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书院的现代演绎
——江苏省泰州中学新校区设计

2022-07-27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规划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泰州书院校园

文/孙 阳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工程师 一级注册建筑师 国家注册规划师 硕 士

盘育丹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高级工程师 一级注册建筑师(通讯作者)

引言

泰州中学始于1902 年在胡瑗讲学旧址创立的泰州学堂,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优良办学传统的百年名校。学校以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的思想“明体达用”为校训,传承千年文脉,不断发展创新,培养了一代代的优秀人才。新校区的设计既要体现学校的文化历史及精神风貌,又要回应泰州地区的地域特征,同时融入现代校园的空间特质,满足现代教育建筑的功能需要。在本项目中,我们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思考及实践。

1 泰州地区的地域性特征

1.1 地形地貌

泰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东部接壤南通,西面相临扬州,北部毗邻盐城,与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四市隔江相望,是苏中通江达海的5 条航线之交汇地。泰州全市总面积达5787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占77.85%,水域面积达22.15%。全市除靖江有一独立山丘孤山外,其余均为江淮两大水系的冲积平原,地势呈中间高、南北低走向。

1.2 气候特征

泰州地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受季风环流的影响,这里四季分明,热量充裕,雨水充沛,且雨热同期。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具有明显的季风性特征。

1.3 传统文化特征

1.3.1 泰州的水文化

泰州,古称海陵,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古泰州地处长江之尾、淮河之畔、黄海之滨,江、淮、海三水在这里交汇,故古时泰州又称“三水”。

泰州的内河水系格局是大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泰州因河成市,东、西、南、北、中各有一条市河,玉带河缠绕于城中;原泰州城的城墙内外各有一条环河,水城相映,形成水城一体、双河绕城的独特格局。人们靠水而居,汲水而生,治水而兴,千年古韵孕育了泰州独特的水乡风貌,形成了独特的“三水文化”。

1.3.2 泰州的教育文化

泰州的教育文化悠久厚重,自唐朝时期以来,学堂林立、书院盛行。以安定书院、文正书院、襟江书院及马洲书院等为代表,培养了一大批鸿儒硕学。

安定书院是江苏省最古老的书院之一,由泰州知州陈垓在胡瑗讲学故址创建。作为北宋时期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胡瑗的“明体达用”之学成为安定书院的核心教育理念,并代代相传。明代中期,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在安定书院的教育理念中又融入了“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辛亥革命后,安定书院在旧址上兴办了泰州中学堂,即江苏省泰州中学的前身。

悠久厚重的教育文化是泰州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教育家胡瑗,“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文学家施耐庵,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等,均是泰州历史文化名人中的杰出代表,为泰州的文化史写下了璀璨的篇章。

1.4 传统建筑特征

泰州地处江淮之间,属吴头楚尾。南北两处文化在此碰撞、融合,使得泰式民居既有北方的雄浑和简朴,又有南方的清雅及灵秀,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独特风韵。在王艮“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影响之下,传统民居具有简单、朴素、实用的特点,同时于细节处又不失细腻严谨。

从群体上看,泰式民居多以“间”为基本单位,由“间”组成“屋”,“屋”围绕天井形成“院落”。院落沿轴线渐次展开,形成一进一进的建筑组群,从高处看可以感受到丰富、完整的“第五立面”。

受亚热带湿热气候的影响,泰州夏季十分炎热,故泰式民居的房屋均朝南设置,不设东西厢房,而是由两道围墙相连形成天井;天井和庭院承担着采光、通风和排水的功能,结合水景、绿化,既能起到调节微气候的作用,亦是重要的交往空间。建筑对外封闭,对内开敞,每进之间可分可合,前后相连又各自独立。

从单体上看,泰式民居亦具有鲜明的特点。青砖、黛瓦,建筑屋面多为硬山顶,镂空屋脊,檐口位置比较平缓;硬山顶形成一条柔和的曲线,俗称“囊金叠步翘瓦头”,是泰式民居的一大特色。

从细部上看,泰州民居的门、窗、檐柱、屋脊等细节处处考究,大户人家门窗隔扇,无处不雕,装饰实用精致,体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建构技艺。街巷的每一个拐角处建筑都会拆去墙角,并留出洞窟用于夜间放置油灯,拐角处上方用望砖层层挑出如银锭堆积,俗称“左右逢源”“和气生财”,主要是为了方便行人夜间行走和生意人挑担转弯,体现了古人与人为善的生活智慧。

2 传统书院的空间特征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始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历时千载,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文化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书院作为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场所的主要代表,其空间形式具有显著的特点。

