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逸的漫漫长征路
2022-07-24张磊
张磊
张云逸,1892年8月10日出生于广东省文昌县(今属海南省),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曾担任红七军军长、中革军委副总参谋长、新四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华东军区副司令员、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2022年8月10日是张云逸130周年诞辰,本刊特开设专栏,以示纪念。
——本刊编辑部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之后,红军进行了空前的战略大转移。张云逸随中央红军踏上漫漫长征路,在一年的时间里,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省,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终于在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的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
强渡乌江显神威
1935年1月1日,长征中的中央红军进抵乌江南岸。乌江是贵州省内的一条大江,江岸陡峭、水宽流急,地势十分险要,是遵义、桐梓南面的天然屏障。作为中革军委副总参谋长,张云逸当时心情十分焦虑,恨不能插翅飞过这条湍急的大江,因为几个纵队的国民党追兵正在一步步逼近。
在乌江南岸的猴场,党中央召开了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我军应该暂且迂回在川黔地区,不断寻求有利的战机以粉碎敌军的围追堵截。大多数与会者赞同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因此,这次会议最终作出了强渡乌江、进而攻克遵义城的战略部署。
会后,为使红军迅速渡过乌江、摆脱国民党军的追击,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张云逸立即赶到乌江边,成立临时指挥所,并进行实地侦察。这一段乌江宽约300米,水深一时难测;渡口两岸危崖如壁,高达500米左右。要越过这样的天险,非得有桥或船不可。可是,所有能渡江的工具都被敌人烧毁了。
为了阻止红军渡江,敌人在江对岸渡口配有连哨;渡口上游500米处有一条小路与渡口大道相通,勉强可以走人,但是那里几乎没有沙滩,登岸困难,而且敌人还配有排哨;敌人又沿江岸修筑了许多工事,离江边1公里以外,还驻有预备队。
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红军如果不能尽快渡过乌江,就有覆灭的危险。张云逸急得直搓手。军情如火,不能再犹豫下去了。渡口是敵人的防御重点,工事多、兵力强,不易突破;离渡口上游500米处的小道,虽然难于攀登,但敌人防御较弱,有机会夺取。刘伯承、张云逸果断决定:佯攻渡口,主攻上游500米处小道;利用好时机,抓紧架桥。随后,张云逸亲自前往干部团工兵连,具体交代他们与红二师四团共同担负架桥任务。
1月2日上午9点,第一次强渡开始。红军首先佯攻老渡口,敌人慌忙进入工事,不断向南岸射击。正当佯攻方向打得异常激烈的时候,主攻方面的机关枪、迫击炮也打响了。
在渡口上游500米处的竹林里,红二师四团8位勇士高举政委杨成武给他们斟满酒的碗,一饮而尽,随后脱下上衣,打着赤膊,腰里缠着驳壳枪,头顶一捆手榴弹,扑通一声跃入水中,合力拉着一条缆绳泅渡过江。
