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慎过滤器调整对A股上市商业银行金融投资的影响

2022-07-25于永生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金融资产公允过滤器

于永生,徐 宸

(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一、引言

审慎过滤器(Prudential Filters)制度是商业银行在核算资本充足率时,依据资本监管制度对财务报告中确认的未实现公允价值利得和损失进行筛选以确保监管资本质量的一种制度设计。审慎过滤器应用缘起于美国,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ASB)1995年5月发布的会计准则SFAS115“某些债务与权益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相关。SFAS115发布之前,美国商业银行的“交易性”和“可供出售”类金融投资的未实现公允价值利得和损失①这些未实现利得和损失包括:按公允价值计量交易性债务和权益性证券投资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还有按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孰低计量的债务和权益证券投资的跌价损失。都要计入监管资本;SFAS115生效后,美国银行监管机构宣布调整监管资本核算制度,将商业银行划归为“可供出售”证券投资的未实现公允价值利得和损失排除在监管资本核算之外;1995年11月,FASB宣布允许商业银行在1995年12月31日前将前期分类的金融投资进行一次性集中调整(Beatty,1995)。这一事件背后的政治力量博弈及最后的结果,佐证了会计准则对监管资本核算的重大影响,推动银行监管机构出台隔离某些会计准则应用对监管资本影响的机制,这是审慎过滤器第一次被确立为一种监管工具的背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BCBS)对其资本框架进行系统性改革,于2010年12月发布最终成果即巴塞尔协议III(简称Basel III),2011年6月对该协议进行了修订。Basel III第52段所界定的核心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累计其他综合收益或其他公开储备、少数股东资本,第13页脚注10明确指出不能将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未实现利得和未实现损失从核心一级资本中移除①Basel III: A global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more resilient banks and banking systems(revised version June 2011)(https://www.bis.org/publ/bcbs189.htm)。。这意味着BCBS对其2004年发布的审慎过滤器制度作出重大调整,废止了该制度的核心内容。

Basel III将提升资本质量、资本核算的一致性和资本要素的透明度作为资本框架改革的核心。2004年6月至12月,BCBS以3次新闻公告(Press Release)②BCBS press release: Regulatory capital in light of forthcoming changes in accounting standards(https://www.bis.org/press/p040608.htm)。③BCBS press release: Capital treatment of certain items under IFRS(https://www.bis.org/press/p040720.htm)。④BCBS press release: Capital treatment of certain items under IFRS(https://www.bis.org/press/p041215.htm)。形式发布审慎过滤器,但一直未被纳入资本框架中,且其实施弹性和难度均较大,严重影响了各国资本核算的一致性。另外,审慎过滤器隔离监管资本与市场波动以及管理层针对其实施的监管套利行为均实质性地破坏了资本要素的透明度、影响了市场约束的效果。这是废止主要审慎过滤器制度内容并将余下部分纳入资本框架的原因。

审慎过滤器制度及其调整对资本监管产生重要影响。Basel III对审慎过滤器制度作出重大调整,将更多金融投资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纳入监管资本核算中,使监管资本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加大,不仅给商业银行监管资本管理带来新挑战,也实质性影响其金融投资决策,引起欧美金融界和学术界极大关注。2012年6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2〕1号,以下简称《资本办法》),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该办法全面引入了Basel III对审慎过滤器的最新调整内容。2017年7月,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金融监管最重要的部分是商业银行监管,商业银行监管最重要的部分是资本监管。在金融监管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对审慎过滤器制度调整引发的资本监管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现实价值,不仅能够帮助监管机构拓展监管工作领域,也能够帮助投资者认识和评估商业银行金融投资调整的动因和影响,从而提高政府监管和市场监管的效果。本文对审慎过滤器调整及其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并以中国A股上市商业银行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提供针对这一问题的经验证据。

二、文献回顾

审慎过滤器的出现源于会计准则与资本监管的目标差异:会计准则致力于市场透明度建设,为优化市场自身的资源配置提供支持;资本监管强调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进行管控,以降低金融行业系统性风险。会计准则的透明度目标与资本监管的安全稳定目标之间存在的差异,引发监管机构对银行数据属性的倾向性差异(于永生,2017)。