2.1 选址与环境营造

古代书院常设于风景优美的名胜之地,与自然融合,打造出和谐自然的建筑群体。古人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在书院之中及周围营造园林景致,通过艺术审美陶冶人的情操。例如长沙岳麓书院,便是将岳麓山上的泉水引入园中,结合树木花草形成四季奇景,并逐渐形成了著名的“书院八景”。书院的选址与环境营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古人的审美理想。

2.2 礼乐相成的空间形式

传统书院以儒家学说为指导,其规划布局讲究“礼乐相成”。其中“礼”强调等级与秩序,体现了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传统伦理观念。空间形式上表现为对称、规整及序列。书院的建筑布局与其三项职责“讲学、供祀、藏书”密切相关,通常采用均衡对称的布局方式,牌坊、正门、讲堂及藏书阁等主要建筑沿中轴线纵深方向形成层层递进的序列空间;在中轴两侧平行设置次轴线,组织祭祀等功能,斋舍等生活功能空间则结合场地灵活布置,形成居学一体、开放融洽的学习环境。同时,书院又将古代文人的隐逸思想融入到庭院、园林及游廊等休憩空间之中,通过层次丰富、意境深远的空间组织传递了自然和谐的观念,形成“礼乐相成”的空间格局,使人在与自然的对话中体会天人合一的思想。

3 传统书院现代演绎实践

3.1 项目背景

江苏省泰州中学始于1902 年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讲学旧址上创立的泰州学堂,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优良的办学传统,素有“千年书院,百年名校”的美誉。

泰州中学新校区位于泰州市周山河新城,南侧为淮河路,北侧为海军路,东侧为东风南路,西侧为惠山路,占地面积304.99 亩,总建筑面积14.87 万平方米。学校办学规模为20 轨60 班,承接学生3000 ~3500 人,教职工300 人。校区除了教学楼、科技楼、行政办公楼、学生宿舍及食堂等基础设施及配套的室外运动场地外,还配置了图文信息中心、体育馆、大礼堂、学术交流中心、弘文馆及国学苑等。

3.2 设计思路

新校区的总体设计以泰州的地域文化为依托,紧扣“书院文化”与“水文化”两个主题,将礼乐相成的空间模式和文化内涵融入到校园的规划、景观及建筑设计当中,营造一个既体现校园历史及地域文化传承,又满足现代教育空间需求的绿色校园(图1)。设计力求以现代的手法表现出传统的意蕴,整体风格精致、典雅,实现现代和传统的有机结合,表达出校园的文化性和时代感。

图1 新校区整体鸟瞰实景照片(图片来源:姚力拍摄)

图2 规划总平面图(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3.3 设计策略

3.3.1 校园规划

江苏省泰州中学新校区的校园规划参照传统书院的空间形式,融合学校的发展模式和现代校园的办学理念,形成“一带两轴三分区”的规划结构。以南北向的“学术轴”及东西向的“文化轴”为骨架,以院落为单元,主要建筑沿轴线及其两侧对称布局,次要建筑和活动场地灵活布置,形成公共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三大功能分区。校园的交通规划遵循人车分流、步行优先的原则,围绕校园主要建筑外围形成车行环路,车辆进入校前区后可经由坡道进入地下车库,师生的日常活动区域以步行道路、广场及景观为主,保证了校园环境的安静及安全。

设计整合优化现有水系,融合园区绿化景观,串起一条贯穿各个组团的生态景观带,形成人性化的步行空间环境。具有礼仪性的建筑空间与灵活多样的景观空间相结合,呼应了中国传统书院“礼乐相成”的空间格局和哲学思想(图2)。

3.3.2 景观设计

校园的景观设计结合场地的条件及泰州的地域特性,围绕“水文化”这一主题展开。以原地形中自西南向东北斜穿校园场地的河流为基础设计了银杏湖,作为整个校园的核心景观。同时,校园还在西南角和东南角设置了两处水景,分别是思源庭和国学苑。银杏湖之水蜿蜒曲折,深远大气,自然驳岸及小岛配置各类植被,呈现四季景观;思源庭之水静谧安宁,创造一种静思之境;国学苑之水曲折小巧,营造出婉约之境。三者形态各异,各有特色,为师生创造了多样性的高品质休憩空间。

泰州中学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设计通过自然景观及人工设计要素对其文化进行提炼及转译,设计了多处景观节点。例如南侧主入口在校门处设计了“泰中印记”这一人文景观,用磨砂的手法将“泰州中学”四个字的古篆体印在门楼天窗玻璃上,当日光投射在玻璃上的时候,广场地面便会出现文字的投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隐喻着在泰州中学求学的经历是每一位学子引以为豪的印记(图3)。

