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常使用视角下的高校体育馆设计浅析

2022-07-27丘建发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生导师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体育馆场馆空间

文/丘建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生导师 博 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级工程师

唐智弘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包 莹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级工程师(通讯作者)

引言

高校体育馆是高等院校内各类体育及校园活动开展的场所,是校园内最为重要的公共建筑之一,对于师生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丰富校园生活意义重大。21 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体育馆的建设往往与各类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息息相关。大型赛事的举办促进了高校体育馆的建设。然而,赛后高校体育馆常常面临着空置率高、利用率低、开放度低、能耗大等问题[1]。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层面《全民健身条例》[2]的实施与《全民健身计划》《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等条例的不断推进,以及人民群众运动健康意识的提升,高校体育馆的日常使用需求与日俱增,已远超赛时。

探究如何从日常使用的视角来提升高校体育馆的整体利用率,降低运行成本,促进其健康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 高校体育馆的特点和现状

1.1 高校体育馆的特点

不同于以基层锻炼为主的社区体育馆、以竞技比赛为主的专项体育馆以及以商业运营为主的综合演艺体育馆,高校体育馆具有显著的特点:

1.1.1 日常使用需求比重大

高校体育馆虽承载了一些大型竞技比赛的功能,但更多还是以校内教学、训练、集会、活动等日常使用功能为主[3]。

1.1.2 使用群体相对固定

出于校园治安管理的因素,高校体育馆对社会的开放程度更低,日常使用的群体主要为校内师生、教职工及部分社会人士。

1.1.3 公益性强

高校体育馆的建设及运营资金多数来自政府,其本身并不以盈利为核心目的,具有公益属性强的特点,因此日常使用下往往入不敷出[4]。

1.2 现状问题

1.2.1 功能单一固定

设计之初主要考虑赛时的功能需求,没有针对赛后使用人群的日常使用需求进行充分调研,采取了静态化的设计策略,导致体育馆日常使用功能单一固定,较难满足使用者多元而动态的功能需求。

1.2.2 对外开放程度有限

开放程度不足制约了高校体育馆发挥社会价值、提升空间利用率的潜力。由于选址区位、校方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多数高校体育馆对外开放受限,只能在少量固定的时间段内开放有限的空间,未能充分开发公共资源。

1.2.3 建设标准失衡

一部分高校体育馆在空间规模、坐席数量、材质设备等方面盲目采用赛时高标准,导致日常使用时空间空置率高,养护、更换及运营成本大。

1.2.4 缺乏对气候环境的呼应

前期设计中对场馆大空间的遮阳、采光、通风等问题缺乏深入思考,过于依赖空调、灯光等人工设备调节室内环境,不仅增加了建设初期投入资金,更显著提升了后期运营维护的成本。

2 日常使用视角下的高校体育馆设计原则

基于高校体育馆的使用特征,为更好地解决现状问题,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设计宜遵循以下原则:

2.1 复合性

高校体育馆承载的日常使用功能在逐渐增多,除体育活动外,更是延展到了展览、招聘、电子竞技、疫情防控等方面,应考虑到高校体育馆愈发多元的使用需求与场景,从空间、流线、时间等多维度进行复合设计,确保各功能协同运作[5]。

2.2 开放性

高校体育馆能够填补城市文体需求的缺口,城市能够为其带来营收。在共享经济的发展下,设计要考虑到社会人群的使用需求,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公共空间,为社会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

2.3 灵活性

空间规模、尺度、布局的选取要适宜,应便于实现空间的分隔、转换以及设施设备的灵活配置,不仅需要满足当下需求,也应考虑潜在改造需求,为未来的发展留出余地。

2.4 可持续性

积极利用绿色生态的被动式设计策略,适应本土气候环境,增强场馆的自然通风与采光,提高舒适度,同时减少人工设施设备的投入及能源的消耗。

3 日常使用视角下的高校体育馆设计策略

3.1 多元复合日常使用功能

3.1.1 高频校园功能

高校体育馆日常高频的使用需求是设计的核心。通过一份针对广州大学城师生、教职工及社会人士的问卷调研得知,使用者参与教学训练的频率最高,多数保持在每周1 ~2 次,近半数人每月参加1 ~4 次的校园活动,而对于竞技比赛和集会演出,多数基本不参加或是每年仅参加1 ~2 次(图1)。日常体育活动类型则以羽毛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和网球居多。因此,在场馆功能比例分配、使用便捷度、配套设施方面,应对高频功能有所侧重;空间要求类似的功能,可以设置于同一空间内,于不同的时间段内进行功能的转换。

