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拳头“说话”
2022-07-25刘海艳
有些孩子,在与同伴交往的时候,常常“动手动脚”,不是欺负别人,就是与同伴打架。老师很头疼,家长也不知所措。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就是孩子的“暴力”行为。
刘海艳,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系心理专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效率学习训练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2年,承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社团工作。获聘为大庆市医学会儿童青少年心理保健教育委员会委员。曾获得大庆市心理健康骨干教师荣誉称号。主持并参与多个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参与大庆市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校本教材《小学生心理健康》、电子书《抗疫复学前后教师家长心理调适100问》的编写。
心灵小剧场
我跟你说,昨天的电视……
淘淘,上课不要讲话!
以后上课不要讲话了。
我想说就说,你管不着!
我昨天看新上映的武打电影了,正反两派打得真是精彩!
我觉得不是很好看。
找打!我说好看就是好看!
淘淘!你怎么又打人了!
淘淘在学校已经不止一次动手打同学了。
淘淘实在太淘气了,我和他爸爸也不知道应如何管教他,只能打了。我们知道打骂不对,也很苦恼。
老师,我错了,我以后不再动手打人了。
可是事情过去没多久,淘淘又动手打人了。他对伸手拍、挥拳打已经习以为常,成了赫赫有名的“小霸王”。
海艳老师的诠断
文中淘淘的行为是明显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是指不被社会规范所许可的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孩子的攻击行为通常包括故意地、经常性地枪他人东西或打人等躯体攻击,和对他人进行羞辱、嘲弄、造谣等言语攻击。经常攻击他人的孩子会遭到同伴们的排斥,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被攻击的孩子具体和心理上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海艳老师的提醒
导致孩子出现攻击行为的因素有很多。
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的孩子比较安静温顺,有的孩子精力旺盛、易冲动。易冲动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这样的孩子家长在教养时要更加关注孩子,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处理消极情绪。比如当孩子因无法达成自己的意愿而破坏物品时,家长不要以暴制暴,可以先安抚他的情绪,等孩子平静下来后,让他了解损坏物品的后果:摔坏了的东西无法再用,撕破的书本要自己粘贴好。家长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不能“一刀切”,比如坚决不给孩子买新的物品或者直接买来新的物品。
家长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攻击行为的形成。首先家长应以身作则,不能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孩子错误地认为一切事情都可以用暴力解决,家长应多采取一些正面的、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当孩子与同伴出现矛盾时,家长不能不管不问,更不能教孩子攻击他人,这样是在鼓励孩子的攻击行为,给孩子以错误引导。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攻击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制止,并给孩子提供能鸲合理宣泄情绪的方式,如做适当的体育运动、找家人倾诉等,帮助孩子控制和消除攻击行为。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平等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稳定人格的形成。
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孩子出现攻击行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但又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他们常常会模仿周围人或者影视剧、动画片、游戏里的暴力镜头。如孩子看到他人打玩具娃娃,他在看到娃娃的時候也会尝试去击打;孩子看到武打场面,就会模仿武术动作……因此,生活中就需要家长仔细甄(zhēn)别,让孩子远离带有暴力内容的书籍、影片等,多给孩子呈现社会真善美的一面;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带领孩子做一些社会公益服务,这些友善的公益服务能有效减少孩子的攻击行为。
另外,有些孩子的攻击行为是疾病导致的,比如忽动症的孩子攻击同伴往往是因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就需要通过治疗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