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崇阳县雷竹基地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7-23肖创伟李绪友李春民李万德章承林

现代农村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竹鞭竹园竹林

肖创伟 李绪友 李春民 李万德 章承林

(1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0; 2 林下经济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200)

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原产于浙江临安、余杭等地,因其笋体粗壮洁白、甘甜可口和营养品质优良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1]。雷竹笋是森林蔬菜新秀,纯天然的绿色食品[2]。1994 年崇阳县开始引种雷竹进行试验,1999 ~2003 年进行大面积推广[3]。在崇阳雷竹产业发展过程中,曾有过盛期辉煌,也经历过彷徨和停滞。但是,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只要坚持集约经营管理,相关配套技术措施到位,种植雷竹就可以产生比种粮、茶、果更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长期使山川秀美的崇阳县大地增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

自2013 年开始,先后有“雷竹良种与早出丰产栽培技术推广示范”“雷竹良种与早出丰产栽培技术集成应用”等多个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在崇阳县进行推广,对崇阳雷竹产业的发展起到较大推动作用。但与江苏、浙江等省雷竹生产强县相比,崇阳雷竹产业还存在很大差距。问题主要表现在雷竹产业发展规划、雷竹科学研究、销售市场、雷竹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产业化有待进一步加强。现就雷竹基地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仅从技术层面提出对策,希望提高雷竹种植基地的育竹水平和经济效益,为雷竹产业发展起到一定指引作用。

1 雷竹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基地选择不科学。崇阳县雷竹主要种植在境内海拔800 m 以下的低山区、丘陵区和河谷平畈区,调查发现,县域内陆水河流域隽水河沿线有不少河滩地和稻田被开发为雷竹园,雨季渍水严重,加之管理不善,造林成活率不高。

1.2 良种壮苗使用率不高。近年来,崇阳县桂花、白霓、青山、石城等乡镇建设了一批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新基地。通过调研发现,笋农对雷竹优劣品种辨别不清,如用宽叶雷竹、早园竹甚至高节竹等普通品种替代雷竹优良品种,导致雷竹良种种植面积只有50%左右,同时良种单一,主要为细叶乌头雷竹。另外,没有建立专门的雷竹竹种园,造林时大多在笋园采挖竹种,部分母竹径级较小,壮苗使用率不高,导致造林后局部地块出现成片死竹现象。

1.3 竹园抚育管理不到位。雷竹造林后,由于技术和人员的原因,相当部分新建竹园存在栽后管理不善甚至处于无人管理的自然放任状态,新建竹园抚育除草不及时,造成竹园荒芜;另外,新建竹园内还存在违规套种玉米、红薯等农作物的现象;进入受益期的雷竹基地,在林地管理上存在着粗放经营、施肥量严重不足等问题;施肥品种上存在着重化肥、轻有机肥现象。

1.4 竹园留养结构不合理。根据调研发现,不少竹农在采笋期忽略了挖笋和留养的关系,导致竹园内立竹未能均匀分布,竹林长期出现“天窗”和林中空地现象。同时,部分雷竹基地当年留养的新竹平均胸径逐年变小,地下鞭结构差,竹鞭出现上浮。特别是覆盖的雷竹林地,出笋高峰期外界气温较低,不宜留养母竹,而清明前后竹林已基本无健壮竹笋出土,导致新竹生活力弱,立竹结构失调严重。另外,部分雷竹林中存在着老竹、开花竹、病虫竹未及时除尽现象,导致竹园立竹密度过大,降低了单位面积鲜笋产量。

1.5 连年覆盖不科学。进行冬季覆盖保温的竹园,未能“坚持轮作制,实行隔年易地”的科学覆盖原则,还存在原地连年覆盖现象。覆盖期间雷竹园处于高湿和缺氧状态,从而使地下鞭系统遭受严重破坏。有的竹农为了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连年实施覆盖栽培,使竹林不能得到及时更新,衰退严重。

2 主要对策和建议

2.1 选地适竹。雷竹实生幼竹发笋多,幼竹生长快、生长量大、蒸发作用强,竹鞭生长也快,对水肥要求较高[4]。新建雷竹基地,一定要选土层厚度50 cm 以上的微酸性沙壤、红壤和黄壤,且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低丘岗地。凡地表径流的汇集区域、地下水位很高的凹形沟谷、或完全平坦透水性差的平地,皆会因渍水烂根造成大片死竹。若将河滩地和稻田开发为雷竹园,需要采用深沟高垄等排水措施,加强竹园抚育管理,否则即使连年补栽也无济于事。

2.2 良种壮苗。崇阳县雷竹有3 个品种,其中细叶乌头雷竹出笋期与宽叶雷竹、青壳雷竹相比,具有出笋期早、产量高的特性,是值得推广的优良品种。母竹要选用1 ~2 年生的嫩竹,竹鞭完整,留枝5 ~6 盘,竹竿直径3 cm 以上。竹种与竹笋是“母子关系”,受遗传基因影响,竹细笋小,竹粗笋大。

