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汉鄠杜(陵)县界考

2022-07-25鹿习健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长安区两汉

鹿习健

(西安市临潼区康家遗址白家遗址文物管理所,陕西 西安 710600)

两汉时期鄠、杜(陵)是长安南郊重要县邑①本文所述县邑如无特殊限定说明,均指两汉时期的县邑。,《西都赋》载:“商、洛缘其隈,鄠、杜滨其足。”西汉初年同隶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分置右扶风、京兆尹后便分隶两郡。因两县地貌、经济与民俗基本一致,遂并称“鄠杜”,均是长安“近县”中经济较发达的县邑,“孟康曰:杜、鄠二县之间田亩一金”[1]4024,遂常用来代指关中地区的富庶,如《汉书·地理志》:“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1]1642从而使“鄠杜”逐渐由行政区域称谓转变为“膏腴沃土”的代称,至北周省并杜县以后仍然沿用,屡见于诗词歌赋,影响深远。

对两汉鄠杜(陵)县界的研究始于清代乾嘉时期,《鄠县志》《长安县志》《咸宁县志》均从本县史地角度出发,通过文献互证对鄠、杜(陵)、长安、霸陵、蓝田等县交界进行考论,推论鄠、杜(陵)交界为沣河,长安、杜(陵)交界在乐游原—昆明池一线。今学者在长安城、京兆尹、右扶风历史地理研究中也对鄠杜(陵)南、北两段县界有所涉及。刘振东《简论汉长安城之郊》指出长安县南与杜(陵)县相邻,交界大致在今小寨东西一线附近[2];代剑磊《论汉长安城、都、县的地理空间》认为长安县西南界自中渭桥西延至沣河、便门桥;[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东汉》对右扶风、京兆尹、汉中三郡交界有所标绘,其中右扶风与京兆尹的郡界—即鄠杜(陵)交界为沣河,右扶风、京兆尹与汉中郡的郡界—即鄠杜(陵)与旬阳县交界为南山(秦岭山)分水岭[3]15-16。从以上研究可见,鄠杜(陵)两县边界研究比较零散,以致无法明晰两汉时期“鄠杜(陵)”的具体地理范围。故此,本文拟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地理、水文研究成果,考论建元三年(前138)至建安二十五年(220)鄠杜(陵)边界,以期促进西安史地相关研究,不到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 两汉鄠杜(陵)沿革与县界变迁概述

鄠县,又写作“扈”“户”,《史记·正义》载:“(姚察)训纂云:户、扈、鄠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5]84张家山汉简中此县无载,而汉武帝建元三年已有“鄠杜令”,当置于吕后二年(前186)至武帝建元三年(前138)之间[6]。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后为下属县邑之一,东汉、魏晋承袭沿用,先后属扶风、始平郡。《魏书·地形志》载:“长安……有昆明池,周灵台。”[7]2607周灵台在丰京之南,此地原属鄠县①见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78页。据最近调查,西周灵台遗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灵沼乡阿底村南1公里处。,可知自南北朝时该县辖地已有变迁,不过鄠县作为县级政区一直沿用至今,若自建元三年算起已沿用2 159 年。杜(陵)县始置于秦武公时,《史记·秦本纪》载:“十一年(前687),初县杜、郑。”[5]182因汉宣帝在境内修筑陵墓遂更名“杜陵”,由太常直辖,《汉书·宣帝纪》载:“元康元年(前65)春,以东杜原为初陵,更名杜县置杜陵。”[5]253元帝时下诏诸陵分属三辅,归京兆尹管辖,新莽天凤二年(15)更名饶安,更始元年(23)复名杜陵,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将南陵县省入。曹魏更名杜县,西晋改称杜城,辖地与秦汉时期基本相同。北魏复名杜县,于太武帝神麚四年(431)划杜县、长安、蓝田三县毗邻地置山北县②关于山北县设置时间,文献中有不同记载,《隋书·地理志》:“西魏置山北县。”《长安志》与《太平寰宇记》:“姚兴所置山北县。”《长安县志(1999年版)》:“北魏太武帝神麚四年置山北县。”本文以最新县志资料为准。。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撤杜县、灞城县并入万年县,杜陵县(邑)前后共计沿用1 260年。从两县建制沿革来看,自西汉至西晋时期,鄠县辖地稳定不变,杜(陵)县除南陵县(邑)并入使东界稍有变迁外,其他县界保持稳定。南北朝时民族政权割据统治,对县邑进行调整,打破了汉县格局,鄠县边界发生变迁,杜(陵)县东、东南段县界因西魏设置山北县而发生变迁,西、北、南三段县界仍维持不变。

