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英:为党的工运事业奋斗到底
2022-07-23石绍庆董感忠
文_石绍庆 图_董感忠
林育英(化名张浩),湖北黄冈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工人运动的卓越领袖之一。在二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林育英长期从事工人运动,曾经两次被捕入狱、三次负伤,始终保持工人阶级的革命气节,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党的工运事业,坚贞不屈、勇于斗争、革命到底,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为我国工人阶级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两次被捕,三次负伤
林育英,1897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林家大湾村,早年曾在家乡操作染织。1919年秋,他在堂兄林育南的影响下,开始接受“劳工神圣”思想,一起在家乡创办小学和通俗讲演社,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之后在恽代英等人的支持下创办利群毛巾厂。
1921年秋,中共武汉区执委及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派林育英以汉阳钢铁厂翻砂工的身份,到大冶钢铁厂调查了解工人经济生活及政治态度,组织工人学习小组,帮助工人学习文化,对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为党的组织建设和开展工人运动作好准备。彼时,毛泽东计划在长沙创办长沙织布厂,便派易礼容到黄冈通过恽代英购买设备,聘请林育英到厂织布。林育英因此与毛泽东相识,结下了真挚的革命友谊。
1922年2月,林育英经恽代英、林育南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党员之一。同年7月,他参与领导汉阳钢铁厂工人罢工,取得胜利。1923年,他到长沙工作,领导人力车夫工人罢工。不久,他来到安源路矿,任工人俱乐部消费合作社营业部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参加安源地委工作。1924年秋,他受党组织派遣,赴苏联东方大学学习。
林育英雕像
1925年夏,结束留学返回上海后,林育英化名林春山到工厂当工人,投入如火如荼的工人运动。1925年12月,上海工人、学生、市民万余人在闸北区青云路举行声援国民革命集会游行,遭到几百名枪荷实弹军警包围镇压。冲突中,林育英被军警打伤昏倒在地。愤怒的工人群众抬着浑身是血的林育英冲出军警包围,送往医院抢救脱险。这是林育英第一次负重伤,从此落下时常头疼的病根。
1929年,在上海纪念“五卅”运动示威活动中,林育英看见巡捕毒打工人,便去救援,被巡捕抓住。他曾说:“我不愿如绵羊一般的被缚,与巡捕搏斗起来,因此被捕后几乎被打死。”这也是林育英第一次被捕,第二次负伤。后来,因为没有什么证据,巡捕把林育英放出了来。
同年11月,林育英带伤参加了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提出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工人运动的建议。大会闭幕后,林育英出席全总党团第一次会议,会议委托林育英起草海员工作决议案。会后林育英被派到中华全国海员总工会工作,以特派员名义指导香港工代会,奔走于上海和香港之间。
1930年4月,林育英以全国总工会特派员身份,前往东北工作。面对诸多不利形势和因素,林育英深入工人群众进行调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工作方向,积极开展工人运动。5月,新的满洲省委成立,林育英任省委书记,工作重心也从组织和领导政治罢工转向发展党的组织和建立工会。11月,林育英化名陈子真,到达抚顺指导工人运动。不料,在乘火车离开抚顺途中被捕,并被以“煽动工潮”罪名判5年徒刑,这是林育英第二次被捕。在狱中,林育英遭到灌洋油、灌辣椒水、上吊等严刑拷打,神经、心脏大受损伤,这是他第三次负伤。
1932年初,林育英由党组织营救出狱,前往上海继续从事全国总工会工作,一度领导海员总工会工作。
1933年,林育英前往莫斯科,担任全总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1935年,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期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林育英回国传达会议精神。回国途中,他乔扮成货郎,忍饥挨饿,翻越沙漠,历时数月,终于在1935年11月中旬,到达瓦窑堡。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召开,林育英在会上传达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主要内容,并作了精彩发言,为党中央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起到积极作用。
领导工运,革命到底
1938年初,中央决定调林育英返回延安工作,负责党的工运工作。同年3月,安吴堡青训班职工大队成立,林育英亲自担任大队长。他根据学员文化程度和政治基础,明确训练方针,开设基本政治常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抗日军事问题、职工运动的统一问题、文化课和辅导课等6门课程。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员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热情。
