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H整合式护理干预对尿毒症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GSES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07-27李立坤范晓洁顾敏杰王丹丹
李立坤,范晓洁,顾敏杰,王丹丹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0)
高通量血液透析为临床治疗尿毒症有效手段,可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提高其生存质量,但血液透析过程中导致患者营养大量丢失,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尤其钙磷代谢紊乱,是造成尿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1,2]。因此,提高尿毒症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饮食管理能力尤为重要。KTH整合式护理干预是由健康信念模式(HBM)、知信行模式(KABP)、跨理论模式(TTM)组成,通过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改进患者健康相关行为,进而促进患者恢复健康[3]。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KTH整合式护理干预应用于尿毒症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尿毒症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102例,依照建档顺序不同分为对照组(n=51)、研究组(n=51)。对照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34~62岁,平均(48.95±5.02)岁;透析时间6个月~4年,平均(2.78±0.52)年。研究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33~60岁,平均(49.63±4.62)岁;透析时间5个月~4年,平均(2.59±0.59)年。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两组均行高通量血液透析。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于上述基础上实施KTH整合式护理干预。a)成立干预小组,由5名初级护师、2名主管护师、1名护士长组成,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聘请HBM、KABP、TTM相关专家进行培训,主要包括HBM、KABP、TTM理论、方法及如何应用于尿毒症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小组成员均考核通过。b)KTH整合式健康教育方法,依照尿毒症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具体情况制定KTH健康教育计划、健康教育内容,鼓励患者建立健康行为方式,具体如下。①全面评估:由小组成员收集患者基础资料,并发放尿毒症高通量血液透析健康需求调查问卷,包括疾病认知、健康信念、生活现状等。②编写健康教育手册: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患者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文化水平等编写《尿毒症高通量血液透析健康教育手册》,手册内容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患者人手一册。③知信行健康宣教:于血液透析室设置展板、宣传画报,内容包括磷蛋白比值图、食物磷金字塔图等,借助透析上下机空挡时间指导患者观看,并解答疑虑,以提高患者基础知识掌握度;以Hovland说服模式为基础,以情感转移、信息学习等途径改变患者信念[4];开展尿毒症高通量血液透析健康行为宣教讲座,邀请知信行良好患者分享自身经验,鼓励患者将知信落实在行为上。④个体化健康宣教:向每位尿毒症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发放带有刻度的水杯及餐具,指导患者每天食物摄用量;建立食物模型,帮助患者充分认识食物份量及所含水量、热量,发放食物日记本,患者对每日饮食种类、分量进行记录;护理人员每日根据患者食物日记本,对其三餐中磷含量、蛋白含量、食物热量进行计算,发现不合理饮食进行纠正、指导。
1.3 观察指标
参照患者透析期间体重增加值(IDWG)评估饮食依从性,IDWG≤1.5 kg为完全依从,1.5 kg 表1 两组饮食依从性比较 例 表2 两组GSES、KDQ评分比较 分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分 调查显示,血液透析患者低磷饮食控制自我效能为血磷控制重要影响因素,故提高尿毒症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血磷控制自我效能具有重大意义[2,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饮食依从性94.12%较对照组高80.39%,提示KTH整合式护理干预可提高尿毒症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本研究通过KTH整合式健康教育,不仅仅关注高尿毒症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知信行水平,同时将健康信念、跨理论模式融合一体,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度,帮助患者树立健康信念,促进患者采取疾病相关的健康行为,提高饮食依从性。由本研究结果可知,干预后研究组GSES、KDQ评分较对照组高,表明KTH整合式护理干预应用于尿毒症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可提高其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究其原因,常规健康宣教仅为患者提供专业知识及建议,常忽视患者自身期望、信念、思维等主观心理活动对其行为的引导作用,故难以改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习惯。KTH整合式护理干预将三种模式相结合,对个体行为改变及管理进行全新诠释及分析,全面评估患者健康需求,给予针对性健康指导,并帮助患者克服自我管理过程中所遇问题,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及生活质量。此外,研究组护理移情性、反应性、可靠性、保证性、有形性评分较对照组高,可见,KTH整合式护理干预可提高尿毒症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KTH整合式护理干预可提高尿毒症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及自我效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护理满意度。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饮食依从性比较(见表1)
2.2 两组GSES、KDQ评分比较(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3)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