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下的中职幼儿保育专业教学实践
2022-07-25苗宇
苗宇
摘要:“1+X”证书是国家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实施要求,基于该背景,中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并将课程教学内容和证书考核内容相关联,帮助学生顺利取得专业技能证书。对学前教育幼儿保育专业教学来说,其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多样化的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操作技能,从而满足幼儿园保育岗位的现实需求。为此,中职幼儿保育专业教学要积极创新改革,围绕“1+X”证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旨在持续提升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
关键词:中职;幼儿保育专业;教学;“1+X”证书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提出,为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是,当前在中职幼儿保育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为此必须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打造高质量的教学队伍,开展理论课程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学前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培养中职学生保育能力的重要性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下,学前教育工作迎来了更多的发展契机和挑战。随着国内学前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重教轻保”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幼儿园教学中。部分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忽视了保育技能的提升,以至于保育工作存在很大提升空间。与此同时,因为幼儿年龄较小、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自控力弱,而且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十分容易发生意外,严重的还会威胁幼儿的身体健康,甚至给其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所以,中职学校应积极加强培养幼儿保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转变学生的保育观念,并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围绕“1+X”证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相关资质证书,进而促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游刃有余地发挥自身综合能力,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2 “1+X”证书下中职幼儿保育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缺乏本领危机感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涵盖了理论知识、从事学前教育的基本技能等,学生在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后,需要考取对应的教师资格证等。而对于保育工作来说,通常在幼儿园一线工作的保育人员多为劳动型或技能型人才,而很多学生由于思想观念陈旧,认为保育员低人一等,其本质上属于保姆的角色,只是单纯地负责幼儿的饮食起居,让幼儿保持干净卫生。学生给自己定位太高,缺乏一定的“本领危机感”,所以在学习保育知识和技能的时候,通常积极性不高,认为学习内容十分简单,不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和心思。还有个别学生抱着先毕业再说的心态,并没有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合理规划,对于保育员技能证书的考取积极性不高,对于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也只是应付完成。
2.2教师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学生的保育综合能力能否得到持续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综合水平等对其有着直接的影响。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应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成效。但是,就目前大部分中职幼儿保育专业教学情况来看,教师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每周的保育课程教学时间本来就少,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由于部分教师对这一板块内容重视程度不足,不具备胜任能力,再加上教学思维固化,教师不想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在校内就该专心学习理论知识,日后会有专门的时间外出实习,进而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教师的态度和素养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巨大。
2.3保育技能课时安排不合理
国内大部分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几乎都是按照“2+1”或“2.5+0.5”的模式实施的,即在校学习2年,外出实习1年,或在校学习2.5年,外出实习0.5年。对幼儿保育专业来说,基本上都是在校学习2.5年,去幼儿园顶岗实习0.5年。而保育课程通常是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开始,并且和社会上的劳动技能培训相结合,一般来说,每周会有2课时,有些学校每周会有3课时,并且多数为理论讲授课。在该背景下,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教师过分关注理论知识,也没有将其和岗位实践灵活结合起来,相应的保育技能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2.4“考证”与“运用”脱节
“1+X”证书背景下,中职幼儿保育专业教学必须要围绕证书制定相关教学目标,确保學生在获得综合能力提升的同时取得相关证书,为日后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观念陈旧,对幼儿保育专业的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片面追求学生证书通过率,一味要求学生背诵各类考点,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标准化的保育技能并不关心。导致学生虽然取得了相关证书,但是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使得考证和实践运用之间存在脱节现象,限制了学生日后发展。
3 “1+X”证书下中职幼儿保育专业教学策略
3.1打造高质量幼儿保育专业教师队伍
“1+X”证书背景下,幼儿保育教育得到了广泛关注,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其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保育专业课程的开展成效。为此,中职学校应从多个层面着手,积极打造高质量的幼儿保育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强化教师专业能力,不断优化幼儿保育课程教学效果。在保育专业课程中,涉及的内容有很多,如生物学、医学学科等。教师应具有专业化的水平和实践经验,充分挖掘各个学科的教育资源,将隐藏的儿科护理学、急救学、流行病学等系统知识传授给学生,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为其实践操作提供更多的知识经验。具体来说,一方面,中职院校应招聘专业对口的教师,增加教师人数,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可以专门邀请幼儿保育教育讲师前来学校,为学生开展讲座、传授知识、现场指导,不断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并通过现场指导进一步引导学生,全面提高他们参与保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实践观摩中不断改进,提高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融合中职幼儿保育专业课程教育理念,打造高标准的教师团队,学校还应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各类培训学习活动,更新其教育观念,帮助教师掌握更多的前沿知识和操作技能。学校还要重视职业道德规范与师德建设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品质,并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作用。
3.2以考证为引领,合理安排课程
