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地区天然气产业发展现状与“十四五”展望
2022-07-27何晋越温廷钧章成东
何晋越 冉 航 邹 媛 温廷钧 章成东
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经济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51;2.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51;3.四川越盛实业开发总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51;4.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储气库管理处相国寺集注站, 重庆 400721
0 前言
“十三五”时期,川渝地区(四川省与重庆市全域,下同)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在川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良好、政策环境趋好、资源禀赋极佳、区块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地区天然气产量快速提升,四川盆地天然气产量重回全国各大盆地之首[1],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全国能源战略通道的西南枢纽基本建成。天然气产业作为川渝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发展同样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助力地区能源供需清洁程度大幅优于全国,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面向“十四五”时期,国家能源局定调继续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在“双碳”目标推动能源转型的总体趋势下[2],在建设中国“气大庆”、打造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的目标引领下,川渝地区天然气产业将面临发展新形势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
1 “十三五”时期川渝地区发展情况
1.1 多重国家战略叠加
川渝地区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总量最高、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是支撑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是实施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3]。“十三五”时期,成渝城市群上升为国家级城市群,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出台,在这些重大利好的激励下,川渝地区经济社会迎来快速发展。特别是2020年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进一步提升了川渝地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4],推动川渝地区朝着中国经济“第四极”迈进。
1.2 地区生产总值快速增长
“十三五”时期,川渝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迅速,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据四川省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局的信息,2020年,川渝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73 601.59 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7.24%,较2015年占比提升0.47个百分点,对全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其中,四川省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8 598.8 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7%,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首次实现3年上一个万亿元台阶,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名保持第6位;重庆市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5 002.79 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7.2%,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名由2015年的第20位升至2020年的第17位。
1.3 能源供需清洁程度大幅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川渝地区天然气和水电资源极为丰富,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天然气的地区之一,水电开发利用最早可追溯到1922年[5],煤炭资源相对较少,原油资源稀缺。2020年四川省、重庆市清洁能源(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生产量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分别为91.4%[6]、68.4%[7],而全国同期水平仅为25%左右。绿色清洁的能源资源禀赋使得川渝地区的能源消费清洁程度较高。数据显示,2020年四川省、重庆市清洁能源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55.4%[6]、38.7%[8],同样大幅高于全国同期24.3%的水平[9]。川渝地区天然气消费市场较为成熟,2020年四川省、重庆市天然气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6.5%[6]、15.8%[8],远高于全国同期8.4%的水平[10]。2020年全国、四川省和重庆市一次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中清洁能源占比统计见表1。与此同时,区域内攀西地区风光资源丰富,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和川西高原地热资源禀赋良好,为风电、光伏发电以及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表1 2020年全国、四川省和重庆市一次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中清洁能源占比统计表
1.4 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拉开产销差距
作为中国传统的天然气工业基地和重要消费区域,“十三五”时期,川渝地区在页岩气的引领下迎来了天然气产业生产端的快速发展,成为继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二大页岩气产区[11],累计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1.35×1012m3,位居全国第一[12],陆续探明安岳气田、川南页岩气大气区等万亿立方米级气田或气区,威荣页岩气田、川西气田等千亿立方米级气田。2020年,川渝地区生产天然气593.4×108m3[6-7],较2015年增长76.3%(年均增长12.0%),大幅高于全国同期43.0%的增长率(年均增长7.4%),安岳气田产能突破150×108m3/a,产量突破130×108m3/a,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全面建成年产气300×108m3大气区,川南页岩气全面建成年产气100×108m3页岩气大气区,涪陵页岩气田、普光气田保持60×108m3/a以上水平稳产。消费端发展相对迟缓,增速较为疲软,2020年川渝地区消费天然气370.3×108m3,较2015年增长35.8%(年均增长6.3%),大幅低于全国同期69.8%的增长率(年均增长11.2%)。产销差距由2015年的63.8×108m3、占产量19.0%,扩大至2020年的225.2×108m3、占产量38.0%,川渝地区天然气产业整体供需形势由自产自用为主逐步发展为自用和外输并重,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2015年与2020年全国、川渝地区天然气产量、消费量及增长率统计表