3.1.2 服务社会功能

高校体育馆除了要满足校内师生、教职工的日常使用需求,也有必要复合更多的社会功能,如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运动场地和设施、作为疫情常态化形势下的临时防疫场所等,以提高其日常利用率。

高校体育馆的对外开放主要涉及选址区位,一般而言都位于高校的体育区内,主要分为中心式及边界式两种。相较而言,边界式体育馆位于校园边缘,靠近周边城市社区,具备更大的开放潜力和可能性,更有利于其对社会功能的复合。无论何种选址区位,都需要保证较高的交通可达性及较强的人流疏散能力,同时加强其与校园生活区的联系,减少对教学科研区的干扰[6]。

表1 高校体育馆功能复合的布局形式

图1 使用者参与各类活动频率的问卷调研结果

3.1.3 复合的形式

对于复合多功能的高校体育馆而言,常见的布局形式分为单体式、主副馆式及竖向叠加式(表1)。

单体式是最为常见的布局形式。功能构成相对简单,主要功能设置于场馆同一空间,且对于空间的要求相对一致,日常使用时需要注意根据功能进行场地的合理划分及对使用时间段进行规划,同时有序区分不同人群动线,避免流线交叉。

主副馆式适用于用地宽裕、功能要求多且空间要求差异大的情形。通过不同的体量划分主次功能,主馆内配置较高,适用于比赛,而副馆内配置较低,适用于训练。日常使用时要加强主副馆之间的联系,通过空间连通、空间共享等方式提高主场馆的利用率。

竖向叠加式是最集约的布局形式。在有限的用地内,在竖向上叠加较多空间要求差异大的功能,立体划分使用流线,使得功能之间互相不干扰,便于日常使用时不同使用人群对体育馆的错层利用。

在日常使用时,为了保证场馆功能的复合与高效利用,需要依据用地条件、功能需求、空间需求,选取适宜的布局形式。

3.2 高效利用场馆内外空间

3.2.1 主空间的尺度

日常使用时集会、演出等校园活动对于主空间尺度的要求并不固定,更多是基于体育项目场地的组合方式而定。不同的体育项目场地需要的平面尺寸和高度不同,因此也限制了体育馆主空间的尺寸。国际上对于各类体育项目场地的相关参数都有具体的标准,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图2)。

过大及过高的空间均会形成不必要的空间,造成场馆空间的浪费,增加各类设备的能耗和负担。因此主空间的尺度需要基于功能需求、活动类型定位、资金预算以及预留改造空间来确定,使之尽可能灵活满足日常活动的需求,高效地利用校园空间,减少浪费。

3.2.2 看台空间的布局

看台是场馆内部空置率最高的空间之一,对于场馆日常利用率的影响较大,分为单面台、双面台、三面台及四面台。看台面数和座席数的不同会影响场馆内部的使用(图3)。单面台具有方向性,容易形成统一的视线方向,常见于规模较小的体育场馆;双面台对称性强,布局集约,利于营造竞技比赛双方对抗的氛围;三面台兼具向心性和对称性,灵活性较强,可兼顾赛时和平时的需求;四面台向心性最强,良好的围合感利于营造大型集会、竞技比赛的整体氛围,常见于规模较大的体育馆[7]。考虑到高校体育馆多元的需求及使用特点,三面台是相对适宜的选择,但应注意固定坐席与活动坐席的比例,尽量减少固定坐席的数量,为主场馆留下更多的灵活利用空间。

3.2.3 辅助空间的利用

辅助空间是高校体育馆内的服务性空间,一般来说包含了门厅、过厅、更衣淋浴室、休息室、办公管理区、医务室、贵宾室、新闻媒体区、设备储藏室等。日常使用视角下,宜降低赛事相关用房的比例,增加主空间的面积[8]。