二 鄠县西界

鄠县西南有甘河,古称“甘水”,源出甘谷,《水经注·渭水》载:“渭水又东合甘水,水出南山甘谷,北迳秦文王萯阳宫西,又北迳五柞宫东,又北迳甘亭西,在水东鄠县,昔夏启伐有扈作誓于是亭。故马融曰:甘,有扈南郊地名也。”[8]448按其所载,甘水出山后北流,依次经过萯阳宫、五柞宫和甘亭。萯阳宫始建于秦,西汉承袭沿用,《汉书·宣帝纪》载:“冬十二月,行幸萯阳宫,属玉观。应劭曰:宫在鄠,秦文王所起。”[1]270按其所载,萯阳宫在鄠县境内,宫殿遗址在今鄠邑区曹村堡、南丈八寺一带[9]。五柞宫始建于西汉,《三辅黄图·甘泉宫》载:“五柞宫,汉之离宫也。在扶风盩厔,宫中有五柞树,因以为名。”[10]211按其所载,五柞宫在西汉盩厔境内,宫殿遗址在今周至县临川寺。西汉“鄠五柞宫鼎”铭文当释读为“由鄠县铸造,专为五柞宫使用之鼎”,而非指五柞宫是鄠县境内的离宫。盩厔县始置于武帝太初元年,东汉建武年间将其省入武功县[11]270,五柞宫遂于东汉时入武功县境内。甘亭,鄠县下属乡亭之一,《后汉书·郡国志》载:“鄠……有甘亭。《帝王世记》曰:在县南。”[12]3406具体位置暂未得到考古确认,但必在甘水以东、秦汉鄠县故城以南。

从以上离宫、乡亭的位置分布规律来看,位于盩厔县的五柞宫在甘水西,而位于鄠县的萯阳宫与甘亭均在甘水东,推知甘水为两县交界。甘河发源于鄠邑区首阳山,沿甘谷北流至甘峪口出山,受山体所限,此段河道与两汉时期相仿,此即鄠县西界南段,首阳山是县西南界点(108o43'92"E,33o93'44"N)。甘河出山以后继续北流,经洪庵—黄堡—市村—郝村北流。郝国遗址在今郝村,[13]626汉代为郝乡,按《说文解字注·邑部》“郝,右扶风鄠盩厔乡。铉本如此。谓右扶风之鄠县、盩厔县皆有郝乡也”[14]518所载,郝乡在西汉盩厔、鄠县交界处,表明此段河道在历史时期亦无大规模改道,是鄠县西界中段。郝村以北甘河向东北流,在涝店镇汇入涝河,此为1958年改造后的河道③1957年冬至1958年春,周至县将东甘河截留,在西甘河的基础上对全河道进行扩宽,使二流汇一。。按《上林赋》“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8]447-448所载,两汉时期涝河独流入渭,与甘河无涉,或在南北朝时改道,才出现桑钦《水经》“涝水入渭”与郦道元《水经注》“涝注甘水”的矛盾记载:“《水经》:(渭水)又东过槐里县南,又东,涝水从南来注之。(郦注)甘水又东得涝水口,水出南山涝谷……涝水北注甘水,而乱流入于渭。”④《隋书·经籍志》载“《水经》三卷郭璞注”,《旧唐书·经籍志》改《隋志》之郭“注”字为“撰”,郭成为作者。但《新唐书·艺文志》称为桑钦撰,宋以后人的著作大多称为桑钦。《水经注》为郦道元撰。见陈桥驿《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47页。两汉甘河故道循甘河镇—尹村—史家庄一线北流,此即鄠县西界北段。今黑河在今周至县城北部折向东流一段本是渭河故道[15],故道在任家村继续东沿马村—鄠邑神策庄—马家堡—马坊—史家庄一线东流,两汉甘、渭故道交汇处在今鄠邑史家庄。