1.5 天然气储运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面对“十三五”期间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外输气量持续增加、天然气调峰保供需求攀升的整体形势,川渝地区加快了天然气管网、储气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0年底,已建成“三横、三纵、三环、一库”的天然气采集、净化、输配、销售系统,集输和配气管道共4.8×104km,年输配能力400×108m3,管网系统通过中贵线、忠武线、川气东送线,从东、南、北三个方向与全国管网连接,形成了“覆盖川渝、联通全国、内外互通、战略储备”的产运储销格局,基本建成了全国能源战略通道的西南枢纽。2013年建成的重庆相国寺储气库是川渝地区第一座储气库,连通西气东输、中缅通道两大能源“主动脉”,设计库容量42.6×108m3,工作气量22.8×108m3,调峰能力1 400×104m3/d,最大应急采气能力超过2 800×104m3/d。截至2020年底,重庆相国寺储气库累计注气超120×108m3,累计采气约90×108m3,承担了全国约五分之一的调峰保供任务[13]。“十三五”期间,川渝地区开建铜锣峡、黄草峡储气库,两者均位于重庆市,将于“十四五”期间建成并形成15×108m3的工作气量[14]。
1.6 天然气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提高
天然气产业一直是川渝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发展对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有效拉动了地区生产总值、财税收入和就业比例等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关于天然气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测算结果的说明》,每生产1 m3天然气带动相关产业链(包括天然气主营业务链、为天然气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企业形成的技术服务作业链以及以天然气为原料或燃料等用户生产链)对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约为8.6元,对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约为7.8元。据此测算,2020年川渝地区生产的天然气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为4 999.5亿元,较2015年提升76.1%;贡献率为6.8%,较2015年提高0.6个百分点。测算结果表明,“十三五”时期,天然气产业对川渝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夯实,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15],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2015年与2020年川渝地区天然气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与贡献率测算表
2 川渝地区天然气产业发展潜力
2.1 天然气资源量全国第一
川渝地区主要由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组成。四川盆地处于扬子地块西缘,是在上扬子克拉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叠合盆地,海相地层和陆相两套沉积盖层叠合,厚度为6 000~12 000 m,其中海相克拉通沉积厚度达4 000~7 000 m,天然气富集层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16]。四川盆地发育大型板内走滑断层系统,具有形成走滑断层断控大气田的成藏地质条件,已被公认为超级油气盆地[17]。根据自然资源部组织的“十三五”资源评价,四川盆地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9.94×1012m3,位居中国各大盆地之首,其中页岩气资源量达21.63×1012m3[18],为全国最富集的区域。截至2020年底,四川盆地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5.9×1012m3,探明率仅为14.8%,仍处于勘探早中期,相较于美国二叠盆地60%的探明率、俄罗斯蒂曼—伯朝拉盆地43%的探明率、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28%的探明率,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发展潜力巨大[1]。
2.2 “双碳”目标助力天然气大发展
2020年,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承诺,此后又在系列重要会议上反复强调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目标实现。2021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会议明确,“十四五”时期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川渝地区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四川省提出力争多数城市于2029年及之前达峰[19],并于2021年12月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研究部署四川省绿色低碳产业;成都市提出率先实现碳达峰、加快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重庆市于2021年9月召开会议审议了《重庆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天然气作为化石能源中唯一的清洁能源,在“双碳”目标下有望充分利用其低碳清洁、可持续稳定供应的优势,发挥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过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3 地区政策带来利好
川渝地区地方政府将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作为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2020年7月14日,川渝两地发改委、能源局签署了《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提出统筹推进川渝地区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打造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建设百亿立方米级西南地区储气调峰基地,2025年建成中国“气大庆”,并将共同推动以电能替代、燃气替代为重点的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和消费结构优化。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将建设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打造中国“气大庆”纳入规划,要求统筹油气资源开发,推动页岩气滚动开发。四川省将打造中国“气大庆”摆在“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要位置,提出加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建成全国最大天然气(页岩气)生产基地。重庆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发挥好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基地作用,加快建设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重庆市能源局表示,“十四五”时期将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并着手从鼓励以气代煤做燃料、支持LNG替代车用和船用柴油、稳步推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天然气消费利用[20]。2021年9月,成都市发布《成都市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力争终端能源天然气消费比重达到18%,清洁能源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提高到68.5%以上。
