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环醇治疗抗结核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观察
2022-07-27马俊霞
马俊霞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8)
我国是肺结核结核病高发病国家,且近年来肺结核在我国呈逐渐上涨趋势。我国结核新发感染率仅次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1]。其传染性强,危害性大,被我国列为乙类传染病,且肺结核是国家免费治疗,可见我国对肺结核病的重视程度。治疗遵循“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及全程”原则。其中初治一线抗结核药物为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在应用这些药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药物不良反应,其中以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B-DILI)最为多见,危害性最大,也是我国药物性肝损伤常见原因之一,发生率9.5%~10.6%,轻者表现为一过性转氨酶升高,重者可致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部分患者因此不得不中止抗结核治疗,从而影响结核病的治疗效果[2]。因而必须在治疗过程中加强肝功能检测,及时保肝治疗,避免因肝功能明显异常而停用抗结核药物,从而影响肺结核的疗效。双环醇片不仅用于急慢性肝炎,对药物性肝损害也起到良好作用[3,4]。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符合口服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40例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8~60岁,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其中治疗组男12名,女8名,年龄19~59岁。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20~60岁。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计数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愿意配合治疗。
纳入标准:年龄:18~60岁。无严重的心肺肾及糖尿病,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其他类型的肝炎。除外HIV感染及营养不良患者。抗结核治疗前2周,在保肝治疗前,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均异常,但未达到停用抗结核药物的标准,均为非耐药肺结核。治疗开始后均未使用其他对肝功能有损害的药物,治疗期间均禁酒。肺结核诊断标准为国家计生委最新发布肺结核诊断标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2HRZE/4HR(H是异烟肼,R是利福平,Z是吡嗪酰胺,E是乙按丁醇)6个月方案,利福平0.45,异烟肼0.3,乙胺丁醇0.75,上述均为1次/日,吡嗪酰胺0.75,2次/日,两组均在肝功能损害的情况下不停用抗结核药物,观察组给予口服双环醇50 mg,3次/日保肝治疗,对照组口服益肝灵77 mg,3次/日。每周检测肝功能情况。
1.3 观察指标
症状及体征,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小便颜色,巩膜黄染等情况,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过程中ALT、AST和TBIL实验室检查情况,因为TBIL在本次实验中变化不明显,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1周,2周的ALT, AST情况。正常值范围:ALT:9~50 U/L AST:15~40 μmol/L。(2)停药指征:患者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或者是ALT,AST≥正常3倍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愈率比较
观察组肝功能治愈率18/20(90%),对照组肝功能治愈率4/2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9,P<0.05)。观察组肝损伤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有1例出现肝功能大于3倍正常以上,并感乏力,食欲差,恶心,未见明显皮肤巩膜黄染,停用抗结核药物,给与加强保肝治疗。其他患者均无明显乏力,食欲差等不适。
2.2 两组阶段性检测肝功能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阶段性检测肝功能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包括头晕,皮疹,腹胀。对照组有2例出现轻微腹泻,停用抗结核药物后症状缓解不明显,考虑为益肝灵和双环醇的副作用,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未停用保肝药物。
3 讨论
通过本研究显示在观察组肝损害治愈率为90%,对照组肝损害治愈率为20%,观察组肝损害治愈率明显高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种药物价格相差不大,因而在口服抗结核过程中导致的肝脏轻度损害时在不停用抗结核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双环醇改善肝功能较益肝灵能起到明显疗效,避免了停用抗结核药物而引发耐药肺结核的发生,且该药服用方便,应用安全,高效,病人依从性好,临床上可推广应用。
双环醇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和抗氧化作用,保护细胞膜、改善线粒体和减少细胞凋亡,促进蛋白质合成,具有抗炎、抗氧化、保护肝细胞膜及细胞器等作用,临床上可用于肝细胞损伤型和混合型药物性肝损伤[2]。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是治疗肺结核的一线用药。均能引起肝损害,联合用药更加重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不同且无特异性,本研究中患者有的表现为无症状性肝功能异常,且有1例患者化验肝功能明显异常,并出现乏力,纳差,恶心不适。多发生在用药后1周至3个月内,高峰期出现在1~2周,临床上几种表现常可同时存在且呈动态变化。定期监测肝功能,并观察患者消化道症状,避免抗结核过程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上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