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井CO2缝间驱替产能影响因素
2022-07-25萧汉敏罗永成赵新礼张海琴刘学伟
萧汉敏,罗永成,赵新礼,张海琴,刘学伟
(1.中国科学院 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河北 廊坊 065007;2.中国石油 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3.中国科学院大学 工程科学学院,北京 100049)
中国致密油资源丰富,但致密油储集层通常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孔隙度和渗透率低[1-6]。致密油藏经水平井体积压裂后进行衰竭式开发,存在产量递减快、可采储量低、最终采收率低等问题[7]。由于致密油藏孔隙结构复杂,束缚水饱和度较高,水锁效应强,注水驱油效果较差[7-8],亟需探索补充油藏能量的新技术,实现致密油藏的高效开发。
诸多实践表明,采用CO2驱替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9-10],在高压条件下将CO2注入地层,CO2溶解于原油中,可以大幅度降低原油黏度,并使原油膨胀,提高油藏弹性能量[11-13],同时增大生产压差[14-15],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16-17]。
在致密油藏采用CO2井间驱替开发过程中,原油重质组分的沉积易造成孔道堵塞,且由于井距通常较大,在一定压力范围内CO2无法有效驱动原油。为更大程度地动用剩余油,利用CO2缝间驱替技术,能够有效缩短注采距离,增大CO2波及面积[18-20],从点驱替转换为面驱替,降低注气时造成的指进程度,但目前该技术在致密油藏开发过程中的应用较少。本文通过对裂缝性致密油藏开展数值模拟,研究不同条件下水平井CO2缝间驱替的驱油效果,以期为致密油藏的开发提供依据。
1 数值模型建立
有学者研究并论证了采用同井缝间驱替的可行性[18-20],本文通过建立数值模型研究水平井CO2缝间驱替产能的影响因素。在同一位置设置注入井和采出井,2口井间隔射孔压裂。设置油藏埋深为2 100 m,储集层压力为19 MPa,温度为80.2 ℃,原油饱和压力为5.41 MPa,储集层平均厚度为3.6 m,平均孔隙度为11.00%,平均渗透率为0.09 mD。采用CMG 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网格数为130×101×5、网格大小为40.0 m×40.0 m×3.6 m 的数值模型(图1),利用CMGGEM组分模拟器模块进行模拟计算。
2 混相压力计算
考虑现有的数值模型计算水平及计算工作量,将采出流体划分为3 个拟组分[21-22]:拟组分1 为CO2;拟组分2为N2和C1—C5;拟组分3为C6+。
在此基础上,采用WINPROP 相态模拟软件建立CO2与原油的相态模型,对CO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进行预测[22]。结果表明:在温度为80.2 ℃、压力为31.5 MPa 时,CO2与原油达到多级混相接触,因此,两者的最小混相压力为31.5 MPa。
3 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3.1 注入量
若CO2注入量过低,CO2与原油的作用面积小,补充地层能量不足,增产效果差;若注入量过高,需要较大的注入压力,易导致储集层破坏,造成CO2浪费。
采用该数值模型开展模拟,设定CO2注入量分别为1×104m3、10×104m3和100×104m3,注入压力为25 MPa。注入量为10×104m3和100×104m3时产量相同,较注入量为1×104m3时显著增大(图2),因此,在压力为25 MPa时,CO2注入量应接近且不超过10×104m3。
3.2 注入压力
前人研究表明,原油溶胀系数和CO2溶解度随CO2注入压力增大而增大,原油采收率与注入压力有较强的相关性[23],最大注入压力应小于地层破裂压力[24]。由于CO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为31.5 MPa,因此,设定CO2的注入压力分别为25 MPa、27 MPa、29 MPa、30 MPa 和32 MPa,开展不同注入压力下的产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注入压力越大,日产量峰值越大,且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越短;注入压力为27 MPa、29 MPa、30 MPa 和32 MPa 时,最大日产量较25 MPa 分别增长6.03%、12.24%、14.30%和18.95%;不同注入压力下,日产量达到峰值后均迅速减小(图3)。由于在CO2注入初期,注入压力越大,缝间驱替速度越大,当CO2运移至采出缝时,日产量迅速减小;注入压力越小,缝间驱替的突破时间相对较长,日产量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越长。此外,生产约750 d时,不同注入压力下的累计产量差异最大;此后,累计产量差距逐渐缩小。注入压力为27 MPa、29 MPa、30 MPa 和32 MPa 时,最终累计产量较25 MPa 分别小0.56%、1.05%、1.06%和1.36%。在增大注入压力的同时,也要考虑对气窜的规避,过高的注入压力容易造成CO2资源浪费。
3.3 储集层温度
在油藏衰竭式开发过程中,储集层温度较高时,原油流动性较好,日产量通常较高。在CO2缝间驱替开发过程中,储集层温度越高,日产量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越短,温度为70 ℃、75 ℃、80 ℃、85 ℃和90 ℃时,达到日产量峰值的时间分别为932 d、882 d、821 d、769 d 和727 d(图4)。因此,储集层温度为70 ℃时,CO2缝间驱替开发的有效期较长。此外,储集层温度为80 ℃时,日产量峰值最大;温度为70 ℃、75 ℃、80 ℃和85 ℃时,日产量峰值较90 ℃时分别高3.55%、3.72%、4.41%和3.93%。
3.4 裂缝间距
致密油储集层渗透率低,孔隙度低,非均质性强[1-6],可采用水平井分段压裂有效开发[25-26]。裂缝间距是水平井压裂的关键参数,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裂缝间距分别为80 m、100 m 和120 m 时,水平井CO2缝间驱替的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不考虑裂缝闭合的情况下,裂缝间距越大,日产量峰值越大,但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越长;此外,裂缝间距越大,水平井接触油层的面积越大,因而最终累计产量越大(图5)。
3.5 裂缝半长
在水平井CO2缝间驱替数值模型中,设置裂缝半长分别为160 m、200 m 和240 m,分析不同裂缝半长对水平井日产量和累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裂缝半长较大时,裂缝与油层的接触面积较大,日产量峰值较大,且日产量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裂缝半长为160 m、200 m 和240 m 时,达到日产量峰值的时间分别为838 d、823 d 和804 d,并且日产量达到峰值后均迅速减小。此外,裂缝半长越大,累计产量越高(图6)。
4 结论
(1)注入压力为25 MPa时,CO2注入量为10×104m3时的日产量峰值较注入量为1×104m3时显著增大;注入量为100×104m3与10×104m3的日产量较为一致,因此,水平井CO2缝间驱替的CO2注入量应接近但不超过10×104m3。
(2)注入压力越大,水平井CO2缝间驱替的日产量峰值越大,且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越短。
(3)储集层温度为80 ℃时的日产量峰值较其他温度高;储集层温度越高,日产量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越短。
(4)裂缝间距和裂缝半长越大,日产量峰值越大,最终累计产量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