂问题叠加与梳理,得出深化设计的重要手段——整合。

通过多途径的整合资源,设计以高效、紧凑和相对经济的手段,来适应未来的技术发展及市场的变化因素,并为之提供系统平台的扩展可能。同时满足并优化设计要求,使之成为运用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设施安全可靠并达到先进管理水平的高品质智能型办公大楼。以下列举几处技术手段的整合优化加以阐述。

3.2.1 地下空间开发

打造高端商务办公综合体必须解决停车问题,因此地下空间的整体开发利用成为研究重点。由于南地块用地局促,容积率高,停车压力比北地块高,我们提出南北地块地下空间整体开发、统筹考虑的设计策略,通过地块之间的平衡来解决车位数问题。第一轮设计方案中南北地块地下室为四层地下空间,在地下三层设车行通道将南北地块的地下车库进行连接,整合区域停车资源。同时在地下二层设人行通道直达地下一层商业层,增加商业的可达性和流线的便捷性。

3.2.2 电梯的对比优化

超高层建筑通常选用“8+8”电梯方案,将塔楼办公区分为高低两个区段,每个区段8 台电梯。该项目南地块办公塔楼总共32 层,通过讨论优化,设计采用了“4+4+4+4”电梯方案将塔楼办公分成高低四个区段:办公低区(3 ~10 层),办公中区(11 ~18 层),办公高区(19 ~26 层),办公超高区(27 ~34 层)。多个相对独立的办公单元,形成灵活高效的“垂直多联体”,为未来的使用和出售提供更多可能性(图7)。

3.2.3 机电系统整合

机电系统设计方案受到建筑功能、使用时间、租售情况、建造时间、系统合理性与经济性、设备用房面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项目涉及南地块、北地块和康德会馆三部分的统筹设计,考虑三种可能性:(1)南地块、北地块、康德会馆分别独立设置;(2)南地块和康德会馆合用,北地块独立设置;(3)南地块、北地块与康德会馆全部合用。由于康德会馆地下一层空间受层高限制,不具备机电布置条件,因此我们统筹考虑新建建筑的机电布置,比如暖动系统南地块与康德会馆合用冷热源系统,有利于康德会馆的后期改造,北地块独立设计冷热源,便于产权分割、独立运营;生活给水系统考虑到物业管理方便以及分期建设使用的要求各地块独立设置;消防控制室设置一处主消控室,在康德会馆与北地块设分控室,可以减少值班人员和物业成本等。通过整合三个建筑对于机电系统的不同要求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为项目实施创造更多的价值。

除此之外,流线组织、人防设计、管线综合、避难层设计、核心筒设计等方面的技术问题也在设计中高度整合与实现。

结语

城市更新的设计实践需要设计师们联系历史、现实和未来,对城市既有的历史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和充分挖掘尤为重要。在未来的实践和探索中实现新旧共生,需要思考新建建筑如何与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对话与融合、共生发展,以建筑的语言回应场所精神与城市记忆。在面对多重矛盾与复杂问题时,多维度地整合资源、整合外部条件,以现代技术手段创新高效地解决问题同时反映当代建筑技术进步与发展趋势,是设计师需要努力的方向,以此来面对未来的变化和需求。

图片来源: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会馆康德空间
一岩九饮会馆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艺术百家
漫画
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
谈康德道德哲学的现实意蕴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