从会计准则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约90%的资产和负债为金融工具,向市场传递何种信息有利于提升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美国20世纪80年代“储贷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基于历史成本信息的财务报告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误导了投资者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判断(黄世忠,1997)。基于这些历史经验,金融工具会计信息越来越多地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但是,从资本监管的角度来看,为降低金融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发生,资本监管必须确保个体商业银行储备充足的、能够吸收损失的资本,金融资产未实现公允价值利得没有损失吸收能力,需要通过审慎过滤器工具将其排除在监管资本之外。这是出台审慎过滤器制度的理论解释。

审慎过滤器制度因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IFRSs)①旧称国际会计准则(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IAS)。在全球应用而拓展,随BCBS全球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框架的完善而调整。审慎过滤器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应对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未实现利得和未实现损失。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是吸收了美国“储贷危机”的深刻教训,即基于历史成本的财务报告数据无法反映银行真实的财务状况,会误导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因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所载项目多为金融工具,其特点是受市场状况变化直接影响、价值波动幅度大频率高,只有“盯市”估值法(即公允价值)才可能导出具有决策价值的财务报告信息。但银行监管机构认为会计准则的这种调整忽视了他们的关切,即监管资本应具有可靠性、永久性、能够不受约束地即刻吸收损失、且在金额上无争议,“盯市”估值法产生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不符合资本定义、不具备损失吸收能力,应该从监管资本中过滤出去。从本质上看,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将银行财务报告与市场波动连接在一起,而银行监管机构创设审慎过滤器工具则将财务报告反映的市场波动影响剔除在外,是监管资本与市场波动的“隔离工具”。

但是,将监管资本与市场波动隔离会引发市场约束弱化和监管介入滞后问题。剔除了市场波动因素的监管资本数据无法反映商业银行当前市场情况下应对风险的能力,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不仅严重弱化了市场监管的能力,也使监管介入的及时性大大降低。而银行管理层针对审慎过滤器普遍实施的资本套利操作使监管资本数据的信息含量和决策价值进一步降低,市场约束和监管约束的效力也被进一步削弱。上述论断的市场证据被学者多次捕捉获得。Hodder等(2002)分析了230家美国商业银行相关数据发现,SFAS115生效后资本较弱银行将更多证券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目的是增大监管资本;监管资本下降时,所有银行都调整了其关键证券投资组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欧洲商业银行监管资本面临很大压力,因此游说金融监管机构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IASB)施压,要求IFRSs允许对划归为“交易性”的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Fiechter(2011)研究发现,在重分类限制放松后约有1/3的欧盟商业银行实施了对原归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金融资产重分类处理,重分类资产金额约占商业银行总资产3.9%、权益账面价值的131%。Ng和Roychowdhury(2014)研究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商业银行新计提贷款减值准备情况发现,前期累计贷款减值准备接近或超过监管限制标准的银行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动机远低于其他银行。

除了针对审慎过滤器的资本套利行为之外,金融机构管理层掩饰问题、逃避监管介入的证据也被学者发现。Ellul等(2015)以美国人寿保险公司为样本(相关会计准则允许这类公司对部分市值下跌的金融工具应用历史成本计量)研究发现,在监管资本或流动性压力下管理层会优先出售优质资产,将市值下跌较多的有毒资产保留在资产负债表上。Linsmeier(2011)研究发现,在2009年倒闭的140家美国商业银行中,多达120家的资本监管报告显示其资本状况为“充足”即一级资本充足率超过4%、其资产负债表也披露了数额可观的净资产。2010年9月,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披露的860家问题银行的资本监管报告和财务报告也存在类似现象。这些现象说明这些银行的资本监管报告和财务报告几乎无法反映其财务和资本恶化的情况。

三、审慎过滤器调整及其对欧美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审慎过滤器调整

审慎过滤器缘起于美国,但在全球应用拓展得益于IFRSs的推广。美国银行监管机构引入审慎过滤器是因为SFAS115扩大对金融投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从而使银行财务报告中出现了更多的未实现公允价值利得和损失,这些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不符合监管资本定义,必须过滤出去,防止监管资本质量受到影响。BCBS在全球范围推广审慎过滤器也是因为IAS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扩大对金融投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其目的也是将不符合资本定义的未实现公允价值利得和损失剔除在监管资本之外。