三 鄠杜(陵)交界

两汉鄠杜(陵)境内均有“丰水”,又称“酆水”,今称沣河,发源于长安区秦岭北侧麦秸磊,大体呈北流入渭,可分为三段:麦秸磊至丰峪口为上游,峪口至中丰店为中游,中丰店至入渭河口为下游。

按《后汉书·郡国志》:“鄠,古扈国,丰水出,有甘亭。”[12]3403又“杜陵,酆在西南。杜预曰:在鄠县东。丰水出鄠县东南,北过上林苑入渭,《音译》曰:丰水出鄠县南山丰谷”[12]3406,丰水上游河道为鄠杜(陵)两县共有,是为界河。此段河道史称“丰谷”,《三辅黄图·关中八水》载:“丰水,出鄠南山丰谷,北入渭。”[10]391河道受山体所限,在历史时期并无改道,与两汉故道一致,此即鄠杜(陵)交界。《陕西南山谷考》载:“(子午谷)又西为丰谷,在长安县西南五十五里,丰水出焉,北入渭。《汉书·地理志》所谓右扶风鄠,酆水出东南,北过上林苑入渭是也。又西为祥峪。”[16]62-63按其所考,丰谷即今沣峪,此段县界自沣河发源处麦秸磊北延至沣峪口,麦秸磊即鄠、杜(陵)交界的南界点(108o77'31"E,33o86'34"N)。两汉至北魏地理志中均有“丰水出”鄠县的记载①自西汉至曹魏均有相关记载。《汉书·地理志》:“鄠,古国……沣水出东南。”《三辅黄图》:“丰水出鄠南山丰谷,北入渭。”《后汉书·郡国志》:“鄠,古扈国,丰水出,有甘亭。”又“张揖云:丰水出鄠县南山丰谷,北入渭。”,表明此段县界至北魏时期仍维持不变。中游河道受两岸台塬所限,虽有西移但变迁不大,与两汉时期相仿。

下游长安区中丰店至客省庄一段,沣河穿行于西周丰、镐两京之间,《诗经·文王有声》载:“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郑玄注:“丰邑在丰水之西,镐京在丰水之东。”[17]797丰京在鄠县境内,《史记·周本纪》载“而作丰邑。《集解》徐广曰:丰在京兆鄠县东,有灵台”[5]118;而镐京则在长安县境内,《后汉书·郡国志》载“长安,高帝所都。镐在上林苑中”[12]3403。丰、镐遗址分别在长安区客省庄、斗门镇[18]96,相对位置与文献所载吻合,表明此段沣河水道变迁不会太大。汉武帝时于长安西南开凿昆明池,池址与西周镐京重合,《三辅故事》载:“张衡《西京赋》曰:昆明灵沼,黑水玄址……武帝初穿池得黑土,帝文东方朔。朔曰:西域胡人知之。乃问胡人,胡人曰:劫烧之余灰也。案:此灰为周幽王之末镐京被毁之灰。”[19]23《水经注·渭水》载:“自汉武帝穿昆明池于是地,基构沦褫,今无可究。”[8]449汉长安城工作队于2005年对昆明池遗址进行钻探试掘,探明池址大体位于斗门镇、石匣口村、万村和南丰村之间,面积约16.6 平方公里,破坏了镐京遗址南部区域[20]。故昆明池与镐京属地情况相同,均在长安县境内。在昆明池南、沣河以东为细柳原,该台塬称“细柳”或始于唐代,与汉代“细柳”无涉,《元和郡县图志·长安县》载:“细柳原,在县西南三十三里。别是一细柳,非亚夫屯军之所。”[21]5位于台塬上的荆寺二村汉墓已经考古发掘,属于秦汉过渡期汉墓,[22]与杜县关系密切,墓主为秦汉杜县居民,所以该台塬属秦汉杜(陵)县所辖。台塬与昆明池交界为长安、杜陵交界,今长安区中丰店为鄠、杜(陵)、长安三县交界点(108o75'28"E,34o18'09"N)。沣河自客省庄以北的下游河道变迁巨大,《诗经·文王有声》载:“沣水东注,维禹之绩。”[17]797西周时丰水东流入渭,而《水经注》载:“丰水出丰溪,西北流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为枝津,一水西北流。”[8]449北魏时丰水已分为两支北流,支流向东北经汉长安城北入渭;干流沿沙河故道向西北流,在马家寨一带入渭。1986年,在秦都区资村南部沙河故道发现秦汉古桥(沙河古桥),是秦汉时期沣河桥,证明秦汉沣河已循此西北流路入渭。2018 年,为配合西安地铁5 号线建设,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对长安区东马坊遗址进行发掘,出土“灋丘公”陶文,罗福颐《史印新证举隅》指出大盂鼎、师幽鼎、克鼎等所见之“勿灋朕命”即《诗经·韩奕》之“勿废朕命”,“灋”同“废”。结合建筑时代与等级、城址规模、地址环境等情况综合判断,该城址为秦汉废丘故城,遂纠正了“废丘”是兴平南佐遗址的传统观点[23]。秦汉犬丘、废丘、槐里三县一脉相承,《汉书·地理志》载:“槐里,周曰犬丘,懿王都之。秦更名废丘。高祖三年更名。”[1]1546故此废丘城所在的丰水北岸区域为槐里县辖地。丰水南邻龙台泽,《三辅故事》载:“龙台高六丈,去丰水五里,汉时见龙与陂中,故作此台。”此“龙台”即西汉上林苑中“龙台观”,在今鄠邑龙台坊[19]24。陂泽南邻郿坞岭,岭上有秦汉钟(锺)官,即今鄠邑区兆伦铸钱遗址[24]3。《三辅黄图》载:“锺宫,在鄠县东北二十五里,秦始皇收天下兵销为锺鐻,此或其处也。毕沅曰:在鄠县者为锺官,非宫也,此实误。”[10]57按其所载,钟(锺)官在鄠县境内。鉴于龙台泽主要由丰水补给形成,从较大自然地理范围来看钟(锺)官所在地可谓是北邻丰水,所以两汉丰水南岸区域为鄠县辖地。丰水两岸既分属槐里、鄠两县,当为交界。此段县界为两汉沣河故道,今长安区韩南—靠子屯—秦都区资村—马家寨一线。

