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建设世界农业科学中心的三大基础

2022-07-25张红伟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科学科技农业

孙 岳 张红伟

(中国农业大学 情报研究中心,北京 100083)

2021年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积极建设世界科学中心吹响了集结号,这必将助推我国各主要科学领域从世界科学发展的中低端向世界科学发展的高端跃升,从世界科学发展的边缘向世界科学发展的中心游移。当然,农业科学也不例外。

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奋斗,我国在农业领域的发展也非常迅猛:水稻单产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并逐渐从“吃得饱”向“吃的好”转变;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逐渐加强,已进入世界第二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截至2020年1月我国已在海外实施了880多个涉农项目,为世界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如何努力发展成为世界农业科学中心值得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但是,对于针对这一话题的研究较少,更鲜有研究从情报分析的视角对我国建设世界农业科学中心所具备的基础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使用情报学方法探索研究中国成为世界农业中心已经具备的基础。通过对现有三大基础的研究,为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农业中心明晰大局,总结现有经验,为后续发展提供前行动力。

1 综述与方法

1929年,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在其著作中提到“世界科学的中心”一词,但并未给出明确界定,195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Bernal提出“科学活动中心”,刻画了科学中心在欧洲各国发生更替的现象,指出“科学活动中心”的实质是重大科学化进展成果相对集中发生的国家。1962年,日本学者汤浅光朝继承贝尔纳的思想,并通过系统量化的方法用科学成果数量对世界科学中心进行界定,即一国的科学成果如果超过同期世界全部科学成果的25%,就可以被视为世界科学中心。1974年,我国学者赵红州分析各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原因及科学自身发展的内部动因,提出用“当采学科”来衡量一国的科学进展。总的来看,上述学者论述的世界科学中心侧重对基础科学的讨论,指的是科学发展水平领先国际水平,基础科学实力雄厚,科研成果丰富,影响波及全世界,能够对世界科学发展变革起引领作用的国家。当今,美国是世界公认的世界科学中心,从1920年至今,美国占据世界科学中心长达百年。汤浅光朝通过定量方法发现,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周期大约为80周年,这一现象被称为“汤浅现象”。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研发经费自2012年起便超过日本,2018年共投入研发经费超1.9万亿元,增长11.8%,研发投入仅次于美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19%,已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2.09%。从“汤浅现象”出发,结合相关数据,世界科学中心现在正进入一个新的转移过程。有学者认为经济繁荣、思想解放、教育兴盛、政府有力支持等社会因素以及科学成果涌现时机因素共同导致了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演进与更替,也有学者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国籍分布、跨国迁移的角度分析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还有学者分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包括创新人才、创新资金和创新的服务体系等的创建条件。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快速跃升的新型大国,在世界科学中心正在发生转移的过程中是否已经具备了一些成为新的世界农业科学中心的基础呢?笔者以为,任何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农业科学的中心,首先农业发展必须在本国被高度重视,其次就农业科技本身而言应该已经有较好的发展,此外还应该已经为世界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国家之基”“科技之基”和“世界之基”的三维分析框架。

另外,情报学旨在从准确的情报信息源中归纳总结规律,适当预测未来。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选择应用典型的情报学方法开展相关研究。首先,本研究主要的情报信息源有如下几类:第一,中国共产党五年一次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旨在考察农业发展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第二,2004年以来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旨在考察农业发展内涵的变迁及其趋势;第三,中共中央、国务院、农业农村部和其他部委发布的相关的重要政策文件,旨在从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国际合作等方面考察我国农业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与研判未来的发展趋势;第四,其他文件、报告、项目成果通报等重要情报信息,也是旨在考察我国农业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与研判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次,本研究具体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第一,内容分析法,旨在从各类信息源中提取有效的内容信息以论证相关论点;第二,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法,旨在通过对关键词的提取、量化统计和词云可视化,以论证农业发展主题的变化及发展趋势;第三,本研究以时序变化和阶段划分为逻辑线索,开展情报信息的相互关联,旨在发现变化规律;第四,归纳法,对所有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以得出分析结论。总之,本研究通过多元情报信息,典型的情报分析方法,论证揭示了我国在推进建设世界农业科学中心的道路上已经具备的三大基础。

2 我国建立世界农业科学中心的三大基础

2.1 “国家之基”:农业是我国发展繁荣的基石

要想成为世界农业科学中心,首先农业发展应该在其国内备受重视,是其国家内部发展的基础和重中之重。考察我国的农业政策,发现我国历来重视农业发展,一直把农业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繁荣的基石,这为我国发展成为世界农业科学中心奠定了“国家之基”。

2

.

