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浙江茶叶技术推广的若干思路
2022-07-27俞燎远
俞燎远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杭州 310020)
茶产业是我省实现山区半山区茶农脱贫致富,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建设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农业支柱产业[1-5]。据统计,2021年全省茶园面积307.7万亩,茶叶产量19.8万吨,产值259.6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10.5万吨,产值232.5亿元,茶产业保持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笔者根据30年从事茶叶研究与推广的实践经验,结合新时代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提出加快浙江茶叶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的若干思路。
1 茶产业成就
1.1 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卖茶难”问题,稳定茶叶生产,我省确立了积极调整茶类结构,珠茶适量发展,眉茶基本稳定,大力发展名优茶的生产方针,自此,我省茶产业开启了30年快速稳步发展的新篇章。
1.1.1茶叶效益快速增长 30年来,我省坚持“茶园面积基本稳定、茶叶产量稳步增长、茶叶产值快速提升”的发展方针,大力发展名优茶,提升茶叶生产平均亩产值,增加茶农收入。据统计,2021年茶园面积307.7万亩,仅比1990年244.4万亩,增加63.3万亩,增幅25.9%;2021年茶叶产量19.8万吨,比1990年11.7万吨,增加8.1万吨,增幅69.2%;2021年茶叶产值259.6亿元,是1990年6.1亿元的42.6倍;2021年茶叶平均亩产值达9086.5元,是1990年337.1元的26.9倍,相对稳定的茶园面积有效提高和保障了我省茶叶生产的较高经济效益(表1)。
表1 近30年全省茶产业发展情况
1.1.2茶类结构渐趋合理 我省从上世纪80年代名优茶恢复创制,90年代蒸青茶快速增长,2007年红茶恢复发展,2010年香茶类优质绿茶产量成倍增长,2015年抹茶产能迅速飙升,2021年浙江黄茶整合发展。目前我省呈现以名优绿茶为主导,红茶、黑茶、青茶、白茶、黄茶五大茶类共同发展,抹茶、花茶等特色茶类为补充的生产格局,茶类结构合理,市场供需两旺(表2)。
表2 2021年浙江省各茶类生产情况
1.1.3茶农增收致富奔小康 茶叶既是我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现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又是“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建设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支柱产业。 据调查,安吉白茶原产地-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2021年户均茶叶收入超50万元,豪宅林立、豪车满村,村容村貌整洁、村民生活滋润,昔日的穷山沟依靠繁育安吉白茶苗木和打响安吉白茶知名品牌,早已变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1.2 名优茶助力效益增长
3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名优茶开发和消费热潮兴起,实现了我省茶叶增长方式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为茶叶增效、茶农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
1.2.1名优茶占据主导地位 我省从1978年开始恢复创制名茶,1990年制定名茶产品标准,1995年申报名茶名牌产品,2000年倡导名茶“一县一品”,2004年、2009年评选浙江省十大名茶,2016年倡导名茶品牌整合,名优茶品牌效益突显。2021年全省名优茶产量10.5万吨,占茶叶总产量53.0%;名优茶产值232.5亿元,占茶叶总产值的89.6%,在全省茶叶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表3)。
表3 近30年全省名优茶发展情况
1.2.2名优茶品牌荟萃 名优茶品牌建设是提高茶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关键。我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和“一个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一个企业集群”的思路,做大做强区域品牌,做精做优“一县一品”,50多个茶叶主产县创建了名优茶区域公用品牌(表4),18个名优茶品牌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地理标志保护,证明商标,21个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32个注册地理标准证明商标。
表4 全省名优茶“一县一品”情况
1.2.3名优茶实现全程机制 我省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发名优茶多功能理条机,名优茶机械化加工进程逐年加快。2021年全省已建成扁形、针(芽)形、形、毛峰形、卷曲形名优茶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385条,机制名优茶产量达10.4万吨,机制率达99.1%(表5),名优茶全面实现了机械化加工。同时,为加快机制名优茶标准化步伐,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俞燎远研究员组织中茶所、浙江大学等单位制定了《针(芽)形绿茶加工技术规范》《毛峰形绿茶加工技术规范》《卷曲形绿茶加工技术规范》《香茶加工技术规范》和《名优茶评选技术规范》等名优茶系列标准,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2020年度浙江省标准创新贡献奖。