2.3 及时抚育。新建未满园的雷竹基地,应在每年4月和9 ~10 月份进行2 次抚育锄草,浅锄深度10 cm左右,避免杂草与雷竹竞争。同时,杂草腐烂后会变成有机肥料,便于竹根吸收利用和改良土壤。严禁在竹园内套种高秆型玉米、藤蔓性红薯等农作物,避免因耕地等生产环节对竹鞭造成损坏。

2.4 精准施肥。施肥应先“知地”,即清楚竹园土壤中各主要肥料因素实际水平和状况,根据“缺啥补啥”的原则,定量施肥。这样才能避免林地施肥的盲目性,增加竹园施肥的科学性;才能以较少的施肥成本,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2.4.1 建园施肥。根据“最小养分律”,对新建雷竹园而言,竹林生长状况的好坏、鲜笋产量的高低会受到土壤各种养分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限制。为此,应进行测土配方施肥。采集土壤样品时应在竹园的耕作层中部,即20 ~25 cm 的深度处挖取,经多点取土后混合,装于透气的布袋内,送到当地土肥站化验。对照化验单,按照雷竹土壤养分的分级参考标准(表1),首先补齐“短板”,优先施用竹园土壤中最为缺乏的肥料。

表1 雷竹土壤养分分级参考标准

2.4.2 抚育培肥。抚育培肥直接关系到鲜笋产量和质量。因此,雷竹基地抚育管理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每年1 次深翻,4 次下肥。深翻在6 ~7 月,用二齿角锄翻地,深度20 cm 以上。雷竹园施肥应以农家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长期单施化肥,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造成土壤板结,降低土壤的透水性;同时,单施化肥所产的鲜笋口感远逊于施用饼肥、鸡粪、猪粪等有机肥竹园所产鲜笋。第1 次施肥在采笋期进行,将化肥施入挖笋后的土坑内,称为“产后肥”;第2 次施肥在6 ~7 月份竹园深翻时进行,通过深翻埋入土壤,此时是新竹鞭生长期,称为“长鞭肥”;第3 次施肥在9 ~10 月份进行,此时是竹鞭发芽期,施肥可促进竹鞭上笋芽分化,称为“催芽肥”;第4 次施肥在11 月中旬进行,每亩施饼肥150 kg,或复合肥150 kg+尿素50 kg 混合施用,称为“保温肥”。

2.5 采笋及留养母竹。采笋期必须每天巡园挖笋,进行严格的疏笋养竹,促使立竹分布均匀,增加鲜笋产量。疏笋贯穿于整个爆笋期。留养母竹时间宜在清明前1 周内进行,过早留养母竹会影响竹笋产量,原因是早期留养母竹会使已分化的笋芽因营养不足而不能出笋,过迟则影响留养母竹的质量,使母竹生长细弱。建园1 ~4 年未满园的雷竹基地,每株母竹留笋2~3 个,笋间距60 cm 以上,其余全部采收。建园5年以上已满园受益的雷竹基地,应适时、适量、适对象地挖笋,留笋养竹。适时是指全部采收早晚期笋,只在中期笋中确定选留笋对象;适量是指中期笋(清明前后1 周)中,每亩选择200 ~250 个壮笋大笋进行留养,让其长成新竹,其余中期笋一律挖除;适对象是指根据挖近留远、挖小留大、挖密留稀的原则采收过密笋、并笋、病虫笋、退笋等。

2.6 控制密度。竹园单位面积立竹的密度与鲜笋产量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雷竹立竹密度以900~1000 株/667m2为宜。立竹过密,竹林郁闭度会过大,竹叶光照不足,单株立竹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碳水化合物相对减少,影响竹笋生长;同时单株立竹根系和竹鞭生长的地下空间受限,养分和水分严重不足,致使竹笋量少体瘦。在每年6 ~7 月份深翻竹园前要进行清园,挖除6年以上老竹、丛枝病竹、弱竹和开花竹,让立竹分布均匀,每2 m2留竹3 株;调整立竹年龄结构,1 ~5年的立竹比例各占竹林20%;对于沙壤地竹园,要砍除顶梢,降低竹林整体高度,避免风吹导致立竹东倒西歪。

2.7 易地覆盖。凡进行冬季覆盖保温的竹园,不能在已覆盖过2 年的竹林内原地重复,必须实行间隔2 年的轮作制,以促进地力恢复,确保竹林的永续利用。

猜你喜欢

竹鞭竹园竹林
毛竹的故事
曾跃进
为什么大熊猫生活在竹林里
漫步千竹园有感
天然苦竹林竹鞭及根构特征研究
竹园
竹林野炊
为什么竹子开花后会死?
东竹园的竹子
秋栽早雷竹 翌春可收笋