1938年11月,林育英出席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作题为《关于抗战中职工运动的任务》的报告。他根据敌占区、敌后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不同区域抗日斗争形势,提出在抗日战争中领导工人运动的正确方针策略。他强调,在敌人占领区要保存力量、积蓄力量、待机而动;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要把大多数职工以至全部组织起来,形成抗日群众力量的骨干;在陕甘宁边区要加强对边区工人的教育。林育英的这篇报告,为全国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得到党中央的高度认可,后来被选入毛泽东主持编辑的重要党史文献《六大以来》一书。
为加强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党中央决定由林育英担任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筹备委员会主任。这期间,林育英同筹委会的同志一道,直接到从全国各地来延安的职工群众中调查研究,向华侨职工了解国外工人运动情况,为党中央制定工人运动政策、指示等提供参考。1939年4月,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正式成立,林育英担任副主任,并主持全面工作。
在领导工人运动实践中,林育英深知加强工人干部教育培养的重要意义。他曾提出:“训练工人干部,从民族革命运动中,培养新的积极分子及领导者,使之参加各方面的实际活动,这是使我们的工作向各方面正确发展与巩固的保障,是我们与工人阶级密切联系的枢纽,是目前工作最中心的一环。”他还动手编写了许多教材、文章和讲稿,到中央党校、抗大等院校以及各种集会上宣传中国工人阶级在党领导下英勇斗争的历史、抗日战争中工人阶级状况和工人运动的任务等。在《职工问题》讲课提纲中,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员讲授谁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什么人最能干、工人要找什么人做朋友、谁是农民的最好朋友等。
1939年2月7日,延安举行纪念“二七惨案”大会。林育英出席大会并介绍“二七”运动的经过,分析了运动的由来,指出“二七”运动与以后中国革命运动的关系和意义。《新中华报》同步刊发了林育英的专论文章《“二七”与抗战》。同年4月,林育英在《持久抗战中职工运动的新任务》一文中,系统总结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两年来工人运动的经验,阐述了抗战时期职工运动的任务和方针。
在党中央关怀下,193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为培养工会干部创办的第一所工会干部学校——延安工人学校成立,林育英担任校长。5月15日,延安工人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林育英在开幕词中报告了工人学校筹备经过、教学宗旨、学员成分及期望要求等,博得持久掌声。他指出:“工人不是招牌,而是实际行动的楷模。我们在物质生活方面,要向下看齐,在精神与政治方面,要向上看齐。我们的一切举止行动均要提高到马列主义的原则上。”这些思想观点,成为工人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每位学员奋斗的方向。
林育英还身体力行作学员的表率。在讲“抗日战争中的职工运动”时,他曾先后四次找一位参加过罢工和抗日宣传工作的同学了解工人在抗战前后工作、生活、斗争情况。他亲自带领全校师生开荒种地、创办工厂、挖窑砍柴,使工人学校在延安中央机关生产劳动竞赛中,成为中直七个先进单位之一。
1940年2月,《中国工人》月刊恢复创办。毛泽东为该刊撰写发刊词,指出:“《中国工人》应该成为教育工人、训练工人干部的学校,读《中国工人》的人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工人中间应该教育出大批的干部,他们应该有知识,有能力,不务空名,会干实事。没有一大批这样的干部,工人阶级要求得解放是不可能的。”为此,林育英和邓发等负责同志明确提出《中国工人》的性质和任务,陆续为《中国工人》撰写了多篇文章,起到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1940年12月,林育英在病床上,为朱宝庭六十寿辰写了一封祝寿信,高度赞扬了朱宝庭“干到底”的精神,说:“革命高潮时你是干!低落时更干!当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历届委员时,你是努力地干!当你坐牢、讨饭时,仍是顽强地干!大家拥护你时,你干!在个别问题,个别时候怀疑你时,你仍然是干……你唯一的信心,就是‘干到底’!”这种“干到底”的精神,也正是林育英自己革命生涯的生动总结。
忠心为国,虽死犹荣
1942年3月6日,林育英不幸在延安中央医院逝世。3月9日,党中央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为林育英举行盛大公祭,上千人前往吊唁。礼堂两侧,悬挂着写有“工人先进”“战士楷模”的祭联。毛泽东专门题写挽词,称颂他:“忠心为国,虽死犹荣。”
林育英逝世后,《新华日报》专门刊发社论悼念,称:“他生长于工人的家庭,锻炼于职工运动之中,他始终为工人大众的利益而奋斗不懈,乃为工人所爱戴拥护。”
在林育英逝世80周年之际,重新梳理他领导工人运动的光辉历程,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林育英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