八勇士顶着凛冽的寒风,在刺骨的冰水中劈波斩浪,径直往对岸游去。眼看快到江心了,忽然被敌人发觉,密集的子弹和迫击炮弹顿时袭来,打得江面浪花激溅,但他们仍然奋不顾身地向前泅渡。当游过三分之一江面时,敌人的迫击炮打断了缆绳,1人英勇牺牲,其他人不得已折返回来,第一次泅渡失败。
刘伯承、张云逸总结第一次强渡失败的经验教训,决定当天晚上乘夜色再次偷渡。工兵迅速赶制双层竹筏,部队再次进行政治动员。黄昏后,担任偷渡任务的第四团第一营静静地集结在江边。此刻除江水汩汩和敌人北岸打来的零星枪声外,到处是一片寂静。
第一条竹筏很快离开江岸,没有被敌人发觉,接着另外两条竹筏也相继下水向江心划去,顷刻间消失在漆黑的夜色之中。半个小时后,通信员报告说:“第二条竹筏到江心后,被水冲下五里远,险些翻掉,过不了江只得返回。”不久,第三条竹筏也返回来了,而第一条竹筏既没有返回,也没有发回灯光信号。
四团指战员怀着焦急不安的心情,在漆黑的夜里守在咆哮的乌江边,一直等到次日凌晨。这时,张云逸顶着刺骨寒风赶到江边,急切地传达了上级命令。他说:“追踪我们的薛岳纵队离这里不远了,如果不能及时过江,势必背水一战。军委催促我们迅速完成渡江任务,要求越快越好。上级已将军委工兵营划归二师四团指挥,共同架桥。”说罢,张云逸立即同四团指战员一起查看地形,研究架桥办法。
面对紧急的情况和任务,四团指战员纷纷请战,表示愿以最大的牺牲突破乌江天险,确保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过江。根据张云逸的具体部署,四团以60多条竹筏于1月3日拂晓实行强渡,由一营担任突击任务,同时在大渡口继续组织小部队佯攻。
当一营的第一支突击队乘竹筏强渡将至岸边时,忽听对岸悬崖下响起了朝崖上射击的机枪声。仔细一看,原来是昨晚第一条竹筏上的那6名指战员。他们忍着寒冷潜伏在悬崖底下,现在出其不意地从敌人鼻子底下杀了出来,配合第一突击队向敌人发起攻击,和突击队组成交叉火力,使敌人乱了阵脚。第一批突击队员乘势强渡成功。接着一营全部过了江,快速占领了高地。
大渡口之敌听见其右翼的冲锋号声,喊杀声,手榴弹、炮弹爆炸声连成一片,知道情况不妙,开始溃退。已经登岸的红军战士猛追猛打,敌人顿时全线崩溃。四团乘胜踏着工兵营用竹筏和门板架起的浮桥冲过了乌江。在江边亲自指挥的张云逸终于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
随后,红军主力踏着浮桥浩浩荡荡跨过了乌江。当薛岳纵队追到江边时,红军战士已经烧掉了浮桥,行进在乌江北岸上游百里之外了!
勇夺泸定立战功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会后不久,在向云南扎西地区进军途中,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后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活动。
得知这一情况后,张云逸兴奋得整晚睡不着觉,他走出院门,觉得神清气爽,心里十分痛快。巡逻的哨兵迎面走来,轻声问:“首长怎么还没睡?”张云逸伸出手在哨兵的肩头轻轻拍了一下,乐呵呵地说道:“小伙子,我们找到好的领路人了。红军必胜!”然后,他就继续迈着轻快的步伐往前走了。这一刻,他心里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下,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换作战方向,迂回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1935年4月底,红军逼近云南省会昆明。云南军阀龙云一下子慌了手脚,立即紧急动员所部人马准备抵抗。但红军兵临昆明只不过是虚晃一枪,主力部队神速地向西北挺进,急速奔向金沙江。张云逸紧催战马一路先行,为部队寻找合适的渡江地点。但附近的几个渡口早就被龙云部守军所盘踞,船只也都被敌人烧毁。
