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玄幻电影中“妖”形象演变过程的追溯与探究

2022-07-26王之张千梦谷睿

今传媒 2022年5期
关键词:演变

王之 张千梦 谷睿

摘 要:在国内电影市场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玄幻电影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妖”作为玄幻电影中的叙事主体和重要组成元素,对电影的整体效果呈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玄幻电影中“妖”形象的演变趋势及特点进行梳理概括,寻找符合当代观众价值观与审美需求的“妖”形象,探寻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玄幻电影发展方向,助力我国玄幻电影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中国玄幻电影;妖形象;演变

中图分类号:K825.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2)05-0091-04

从《西游记》到《捉妖记》《西游降魔篇》,玄幻电影经过几代更迭,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电影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电影类别。我国玄幻电影以绚丽的荧幕效果、天马行空的想象,获得了年轻一代的喜爱,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在明晰中国玄幻电影及“妖”概念的基础上,追溯“妖”形象的演变过程,探究“妖”形象的演变原因,并对目前我国玄幻电影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中国玄幻电影和“妖”形象

(一)中国玄幻电影的概念

在学术界,不同的学者对玄幻类电影都提出了自己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定论。笔者经过梳理整合,将本文所提及的中国玄幻电影定义为:根植于中国传統文化,并包含中国神仙妖魔体系、神话、修仙等元素的超现实幻想电影。

(二)妖的概念

解释“妖”的概念,可以从历史溯源入手。“妖”最初指反常的事物和现象,《说文解字》中释为:“地反物也,从示,和神同类。”反物,指物失去本来的常性,产生异常的变化。《尚书·洪范》中提到“敬用五事”,指的是貌、言、视、听、思五种行为特征,这五种行为特征都是古代对“人”修行的考察要素。如果非人类生物,比如动物、植物或其他物种,通过修炼体现出这些特征,就可以将其称之为“妖”。本文所提及的“妖”均以此为界定。

(三)我国“妖”形象的来源

我国“妖”形象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妖怪文化”就几近成型。受到“图腾文化”以及太阳崇拜的影响,古代的妖怪多以飞禽走兽为原型。比如,屈原《楚辞》中“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的“飞廉”,是中国神话中鸟身鹿头的神兽;《山海经》中“赤尸,虞也,有女子方浴月,有五采之鸟,人面有发”的“赤尸”,是一种人头鸟身的妖怪。但是,《山海经》《楚辞》等文学作品多为妖怪记载,关于妖怪的完整故事情节较少。唐朝时期,西域文化传入中原,文人们受此影响,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和编写有关妖怪的故事。自此,妖怪的种类、故事情节等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极大丰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有不少,比如《聊斋志异》。

二、“妖”形象的演变过程

笔者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玄幻电影中“妖”形象的演变趋势及特点进行概括,得出结论:我国玄幻电影总体上由单薄、单一转向立体、多元;由因循守旧转向打破陈规;由重视情感传达转向重视格局立意。从电影票房和评价来看,中国玄幻电影的发展呈上行态势,但仍有需要完善改进之处,其未来发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广大电影人的携手努力。

(一)由单薄、单一转向立体、多元

从“妖”的种类来看,在新世纪初期,我国玄幻电影中“妖”的原型大多来源于古代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或文学著作,涵盖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魏晋志怪、唐宋传奇、明清小说以及后来的民间故事等,比如“狐妖”“白蛇”,妖怪种类较为单一。

近年来,随着中外文化的碰撞融合,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影片传入中国,其中有一些“妖”形象对我国玄幻电影中“妖”形象的塑造有一定借鉴作用。我国玄幻电影中可以越来越多地看到带有浓厚异域风情的“外国妖”(如《侍神令》中的日本侍神),或是中国本土妖怪被赋予了异域风格(如《西游伏妖篇》的沙僧、蜘蛛精),让人眼前一亮。此外,在我国当前玄幻电影中,还有一些“妖”是完全凭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比如,《超级王爷》中的“羊驼妖”,这些原创的“妖”形象和外来的“妖”形象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玄幻电影中“妖”的种类。总体来说,新世纪以来,我国玄幻电影中的“妖”形象种类逐渐丰富、不落窠臼。