四 杜(陵)县东界

杜陵北有乐游原,汉宣帝将其辟为“乐游苑”,并在原上修建陵庙——乐游庙,台塬遂得名,《汉书·宣帝纪》载:“三年春,起乐游苑。师古曰:《三辅黄图》云在杜陵西北。又《关中记》云:宣帝立庙于曲池之北,号乐游。案:其处则今之所唿乐游庙者是也。其馀基尚可识焉。盖本为苑,后因立庙乎?乐音来各反。”[1]262“(宣帝)尤乐杜、鄠之间,率常在下杜。”[1]237乐游原当是杜(陵)境内一个风景秀丽的台塬。乐游原大体呈东北一一西南走向,长约3公里,乐游庙遗址在原上凤凰岭南坡。台塬北邻“长乐坡”,原名“浐坂”,《太平御览·地部》:“《西京记》曰:浐水西岸有阪,旧名浐阪。隋文帝恶阪之名,改名长乐坡。”[25]169东抵浐河、西至兴庆路、南至延兴门①长乐坡(浐坂)古地貌与今不同。雍正《陕西通志》:“永崇坊宗道观,大厯十二年立。务本坊先天观,景龙中为翊圣观……《两京道里记》……置观在长乐坡南。”即长乐坡(浐坂)位于唐代永崇坊、务本坊以北,今延兴门以北。。塬上(长乐公园东)有世传秦庄襄王陵,2011 年经过考古钻探后确认是秦(公)王级别陵墓[26],但墓葬规模太小,且咸阳原上已发现三座秦王陵墓,分别对应秦惠文王、武王和孝文王,所以长乐坡上秦王陵最有可能是秦悼太子墓。鉴于战国中晚期秦(公)王陵墓均为独立陵园制,按照陵园独占台塬的修建规律并结合《史记·秦本纪》悼太子、庄襄王等均葬“芷阳”的记载可知②《史记·秦本纪》载:“悼太子死魏,归葬芷阳。”又“庄襄王享国三年,葬芷阳。”,长乐坡(浐坂)为秦芷阳县辖地,汉文帝时更名为霸陵县(邑)。长乐坡(浐坂)与乐游原交界为霸陵、杜(陵)交界,即今雁塔区八仙庵—西交大—沙坡—第四人民医院—张家坡—韩森东路/浐河西路口一线。浐河以东为白鹿原,《关中图》载“白鹿在霸陵”[27]33,即白鹿原为霸陵县(邑)辖地,故流经乐游原与白鹿原之间的浐河为两县交界,长乐坡(浐坂)东南缘与浐河交会处韩森东路/浐河西路口为县界东北界点(109o04'45"E,34o25'81"N)。乐游原南、浐河西岸为马头原,称谓始见于西晋时期,“(姚)苌与(姚)登战,败于马头原,收众复战”[28]2964。该台塬为杜东原北部余脉,台塬上遍布秦汉墓葬,其中马腾空秦墓年代为战国中晚期,且出土诸多秦文化随葬器物,表现出与秦杜县关系密切,墓主当是葬于本县的中下层平民;且马头原汉墓群亦与西安地区以往发掘的西汉墓葬有较大区别,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西汉时期周边地区的权臣富豪徙居关中、以充(杜)陵邑的历史事实[29]。由此推定马头原为杜(陵)县辖地,此段县界仍循浐河向南延伸。