1

.

1

农业被视为我国发展的基础和重中之重

我国既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无不依赖于农业的发展。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发展,把农业视为我国发展的“定海神针”。这从我党五年一次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就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不仅总结我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发展成就,还会明确我国未来的发展目标及发展部署,是考察我国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的重要政策工具。本研究从新近的六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从十四大到十九大)报告中发现,历次报告都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强调其是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表1)。

表1 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十九大报告中对农业的定位及其相关表述
Table 1 Positioning of agriculture and related statements in the report of the 14th-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历次报告 Report 年份Year对农业的定位及其相关表述Positioning of agriculture and its related statements中共十四大The 14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1992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全面振兴农村经济。中共十五大The 15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19971.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2.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中共十六大The 16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20021.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中共十七大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20071.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中共十八大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20121.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共十九大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2017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2

.

1

.

2

农业发展内涵越来越广,引领世界潮流

“中央一号文件”是中共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号文件,对年度工作重点进行部署具有很大的象征意义。从2004年起至2020年连续17年,每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都是“三农”问题,这同样证明了我国对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农业政策的持续稳定。本研究使用ROST-CM6软件对历年 “中央一号文件” 的文本内容进行分词,并将频率大于100的词提取出来绘制词云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一号文件”主要围绕“农村”“农业”“农民”三个关键词展开,然后延伸到“农产品”“工程”“制度”“粮食”“设施”,以及 “生态”“环境”“质量”“科技”“现代”“扶贫”“创新”等各个方面。

图1 2004—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高频词云图Fig.1 Cloud map of high-frequency words from 2004 to 2020

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农业发展的内涵也从“重数量温饱向重优质绿色”转型。我们对2004—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按政策内容进行了5个阶段的划分,发现:第一阶段是侧重粮食产量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现代农业初始建设阶段,第三阶段是现代农业快速建设发展阶段,第四阶段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建设阶段,第五阶段是农业发展全面治理阶段。(见表2)具体而言,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优先发展和产业化发展来解决粮食短缺,核心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实现农民增收,解决温饱问题。第二阶段主要是努力实现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在农业转型发展的同时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菜篮子工程),以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给予强农惠农政策且引导社会资源投资,为现代农业打好 “地基”。第三阶段主要是追求以农业科技为驱动力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教育发展3个方面进行强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同时提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第四阶段主要是在注重提升食品质量的同时,大规模推进高标准的农业农村建设,强调突出农业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并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第五阶段是农业发展全面治理阶段,开始注重农业优质绿色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所有农民都富裕起来,推进全面治理。总之,农业发展内涵越来越聚焦绿色、优质、安全和高效,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世界农业发展潮流。

表2 2004—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划分
Table 2 Theme division of the “No. 1 central documents” during 2004-2020

阶段划分Phases时间段Time政策主题Policy themes侧重粮食产量发展阶段Stage of focusing on grainproduction development2004—2006年1.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采取针对性扶贫措施,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增加扶贫资金投入。2.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3.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先发展主产区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初始建设阶段Stage of initial constructionof modern agriculture2007—2011年1.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2.增产“菜篮子工程”。3.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金融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快速发展阶段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of modern agriculturalconstruction2012—2014年1.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建设,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促进农业技术推广。2.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培养农业人才。3.提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高质量稳定发展阶段Stage of high-quality and stabledevelopment of modernagriculture2015—2017年1.现代农业结构调整,新产业新业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3.创建优质农产品和食品品牌。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4.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农业发展全面治理优质提升阶段Stage of comprehensivemanagement and quality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development2018—2020年1.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农村治理新体系。

2.2 “科技之基”:农业科技发展的深度、广度、创新度和人才储备

农业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农业竞争力本质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要想成为世界农业科学中心,农业科技的发展一定要有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在深度、广度、创新度和人才储备上都有了很好的基础,这为我国努力建成世界农业科学中心提供了“科技之基”。

2

.

2

.