在中职幼儿保育专业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求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能力。中职保育专业课程要合理安排,以考证为引领,体现在用什么、学什么的层面。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结合幼儿园保育教师的岗位展开合理的职业能力分析,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相关知识及技能。合理构建幼儿保育专业课程结构,适当增加课时比例,可以按理论与实操1:2的比例安排,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育、心理、卫生等知识及技能。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内容,掌握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具备各项活动开展的组织能力、操作能力。教学的内容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尤其是在一些精炼的科学保育理论知识基础上,更要瞄准保育教师的岗位能力要求。设置生活管理、组织活动、清洁消毒等实践操作课程,突出程序规范化和动作标准化,让学生在切实体验中牢记操作要点。最后,在保育专业课程中还要渗透职业道德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提高政治素养,树立和端正正确的三观和情感态度,积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化为职业素养。
3.3落实“先技能+后考证”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教师必须要以考证为目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落实“先技能+后考证”的教学模式,深入挖掘学生潜能。首先,教师可以教授幼儿保育专业知识理论,完善学生知识框架,让学生牢牢掌握理论。而后组织学生一起到幼儿园参观见习,观摩幼儿园一日生活,并通过问题的设计,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获得不一样的认知体验。其次,在幼儿保育专业实操课中,应树立标准化的训练意识,通过规则的制定不断规范学生行为。可对某一问题采取示范教学、情境教学、微课、模拟演示等方式,丰富课堂环节,将保育技能动作标准化,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实操训练的效果。最后,中职学校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专家来学校教学,或者把经验丰富的保育员请到学校辅导讲课。定期组织学生上示范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优化,提高保育技能。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依托多媒体,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给学生搭建一个互相学习、共同提升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全新的体验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组织学生参加保育员职业技能考证,围绕近年来考证的重点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提高考证通过率。
3.4创新幼儿保育专业技能操作训练
传统的幼儿保育专业教学课程十分重视理论知识,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很难达到实际上岗的相关要求,参加工作还需要进行再次培训。在幼儿园中,保育工作和教育工作之间是平等的,且二者之间互相融合,不分伯仲。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保育工作,其身体方面的诉求也包含在教育方面的诉求中。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毕业后要到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岗位上,所以教学模式应创新和突出专业技能培养,并以此为重点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应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为重点,制定各个教学板块和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次,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直观感受,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再次,可以按照教师现场示范、学生观摩,学生模拟练习、学生记录并讨论等步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反思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最后,教师可以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按照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等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结合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针对性地设计小组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课時内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教师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小组内查找并记录资料,互相讨论,形成总结,在课堂上发言。在教师的引领下,提出疑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不断优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成效。在课堂上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问题为导向,实现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整合,从而构建一个良好、完整的学习闭环,持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5坚持工学结合与校园合作
从以往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展情况来看,存在很多不足,学生的学和工之间衔接不够,存在脱节现象。虽然前2.5年的时间里,学生都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但是在实习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知所措、一头雾水的情况。学生在幼儿园顶岗实习,缺乏实践经历,对保育员的真实工作状态缺乏感受。所以,教师可以落实工学交替,组织学生真正走进幼儿园,合理安排学生在幼儿园的实习时间,并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实践、总结、实践、反复学习的模式。与此同时,社会本位强调为幼儿的未来做好充足准备,认为学前教育必须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始终以幼儿发展为中心,在一日生活中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强调幼儿的自由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寻求教学和保育之间的平衡点,重视保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充分全面地发挥保育工作的价值,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职教育的本质是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要面向社会、面向不同岗位的就业。所以,对于中职幼儿保育专业而言,必须要重视校园合作,搭建学校和幼儿园的合作桥梁,一方面派遣学生到幼儿园中实习,解决幼儿园人才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组织幼儿园一线教师及保育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培训交流。此外,教师还应打破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从多个层面不断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通过开放式的班级管理,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互相监督的过程中来,真实体验到保育工作的状态。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不同层面的考核评价工作,拓展考核维度,以考证为准制定考核标准,尤其是要考查学生日常操作技能的规范性是否达到标准,进而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不同的幼儿园环境,并在幼儿园中快速上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4 结语
总之,学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和保育的同时发展,作为推动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动力,幼儿保育工作至关重要。在“1+X”证书背景下,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应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师要重视保育教育板块,并创新教学模式,适当提高实践操作课程的比例,树立幼儿保育新理念。在学习和操作中,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为其日后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董文哲.“1+X”证书背景下的中职幼儿保育专业技能教学实践探索[J].散文百家,2020(30):232.
[2]凌小雅.“1+X”证书下的中职幼儿保育专业教学实践与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1(9):280.
[3]陈梦莲.关于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心理学教学的探讨[J].科学咨询,2021(2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