从内在形象分析,新世纪初期,我国玄幻电影中的“妖”进入人世、与人接触的原因一般都是“爱慕”“报恩”“报仇”等,“妖”的出场原因、出场目的较为单薄和浪漫,比如,《画皮》中的狐妖小唯,爱上将军王生,并跟随他来到家中。而后来《白蛇传说》中的“雪妖”则不太相同,出场后即与法海斗法,“她游历人间,用自己的方式评判世事对错,并对恶人做出“惩罚”。这种“妖“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被赋予了“执剑江湖”的气息。综上所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玄幻电影中“妖”出场的原因、目的和意义都在由单薄、理想化转向为立体化、现实化。

(二)由因循守旧到打破陈规

从外形特点来看,我国玄幻电影中一些“妖”的造型有了较大的突破创新,尤其是服装装饰,呈现出更加华丽且国际化的特点。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狐族“白浅”的造型,以纱裙为底,精美的花瓣装饰点缀,体现出现代化国际美;《西游伏妖篇》中的妖童“红孩儿”,其服饰大胆增加了许多金属、机械元素,增强了其怪诞、妖异的特点,是对“红孩儿”传统形象的颠覆[1];《情巅大圣》中将猪八戒塑造成瘦版帅哥,与传统的“猪八戒”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封神传奇》的妖妃苏妲己,她的原形是九尾狐,但影片中苏妲己的尾巴并不是毛绒绒的狐尾,而是具有金属质感、像蛇一样的尾巴,突出了苏妲己“蛇蝎美人”的形象。

而从内在形象来看,颠覆传统的善恶体系也是“妖”形象演变的突出特点。在大众的固有认知中,“妖”往往与邪恶脱不开干系。在我国早期玄幻电影中,“妖”多为反派角色,以伤害人类助力自身修炼,比如《画皮》中挖心的蜥蜴妖、《白蛇传说》中伤人的蝙蝠妖,等等。但近年来,我国玄幻电影中的“妖”逐渐体现出其“人性化”的一面,“妖”不再是邪恶的象征,相反,还诞生了许多对人类友好、帮助人类的“妖”,比如《侍神令》中的一众小妖,在妖皇企图穿越人妖边界时舍身阻拦,保护了人类。

(三)由重情感传达转变为重视格局立意

“妖”形象的转变呈现出一种由“小爱”走向“大爱”的发展态势。2015年以前,我国玄幻电影中的“妖”大多是为爱而死、为爱牺牲,比如《画皮》《白蛇传说》,表现出对爱情的歌颂以及对人和妖之间感情的思考。2020年前后,我国玄幻电影中的“妖”形象逐渐发展为保护种族、保护人类的正面形象,體现出一种“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玄幻电影的立意、格局也逐渐打开。

三、“妖”形象的演变原因

新世纪以来,中国玄幻电影中的“妖”呈现出了不同的风貌,笔者对“妖”形象的演变原因进行了分析探究,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一)国际交流增多,外来形象传入

进入信息时代后全球化趋势增强,文化交融现象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影视作品传入我国,一些优秀影片、经典角色受到我国观众的关注与喜爱,比如《暮光之城》《鬼怪》等。这些影片中涉及到的吸血鬼文化、阴阳师文化、鬼怪文化也同样吸引着我国观众,促使国人对超现实题材的电影有了新的认识,审美倾向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在这种影响下,我国玄幻电影的创作者开始创作出种类更加丰富的“妖”,极大地丰富了“妖”的形象,比如,《捉妖记》中可爱的小妖王“胡巴”[2]。

(二)挖掘典籍传说,继承优秀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玄幻电影创作者们的灵感源泉。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社会促使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丰富和深刻,对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核也进行了更深的挖掘,因此,关于“妖”形象的再创作逐渐呈现出种类创新、形式多样的特点。比如,2020年的《妖猫传》,其中“猫妖”的原形以《广阳杂记》中记载的“黄妖”为溯:它们食肉饮血,善诱,变化多端;2015年的《钟馗伏魔之雪妖魔灵》,其“雪妖”身上可以看到唐人小说《玄怪录》中记载的雪神“滕六“的影子……我国浩如烟海的典籍传说,是进行玄幻电影“妖”形象再创作的摇篮,体现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无限潜力。

(三)追求商业利益,满足观众期待

在我国玄幻电影创作中,观众的审美期待对“妖”形象的塑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适应观众的审美偏好和需求,有利于我国玄幻电影在实现自身艺术价值的同时实现商业价值。如今,观众对恐怖、邪恶的“妖”形象产生审美疲劳,为了追逐商业利益,迎合大众审美,玄幻电影制作者纷纷对妖怪的形象进行创新和改装,创造出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妖”形象,比如《捉妖记》中的萌妖“胡巴”。

