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中的建筑生成
——淮安白马湖湿地公园游客中心及展示馆设计
2022-07-27孙振华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专委会员江苏美城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一级注册建筑师副总建筑师
文/孙振华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专委会 委 员江苏美城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级注册建筑师 副总建筑师
李 超 江苏美城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建筑师
高文桥 江苏美城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主任建筑师
引言
白马湖古称马濑湖,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境内,淮河下游段左岸水系湖泊,南邻高邮湖,北临洪泽湖,面积为113.4 平方千米,形态酷似一匹桀骜不驯的白马。《淮安市白马湖湖滨新城城市设计规划》将其定位为:“淮安市南部生态休闲空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生态花园”“国家级生态休闲度假核心”。
城市的扩张使得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席卷那些未曾开发的自然山林、湖泊平原。场地呈现典型的苏北平原湖泊地貌,地形和缓平坦,诸多支流汇入宽阔的湖面,周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远处是城市的轮廓(图1)。面对这种场景,设计者的一个直接疑问就是:在风景如画的湿地公园边上,以何种逻辑生成建筑?正是这个疑问启动了整个设计的开端。
1 生成于风景
白马湖风光旖旎,浩渺的湖面碧波荡漾,湖中岛屿星罗棋布,每个都有独特美丽的名字。项目选址地点位于白马湖地区南部湿地公园内,其东侧为四季花海景区,地块整体位于草泽河入湖口西侧。本案用地四面环湖,周边环湖大道生态停车场环绕整个场地,并通过栈桥连接停车场,交通便捷。湿地游览区构成整个湿地公园,是白马湖宣传教育、文化展示、休闲体验的理想场所。
建筑与环境之间恰如其分的关系,是我们方案构思生成的基本出发点。王建国院士在牛首山游客服务中心创作随笔中提到[1],“在与环境的关系中,设计既要有体现建筑主体价值的概念表达,更要有建筑融于环境的全局驾驭”;美国风景建筑大师赖特的“有机建筑”,强调建筑在与自然环境相伴时首先应该是融入自然,建筑内生的空间秩序应建立在与外部环境秩序共生的基础上;杨廷宝和齐康先生设计福建武夷山风景区时,提出了“宜低不宜高、宜土不宜洋、宜散不宜整”的整体原则。
考虑到景区尚处于开发前期,周边没有大体量建筑。项目规模虽然不大(游客中心5000平米,展示馆4000 平方米),但承担了凸显景区形象和先导启动区的作用,所以设计者采取了积极的设计策略:既尊重周边环境,更适度强调了建筑自身角色定位,适度表现自我,让建筑本体成为风景中的重要一环。
游客中心提取荷花莲蓬的独特形态,延续莲蓬上大下小的、富有张力的圆形空间特征,并将莲蓬细部的连线进行有机的处理,最终形成体块柔和、表皮生动的建筑形态。三个圆形体量在高度上缓慢起伏,柔化了建筑界面。立面表皮主要装饰材料为素雅、沉稳的太空灰玻璃及木色铝百叶(图2)。
展示馆采用了三角形的平面形态,主入口面向湖面,对三角形体适当切割、拆分,形成实的展厅空间与虚的大厅、廊道等公共空间,虚实结合的手法改善了内部采光空间,细化了建筑的体量。室外场地通过坡地、草坪,将建筑和场地融为一体。外立面采用白色纯净、简约现代的立面处理手法来传达纯粹的气质,材料为白色涂料及太空灰玻璃(图3、图4)。
2 生成于场所
图1 项目区位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 游客中心透视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 展示馆透视图1(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4 展示馆透视图2(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5 游客中心概念生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6 展示馆概念生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7 游客中心一层平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8 展示馆剖面示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元代诗人萨都剌游历,曾到过白马湖,留下诗篇“春水满湖芦苇青,鲤鱼吹浪水风腥。舟行未见初更月,一点渔灯落远汀”。白马湖的名字由来,流传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天庭的白马下凡,与荷花仙子喜结连理。他们所作所为激怒了天庭和玉帝,于是天降暴雨,整个大地变成汪洋。善良的荷花仙子面对洪灾于心不忍,将莲蓬中的莲子撒入泽国,一颗颗掉下的莲子都化成大小不等的岛屿,民众爬上岛屿以避洪灾。灾后,为了纪念二位,人们就将这个湖称作“白马湖”。
