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的研究
——以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矾山镇为例

2022-07-27王国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庐江县山镇人居

文/王国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韩晓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通讯作者)

宋春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彭方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钱昱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引言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部署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补齐农村短板弱项。在农村短板弱项上,改善人居环境尤为重要。矾山镇是北宋时因矾矿业的发展而聚集形成的传统村落,具有矿区、古街、山脉、河流等资源。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是指落成较早,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应给予保护的村落[1]。矾山镇作为一个临近矿区的传统村落,在人居环境的分析和治理上更具有复杂性,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1 传统村落生活环境现状概况对比分析

合肥市庐江县下属村镇(以矾山镇为中心)多为传统村落,保留着当地的传统建筑特色。但伴随历史变迁,老建筑群已残破不堪,逐渐坍塌,无法满足正常生活起居。为了对矾山镇村民的生活环境现状进行更准确的总结,对相邻的黄屯镇、柯坦镇和乐桥镇也进行了系统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受到现有村落常驻人口结构的影响,对于人居环境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公共设施、教育资源配套以及适宜的生态环境三方面。

通过调研庐江县下属传统村落发现,矾山镇与其周边乡镇相比,在经济产业、民俗文化、建筑遗产保护、以及传统村落的居住文化等方面既存在差异性也存在共通性(表1)。

2 传统村落生活环境问题

2.1 部分规划实用性较弱

部分现有规划对环境治理没有起到改善作用。政府将原有乡道改造为柏油、水泥路,虽然沿街风貌有所改善,但该手法使得传统老街丢失了原有风貌,且修建的部分公共设施(如综合服务设施)与居民生活特点相悖。

2.2 水文问题

庐江县下属村落多矾矿、金属料开采工厂,在开采后会产生较多硫化物以及废石渗入周边土壤和水体中,对当地的水体造成影响,包括由雨水引发地表径流导致河道水体污染、下渗导致地下浅水层污染,并且影响居民生活质量,诸如生活用水遭到污染、河道的生态面貌遭到破坏等显性问题。矾山镇的改水改厕工程后期粪渣的资源利用和污水处理等工作没有合理安排(图1)。

2.3 传统村落建筑整体面貌问题

2.3.1 宅前屋后放置区域混乱

村落卫生环境整治处于粗放管理阶段,生活区域垃圾随意堆放,影响村落整体形象(图2)。畜禽圈养和散养所产生的垃圾,直接影响生活用水质量。村落空房占比过高,人口结构和人口构成已趋于畸形。

2.3.2 老街危房及古建古树缺少系统管理

缺乏保护意识,部分老街已被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替代。无人居住的老旧房屋的建筑格局遭到严重破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图3)。新建或改建建筑无系统规划指导,建筑及村落风貌混乱;投入经费不足,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废弃建筑和工厂,无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老医馆等);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废弃的建筑材料如碎瓦片、砖石等没有得到回收利用;古树名木存在随意砍伐的现象。

表1 庐江县周边传统村落对比分析图

图1 矿区附近水污染严重

图2 宅前垃圾杂物乱摆放

图3 大量老宅破损、废弃

2.4 无文化自信

矾山镇坐拥千年文化,民间流传着许多典故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传统村落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继承和发扬。在此基础上,剩余劳动力的流失削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数量和影响力。

3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进目标

3.1 人居环境建设目标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补齐乡村短板,将庐江县下属村镇的人居环境治理作为主要目标。期望改善乡镇风貌、保留历史遗迹、全面完成公共设施的建设,带动经济发展,创造可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环境。

3.2 短期目标

全面完成五化两改,进行产业链多向升级,将单一农业变成田园综合体。保留原有文化,将矾山矿石原材料建筑得以修复,美化城镇,快速吸引人群。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转型-重构-创新发展综合体系[2],使年轻人有回家发展的初步想法。