1

农业科技发展的深度:基础研究受重视有突破

“863计划”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侧重高新技术研究,涉及农业的项目多为数字农业,优质超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先进农业技术等。“973计划”又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主要研究重点包括以新品种、新品质为目标的农业动植物功能基因组与分子改良研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转基因生物安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主要目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2016年国家对科技计划改革后开始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是对 “863计划”、“973计划”在内的各大科研项目和基金进行整合的结果,在农业领域重点关注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技术,项目所属专项如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智能农机装备等。在这些研发计划的持续支持下,我国在农业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大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性成果,特别是在超级杂交水稻、抗虫棉、基因工程等方面已经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等基础研究以及超级稻、转植酸酶玉米、禽流感疫苗等重大技术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浙江省“十三五”期间,全省共投入省级涉农科技资金14.5亿元,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这些证据都表明,我国对农业科技基础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2

.

2

.

2

农业科技发展的广度:不断向三农、生态文明和健康中国等拓展延伸

我国的农业科技除了在农业基础研究深度方面有突破外,广度方面也在不断拓展和延伸。首先是农业科技向农村、农民的拓展,2017年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通过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把农业科技带到农村农民中去。不仅如此,农业科技还向生态文明和人类健康方面延伸。《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提出要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科技行动,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全面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农业生产,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推进农兽药残留、实施兽药抗菌药治理行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2017年十九大又把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出台《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持续扎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可见,农业科技的辐射广度已经今非昔比。

2

.

2

.

3

农业科技发展的创新度:紧跟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

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滚滚而来,我国农业科技正积极拥抱第四次科技革命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以信息化主导、生物技术引领、智能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工信部又发布了《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是其重要内容。《“十三五”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则要求深入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和加快部署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加快突破新一代系统设计育种、合成生物学等农业重大科学与前沿技术问题。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探索大数据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也是其重要内容。不难看出,国家正在借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技术创新浪潮席卷和洗礼传统的农业发展。

2

.

2

.

4

农业科技人才储备:追求一流、前瞻和体系化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农业科技人才是强农的根本。2018年10月,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发布《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农林专业,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农林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服务美丽中国建设”。2019年,新农科建设奏响“三部曲”,“安吉共识”从宏观层面提出了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发展新农科的“四个面向”新理念;“北大仓行动”从中观层面推出了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八大行动”新举措;“北京指南”旨在启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以项目促建设、以建设增投入、以投入提质量,让新农科在全国高校全面落地生根。毋庸置疑,新农科的发展将促使农业人才的培养更具前瞻性,更加符合农业发展的时代需求。《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中则提出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生产型人才、农村经营型人才、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为统领,带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全面发展。可以看出,国家在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上追求一流和前瞻,并试图构建完整的农业科技人才体系。

2.3 世界之基:服务世界的经验及远大理想

要想成为世界农业科学中心,必须要有服务世界、影响世界的扎实基础。当前,我国在农业服务世界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主要体现在“一带一路“和“援助非洲”方面的农业合作与服务上。另外,除了已有的经验之外,我国还确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等旨在服务世界和影响世界的远大理想和行动计划。这些则为我国发展成为世界农业科学中心奠定“世界之基”。

2

.

3

.

1

“一带一路”倡议的农业成就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再次推动了自古以来“丝绸之路”上的农业交流和农产品贸易。2017年,农业部联合发改委,商务部和外交部发布《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规划了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业合作的框架思路。2018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五年,我国“一带一路”合作范围从亚欧地区逐渐延展到非洲、美洲,与122个国家建立“一带一路“合作关系,为中国与各国农业领域合作提供良好条件。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与各国合作早已不是传统的农业贸易往来,而是与科技、人才、商贸等为核心的全方位农业大协作,这些合作既可以满足双方粮食市场供应和粮食安全系统建设,又可以促使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在动植物育种和遗传学、农艺学、病虫害防治、采后加工技术、生物技术、农业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和农业废物管理、水产养殖、生物能源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相互交流和提升。中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25个农业基础示范中心,促使我国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农药兽药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及动植物疫病防控经验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我国成立了“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为”一带一路“发展输送人才资源,其中中国农科院响应号召每年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培训涉及作物育种、生物防治、果蔬栽培、跨境疫病、农机装备专家近3 000人。而且我国还和“一带一路”国家拓宽了农业科研教学机构的合作关系,针对不同特点国家开展农业科技与产业的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截至目前,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的农业投资合作项目近700个,投资存量达到92亿美元,较5年前增长70%。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2

.

3

.