怎么渡江?造浮桥显然来不及了。张云逸对大家说:“没办法也要想出办法!”在他的安排下,红军的一个尖刀营突然反向强行军一昼夜,于次日黄昏时分出现在禄劝县皎平渡附近的一个小镇上。红军穿着缴获来的国民党军服,当地驻军还以为是蒋介石派来的增援部队。双方走近后,红军战士突然一齐端起枪,大声喝道:“不许动!”还没弄清状况,敌人就被缴了械。
此时皎平渡的船只都被撤到北岸去了,但敌人认为红军离这里远着呢,所以没有急着烧船。他们怎么也想不到,红军已经到了对岸。就在这天晚上,一支红军小分队匆匆赶到渡口,大声喊道:“来一只船!”对岸的敌人以为是自己人,便赶快派了一只船过来。过江后,这支队伍大摇大摆地走进敌军营地,在对方毫无警觉的情况下缴了他们的枪,控制了渡口。随即,红军主力部队赶到皎平渡。在当地船工的帮助下,共找到7条木船,昼夜不停地往返9天,将红军运过了江。
1935年5月下旬,继续北上的红军又面临着另一处天险——大渡河。这条大河源于川西高原,河深浪急,犹如万马奔腾,不断发出震耳欲聋的嘶吼声,有些险处连飞鸟也不敢穿过去。
张云逸在疲劳中硬撑着羸弱的身体,尽力协助刘伯承指挥渡河战斗。抢渡之前,他对指战员们说:“同志们,如果渡河不成,那就意味着红军的覆灭。而这种覆灭的命运,不是没有先例的。大家知道太平天国吧,它的残部6万人由翼王石达开率領着,走到这里被清朝重兵消灭了。如今,老蒋的重兵扑过来,就是想让咱们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我们绝不能让他的阴谋得逞!我要问大家一句,有没有必胜的信念?”“有!”先锋部队发出雷鸣般的吼声。
红军先锋部队悄然赶到当年石达开与清军展开大战的安顺场。时间不长,刘伯承和张云逸就接到报告,说有一只船系在大渡河南岸。原来,对岸敌军团长是本地人,他老婆家住在安顺场小镇上。这一天,他乘了一只船过河来探亲访友,正在吃吃喝喝的时候就被红军俘获了。他怎么也想不到,红军会来得这么快。
5月25日,张云逸、刘伯承陪着朱德、周恩来和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匆匆赶到硝烟尚未散尽的安顺场。这时,先锋部队的18名勇士已经强渡成功,缴获来的3只船正穿梭着运载部队过河。
不一会儿,毛泽东敞着怀、拄着一根棍子快步走来,乐观地笑着说:“老蒋快要追上来打我们的屁股喽。部队一部分继续用船渡河,另一部分去夺泸定桥……好了,快分头行动吧。”部队随即迅速行动起来。
张云逸对战士们说:“如果过不去铁索桥,那么,我们就得另闯一条生路,很可能要奔往与西藏交界的丽江,这样一来又要迂回一千多里。想一想,那将是多么艰难的路哇,我们还能有多少人活着?……这一路上,多少险关我们都闯过来了,难道大渡河还能拦住我们不成?不,我们必胜!”战士们听了,都知道胜败在此一举,纷纷争着打先锋。
从5月27日起,红二师四团沿着崎岖的山路奔袭160余公里,赶到了大渡河西岸的泸定桥。泸定桥是由13根铁索连成的悬桥。当红四团到达时,桥面上铺的木板早已被敌人撤去,只剩下晃晃悠悠的铁索了。
夺取泸定桥的光荣任务,被红四团一营二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勇士争到了。5月29日16时,战斗打响。廖大珠和突击队的勇士们背好枪,又把手榴弹绑在身上,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紧紧抓住粗大的铁索向对岸爬去。顿时,河岸两侧枪声大作。勇士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迎着飞蝗一般的子弹奋勇向前。在他们身后,后续队伍拉着一块又一块的木板,一边作战一边铺桥。
激战之中,数名战士不幸中弹,落入河中。然而,没有一个红军战士被吓住,他们仍然抓着铁索舍生忘死地前进。守桥的四川军阀部队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这些红军士兵是疯子还是神?怎么敢抓着铁索顶着子弹越过这样的天险?他们在吃惊之余,发现几个战士已经接近桥头。桥头堡上,一个敌军官大叫:“快倒煤油,烧!”