IAS39实施后BCBS于2004年三份新闻稿中包含的审慎过滤器制度内容见表1。可以看出,BCBS的审慎过滤器也是聚焦金融投资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但BCBS既关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未实现公允价值利得或损失,也重视现金流量套期、自用和投资性不动产等其他项目的未实现公允价值计量利得和损失,其审慎过滤器应用范围要大于美国。在审慎过滤器实施的强度上BCBS也比美国更加灵活、复杂,比如,有的要求扣除未实现公允价值利得和损失、有的是建议扣除,还有的要求部分扣除。这可能是因为BCBS没有将审慎过滤器作为一项强制实施的制度,也可能是考虑到各国政治经济、法律和会计准则差异性较大等客观情况所作出的折中选择。

表1 BCBS新闻公告的审慎过滤器与Basel III中对应内容的比较

在BCBS发布审慎过滤器公告后不久,欧洲银行监管委员会(Committee of European Banking Supervisors,CEBC)于2004年12月21日发布了欧盟范围适用的审慎过滤器①CEBS press release: Guidelines on prudential filters for regulatory capital(https://www.eba.europa.eu/documents/10180/16094/prudential_filters+21+Dec+2004.pdf)。,虽然在内容上与BCBS的基本一致,但在实施强度上却有着显著差异,CEBC要求欧盟成员国尽力实施审慎过滤器的规定,明显比BCBS的态度强硬,实质上促进了审慎过滤器应用在全球范围的拓展。

如前文所述,Basel III(2010)为提升资本质量、资本核算的一致性和增加资本要素的透明度,对其2004年发布的审慎过滤器制度作出调整,废止了该制度的核心内容。由表1可以看出,除“在权益中确认的现金流量套期的累计公允价值利得和损失”和“对负债应用公允价值计量选择权时因自身信用变动产生的利得和损失”仍需应用审慎过滤器之外,Basel III删除了其他的应用情景,最主要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利得或损失不再应用审慎过滤器,这些利得或损失将直接计入监管资本核算之中。

(二)对欧美商业银行的影响

Basel III的审慎过滤器调整引起欧美金融界极大关注,聚焦点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Available for Sale,AFS)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由原来排除在监管资本核算之外调整为纳入其中。调整之前会计处理上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计入“累计其他综合收益”(Accumulated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AOCI),在监管资本核算时则应用审慎过滤器将其剔除在外,这类金融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的占比可达10%~20%(Argimón等,2018),这一变动对相关银行有较大影响,因此金融界将Basel III的审慎过滤器调整称为“AOCI过滤器移除”(AOCI Filter Removal)。美国两大银行业组织The Clearing House Association(TCH)和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ABA)认为“AOCI过滤器移除”会导致监管资本波动性加大,迫使银行增加资本缓冲、减少贷款供给,并会加剧利率变动的影响,推动银行降低债券投资期限①TCH, ABA, 2012.Comments on unrealized gains and losses under Basel III capital framework(https://www.theclearinghouse.org/advocacy/articles/2012/03/20120301-advises-against-removal-of-aoci-filter。。Kim等(2019)基于美国银行数据的实证结果支持了部分上述观点,认为“AOCI过滤器移除”使监管资本波动增大,银行管理层通过将更多证券投资归类为“持有至到期”、减少贷款供给和更多地依赖短期融资等操作来应对这一问题。Fuster和Vickery(2018)基于美国银行数据的研究也发现银行管理层通过证券投资重分类来应对这一监管政策变更,另外发现了银行更多地使用套期工具管理证券投资风险敞口的证据,但没有找到银行降低证券投资组合风险的证据。Argimón等(2018)基于欧盟商业银行数据的研究发现,将未实现利得和损失计入监管资本加剧了资本波动的幅度、推动银行减少“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量并调整其流动性管理和监管资本管理的策略。Chircop和Novotny-Farkas(2016)发现股票市场对“AOCI过滤器移除”消息作出负面反应,并且认为这是因为该调整代表了监管机构加强资本监管力度的趋势,被市场理解为负面消息。