2

援非农业项目的务实高效

2006年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旨在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中非农业合作与援助,重点关注在土地开发、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粮食安全、农用机械、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同时在非洲建立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将我国的农业技术传授给非洲农民。除政府间合作外,我国还积极推动国内企业到非洲开展农业投资、兴建农业基础设施、转让农业技术。2013年《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报告表示,2009—2012年,中国在非洲农业领域直接投资额由3 000万美元增长到8 247万美元,增长了1.75倍。其中很多中国企业在非洲进行了在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良种培育、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投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显示,中国通过1)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2)派遣高级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组;3)开展农业管理与技术培训的方式积极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农业生产力。另据《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介绍,截至2016年,中国共帮助50多个非洲国家实施近500个农业援助项目,主要涉及农业种植、粮食仓储、农业机械、农田灌溉及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技术援助项目、物资项目等多种形式项目。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国表示继续推进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并重点实施“八大行动“。其中包括,支持非洲在2030年前基本实现粮食安全,同非洲一道制定并实施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规划和行动计划,实施50个农业援助项目,向非洲派遣500名高级农业专家,培养青年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和农民致富带头人等。2020年,为援助东非国家开展蝗灾防治,我国农业农村部与外交部、发改委合作署制定蝗灾防控技术方案,并组织国内企业生产灭蝗药剂和物资。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务实高效,为非洲国家摆脱粮食危机做出了重要贡献。

2

.

3

.

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想指引

2012年我国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2017年1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新中国70年来一直本着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不断开展农业方面的对外援助和国际合作项目,努力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解决粮食问题。中国为建立“一个没有贫困、没有饥饿、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奋斗,无论是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还是通过向世界分享减贫成功经验和知识,中国为全球2030年消除贫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种世界危机,中国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为全球疫苗的公平分配和可负担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昭示着中国的大国担当,也为我国积极推进世界农业科学中心建设提供了理想指引。

2

.

3

.

4

“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行动实践

中共十八大五次会议提出,我国应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其中农业部分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发展方式,以农业科技为驱动力,实现农业现代化高效建设。2018年国务院印发《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指出要坚持“国际尖端、科学前沿,战略导向、提升能力,中方主导、合作共赢,创新机制、分步推进”的原则,目的是“全面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增强凝聚国际共识和合作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为全球重大科技议题做出贡献”,在农业领域也自然不会例外。我国政府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实验室开展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水平,健全国际科技合作机制。这就是我国尝试不断扩大科技影响,由边缘走向中心,积极推进世界农业科学中心建设所付诸的实际行动。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如上分析,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国在建设世界农业科学中心的道路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发展道路并不会一帆风顺,还需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前进。

3.1 我国成为世界农业科学中心已经具备三大基础

我国是农业大国,努力成为世界农业科学中心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也是我国应持之以恒追求成功的发展目标。基于如上分析,笔者以为,我国在推进建设世界农业科学中心方面已经具备了三个方面的良好基础:一是农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重点,农业发展内涵不断拓展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这为我国发展成为世界农业科学中心提供了坚实的国内基础;二是我国农业科技在深度、广度、创新度和农业人才培养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而且有一定的前瞻性,这为我国发展成为世界农业科学中心提供了良好的科技基础;三是“一带一路”“援非项目”等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为我国发展成为世界农业科学中心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和国际影响力,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则为我国发展成为世界农业科技中心提供了理想指引和行动实践,这为我国发展成为世界农业科学中心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基础。

3.2 对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农业科技影响还需继续保持并增强

当前,我国和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都已经有了较好的农业科技合作,也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这对我国发展成为世界农业科学中心非常重要。但是当前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下,中美,以及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会想方设法阻碍我国和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所以我们还需继续努力,不仅要稳定好当前良好的合作势头,还要继续让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更多的从和我国的农业科技合作中受益,以产生更大的世界影响力。

3.3 通过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增强对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的影响

当前,我国发展成为世界农业科学中心最大的短板就是高水平的自主创新不强,对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的影响力不够。但是,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有一些好的势头。为了增强对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的影响力,笔者以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通过“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和欧美发达国家高水平的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提高对其农业科技的影响力。第二,我国在5G、人工智能等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领先,可以利用领先领域对农业科技的辐射,实现某些新型农业科技的超越和领先。第三,利用制度优势集体攻关农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卡脖子技术,争取早日形成突破,实现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并驾齐驱。只有对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足够的农业科技影响力,我国才算真正成为世界农业科学的中心。

猜你喜欢

科学科技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