大火瞬间在桥头燃起。勇士们没有退却,他们一边甩出手榴弹,一边冲入火焰之中。“轰!轰!轰!……”手榴弹在桥头接连爆炸,撕裂敌胆的喊杀声在桥头响起……
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红军胜利地夺取了泸定桥,为主力打开了北上的通道。
斗志昂扬爬雪山
1935年6月,红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向茫茫雪山——夹金山进发,这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这里海拔4000多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鸟兽无踪。即使在此之前红军花了10天时间为翻越大雪山做准备,可在实际行军中却还是缺衣少食。
在路上,张云逸向身边的战士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刚刚反正过来的国民党战俘也愿意跟着红军一起抛头颅洒热血?一个刚加入红军才十几天的原国民党士兵一听这话,便犹如竹筒里倒豆子,心里的话哗哗啦啦地就流出来了:“哦,首长您一边走一边跟我们摆龙门阵,问我们有几个是不是穷苦出身,嗨,阔佬来当啥子兵呢!您还问我们,给军阀打仗,自己和全家拿到多少钱。唉,在川军里几个月不发饷,家里的税呢却越来越多。谁愿意给军阀打仗?可是长官下了命令,谁敢不听?您说的话我们都明白了,当川军是军阀地主蒋介石的帮凶呢,打的是跟我们一样的穷人。”
听了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张云逸点头笑了起来。他对走在身边的干部团政治部主任莫文骅说:“你听听,这都是些掏心窝子的话呀。他们不肯拿上路费回家去,而是加入红军队伍一路北上,这是多大的变化。谁不知道自己很可能会负伤、会掉队、会牺牲呢?都知道,然而他们还是跟着红军走。”莫文骅也深受感动,说:“这就是红军必胜的原因啊。”
来到夹金山脚下时,红军部队已经疲惫不堪。爬山之前,张云逸跟着朱德又做了一番仔细的检查,掂掂战士背包的分量重不重,瞧瞧脚上的鞋子结实不结实,问问大家的情绪怎么样,又要求收容队和医疗人员跟在队伍后面,随时救助掉队的伤病员。
这天拂晓,张云逸带着中央直属机关的队伍出发了。走着走着,钻进一片冷雾,不一会儿便遇上了凛冽的山风,刚到半山腰又有大雨泼下来。越往上爬,越觉得呼吸困难。在愈发稀薄的空气中,一阵大冰雹突然噼里啪啦地打下来,炊事员背上的行军锅被敲打得叮咚乱响,不少人头上也被敲起了肿包。有一匹骡子惊跳起来,一下子挣脱缰绳滚到山谷里去了。战士们默默地停下来,过了好一会儿,谷底却什么声音也没传上来。
于是,队伍又继续往前走。张云逸看到前头坐着一个战士,默默地不吭一声。他走过去伸手拍拍战士的肩膀:“同志,不能坐下!”说完话,他才发现战士的身子已经冻僵了。张云逸默默地摘下军帽,停了一下,然后很快又振作起精神高声喊道:“同志们,咬紧牙关爬过去啊,千万不要停下!”
翻越第二个山头的时候,突然下了一场大雨。走了一会儿,大雨又变成了鹅毛大雪,大家身上的衣服刚才还湿淋淋的,这时候又被冻得硬邦邦的了。一路上,不断有人在饥寒交迫之中倒下去。
战士们艰难地走着,终于来到了最后一座山峰。张云逸发现前头站着几个人,低着头默默地围着一个雪堆。张云逸走过去,发现雪堆里是一个已经牺牲了的红军战士,他的身体已被大雪掩埋了,只有一只胳膊破雪而出,手里握着一张党证和两块银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竟然还要挣扎着伸出一只胳膊,向这个世界证明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并且交出自己的最后一次党费。张云逸凝视着眼前的场景,泪水瞬间打湿了眼眶。他从死者手里抽出党证,打开它,哽咽地念道:“刘志海……”站在烈士面前,张云逸心底里发出呐喊:“前进啊!胜利属于我们!”
高高的夹金山最终被英勇的红军踏在脚下,甩在了身后。
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中,大雪山上那擎起党证的手臂、众多牺牲了的红军战士雪雕般的身影,一直牢牢铭刻在张云逸的脑海中。他不止一次动情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共和国的万里蓝天,就是由无数这样的手臂撑起来的啊!”说着,这位已经扛着大将肩章的百战老兵,眼中泛起泪光,声音也哽咽起来。