白马湖拥有丰富的场所文化内涵,建筑应该成为特定文化意蕴表达的载体。通过对场所历史文化的提炼萃取,设计概念确定为“莲蓬叠翠、白马映湖”:提取白马和荷花仙子特有的精神气质——桀骜不驯,柔情侠骨,将这一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气质,隐喻到建筑形态空间中,直观反映出白马湖独特的文化内涵。游客中心层叠的莲蓬形态圆润、富有张力,通过形态大小不同的咬合,形成灵动的空间特性。平面空间组合采用了“天马座星云图”的连线方式,即天马座作为空间形态,莲蓬子作为单元元素,使天马与荷花仙子融为一体,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人情节(图5)。
白马追求爱情、向往自由的神话性格塑造,体现了其不畏强权、桀骜不驯的形象。在展示馆建筑形态的塑造中我们融合了白马的精神气质,通过对三角形体的切割、拆分、错动等方式,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和体块的雕塑感,表达白马的男性、刚强、桀骜的特征。外立面白色纯净、简约现代的立面处理手法,有助于建筑与公园湿地建立起恰当的主客体形态联系,让建筑成为场所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征(图6)。
3 生成于功能
一般而言,景区入口处的游客服务中心,既是从属于景区整体的配角,又因为其位居门户位置,是整体游览流线的空间序列中的“首、尾”端部节点,对游客的体验至关重要。项目作为白马湖重要的展示口,游客中心基本功能包括售票、展览、餐饮、售卖、团队接待等。展示馆基本功能包括科普中心、游客大厅、中庭及专题展厅、小型放映厅等。除此以外,设计者旨在强调空间的体验感受——空间划分新颖别致,室内外联动性强,融于自然环境。
建筑整体布局,主要是根据基地现状、总图规划和设计构想,在考虑入园的车辆和行人的基础上,将主要出入口设置于东侧,次要入口设置于西侧,一条中轴线贯穿建筑、连接东西湖水。建筑布局的形成考虑到对基地周边景观界面做出的回应,沿东侧入口广场形成游客集散空间,部分建筑形体沿“中轴线”部分自然抬起,底部由若干根表皮支柱撑起,宛如一面遮羞的面纱,增添建筑空间的婉约色彩,抬起的形体底部形成几何水景,从而激活空间的灵活性与生动性。西侧次要入口形成辅助空间,满足周边交通需求,同时也作为区别于游客流线的工作人员主要出入口。整个建筑面向周围景观呈现完全敞开的姿态,保证在基地的周边的任何角度均能呈现一幅风抚旷野、莲蓬叠翠之神韵。
建筑是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游程安排、讲解、教育、休闲等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的专门场所,同时提供餐饮、导游、娱乐等综合性服务,是以集旅游接待、形象展示、会议展览推广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区。一层为公共接待大厅、餐厅、超市、儿童活动区、员工办公区;二层为展厅、多功能厅、咖啡室、员工办公和休息区;三层为茶室,另外还有屋顶花园等(图7)。
建筑的人流动线主要由游客流线及办公人员流线构成,并根据入口便利性将游客出入口设置于靠近四季花海一侧,办公流线设置于西侧,保证这两个不同功能区域之间互不干扰。游客通过步入一层接待大厅,可以到达导游区、餐饮区、多功能厅、展厅、儿童活动区等大部分功能区域,从而达到服务游客、方便游客的目的。为方便游客购物,将超市设置于一层,并与接待大厅入口相邻,这样既能与其他功能区之前形成互补,又能避免交通流线相互干扰。
展示馆位于游客中心南侧,四面环湖,建筑主要出入口位于东侧,遵循大的交通流向,并设置游客集散广场;次要入口位于西侧,连接西侧停车场地,作为辅助入口。一条中轴贯穿建筑、连接湖水东西岸,通过保留的水面占道连接北邻小岛,与环境完美融合,并结合内庭院引入湿地,强化人与湿地环境的互动性(图8)。馆内展示内容主要由三部分:序厅、湿地与人类厅和白马湖厅(另有游客大厅、中庭及专题展厅)。其中,序厅介绍湿地基本知识和世界经典湿地;湿地与人类厅主要介绍人类与湿地的关系以及中国主要湿地的类型;白马湖厅重在突出本区位城市湿地和人文湿地的特性,阐述了白马湖湿地的历史变迁及其文化,白马湖湿地资源状况等。
结语
“建筑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众多影响因素会让最终呈现的建筑形态有千万种可能”[2]。在本案中,设计者试图在外部多个指向中寻找线索,使方案的生成逻辑指向明确:游客中心、展示馆轻触大地,通过基于整体湿地公园景观的形体处理、特定场所挖掘、自然材料的运用等,设计者尝试了景区环境中文化建筑设计如何生成这一命题。囿于种种客观原因,这一公开招标中标的项目,至今还没有落地实施,因此,建筑生成的落地转化,还亟须项目后续推进落地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