虽然针对“AOCI过滤器移除”影响的实证研究仍较少,但现有文献均一致地发现这一资本监管制度的调整会加剧银行监管资本波动程度,从而给监管资本管理带来巨大压力,更具体地说这一调整导致银行在经济下行期间监管资本指标迅速恶化。Chircop和Novotny-Farkas(2016)研究发现,在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10家最大银行的累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未实现损失达到353亿美元,如果这些损失计入监管资本将对这些银行造成致命打击,因为这些未实现损失在这些银行一级资本中的平均占比高达10.4%。Fuster和Vickery(2018)针对美国银行研究发现,2018年第一季度的利率上升导致商业银行所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市值下降260亿美元,该金额相当于这些商业银行该季度净利润的50%。此外,研究还发现,美国银行所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资产占其总资产的比重约为14.98%(Fuster和Vickery,2018),欧盟商业银行所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资产占其总资产的比重约为10%(Argimón等,2018)。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审慎过滤器调整前欧美商业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的基本情况,表明“AOCI过滤器移除”引发监管资本波动加剧的原因是银行普遍持有较大比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且这些金融资产在经济下行期间通常跌幅较大。因此,银行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方法就是减少此类金融资产的持有数量。

四、中国审慎过滤器制度调整及对A股上市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中国审慎过滤器制度调整情况

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的监管制度主要有中国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第2号令颁布实施,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7年第11号修订)和《资本办法》。这两个办法均将财务报告数据作为商业银行监管资本核算的基础,商业银行的财务报告依据会计准则编制。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与IFRSs实质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令第33号),系统引入了IFRSs的金融工具会计体系,如IAS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2007年11月,为应对《企业会计准则》拓展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工具领域应用所带来的资本监管挑战,中国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计算资本充足率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7〕82号),形成中国的审慎过滤器制度。与2004年BCBS审慎过滤器制度(见表1)相比,中国的审慎过滤器对财务报告项目调整的范围更广、程度更大。其中,调整范围更广体现在BCBS没有要求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应用审慎过滤器,但中国对此提出要求;调整程度更大体现在BCBS要求对未实现公允价值利得和损失进行对称性调整,而中国却多为非对称性调整,即对未实现利得应用审慎过滤器,但出于审慎性原则考虑对未实现损失并不应用审慎过滤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BCBS对全球资本框架进行改革,中国也开始对发布不久的审慎过滤器制度进行调整,相关调整内容包含在《资本办法》中,其与2007年审慎过滤器制度的对比情况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中国2007年审慎过滤器制度的主要内容在《资本办法》中已不复存在,仅现金流量套期和使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银行所发行的金融负债两项仍应用审慎过滤器,这一调整使中国审慎过滤器制度与BCBS规则进一步趋同。

表2 中国审慎过滤器及其调整情况

(二)审慎过滤器对上市商业银行金融投资的影响

2007年11月,中国开始实施审慎过滤器制度;2012年6月,《资本办法》删除了审慎过滤器制度的核心内容,本文将其视为审慎过滤器制度废止。依据这一制度生效时间(2007年末)和废止时间(2013年),本文选定2008-2012年和2013-2017年两个时间段,对16家A股上市商业银行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①我国A股上市银行于2016年开始再次扩容,考虑到数据连续性、可得性,选择原16家A股上市商业银行作为样本,包括5家国有大型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8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3家城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

本文所称金融投资包括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三个财务报表项目,16家A股上市商业银行金融投资总额与其资产总额之比作为金融投资规模占比指标,三类金融投资中各类投资金额与金融投资总额之比作为金融投资结构占比指标。相关数据及其发展趋势、相互关系见表3。

表3 2008—2017年16家A股上市商业银行金融投资情况(单位:万亿元、%)

1.2008-2012年金融投资规模和结构变化

中国A股上市商业银行自2007年末实施审慎过滤器制度,该制度主要针对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两类金融投资,因为在财务报告日其未实现公允价值利得或损失金额较大。该制度要求将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损失纳入核心资本核算之中、将未实现利得过滤在核心资本之外(但不超过50%的部分可计入附属资本),即金融投资的公允价值计量变动对核心资本产生非对称的负面影响而不会有任何正面影响,上述两类金融投资金额越高对核心资本的负面影响越大。商业银行为降低这种非对称负面影响所带来的资本监管压力,可能调整金融投资的规模和结构。