表5 全省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情况
1.3 茶科技创新突显成效
1.3.1茶树品种引、育、繁、推成效显著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省提出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2000年实施茶树无性系良种化工程。近30年来,选育成功‘黄金芽’、‘春雨2号’、‘中黄1号’、‘中白1号’、‘鸠坑早’等优特新良种,筛选引进‘金观音’、‘金牡丹’、‘薮北’、‘奥绿’等特色无性系良种,重点推广‘龙井43’、‘迎霜’、‘浙农117’、‘中茶108’、‘白叶一号’、‘中黄1号’等无性系茶树良种,全省茶树无性系良种化率逐年快速提高(见表6)。2021年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238.7万亩,茶树无性系良种化率达77.6%,茶园基础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表6 近30年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情况表
1.3.2机械化采摘、修剪技术稳步推广 我省上世纪80年代引进日本修剪机和采茶机,1990年全省有446台采茶机和194台修剪机,机采茶园0.8万亩,机剪茶园1.9万亩。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省大宗茶机剪机采推广速度显著加快,机械化采剪面积快速增长。2005年全省已有3455台修剪机和3396台采茶机,机剪茶园67.1万亩,机采茶园44.6万亩,10年时间机剪机采茶园均增长了7倍多。2005年研究推广名优茶机采,2016年研制推广国产单人简易采茶机,2021年开始研发智能采茶机械装备,由于名优茶采摘鲜叶嫩度要求高,机采技术突破难度大,而茶园机剪省工省本,操作简便,发展速度很快。2021年全省机剪茶园已达239.4万亩,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77.8%,是2005年的3.6倍(表7)。
表7 近30年全省茶叶机采机剪发展情况表
1.3.3精深加工利用发展迅速 随着茶叶保健功能成分的开发,茶叶食品、保健品和新茶饮市场阶段性爆发,茶叶精深加工快速发展。我省精深加工始于速溶茶和茶多酚产品的开发,盛于茶食品、茶保健品和茶日用品的研制,2017年喜茶、奈雪的茶、星巴克、古茗等新茶饮的发展将茶叶精深加工推向了高潮。2021年全省精深加工企业达166家,产值53.0亿元。
表8 近年来全省茶叶精深加工发展情况表
2 茶产业目标
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深入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浙农专发[2021]72号)文件精神,“十四五”我省茶产业要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目标定位,充分发挥涉茶资源丰富、技术领先、人才集聚、市场活跃等优势,深入实施茶叶“双强”行动,持续推进生态茶园、机械强茶、数字赋能和全产业链发展,做强主导品牌,着力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三“产”融合的现代茶业体系,进一步强化茶产业传承文化、富裕农民、涵养生态、健康养生、和谐社会等功能,巩固茶文化、茶贸易、茶科技交流国际地位,放大茶产业全球聚焦效应,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全省茶产业重点达到以下发展目标:
2.1 产业规模稳健增长
到2025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20万吨左右,茶叶生产效益快速增长,一产产值突破300亿元,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500亿元。
2.2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研发、引进、推广茶树优良品种和茶叶先进适用技术装备,茶园建设生态化,茶叶生产标准化,茶叶营销规模化,茶园管理、鲜叶采摘和智能加工水平大幅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
2.3 茶类结构明显优化
坚持名优绿茶为主导,红茶、黄茶、白茶、抹茶等协调发展的茶类结构格局。区域公用品牌、地方名茶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创建力度加大,龙井茶、丽水香茶、温州早茶、安吉白茶等品牌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2.4 三产融合共同发展
持续加大茶叶精深加工和功能型产品研发力度,积极培育茶文化、茶休闲与茶旅游产业,形成以茶叶生产为基础,茶精深加工、茶文化传播、茶健康养生、茶休闲旅游等多功能融合的发展局面。
3 茶叶技术推广建议
30年来,浙江茶叶技术推广在助推茶产业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茶叶推广队伍建设、技术体系创新集成、优特新技术示范推广、综合经济效益提升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围绕新时代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浙江茶叶技术推广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3.1 完善一支推广队伍