又如坐落于校园西南侧的思源水庭,其南北两侧为科技楼,长方形的环廊围绕着一方静水形成水庭,取饮水思源之意。环廊的墙壁上以浮雕的形式展示了泰州中学自安定书院以来,在其办学历史中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包括胡瑗、王艮、胡一平、洪宗礼等,体现了泰州中学悠久的教育历史和文化传承(图4)。

图3 南校门实景照片(图片来源:姚力拍摄)

图4 思源水庭实景照片(图片来源:姚力拍摄)

图5 教学区鸟瞰实景照片(图片来源:姚力拍摄)

图6 教学区实景照片(图片来源:姚力拍摄)

3.3.3 建筑设计及空间营造

依据泰州地区的气候特征及传统泰式民居的特点,在泰州中学新校区的设计中,建筑以南北朝向为主,东西向设连廊及部分辅助用房,形成合院。既能保证主要功能房间的通风及采光,避免夏季西晒,同时连廊提供了风雨无阻的室内交通空间,局部放大的节点丰富了连廊的层次与内容,为师生提供了休憩、交流的场所。

南侧的教学区及办公区借鉴了泰州传统的书院空间形式,以院落为基本单元,南北朝向的建筑物及连廊沿校前礼仪广场两侧对称布置,形成崇儒、达理、敬师、尚礼四个院落。院落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通达,四个院落设置了不同主题的景观绿化庭院,空间层层嵌套,开合有度,营造出浓厚的“学堂书院”的氛围(图5)。建筑形体简洁厚重,形成一定的韵律感,建筑立面以大片的浅灰色石材为基调,搭配蓝灰色铝合金窗框、百叶及屋顶压边,局部点缀木色构件,勾勒出精致、典雅的书香气息,用一种现代的手法呈现了泰州传统建筑灰墙黛瓦的意向(图6)。

图文信息中心主体部分与两翼的报告厅呈品字形立于校园中轴线上,南面是文化广场,北临银杏湖,与课程中心隔湖相望,拥有优越的景观及视野。信息中心建筑形体简洁,通过体块的穿插及立面的虚实对比,形成统一又富有层次的立面造型,同时通过遮阳百叶、采光中庭、空中庭院及屋顶花园等设计策略,创造出一个绿色生态、舒适宜人的教学环境(图7)。

弘文馆及国学苑作为校园文化及景观的重要节点,位于校园东南角,与思源水庭呈中轴对称关系。弘文馆是一座以国语和母语教学为题材的主题性博物馆,用于展示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学家洪宗礼母语教育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语文教材编写成果。其造型犹如一飘浮的镂空木盒,设计将主题文字解构形成符号,镂刻于建筑立面的木色铝板之上,形成丰富的室内光影空间,体现了浓郁的文化特征。国学院呈品字形布局,为一组展示国学文化的文化展廊和院落,其设计沿用了传统的造园手法,游廊、曲径、水景、方亭与植被结合,形成步移景异的景象,极富游园的乐趣。同时,又将清水混凝土及吊砖技术等现代建筑材料及构造技术融入其中,使其既有传统园林的意境,又有现代的空间特色。

图7 图文信息中心实景照片(图片来源:姚力拍摄)

泰州中学新校区的校园建筑形态端正典雅,细节精细优美,逻辑理性严整。各单体建筑从立面的开窗排布形式到建筑细节都采用了统一的建筑语言,整个校园的建筑风格和谐统一。建筑的细部设计中采用了许多传统的元素,例如将窗花、篆体文字等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重构,对建筑细部进行点缀;又如将“左右逢源”的传统建筑转角做法移植到校门及景观亭之中,对传统文化的转译及巧思渗透到校园设计的各个部位,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力求将文脉的传承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以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结语

泰州中学新校区的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依托于对泰州以及泰州中学文化历史的分析和研究,借鉴泰州“学堂书院”的传统空间布局,试图重塑一种清新淡雅的书香氛围,从而使新校区体现百年名校的文化积淀和地域特色。与此同时,设计也关注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及人本性特点,重视校园的可持续性发展,校园规划融入现代校园空间特征,以基于传统、推陈出新的设计理念,传承校园文脉,再现安定书院的韵味。

猜你喜欢

泰州书院校园
幸福水天堂——泰州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南书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泰州古韵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
泰州举办2011中国 泰州梅兰芳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