3.3 中期目标

根据矾山富硒小镇特色,提供舒适的人居环境,同时与全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结合,在矾山建立新型康养养老社区示范基地。选取部分闲置的住房进行宅院改造,以“住宅+院落”的宅基地空间格局打造养老民宿,让城市老人体验土地农耕、乡村生活、邻里情感,回归本真,内心充实的生活[3]。生态环境是衡量乡村是否宜居的非常重要的指标[4]。保护生态资源,开发公共绿地资源,使乡镇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加强老街文化建设,推进旅游业发展。

3.4 长期目标

提升居民的历史保护意识,使居民保持并且共同建设宜居的生活环境,将矾山的特有文化输出,吸引周边县镇人员流动,促进经济发展,成为乡村振兴代表村,同时部分年轻人回归投入建设,恢复乡镇活力。

4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治理策略

4.1 总体要求

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确定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维修人员,可以选用兼职人员,减少支出的同时保障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正常运行。

4.2 专项要求及措施

4.2.1 环境卫生

组建保洁队伍,全面清理村落街道、院落垃圾,加大对于村落死角的卫生治理力度,提高村民思想觉悟,杜绝村落内外的乱倒、乱堆、乱放现象,达到村庄内外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无乱堆乱放,河道内无垃圾沉积物,道路两侧无杂草杂物[5]。积极鼓励引导村民在公共休闲区域(如庭院、道路两侧等)栽种花草树木,同时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

4.2.2 道路建设

按照不同的道路等级,选择相应的硬化方式,不可一味“都市化”硬化道路。应适当保留村庄原有特色铺装形式,如当地的图腾、花纹图案样式。将已经建成的不符合道路硬化准则的道路加以处理,剔除安全隐患问题。

4.2.3 河道的水循环机制

硬质的水泥驳岸破坏了河道沿岸小范围内的水生态有机性,用自然恢复的形式,将水泥驳岸以不同生态位的植物取代,重新形成具有自然修复能力的“流循环”,将死水变活水,改变河道的生态问题。

4.2.4 老街整治

(1)老街整治的本质在于研究其原有的历史、空间、文化等,同时延续精神、提升活力。应合理利用当地的具有历史价值的资源,将矾山厂区改建为工业旅游基地,展现矾山文化,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注重对于老街历史信息的挖掘、记录和保存,做到“修旧如旧”,还原古村落街道场景,恢复建筑原有风貌。

(2)适当改善农村肌理以适应现代的空间尺度。传统村落的肌理模式应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呼应现代生活肌理,比如在乡村规划中传统建筑的体量、高度要与传统老建筑保持一致。

4.2.5 文化风貌建设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也是乡村德治的本质体现[6]。针对现居民的精神文化短缺情况,政府可根据各个村单位的规模,量化建立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加强村民之间日常交流。组织专项人员定期开展文化讲堂,让居民树立文化自信的主人翁意识。

4.2.6 政府支援

提倡物质与精神上的全面脱贫,政府需做好思想工作,注重村内活力节点的营造,使村镇更具活力。政府响应政策,建设新房、修建新路,创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新老建筑结合体。

结语

以矾山镇为中心的庐江县下属几个村镇所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安徽江淮流域现阶段传统村落在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将传统村落的建筑文脉肌理与改善人居环境进行有机结合,已成为当前矾山镇乃至全国各地传统乡村的普遍问题。推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治理迫在眉睫,需要立足于政治、历史、人文、生态等多方面,加入有系统、有标准、有创新的建设理念,进而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进行逐步改善与提升。

图表来源:

文中所有图片表格均为作者自绘自摄

猜你喜欢

庐江县山镇人居
全域旅游创建背景下县域多类型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以安徽庐江县为例
仁化红山镇白毛茶亮相央视《新闻直播间》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石门县壶瓶山镇人民政府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扬帆远航正当时——记龙江县白山镇中心学校校长 王学伟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
金牛山上“春笋”绿:记庐江县金牛小学关工委副主任吴文生
『孩子的事无小事』:记庐江县泥河社区关工委主任邢晓红
一个和雷锋握过手的老兵:记庐江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王德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