(四)适应时代潮流,迎合主流价值

文艺作品应注重时代价值,中国传统的“妖”形象大多诞生于古代或较早时期,其中不乏一些广为流传的经典影片或角色,但是,时代在发展,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一味地沿袭会造成影片内容与时代脱节,与当下主流价值观不相符合的问题。因此,如今的玄幻电影创作者对故事情节、妖怪形象进行了创新改编,“妖”不再只是一味地害人、作恶,而是更加人性化,体现出更多的真善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妖”出场的目的也从单纯地追求爱情、报仇等转向家国情怀等主流价值观、大局意识观,“妖”形象更加适应时代潮流。

四、“妖”形象演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时代价值的关系

我国大部分玄幻电影的内容源于传统文化,但在新时代,走出一条既能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表达时代价值的道路成为电影人亟需考虑的问题,只有这样,我国玄幻电影才能在电影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近年来,我国玄幻电影制作者也做出了许多创新和尝试,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因此,在探索与创新的道路上,电影人应在充分考虑观众偏好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融合创新,既要保证影片内容的逻辑性、合理性,又要使“妖”的形象更加现代、美观。

(二)如何正确塑造“妖”的形象

在我国玄幻电影中,多以服饰、造型来区分“妖”的类型和善恶,善良的“妖”,妆发较为简洁、清丽、柔和;邪恶的“妖”,妆发色彩较为浓烈和夸张。这种“妖”形象的塑造方式有利有弊,利处在于可以更加明确地向观众传达角色信息;弊处在于容易对“妖”的形象形成刻板印象,趋于浅薄、脸谱化。因此,玄幻电影制作者应把划分“妖”善恶的重点放在角色内在的形象塑造上,充分利用肢体语言、神情,演绎出“妖”的特点。

平衡“人性”与“妖性”,是避免“妖”形象脸谱化、平淡化的重点所在。《画皮》(2008)就很好地平衡了二者,狐妖“小唯”平日的妆容简洁干净,打扮也与“人”相似,但不经意间的小动作和“食人心”的残忍与冷漠又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妖性”。相反,我国一些玄幻电影容易出现过分夸大“妖性”或“人性”的情况,比如,《倩女幽魂》(2011)中“姥姥”手下的女妖,衣着暴露、妆容浓艳,行为扭捏夸张,令观众感到不适;《白蛇传说》中的白素素,化身人形后再无半点“妖气”,白衣飘飘如同仙女,笔者认为二者都是失败的“妖”形象。

(三)如何正确处理中外文化的关系

我们应当正确看待中外文化差异,对外国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在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优秀制作技术、别样的叙事手法,创造出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主、中西融合的玄幻电影,推动我国玄幻电影走向世界。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的《夜狼》,就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积极尝试。

(四)如何处理“现代感”和“妖”文化的关系

平衡“现代感”与“妖”文化,既要点燃想象力的炬火,又要考虑如何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打造良好的视觉特效。2021年上半年,一部名为《司藤》的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横空出世,赢得大众的广泛喜爱,影片女主角“司藤”对现代科技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吸引了许多观众。玄幻电影制作者可以借鉴《司藤》,找到“现代感”与“妖”文化的平衡点。此外,我国“妖”文化起源早、记录多,在大家的固有印象中,“妖”与“古代”一词难以分割,因此,找到“妖”和“现代”的连接点也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五、结 语

新世纪以来,中国玄幻电影层出不穷,其背后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而“妖”的形象既是电影人的情感输出、价值表达,又能带给观众启迪和感悟。本文以“妖”的形象塑造为切入点,对其内外形象的演变及演变原因进行了梳理分析,提炼出我国玄幻电影中“妖”形象塑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目前,中国玄幻电影处于起步期,未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相关从业者任重而道远。相信在丰富的创造力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加持下,我国玄幻电影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李洋.新世纪中国魔幻类型电影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

[2] 陈岳松.地域文化元素在我国动漫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电影评价,2017(24):10-12.

[责任编辑:张楠]

猜你喜欢

演变
平顶山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浅谈汉族姓氏文化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浅谈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服饰的演变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民国书籍插图艺术风格的演变研究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