由表3可以看出:(1)2008-2012年,16家A股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投资规模逐年下降(除2010年略高之外),在总资产中的占比由18.72%下降到16.30%,减少2.42个百分点,减少20788.30亿元;(2)在结构方面,这一时期持有至到期投资占比大幅度上升,占比由52.68%上升到61.86%(最高时64.22%),上升9.18个百分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比大幅度下降,由43.45%下降到33.07%(最低时32.07%)、下降10.38个百分点;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资产前期下降但后期又上升且超过前期,占比由3.87%上升到5.07%,提高1.2个百分点;(3)这一期间样本商业银行主要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反方向调整,明显地调高了前者、压缩了后者,而对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资产没有进行刻意调整。

上述金融投资规模和结构变化与审慎过滤器制度实施的联系在于:首先,商业银行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大幅度调整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调整比率约为10%,调整趋势较为明显,因为该制度的实施导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原先可以对核心资本形成支撑(未实现利得计入资本公积)变为现在只会侵蚀核心资本(未实现利得扣除但未实现损失计入);其次,金融投资规模被小幅压缩,可能是因为银行为规避该制度实施对核心资本核算的影响出售了部分金融投资;最后,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资产前期被压缩,这可能是因为它由原先可能对核心资本形成支撑(未实现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变为当下的只会侵蚀核心资本,因而在实施初期也被压缩,但后续又逐步恢复,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大幅度调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影响了流动性需求,商业银行通过增持该类资产以缓解流动性需求短缺问题。

2.2013-2017年金融投资规模和结构变化

2013年1月,A股上市商业银行开始执行《资本办法》,该办法删除了针对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未实现损失计入核心资本、未实现利得从核心资本中扣除的规定,这一调整意味着商业银行上述金融投资会对核心一级资本(对应旧制度的核心资本)产生双向影响,即未实现利得增加核心一级资本、未实现损失侵蚀核心一级资本。该制度调整彻底改变了金融投资对监管资本影响的方式,促使商业银行对其金融投资进行系统性调整。

由表3可以看出,2013-2017年,16家A股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投资规模逐年增加,在总资产中的占比由16.52%上升到21.36%,提高4.84个百分点;在结构方面,持有至到期投资占比小幅下降,由60.24%减少到55.83%,下降4.41个百分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比小幅度增加,由31.04%增加到34.09%、上升3.05个百分点;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资产增加,占比由8.72%上升到10.08%,上升1.36个百分点。从投资结构角度来看,这一期间样本商业银行主要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反方向调整,明显地压缩了前者、调高了后者,方向与2008—2012年的相反、调整幅度也相对较小,但对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仍没有进行刻意调整。

审慎过滤器制度废止后,欧美商业银行通过减少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增加持有至到期投资来缓解监管资本波动增大的压力,但中国16家A股上市商业银行在该制度废止后(2013-2017年)的金融投资变化情况与欧美国家相反。通过对审慎过滤器制度的比较分析发现,欧美之前实施的是对称性审慎过滤器,将未实现利得和未实现损失均排除在核心资本之外,而中国实施的是非对称性审慎过滤器,仅将未实现利得排除在外、未实现损失却要计入核心资本核算。对称性过滤器促使商业银行将更多金融投资划归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为该操作既不侵蚀核心资本又确保充分的流动性支持;非对称性过滤器则促使商业银行压缩金融投资总体规模同时将更多金融投资划归未持有至到期投资,虽然该操作确保金融投资较少地侵蚀核心资本,但也付出了投资收益减少和流动性支持不足的代价。因此审慎过滤器废止后中国商业银行着手恢复金融投资功能:增加投资规模是为获取更多投资收益(另外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面临存贷息差收窄、利润下降的压力,也会增加投资)、增加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压缩持有至到期投资是为了获得更多流动性支持。另外,因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核心一级资本影响已无差别,因而前者的增幅明显高于以前,但仍因它直接影响损益而后者仅影响权益而区别对待。这表明,2013-2017年金融投资变化与审慎过滤器制度废止具有直接关系。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已有研究发现,金融危机、经济周期波动、利率市场化和资本监管制度调整等诸多因素会影响商业银行金融投资规模和结构调整。在本文选定的时间窗口(2008-2017)中,中国未发生经济/金融危机,经济周期波动(以GDP增长率为指标)虽存在但在2012年后波动幅度较小,利率市场化会对金融投资产生影响但其经历周期较长因而难以评估,但相关的资本监管制度调整却发生两次:一是2007年底开始实施审慎过滤器制度,二是2013年实施的《资本办法》废止了这一制度,这为研究审慎过滤器制度对金融投资调整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时间窗口。