艰难跋涉过草地
懋功会师后,1935年8月初,红一、红四方面军混合编为右路军和左路军。这时,胡宗南部卡住了松潘以北的要道,薛岳部也气势汹汹地赶到了平武。倘若红军再按原定计划前进,势必陷入敌军的夹击之中。于是,中央不得不决定改变行军路线,经由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大草地北上。
张云逸跟着右路军,在愁云冷雾中向康藏交界地区挺进。从8月21日凌晨起,他的眼前便开始出现一望无边的草地,脚下则是载沉载浮的黑泥腐草,一踩上去便泛出腥臭的沼气,草地下到处都隐藏着会使人陷入没顶之灾的泥潭。
张云逸和大家小心翼翼地择路而行,越往前走越是艰难,沿路的野菜也被先头部队吃光了。这里的天气变幻莫测,刚才还是丽日晴空,转瞬间一片乌云滚过来,接着便是狂风暴雨。就这样跋涉了3天,饥饿、寒冷和伤病使许多红军战士走着走着就倒下了。
一天中午休息的时候,乌云又翻滚着压过来。张云逸提醒大家:“别让雨淋了炒面和火柴!”说罢,转身摇醒睡在旁边的勤务兵。这个勤务兵还是个14岁的孩子,长得很瘦,小名叫“竹娃儿”,大家都叫他“竹竿儿”。他小声嘟囔着:“我饿……”“‘竹竿儿’,吃的就会有的,你等着。”张云逸贴在他的耳边轻轻地说,随后站起身在原地看了一圈——身上的干粮袋空空的,肚子在咕咕地叫,只能再去找野菜了。
张云逸拄着一根木棍,一边低头寻觅野菜一边走。走着走着,他无意中扭头一看,发现“竹竿儿”从地上爬了起来,斜背着他的小马枪平伸着双手,梦游似地离开高地往前走,而他的正前方就是一片白亮亮的沼泽。“‘竹竿儿’,你往哪走?”张云逸大喊道。“竹竿儿”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仍一直伸着双手往前走。
“站住!‘竹竿儿’。”张云逸又大声喊道。这时,“竹竿儿”的双眼已经肿得看不见路了,他又走了几步,忽然脚下“扑哧”一声,便陷了下去。“竹竿儿”惊叫一声,慌忙拔腿,不料越拔越往下陷,不一会儿就陷进半个身子。“别动!”张云逸与几个战士赶过来,手拉着手连成一队。张云逸伸手抓住“竹竿儿”,大家一齐用劲往上拉,才将他拉了出来。
得救的“竹竿儿”抱住张云逸哭起来。张云逸伸手抚摸着他乱蓬蓬的头发,问他:“小鬼,你是怎么搞的?”“竹竿儿”抽泣着说:“不晓得为啥子,听見我娘在叫我‘竹娃儿,竹娃儿!’……我爬起来,看见我娘在我前面,双手端着一碗红米粥。我就赶快去接那碗,可是怎么也摸不到它。‘竹娃儿!竹娃儿!’我娘又叫。我就说‘娘哎娘,你倒是停下来,停下来呀。我饿,我饿!快把那碗红米粥给我呀’。我娘就哭着过来了。可是,当我伸手要接那碗红米粥的时候,脚底却陷下去了……”他说着说着,又哭了起来。张云逸默默无言,只是紧紧地搂住他。
一天黄昏,张云逸拄着木棍,采摘了一帽兜野菜回到宿营地。他走到用三块泥巴垒起的锅灶跟前,颤抖地将帽子里的野菜倒入行军锅里。接着,他又慢慢蹲下去费力地吹燃篝火。水开了,他盛上一碗野菜汤,叫醒昏睡着的“竹竿儿”,微笑着说:“喝吧,趁热喝下去!”“竹竿儿”的一串热泪洒落在菜汤里。
一天,又一名战士不幸陷入沼泽,当他被张云逸拉出来的时候,已经成了泥人。他弯着腰使劲咳嗽着,大口吐着发臭的泥浆,背着的那支步枪也成了一根泥棍子。张云逸吃力地扶着他站起来,可是他只迈了几步,就又倒下去。再扶起来,迈几步又倒下去。大家只能围在他身边,眼看着他慢慢咽了气。
张云逸看着跟在自己身边的“竹竿儿”和其他战士们,强忍心中的悲痛,一咬牙挺起身,大声喊道:“我们走!”“竹竿儿”和其他人都很惊讶,副总参谋长的身体已经这么虚弱了,怎么还能发出这么有力量的呐喊?大家纷纷打起精神,咬牙坚持了下去。
就这样,张云逸随同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一起率领红一军、红三军和军委纵队继续向北挺进。他永远不会忘记,走出大草地见到人间烟火的时候,战士们又唱又跳、又叫又笑,拥抱大树、拥抱房屋、拥抱老乡的无比亢奋和激动的情景。
胜利完成长征后,张云逸又踏上了新的征途。
(责任编辑:董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