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方向·优方法·重方式
——谈2022 年6 月浙江省历史选考应考策略

2022-07-26浙江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3期
关键词:秦汉时期考查

浙江 卢 明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第九中学)

本文尝试以近几年浙江省选考卷(以下简称为“浙江卷”)真题中的秦汉史部分为例,总结应考策略,希望能给2022 年6 月参加高考的师生启发与思考。

一、明方向:真题的程式与变式

翻阅历次真题不难发现,浙江卷有其固定形式,一般而言选择题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在细节上精雕细琢,有时出其不意;主观题注重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分析与概括能力,集中体现了素养立意的命题趋势,逐渐向全国卷靠拢。因此,这种命题特点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悉心梳理教材、整合考点,引导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应考中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例如,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思想文化成型时期,奠定了两千多年传统社会的基本模式。浙江历次选考真题中,秦汉时期的知识点作为高频考点,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2022 年1 月考查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秦国实力变化及兵马俑的特点;2021 年6 月考查秦兵马俑的艺术特征、汉代素纱襌衣、汉武帝时期的文化、法家学派在汉代以来的命运;2021 年1 月以铜镜铭文为素材考查汉代的制度与文化、以《史记》中的材料考查秦统一的原因和意义;2020 年7 月考查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沿革;2020 年1 月考查东汉时期的手工业成就;2019 年4 月考查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2018 年11 月涉及秦的统一、汉初郡国并行制;2018 年4 月涉及西汉手工业成就、秦朝中央集权的特点和评价、秦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价值意义和工匠精神、秦朝的军功爵制和郡县制;2017 年11 月涉及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汉武帝时期五经博士与中央官学设立的影响;2017 年4 月考查“汉承秦制”的表现;2016 年10 月涉及秦汉时期的地方制度、小篆的特点、汉代太学设立和儒学的发展、秦汉修筑长城的预期目的及实际效果;2016 年4 月考查秦朝“五尺道”的地理位置、西汉初年遵循“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2015 年10 月考查汉代纺织技术和丝绸之路、太学的创建。

综合来看,浙江卷对秦汉时期知识点的考查可谓不遗余力。题型和形式多样,有单纯的选择题,也有复合型选择题;有纯粹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的非选择题,也有二选一作答的综合性更强的半开放性主观题。知识点分布广泛,考查方向以必修为主,有必修部分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措施,也有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秦始皇、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的秦陵兵马俑及秦汉长城,还有必修内部的整合、必修和选修的综合,重叠中有创新,交叉中有变化,总体上偏重政治与文化。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复习重点应围绕秦统一的背景及意义,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的“道”和郡县制、汉朝的“中外朝制度”和司隶校尉),汉武帝时期各方面“大一统”的表现及影响等。学生在紧张的复习中要厘清线索,抓住主干构建框架,也要明确重点有的放矢,提高备考效率。

二、优方法:知识的解构与重构

事实上,浙江卷的考查顺序并非是教材的模块顺序,而是按照中国史、世界史排列的通史顺序。学生可结合部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中的相应章节,以时序为轴打破模块之间的限制,整合人民版必修三册教材已有知识点,重构知识体系。如下表:

表 秦汉时期重要特征及主要表现

秦汉时期的历史围绕的一条主线是“大一统格局之形成—崩溃—重建”,学生只有厘清了这个基本思路,掌握其阶段性特征和主要表现,才能从宏观上把握纷繁复杂的史实。在《国史大纲》第三编第7 章《大一统政府之创建:秦代兴亡与汉室初起》中,钱穆先生对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做了精辟的概括,认为这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素材曾以选择题形式呈现过,教师亦可以材料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表格中所示,复习备考中,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主整理和总结涉及秦汉史部分的考点,提纲挈领,将一地碎片编织成网,让知识结构化、条理化、意义化。

借助经典作品帮助高中生实现知识脉络化时,教师要尤其重视两点。一是一定要吃透经典著作所蕴含的主旨,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所需的素材,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增减或整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率。二是要适当对写作背景予以介绍,拓展学生知识面,这些考验的是教师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知识贮备。例如,《国史大纲》写作于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作者主旨在于引导国人“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以激发国民自信和“向前发展之希望”,这正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价值,也是历史学科命题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2019 年高考全国卷Ⅰ第42 题就以此为命题素材。此类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通过提取题干信息,评析材料中的观点,结合史实论证,最后再得出结论,这已经接近于一篇历史小论文,综合考查学生的史学功底与论述能力,对学生提出了很高要求。然而,这些能力的形成绝非朝夕之功,是需要师生在每节课的交流与对话中不断涵养出来的。学生在备考过程中,除了要对教材的知识点了如指掌外,还要学会综合运用,理性思考,辩证看待历史事件,全面评价和论述历史人物与现象。此外,要理解试题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这正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强调之处。

三、重方式:情境的套路与新路

试题的呈现很多时候都有特定情境,包括热点情境、学术情境、问题情境。用学生不常见的史料,创设具体的情境来命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式。真实、具体、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学业水平考查和综合能力评价的重要载体,为核心素养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机会,也是学科育人的追求。

学生自主梳理了秦汉阶段特征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秦汉时期的历史,除了已经提到的确立版图轮廓、促进民族交融、创建政治制度、奠定学术思想以外,还有补充吗?学生很自然联系到秦汉时期的经济成就与文学艺术领域的贡献。教师可再次通过表格形式,结合汉代画像砖等考古发掘图片,引导学生整合教材所涉及的秦汉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的系列成就。由此出发,笔者模仿以往真题,命制如下试题。

秦汉时期是我国大一统格局初创与成型时期,各方面成就显著、气象非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讲到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大体可分为两段落。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秦以后之政制,有许多精义,仍沿袭周制而来,直至近代皆然。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它们构成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在这里,统统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论证“秦以后之政制,有许多精义,仍沿袭周制而来”的观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的精神风貌在文学、艺术、建筑领域的表现,阐述其原因。

以上例题,还可依此类推,从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变化、历史进程的延续与变迁角度,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说明其他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例如,中国传统历法的每一个干支纪年,都是六十年一遇,周而复始。2022 年根据干支纪年计算,应为壬寅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中国人对现实的把握与学习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在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也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紧迫。而过去的三个壬寅年对中国而言,都是重要转折年。1842 壬寅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带着耻辱被迫卷入世界市场,开启了艰难而曲折的转型之路。1902 壬寅年,学制改革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大幕,推动了新式教育迅速推展,奠定了民国学制改革与教育发展的基础,实为晚清改革重大成就之一。1962 壬寅年,中国逐渐走出了三年困难时期的阴霾,这离不开1960 年中共中央纠正“左”倾错误的八字方针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从此出发,学生可以立足宏观角度梳理中国近代化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再延伸下去,尝试自己命题和作答,精心立意,创设情境,训练能力。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梳理,掌握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提炼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试题以情境与材料呈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要学会用精准的语言去概括。考题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只有具备通透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才能在考试中无往不利。

猜你喜欢

秦汉时期考查
先秦秦汉时期的法律方法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我与秦汉东北史研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