马头原南接杜东原,汉初称杜东原为“鸿固原”,汉宣帝杜陵位于该台塬上,《汉书·宣帝纪》载“以杜东原上为初陵”[1]253,遂别称杜东原。杜陵在三兆村,陵邑在其西北缪家寨,王皇后陵位于宣帝陵冢东南约六百米处,宣帝许皇后陵位于杜陵南七公里处,今长安区大兆乡司马村[18]103。因规模小于杜陵,后人称之为少陵,陵墓所在台塬得名“少陵原”,以上台塬均为杜(陵)县辖地。杜东原隔浐河与白鹿原遥遥相对。秦汉时期白鹿原并非全为霸陵县(邑)所辖,大体以鲸鱼沟(荆峪沟)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为狄寨原,汉文帝霸陵、薄太后南陵均在其上,是霸陵县(邑)辖地;鲸鱼沟(荆峪沟)南为炮里原,秦汉蓝田故城在其上,是蓝田县辖地。景帝时期设置的南陵邑北界为江村南部“东南——西北”向自然沟,南界为鲸鱼沟(荆峪沟),东界为蓝田县城至灞桥区东里村段灞河,西界为灞桥区高桥至三殿村段浐河[30]。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将其省并入杜陵县,使县界东段有所变迁。而西汉时期杜(陵)与霸陵、蓝田交界仍循浐河向上游延伸至秦岭南麓,今长安区鸣犊镇。

浐河由三源汇成——库峪、汤峪、岱峪。库峪旧称“苦谷”,又名“狗枷川”,《蓝田县志·土地志》载:“库谷即苦谷,乃西川二源之一,今专以呼狗枷川矣。”[31]351-352其西邻少陵原为杜东原南延余脉,东邻风凉原为白鹿原西南延余脉,汉宣帝许皇后陵在少陵原,陵周围还有许多中小型汉墓,年代集中在西汉中晚期,均为杜陵陪葬墓;而峪东风凉原上汉墓年代则跨越两汉,延续时间长③墓葬情况见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版,第94-119(长安县)页、119-133(蓝田县)页。。二者在年代与文化面貌上有所差异,显系两类墓葬群组。可知,两汉时期库峪既是地理,也是文化界线,当为杜(陵)、蓝田两县交界。库峪东有汤峪,峪旁有鼎湖延寿宫遗址(今蓝田县焦岱村)[18]119,按《史记·封禅书》“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巫医无所不致,不愈。《索隐》案:《三辅黄图》:鼎湖,宫名,在蓝田”[5]1388-1389所载已在蓝田县境内,可为旁证。库峪河发源于秦岭北麓光头山,自库峪口出山,北流至长安区鸣犊镇汇入浐河,受山体所限在历史时期并无改道,县界即此山峪,其发源地光头山为杜(陵)县东南界点(109o13'83"E,33o87'13"N)。