一要加强茶叶技术推广机构队伍建设。所有产茶市、县要有专门的茶叶技术推广部门,重点产茶市应配置2名以上茶叶专技人员,茶叶主产县应每万亩茶园配置1名茶叶专技人员。二要加强茶叶技术创新与推广专家培养。充分发挥省级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作用,强化市级、县级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建设,重视茶叶专业人才和有实践经验的茶叶乡土专家培养,支持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茶叶学科建设和浙江茶业学院、浙江农艺师学院等职业技术教育。三要加强制茶工匠和茶农技术培训。紧抓国家重视农业主体技能培训的机遇,积极争取各级农业教育培训基金,广泛开展采茶、炒茶、评茶等新型职业茶农培训,培育一批制茶工匠,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养。四要加强茶叶民间组织整合交流。充分发挥省级茶叶学会、协会和研究会在产业发展和技术推广中的助力作用,重点产茶市、县要创造条件,强化市、县级茶叶学会、协会和研究会等组织建设,进行人员和机构的有机整合,集中资金和人力资源,联合举办各类茶事活动,开展茶叶技术推广和交流。
3.2 制定一个推广计划
一是出台茶产业扶持政策。省、市、县各级要根据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级茶产业相关扶持政策,支持优特新茶树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二是完善茶叶技术创新推广体系。省级制定省“三农九方”项目联合研究攻关+市级农科院联盟项目重点研发+农业农村部协同推广项目研究集成+省茶叶技术团队区域试验站项目技术熟化+省茶叶技术团队示范点项目示范推广的“研究+集成+熟化+示范”的推广体系。市级、县级也要因地制宜,构建相应的茶叶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三是完善茶叶技术标准体系。积极争取立项制定相关茶叶国家标准和各部委行业标准,构建以浙江制造茶叶产品标准+省级、市级的茶叶技术规范地方标准为主导,各级学会、协会的团体标准为补充,企业标准具体实施的茶叶标准体系。
3.3 集成一套技术体系
一是选育茶树优特新良种。强化省级茶树种质资源圃建设,加强茶树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高抗、优质、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加快与主导茶类相适应的茶树新品种选育与推广。二是研发先进茶叶机械装备。深入实施茶业“双强”行动,创新研制耕作施肥一体机、名优茶智能化采摘机械等茶园管理先进装备,加快自动化、智能化加工机械装备与技术示范推广,协同开展适应机械作业的茶树品种、栽培方式和制茶工艺研究示范,推进农机农艺有机融合。三是开展数字茶叶技术研发。围绕茶产业“数字赋能”目标,开展全省茶产业大脑驾驶仓、“浙茶香”应用小程序和全省茶叶数据直报系统等建设,制定数字茶园和数字茶厂建设省地方标准,加快茶叶数字应用技术研究进程。四是推广茶叶全产业链技术。熟化集成生态茶园标准化种植、栽培管理、精准施肥、病虫草害防控,机械化田间管理和修剪采摘,连续化智能化数字化加工,产品综合利用,茶艺茶道茶庄园融合发展等茶叶全产业链技术。
3.4 建设一批示范样板
一要建设生态茶园和标准茶园示范基地。在茶业“双强”行动、绿色高效示范基地、现代产业基地等建设项目中要优先安排生态茶园和标准茶园建设项目,按照茶园全程机械化管理要求,制定茶园标准化种植和栽培管理技术规程,购置茶园作业机械,实现生态茶园机械化栽培、修剪和采摘。二要建设标准化名茶厂和数字化生产线示范点。按照规模化、清洁化、智能化等要求,发挥浙江茶机制造大省的优势,根据茶园规模和鲜叶处理量,研发配置相应的数字化加工生产线,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三要加强茶旅示范点建设。充分整合全省茶产业相关资源,全面推进现代茶庄园、茶精品旅游点和特色茶叶小镇等建设,加快培育茶要素高度融合的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动茶生产、茶文化、茶养生、茶休闲、茶旅游融合发展,全面打造美丽茶乡。
3.5 开展一些宣传活动
一要积极承办全国性茶叶节庆。发挥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永久落户杭州的机遇,每年定期承办大型茶事活动,推动浙江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的统筹发展。继续办好杭州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茶奥会,新昌的中国茶叶大会、嵊州的中国绿茶大会和松阳的中国茶商大会;有条件的茶叶强县,争取承办中国茶叶技术大会或中国茶文化大会。二要积极开展茶叶区域品牌营销。省十大名茶区域公用品牌和其他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争取每年举办茶叶品牌营销活动,7家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要带头举办个性化的企业品牌营销与市场拓展活动,扩大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三要积极举办名优茶评比与技能竞赛。省、市、县要创造条件,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名优茶评比、炒茶比赛、评茶员比赛和茶艺比赛等,提升名茶产品质量,提高从业人员技能。四要积极做好茶事活动宣传报道。加强与茗边、天目新闻等新闻媒介,云上智农、浙农云等直播平台、《茶叶》《中国茶叶》等专业期刊合作,利用微信、抖音、公众号等网络媒介,宣传茶事活动亮点,扩大浙江茶叶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