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审辩式思维看待中华传统文化

2022-07-26北京李春忠贾广勇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3期
关键词:明堂中华文化传统

北京 李春忠 贾广勇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丰台区东铁匠营第一中学)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明确指出“关键能力是高考考查中的重点内容”,而“高考各科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是以学科素养为导向进行界定的”。历史学科有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从字面上看,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并未直接包含“审辩式思维”。但事实上,中学历史教学因其学科特点,在审辩式思维培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其中以史料为依据,就是以史料实证为基础;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就是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时空观念、理性思维进行客观辩证地评价。审辩式思维作为一种理性的、反省的思维,其特质显然与之完全相符。在各地历年的高考真题或选择性考试题中,经常出现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的试题,如:

例1.(2021·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根据材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学生可以从专制主义制度、选官制度、儒学思想等角度分析“变与不变”。从思想角度,可以确定论题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变与不变’”,在论述时可以从历史地位、内容两个角度入手阐述儒家思想的“变”。自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但是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儒学与佛教和道教三教合一,宋代形成理学,儒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明清时期,李贽、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对儒学批判继承。由此可见,无论是儒学的历史地位还是其思想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当中都发生着变化。在儒家思想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孔子创立儒学所提倡的思想核心“仁”“礼”和政治上的“民本”思想贯穿始终,“舍生取义”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传承。儒家思想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变化,但其思想精髓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因此,在进行高三历史三轮专题复习时,为了提升复习的针对性,强化复习的实效,教师必须运用审辩式思维开展教学,理性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一、紧扣《课程标准》要求,准确把握传统文化内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进行三轮复习教学时,教师依然需要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本专题的复习要点包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其中重点应该是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难点是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在复习中要突破难点,抓住重点,首先要弄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核心思想理念方面,讲求仁爱,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提倡民本思想。

2.中华文化自身独特特点

中华文化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在复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时间为序,自主梳理中华文化发展历程(见下表),概括主要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状况,归纳中华文化特点。

表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归纳中华文化特点:一是本土性,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二是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三是吸纳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四是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五是连续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3.中华文化的现实价值

中华文化五千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历史与现实价值。2017 年1 月2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因此,在三轮复习时要教师创设情境强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

材料一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认知中,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培养。《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中“学”与“习”指的就是对于德性的修养和践行。《大学》亦是如此:“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家庭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规范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塑造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政治生态,它对维护家庭和国家的伦理政治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摘编自王增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4.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当今世界发展进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世界贡献着中国智慧。因此在复习时,教师要从人类文明发展和当今世界发展两个角度创设情境,形成认识。例如:

材料三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摘编自崔致远《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

材料四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摘编自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材料五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摘编自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六西方并非是在没有东方帮助的情况下自主地开拓自身的发展……如果没有更先进的东方在公元500 年至1800 年期间的帮助,西方无论如何难以率先进入现代化。

——摘编自约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

材料七从多元文化建构来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应有贡献,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必定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蕴含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倡导了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培育了积极的人格境界论,体现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这样优秀品质的文化,必会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被当今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引以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传统优秀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人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还可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走向世界,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支撑。

——摘编自张造群《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根基》

依据材料三、四可以得出,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字与思想、社会制度的外传,推动了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等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制度的革新等。依据材料五、六可知,中华文化对西方文明走向近代化起到了促进作用,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尤其是火药在13 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活字印刷术则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依据材料七“在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必定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可得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构建多元文化体系和世界文明新秩序;依据“具有这样优秀品质的文化,必会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被当今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引以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可得出,中国文化给世界提供了可以学习借鉴的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依据“传统优秀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人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还可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走向世界,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支撑”可得出,中国文化帮助国人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二、创设情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辩证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理性、辩证地看待,要用批判继承的观点,大胆扬弃,剔除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因素,吸收合理因素,做到古为今用。在核心素养立意的高考评价体系下,复习时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基本观点客观辩证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

材料八面对西学的传播和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强大的势能……使得西方先进的文化精神进入中国、改造传统变得异常艰难,但从另一个方面讲,我们也要感谢这种传统势能的强大……二是曾经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明的中国文化,早已成为世界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虽然至近代已经成为弱势文化,但其中不乏合理性和生命力。按照文化传播学“弱势文化必然被强势文化所取代”的说法,假如没有抗争,中国必将抛弃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陷入“全盘西化”的泥淖;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势能中自觉的成分因为西方文化的输入而被不断地放大,并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走向了从“自在”到“自觉”,从“自省”到“自悟”,从“盲目”到“理性”的心路历程,开始了对坚持中国风格和气派的不懈探索。把西方文化(当然包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相结合,通过文化整合实现文化转型,创造新的中国文化,这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尹德树《西学东渐与中国文化自觉》

依据材料八归纳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结合所学加以评价。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强大的势能”“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明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势能中自觉的成分因为西方文化的输入而被不断地放大”“把西方文化(当然包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相结合,通过文化整合实现文化转型,创造新的中国文化,这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等信息可以得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肯定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发扬文化的民族性;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创新中华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发现,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焕发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动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推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先进的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材料九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引导学生依据材料九和所学知识,谈一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由材料中的“科学对待文化传统”可知坚持唯物史观指导,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由“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可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应有机结合起来;由“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可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继承、发展、创新等。

三、充分利用真题资源,训练缜密思维,提升精准作答能力

综观近年来的高考或选择性考试题,可以发现命题人不仅注重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概括、说明、比较、解释(分析原因、推论目的、推断影响)等基本能力,而且越来越注重考查考证、建构、探究与论述(评价、解读、论证等),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高阶能力,即基本能力的综合。在复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入高考或选择性考试真题,训练缜密思维,提升精准作答的能力。

例2.(2021·北京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16)(节选)明堂

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

材料二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

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解题第一步是先审题,明确需要解答的未知项目(求答语)、解题的对象内容(中心项)、解题的范围(限定项)和解题的方式(提示项)。此题的求答语是“差异”和“原因”,中心项是“明堂”和“产生差异”,限定项是“汉代”“思想背景”和“西周”,提示项“材料一、二”“并结合”和“指出”“说明”。通过对问题的审读,可以发现要解决此题,学生应具备获取信息、概括、比较、解释的能力。第二步,学生需要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获取和提炼信息。第三步是概括比较汉代与西周明堂的差异。第四步,结合所学的汉代思想背景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规范语言表述,形成答案。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很关键,因此在日常做题训练时要勤动笔,标注关键信息,比如时间、概念、地位、功能、依据、特点等重要信息。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有“西周”“朝堂及太庙”“朝诸侯”“祀文王”“《周礼》”“长方形布局”,材料二的关键信息有“汉武帝”“儒家经典”“儒生”“‘亞’形布局”“阴阳五行”“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独立”“呈‘亞’形”。通过概括、比较材料一的关键信息,可以得出汉代复原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亞”形。接着,通过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并联系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知识,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是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综上所述,在复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时,教师需要紧扣《课程标准》,梳理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并结合问题情境,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世界意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理性、辩证地看待,对待世界文化要采取理解、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反对盲目排外;其次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做到洋为中用;要认同文化多样性,坚持文化多元并存;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学习借鉴,促进文化交流,求同存异;要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要基于民族文化自信,与时俱进,并结合本国实际国情,坚持传承创新。

猜你喜欢

明堂中华文化传统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探访明堂天堂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一垄地
张明堂救“仇敌”战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