3 川渝地区天然气产业发展“十四五”展望
3.1 天然气产量继续保持高峰增长
“十四五”时期,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项配套政策陆续落地生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多重政策叠加并持续发挥作用,四川省和重庆市经济社会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川渝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目前区块准备良好,川西—川中地区常规气、成都—简阳地区火山岩、川东北地区高含硫天然气、川中地区致密气、川南—涪陵地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齐头并进,均取得巨大突破,产量继续保持高峰增长的基础极为扎实。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进一步放大了天然气清洁能源和稳定供应本质优势,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以来,川渝两地广泛开展能源领域合作,政府、天然气主要生产企业达成基本共识,“十四五”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各方将锚定建设中国“气大庆”、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不动摇,大力推动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多重机遇叠加,川渝地区有望继续刷新国内天然气储量和产量记录。
四川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四川省天然气产量力争达到630×108m3,重庆市能源局透露,到2025年重庆市常规气产量要达到50×108m3,页岩气产量要达到135×108m3[20],即2025年川渝地区天然气产量规划将达到815×108m3,见表4。从天然气生产企业角度来看,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规划到2025年天然气产量达500×108m3,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规划到2025年天然气产量达150×108m3,若这两家公司都能实现目标,则2025年可以较2020年产量增量超过264×108m3,远超实现川渝地区2025年的产量规划目标所需要的产量增量。实际上,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公司、中国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等在四川盆地从事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企业区块也具有较好的上产空间。根据多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四川盆地天然气产量发展趋势乐观[1,21],川渝地区2025年的产量规划目标基本靠实。
表4 2025年川渝地区天然气产量规划目标统计表
3.2 天然气储运基础设施枢纽作用凸显
“十四五”时期,川渝地区将围绕巩固全国能源战略通道的西南枢纽地位、建设百亿立方米级西南地区储气调峰基地的总体目标,持续完善油气储运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不断增大的区域内乃至全国用气和调峰保供压力,助力川渝地区建成全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和供应基地。根据四川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建设中国“气大庆”行动方案,“十四五”期间,四川省将加快天然气长输管道和支线管道建设,完善城乡天然气输配网络,到2025年,天然气年输配能力要达到700×108m3;重点推进牟家坪、老翁场、中坝、沈公山、黄家场等地下储气库建设,建成国家西南天然气储备基地。根据重庆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十四五”期间,重庆市将配套建设天然气区块与输气干线的联接管线,完善市域管网规划布局,形成以跨区管网为骨干、区域支线为辐射的蛛网式管网格局;完成铜锣峡、黄草峡储气库建设,规划研究沙坪场等储气库。
3.3 区域天然气消费市场优化提升
川渝地区天然气产业发展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消费端。从“十三五”时期数据来看,川渝地区天然气消费量增长速度疲软,一方面由于川渝地区作为天然气传统消费区域,天然气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长期以来一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气化率和天然气普及率较高[22],天然气消费市场相比中国其他区域更趋于饱和,提升空间有限;但另一方面,交通领域政府和企业更主张使用电动汽车,导致天然气在区域内交通领域的消费增量受阻、存量缓慢减少,部分天然气化工企业受政策和气价原因关停并转,“双碳”目标、绿色转型总体趋势下天然气本身清洁能源和化石能源双重属性导致部分政府和企业选择发展和使用天然气时产生犹豫等因素,压缩天然气消费在交通和化工领域进一步增长空间。
尽管如此,川渝地区地方政府仍将致力于通过推动“气代煤”、交通领域LNG替代柴油等方式,不断提升天然气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坚定扩大“十四五”时期天然气的消费利用。可以预见的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助力区域城镇化程度快速提升,“气代煤”行动的继续实施推动农村居民用气、工厂供热和发电用气需求增多,部分城市燃气企业创新提供集中供暖服务,“十四五”时期城市燃气和工业用气有一定上升空间。与此同时,天然气发电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的调峰电源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3],天然气制氢作为碳排放量最低的化石能源制氢方式,结合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工艺同样具备发展前景[24],天然气与新能源融合协同发展将成为趋势。此外,在商场、医院、工厂等能源负荷中心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在终端提供多种形式能源供应,探索融入综合能源供应系统和智慧能源系统是天然气发展的又一重要方向。
在政策引导和绿色转型驱动下,“十四五”时期川渝地区天然气消费市场有望向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更高、与新能源配合更为融洽的方向进行结构调整优化,天然气消费量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4 结论
川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地区天然气产业发展,天然气产业发展同样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十三五”时期川渝地区经济社会和天然气产业均迎来快速发展。当前,绿色转型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资源基础扎实、政策环境进一步趋好的形势下,“十四五”时期川渝地区天然气产业发展将向更高的产量、更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更优化的区域消费市场迈进,发展质量将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