五 鄠杜(陵)南北界

(一)南界

鄠杜(陵)南临“南山”,“南山”又名“终南山”或“中南山”,是长安南部的自然地理屏障,《汉书·东方朔传》载:“夫南山,天下之阻也。”[1]2849鄠杜(陵)两县位于南山北麓,因称此山为“南山”,《史记·周本纪》载:“公季卒,《集解》:皇甫謐曰:葬鄠县之南山。”[5]118《汉书·王莽传上》载:“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1]4076而位于南山南麓的旬阳县,则称之为“北山”,《汉书·地理志》载:“旬阳,北山,旬水所出,南入沔。”[1]1596一条山脉分属鄠杜(陵)与旬阳所辖,必为界山。两汉时人已对“南山”地形地貌有初步认识,将山脉分水脊称为“秦岭”,《三秦记》载:“秦岭东起商洛,西尽汧陇,东西八百里,绵延千里,经万壑千谷不能断绝,盖南山之脊,江河之水由分处,故岭南皆谓江,岭北皆谓河。”[32]67县界即山脉分水脊:西起甘河发源地首阳山,向东延至涝河发源地静峪垴—麦秸磊—牛背梁—终南山—光头山一线。

(二)北界

鄠县北邻槐里县。《水经注》载:“(渭水)又东过槐里县南,又东,涝水从南来注之。渭水迳县之故城南……渭水又东北迳黄山宫南,即《地理志》所云,(槐里)县有黄山宫,惠帝二年起者也。”[8]447按其所载,渭水经汉槐里故城与黄山宫南部东流,分别是今兴平南佐遗址与侯村黄山宫遗址①兴平南佐遗址与侯村黄山宫位置,见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册)》,第454页。,距今渭河2~3公里,故渭水北岸区域为槐里县辖地。渭水南岸有涝水入渭河口(今鄠邑区涝河镇)。涝水发源于南山“涝谷”,后北流入渭,流路整体位于鄠县境内,前辈学者已有详辨:“《汉书·地理志》:鄠,古国……酆水出东南,又有潏水,皆北过上林苑入渭。王念孙曰:潏,当为涝,字或作潦。通作劳。师古《上林赋注》曰:《地理志》鄠县有潏水,北过上林苑入渭,而今鄠县则无此水。据《说文》《水经注》,则出右扶风鄠,北过上林苑入渭着,乃涝水,非潏水也。又案《说文》,潏水在京兆杜陵,而非在扶风鄠也……《地理志》潏水乃涝水之讹。”[33]46所以渭水南岸(涝水流域)区域为鄠县辖地。鄠县、槐里县之间一段渭水南、北分属两县所辖,当为县界,是今鄠邑史家庄—三过村—渭北村—宋村—江渡村—秦都区吕村一线的两汉渭河故道。在吕村附近,紧邻渭河两岸有吕村汉墓、马家寨汉墓、马家寨遗址、细柳仓遗址、过唐遗址、安古遗址等②秦都区吕村渭河两岸汉代遗址与墓葬位置,见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册)》,第365-372页。,表明今河道与两汉故道相仿,否则墓葬遗址早已被河流改道冲毁。其中细柳仓遗址位于秦都区两寺渡村,属两汉“细柳”地区范围,按《后汉书·郡国志》“长安,高帝所都。镐在上林苑中。有细柳聚”[12]3403,此地已在东汉长安县境内。细柳仓东南马家寨(108o68'22"E,34o27'98"N)是两汉沣河故道入渭河口,为鄠县东北界点。