对于休息室、更衣淋浴室、医务室等固定用房,宜集中布置,便于设置统一的柱网和层高,集约布局;而对于贵宾室、新闻媒体区等非固定用房,应尽可能采用大空间的布局,方便赛后空间的分隔转换,提高功能适应性。看台下部空间的三角地带以及过厅等处也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作为辅助空间使用,通过置入餐饮、休闲、交往等功能,提升空间的利用率。

3.2.4 外部空间的激活

在日常使用时,高校体育馆的外部空间往往关注度较低而无人问津。实际上,外部空间潜力较大,利用得当便能激发出更多的活力。文章归纳出外部空间的激活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种:

(1)竖向分级。设计宜顺应原有场地的标高关系,划分使用范围,通过不同标高的平面丰富外部空间的层次,不同高度处的人群可以在活动的同时,产生视线上的互动。天津大学综合体育馆的设计通过不规则的室外台阶化解场地内外高差,形成数个高度不一、形态各异的活动平台,将室内活动延伸到了室外,日常作为滑板、轮滑、街舞等活动的场地,凝聚校园人气。

(2)上人屋面。通过对第五立面的利用,将活动与交往延伸至屋面之上,创造了丰富活动体验的同时也开启了校园的新视角。汕头大学体育馆以“空中公园”为设计概念,通过一个大斜坡连接了地面与屋面。屋面的活动场地为师生们提供了一处日常散步休闲、运动健身、交往互动的场所。

(3)缓冲空间。高校体育馆的使用受到所处地区气候环境的影响,可通过自身形态的遮蔽、围合,规避高温、降雨、降雪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调节局部微气候,延长可用时间段,同时通过引入功能,激活场所。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体育馆通过引入半开敞的边厅、边廊,在场馆内外增加了一个适宜日常活动的空间,而功能则交由使用者自由定义,丰富了活动的类型。

图2 运动场地净高与平面尺寸的关系

图3 看台面数与各类活动的匹配度

3.3 积极采用被动设计手段

日常使用时高校体育馆对于场馆物理环境的要求不如赛时标准高,因此在设计上宜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尽可能采用被动式的建筑设计策略以提升场馆舒适度,减少空调等高能耗人工设备的使用,降低日常使用时的运营成本[9]。

3.3.1 自然通风

场馆内部的通风情况是对使用者体验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之一,同时也影响了场馆的能耗。常见的自然通风方式分为热压通风与风压通风两种:热压通风通过室内外的温度差促进空气的流动,而风压通风则通过迎风面与背风面之间的压力差促进通风。在高校体育馆的设计中,可以通过在场馆进风口前端设置水体、采用不对称的形体、增大立面通透程度、座席下设置通风口等方式加强场馆内的自然通风。

3.3.2 自然采光

体育馆的照明成本相对较高,而日常使用时场馆对于采光的要求不高,因此充足适宜的自然采光设计十分有必要。自然采光的方式分为天窗采光和侧窗采光:天窗采光利用体育馆顶部开窗采光,光线来源直接,采光充足,且场馆内部的照明均匀度较好;侧窗采光利用体育馆的侧面采光,依据位置的高低分为高侧窗及低侧窗采光,其采光窗的日常维护与更换较天窗采光简单,但是需要注意照明均匀度及炫光的问题。在日常使用下,可结合场馆具体的采光需求及功能配置,实现多种自然采光方式的组合。

结语

高校体育馆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由赛事型到大众健身型的转变,各类活动的开展也出现了重平时、轻赛时的趋势,如何提升高校体育馆日常使用时的空间利用率、降低运行成本并促进其健康发展是当下值得探讨的话题。因此,文章基于日常使用视角,通过高校体育馆特点及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和策略,抛砖引玉,希望能够为相关的设计研究提供思路与启发。

图表来源:

所有图片表格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体育馆场馆空间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World-famous stadiums 世界著名的体育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迷宫弯弯绕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体育馆的考验
场馆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