经过分析相关统计数据发现,2008-2017年,中国16家A股上市商业银行整体金融投资规模呈先抑后扬的浅V字型变化趋势,即前5年(2008-2012年)逐年压缩、后5年(2013-2017年)逐年提高;金融投资内部结构的调整也以2013年为分界点,前5年、后5年呈现相反的方向。虽不排除经济周期波动、利率市场化以及2015年后强监管约束下银行更倾向开展资产业务等因素对这一趋势产生的影响,但审慎过滤器制度实施及其废止是影响这一趋势的重要因素,因为金融投资规模整体压缩趋势始于审慎过滤器制度实施之际,而这一趋势在审慎过滤器制度调整之后开始转变方向;更进一步证据是该制度实施和废止引发金融投资发生方向相反的结构性调整。

(二)建议

银行业既接受会计信息质量监管又遵从金融稳定监管,面对双重监管,两种监管制度变革均影响其金融投资决策,更特殊之处在于这两种制度存在交互影响机制,为商业银行迎合相关制度要求提供了多种可能的套利空间。本文分析了审慎过滤器制度实施和废止引发的A股上市商业银行金融投资行为调整趋势,发现商业银行为迎合监管资本管理需要对金融投资规模和结构作出战略性调整,其中一些调整行为可能违背银行业的常规风险管理模式,还有一些行为会虚增核心一级资本、诱发风险隐患。因此,本文从完善资本监管和补齐银行业监管短板的角度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关注会计和金融监管制度变更引发的整体性金融投资调整动向

监管机构应关注相关会计和金融监管制度变更后商业银行的金融投资行为调整动向,查找可能违背行业常规管理模式的行为,及时进行监控或干预,将潜在风险隐患消灭在早期阶段。基于美国相关数据的研究发现,审慎过滤器调整之后银行的金融投资行为使其难以维系常规性的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模式,例如,为减少金融投资引发的监管资本波动银行压缩了债券投资期限,但这挑战了其常规风险管理模式;再如,将更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归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挑战了其常规流动性管理模式。中国商业银行为迎合审慎过滤器制度及其调整,先是大幅度地压缩了金融投资规模而后又大幅度增加,压缩金融投资会减少投资收益而增加会加剧监管资本波动,这给常规风险管理模式提出较大挑战;另外,在金融投资结构中将更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归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也会挑战商业银行常规的流动性管理模式。

2.关注会计和金融监管制度交互影响诱发的虚增资本行为

在现行监管框架中,商业银行面对会计和金融双重监管,这两者之间存在一种交互影响机制。这一交互影响机制诱发的虚增资本行为是当前资本监管制度的短板。基于美国相关数据的研究发现,审慎过滤器制度调整之后银行降低了债券投资风险等级,但这导致利差降低、收益下降,于是通过提高贷款风险来弥补损失。美国银行这一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内部风险转移行为,将债券投资的一些风险转移到贷款资产中,因为会计能对债券投资风险及时识别和揭示而对贷款资产风险识别不及时且在度量上具有弹性。中国A股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2年将更多金融投资归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行为也有异曲同工之效,是将本应归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风险转移至持有至到期投资中,因为会计对这两类资产风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这两种行为仅变更了风险的载体并未降低风险,因而均属于虚增资本行为。

猜你喜欢

金融资产公允过滤器
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运用分析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三步拆卸洋马YH880/1180 收割机变速箱内过滤器
我国公允价值问题的应用研究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金融资产的分类
声音过滤器
论金融资产转移的相关问题探析
基于LOGO!的空气过滤器自洁控制系统
HVM膜过滤器管板改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