杜(陵)县北界西起中丰店,沿昆明池与细柳原交界处东延,即中丰店至蒲阳村一线。在两汉昆明池东部有昆明渠东出,北魏时期虽已废弃不用,但故迹仍存,《水经注》中称之为“昆明故渠”,“渭水东合昆明故渠,渠上承昆明池东口,东迳河池陂北,亦曰女观陂。又东合泬水,亦曰漕渠,又东迳长安县南,东迳明堂南,旧引水为辟雍处。”[8]454鉴于杜(陵)西北段县界自两汉至北朝时期基本维持不变,故北魏地理类书《水经注》可作为推定县界之依据。按其所载,昆明故渠与泬水交会后进入长安县境内,此后在长安县南部向东北流,渠、水交会处为杜(陵)县北界点,大体在今雁塔区鱼化寨(108o85'96"E,34.23'29"N)。昆明故渠以北台塬名为“高阳原”,《长安县志·土地志》载:“(汉漕渠)又北经王寺(镇)田许间为高阳原,又东越鱼化镇……《长安志》:高阳原在县西南二十里,今其地特高。原所以得名。与《水经注》称泬水迳下杜城,故渠二流上承交水合于高阳原,而北迳河池陂东。则高阳原当在河池之南,与《长安志》高阳原绝远,或古今异地,特同其名也。”[34]384按其所载,位于今长安区王寺镇一带的台塬称“高阳原”或始于北宋,并非是《水经注》所载古“高阳原”。今高阳原是眉邬岭东端,地跨鄠邑、长安两县,呈东西走向,为秦阿房宫建造所依凭的地势基础,《陕西通志·山川二》载:“高阳原,在(咸阳)县东南二十里。秦始皇作阿房宫依此。”[35]秦阿房宫若按计划在高阳原上建成,无疑将成为秦咸阳“渭南宫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秦祚短暂,至秦亡时仅建成“前殿”。因阿房宫在秦汉时期位于咸阳县建章乡辖地,推知高阳原为秦咸阳(汉长安)县所辖台塬。此段杜(陵)县北界为高阳原南缘向东北延至昆明渠与泬水交会处,今长安区河池寨—雁塔区云水公园—鱼化寨一线。鱼化寨以东进入隋唐长安城遗址区,城市按《易经·乾卦》中“九爻”卦象进行布局规划,使城内黄土梁地貌与城市布局相配。不过在两汉时期,该区域却因高岗(黄土梁)、洼地交错,难以布置建筑而作为城郊墓葬区,历经隋唐长安城建设破坏以后,至今仍在劳动公园至大雁塔黄土梁上发现数量极多的两汉时期墓葬。由北向南第六条名为“乐游原黄土梁”,是乐游原西延余脉,为长安、杜(陵)两县交界高岗,土梁北缘今鱼化寨—唐兴路—省体育场—兴庆桥一线为杜(陵)县北界。此线距汉长安南城墙5~6.5公里(约合西汉13~15 里),汉长安城南郊(长安县境内)明堂、辟雍、灵台等礼制建筑与白亭、博望苑等居民点均在此线以北①《汉书·王莽传上》:“是岁,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考古界对明堂、辟雍、圜丘遗址虽有争论,但是基本认定是未央区大土门村遗址。《三辅黄图》:“博望苑在长安城南,杜门外五里有遗址。”《太平寰宇记》:“卫思后园在金城坊;即故城杜门外大道东。长安白亭东为戾后园。汉戾园,其地本秦白亭,在金城坊,后省。”,而山门口秦杜县平民墓、杜城村杜县故城、北沈家桥杜虎符出土地点等均在此线以南②遗址点位置见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册)》,第36页。,可为县界旁证。

六 结语

综上所述,鄠县西界为两汉甘河故道,自鄠邑区首阳山起,沿甘峪口—洪庵—黄堡—市村—郝村—甘河镇—尹村—史家庄一线,首阳山为鄠县西南界点,史家庄为西北界点。北界为两汉渭河故道,在鄠邑史家庄—三过村—渭北村—宋村—江渡村—秦都区吕村一线,吕村东南马家寨是两汉沣河故道入渭河口,此即鄠县东北界点。鄠杜(陵)交界为沣河故道,今长安区麦秸磊—丰峪口—中丰店—客省庄—韩南—靠子屯—秦都区资村—马家寨一线,麦秸磊为鄠杜(陵)南界交点。杜(陵)县北界为细柳原北缘至乐游原北缘,西起中丰店,在长安区蒲阳村—河池寨—雁塔区云水公园—鱼化寨—唐兴路—省体育场—兴庆桥—八仙庵—西交大—沙坡—第四人民医院—张家坡—韩森东路/浐河西路口一线,韩森东路/浐河西路口为杜(陵)东北界点。杜(陵)东界为库峪—浐河,库峪发源地光头山为县东南界点。鄠杜(陵)南界为南山,自甘河发源地首阳山向东,在静峪垴—麦秸磊—牛背梁—终南山—光头山一线(图1)。鄠县界长度约148公里,面积约1 204平方公里;杜(陵)县界长度约168公里,面积约1 233平方公里,两县总面积约2 437平方公里,各段县界大体符合山川形便的划界原则。

图1 两汉时期鄠杜(陵)县界示意图(根据奥维四维地球GS(2021)842号)

猜你喜欢

长安区两汉
以博学担当 勇立行业潮头
——王艳君和她创办的长安区洪英培训学校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色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先秦两汉为中心
鼎盛期|两汉
我的小宠物
两汉名碑注译——鲜于璜碑(一)
建设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西安市长安区草莓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西安市长安区秋延甜瓜新品种引进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